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蒋介石为何发动内战,为何失败?国民党史书:战略方针错了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只要六个月,就能战胜解放军!”

  这是解放战争中最狂的语言,完全可以媲美日本“三个月打败中国”的言论。这句话是蒋介石认可的,而且是陈诚提出来的“作战方案”。

  蒋介石等人为何要发动内战,为何认为半年就可以打败解放军?

  最后,老蒋为何又输给了毛泽东领导的解放军?

  1、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底气从何而来,为何认定击败解放军只需半年?

  

  (1)蒋介石的底气

  1927年以后,蒋介石就将共产党视为心头大患。

  对于日本人,蒋介石能忍。对于共产党的存在,蒋介石不能忍,因此就有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变态言论。

  如果不是西安事变,或许,蒋介石就认怂到底了。真的是,磨亮的刀,只为杀戮国人;露出的笑脸,只为展示给日本人。

  在国内国外的各种影响下,蒋介石同意了“一致抗日”,但是,对于剿灭“共产党的武装势力”,蒋介石一直放在最高选项上,甚至,在抗日战场初期,蒋介石就说:“此事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基于蒋介石这样的心理,再看国民党在抗战过程中发动的“皖南事变”,就理解怎么回事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蒋介石提出和毛泽东会谈。

  毛主席等人经过仔细的研究,一行几人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到了重庆。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等人还没到,蒋介石就命令周至柔,将10万册“剿灭共军”的小册子印发了下去。

  注定,重庆会谈后签订的“双十协定”只是一纸空文,因为,很快蒋介石就已经开始调兵遣将,通过海运、空运、陆运,将大量的军队投入到了华北、华东等广大地区了。

  为何,蒋介石如此急不可耐?底气何在?

  纸面实力决定的。

  当时,国民党有正规军队二百多万,加上其他军事实力,总计能达到430万人。而此时,解放军的正规军也就61万,加上地方部队等等,总计127万人左右。

  数据上看,国民党就领先不少。

  再看装备,战争后期,国民党得到了大量的美式武器支援,约有四分之一的国民党军队,是美械或半美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又接收了一百万左右日军的装备。

  这样说吧,国民党军队拥有了坦克、飞机、各种大炮,还有一些军舰。这些,解放军基本没有。

  城市控制方面,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大量的中心城市,还有各种交通线。而解放军只是控制了一些中小城市,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

  基于此,因为实力一边倒,所以,蒋介石认为,日本战败后,是消灭共产党的最佳时候,他在日记中写道:“不能用正式讨伐的方式,要不宣而战,要速战速决.....”

  实力的巨大差距,就是蒋介石的底气所在。

  

  (2)蒋介石青睐“六个月消灭解放军”的计划

  一开始,蒋介石对当时的参谋总长何应钦说了自己的想法,让其制定作战计划。

  何应钦还是比较认真的,毕竟他是参谋总长,还是陆军总司令。为了此事,何应钦甚至去拜访了曾经的日军高官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的意见是,共产党不可小觑,绝不要轻视他们。

  说实话,冈村宁次的评价基本准确,毕竟,日军在华北、华东地区和八路军交手多年,知道八路军的能耐。

  于是,何应钦的团队,根据整体情况的分析,做出了这么一个计划:两年三阶段的计划。

  当时的何应钦不知道的是,蒋介石也让当时的军政部长陈诚做了一份计划,这份计划是“六个月消灭解放军”的计划。

  论关系远近,自然是陈诚和蒋介石关系更近了。论对蒋介石心思的把握,陈诚也绝对在何应钦之上。

  因此,陈诚的“六个月计划”,深得蒋介石的心思,这符合蒋介石“速战速决”的考量。

  更有意思的是,1946年的6月1日,何应钦被雪藏,直接撤了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陈诚成了参谋总长,白崇禧成为了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部撤销了)。

  这样的调整说明,蒋介石指望陈诚在半年内完成“六个月消灭解放军”的计划。

  2、蒋介石为何失败?指导方针差毛泽东太多了

  

  (1)蒋介石的方针

  蒋介石是个军事能力平庸的人,但他又很愿意做大的军事战略,而且自我感觉良好。

  蒋介石的指导方针是:夺取重要城市,控制交通线,进而分割解放区,逐一消灭。

  蒋介石曾经说道:占领据点,掌握交通,有点来控制线,有线来控制面,让敌人没有立足之地。

  感觉这样的方针熟悉吗?

