“云游”法大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编者按

  听说,法大很小,简简单单的校园很快就会走完;听说,法大也很大,阳光照耀下的每一处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其实,法大不大也不小,但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流的法学资源,还有在校园各处等你探索的独特风景。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大家还需在家静候、科学防疫。在这特殊时刻,你是否想念法大的校园?是否想了解法大的故事?是否想看看法大的风景、嗅一嗅法大的花香?战“疫”时期,中国政法大学官微特推出《“云游”法大》栏目,带你在“云端”畅游法大!

  

  校园全景图/祁志锐

  大家都知道,

  法大有昌平校区和学院路校区两个校区,

  但你是否知道,“法大”的真正发源地在哪里?

  是否又知道,我们和“北大”的渊源故事?

  今日,我们“云游”法大,

  带你解密“法大”最初的模样。

  

  这是北京政法学院的成立,

  却和“北大”与“沙滩红楼”有着很大的关系。

  

  “沙滩红楼”便是“法大”发源地,

  但漫画简短,道不出精神韵味,

  “沙滩红楼”可不止这么一点点“传说”,

  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从沙滩红楼到蓟门桥,

  这其中又有多少动人故事?

  

  北大红楼

  从沙滩红楼到蓟门桥

  坐落于东城区沙滩的北京大学旧址,如今所留存下来的,大约也只有红楼了。这座建于1916年、外墙为红色的四层大楼,因其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为世人所知。

  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作为老北大的校舍,学校的行政机构都设在红楼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军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都曾在这里办公,许多学生团体和进步报刊都在这里活动。

  这里也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1919年5月4日,为了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北京学界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北大学生傅斯年任总指挥。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从红楼北边的广场出发,冲向天安门广场,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以后的年代里,在沙滩红楼周围的这一片区域逐渐扩展成作为北京大学第二个校址的沙滩校区。沙滩的老建筑,除了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楼,其余的大都改头换面,不知其所在了。因此,今天我们说北大旧址,也只有从这幢红色的四层老建筑来想象当年的光荣与辉煌。

  如今的红楼依然矗立在五四大街(原为沙滩大街)29号,以沧桑的姿态面对今天的车水马龙。来自各地的游客也会特意追寻到这里,瞻仰曾经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源地的这座古老的建筑。1952年,燕京大学撤销,北大也从位于景山公园附近的这些老校址搬迁到燕园。2002年,红楼被辟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然而,来来往往的游客对于红楼和北大沙滩校址,大都是从北大历史和五四运动来解读。要说到它和北京政法学院的渊源,也许就茫然不知了。

  北京政法学院的成立,原是和北大有着很大的关系。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综合性大学大量减少,而单科性的专门学院数量剧增。按钢铁、农林、医药、航空、法律等专业设立的学院,大都和原来的综合性大学密切相关。北京政法学院和北大即是如此。当时的北大尽管还算得上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工科基本被剥离出来,法律系也被取消,并入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其所属人员连同法学院院长钱端升(北大法学院包括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在1952年之后被取消,经济学系则并入中央财经学院),也跟随者北大法律系落户这个只有一个法学专业的“学院”。

  调整到北京政法学院的四所高校中,来自北京大学的人员是最多的。翻阅一下档案资料我们就知道,学院成立时全校共有师生员工863人,其中原四校学生287人北大占了190人,教师45人来自北大的有32人。职工之中,由北京大学调来的职员有46人,工勤人员82人。由此可以看出,刚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一大半人是原来的北大人。

  此外,在1952年年底学院正式成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可称之为“北京政法学院”的校舍。尽管在学院成立典礼的当日,即挂起了由毛泽东题写的“北京政法学院”的牌匾。1952年9月16日,教育部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提交报告,建议暂将院址定于原北京大学旧址——沙滩,并预备第二年在北京西郊新建校舍。同年9月27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就此报请国务院并得到批准。

  

  我校同学在红楼前集合参加国庆(1953年)

  当时,北京政法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三校共用沙滩校区。学院设有行政部门负责协商北大原有财产的分配,同时进行宿舍、教室、家具、文具等方面的规划。根据协商,归属北京政法学院专用的,是沙滩校区西校门起往东,经过电钟一直到东墙,广场内电钟以北的狭小区域,以及灰楼、活动楼、新灰楼、北楼。其它如广场、浴室、校医室、合作社、体育部等均为三校合用。

  学院对接收的教员宿舍、学生宿舍进行了粉刷修缮,为灰楼安装了锅炉等生活设施,分配了教室和桌椅,在“教学设备不全,物资匮乏,尤其是师资短缺”的艰苦条件下,北京政法学院的首批学员于11月13日正式上课了。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年这块写着“北京政法学院”六个大字的牌匾安置于何处,而初创时期的师生员工们又是如何在这一片狭小而简陋的地方开始他们的创业史。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北京政法学院正是在这里,开始了六十年艰辛而坎坷的发展历程——正如中国的法治建设一样,起起伏伏,但锲而不舍。

  

  北京政法学院第一届毕业典礼纪念

  然而,像这样共同使用一个校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除了管理上的不便之外,归属感的缺乏则使学院和全院师生之间缺少了紧密联系的外在条件。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校舍的建设便成了建院初期的紧要任务。

  1953年2月,学院第五次院务会议讨论了有关新校址的选择与建设问题,根据中央安排,新校址选择在北京西北郊土城,即后来的海淀区学院路41号,现在的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1953年7月1日,新校舍开展兴建。1953年12月,新校舍初步建成,师生陆续迁入。1953年10月学院招收的第一批二年制专修科学生289人是第一批搬到这个刚建好的“学院路41号”。1954年1月26日,新校舍全部竣工,2月12日,北京政法学院全部搬迁完成。

  学院路校区建成的时候,这个被称为“北京政法学院”的新学校也仅有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一个食堂,一个礼堂和一个联合楼。附近不远,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元大都遗址土城也在这里,只剩下一些难以辨认的土堆,如今在土堆较为明显的地方放置了一块“元大都遗址公园”的石刻。在当时的北京,这里已经算是郊区了,农民的庄稼地和地里的粮食都近在眼前。尽管挂上了宣示学院所在的“北京政法学院”牌匾,周围的大片荒地和坟丘还是会让新来者心头一凉。

  全院863名师生员工就在蓟门烟树、土城和庄稼地的包围中,迈出了开拓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脚步,也开始了推进民主法治的征程——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突围”。

  

  尾声

  从沙滩红楼到小月河畔,

  法大的校园里始终蕴藏着博大的智慧。

  因为信仰,我们相聚,

  因为信念,我们相知。

  今天,我们带你从沙滩红楼走到小月河畔,

  愿时光慢些,将美好留存。

  不管是已经成为法大人的你,

  还是期盼着即将来到法大的你,

  法大就在这里,不远不近,等待着你。

  春日已来,玉兰花开,

  待疫情退去,花香更盛,

  请你亲眼来看一看,

  这个始终爱你的法大!

  法大原创

  法大朗读者·方言版 | 董书慈:写给姥姥的信

  法大微信 【第20200417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原标题:《“云游”法大 | 你可曾知晓,这里,便是“法大”的发源地!》

上一篇:AOPA China 招飞
下一篇:2021广东艺考成绩公布,“传媒艺考”在东莞受青睐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