  日军有个“囚笼策略”,和蒋介石的这方针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对于日本人的“囚笼策略”,刘伯承的解释最为精妙,他说道:铁路好比柱子,公路好比链子,据点好比锁子。

  蒋介石的方针,核心就有点效仿日本人的“囚笼策略”。

  总之,蒋氏方针的核心就是:目的是大城市和交通线。

  1946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这让汤恩伯和李默庵非常狼狈。

  但是,李默庵完全不认为是失败,他说道:“我们损失了四万人左右,有不少官兵被俘。我当时奉命作战的目的是收复地盘,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虽然,我们损失了一些部队,但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大部分地区,保障了浦口到南京的铁路和长江中下游的交通。从这点上看,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指挥的部队较多,虽然损失了一些部队,但南京政府从来没怪过我。”(李默庵《世纪之履》)

  这就是个神逻辑了,只要占住大城市和交通线,就算胜利。

  你能说这有错?好像有些道理。

  (2)毛泽东的方针

  

  我党我军不可能采取和蒋介石一样的方针,如果那样,共产党的部队早就消失了。

  关于解放战争中的指导方针,毛主席很明确: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根据毛主席和军委制定的方针,我军的主要工作方向有这么几个:

  一是发动群众的力量,让人民成为我们最大的助力,给我们提供信息、物资的支援,让我军能及时发现敌人的薄弱点,进行穿插作战;

  二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

  三是该放弃时就放弃,绝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第四,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和敌人抢夺大城市和交通线。

  (3)双方方针不同,带来的最终结果

  

  方针不同,实施不同。

  为了执行蒋介石的方针,国民党军队防守大城市,防守交通线,如此,将战线拉得很长,实力被严重分散。

  第四靖绥区司令官刘汝明回忆道:“我们是备多力分,处处守,处处薄弱......"

  而国民党后来编的历史中,也是直言不讳地检讨道:“以扩大地域为目的,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如此,既无歼灭敌人之意图,也无捕歼敌人之方案和部署,此为战略构想上最大之错误.....先求控制地域,致兵力渐渐分散孤立,给敌人实施运动战创造了好机会,敌人趁势发展壮大...."(《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

  而解放军的将领们,根据毛泽东制定的方针,灵活作战,甚至可以放弃延安、临沂、淮阴等地。

  在敌人看来,放弃这些重要城市,是解放军顶不住了,延安相当于解放军的中枢城市,临沂是山东军区的中心,淮阴则是苏中军区的中心。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为何能放弃自己的中心地区?

  对于这样的举动,毛泽东的说法,做到了完美诠释:“我军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 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

  精辟!毛主席不愧为千年一遇的军事家。

  在不同方针的指导下,敌我双方,此消彼长,到大决战前,我们的解放军已经可以和敌人掰手腕了,不落下风,而且气势如虹,自信满满。

  最终,国民党败北,偏安一隅,逃到东南宝岛,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

  

  到这里,我想朋友们已经明白了,为何我军能胜利?

  首先就是毛主席等人制定的方针非常靠谱,在大方针的指导下,解放军的将领们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能力,终究,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

  某种意义上来说,解放军的胜利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方针的胜利。蒋介石将一把好牌打得稀碎,真的是:不是老蒋不厉害,而是对手太厉害!

上一篇:2020年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下一篇:“中国风”学位服美起来更好看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