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女博士获聘副教授引热议 才华无需给年龄让路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最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90后女博士火了。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今年6月刚毕业,就获聘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引发网友热议,有人发问,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怎么就可以直接获聘副教授职称?

  

  关注

  90后女博士获聘湖大副教授

  近日,湖南大学官网更新教师信息,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出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年仅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的李晟曼直接拿到副教授职称,引发关注。

  虽然近年来90后学者脱颖而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仍然有人认为这位副教授太年轻,质疑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科研方面,李晟曼曾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并作口头报告。

  在公众的认知里,26岁的年纪,有的人可能还在读书,而有的人则刚参加工作不久,这位女孩竟然已经拿到了副教授的头衔,太出乎意料。无独有偶,几天前,华中科技大学两位90后博士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年薪过百万元,一位位90后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梳理

  90后走上学术舞台早已不是新鲜事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不少年轻的90后学者走上学术舞台,但每次都会引来舆论不少关注。

  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

  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28岁的宫勇吉就担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与他同在北航的刘知琪也是教授、博导,而且比他还小几个月……

  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这些获聘的90后都是当仁不让的“实力派”,均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很多人在硕士和博士期间就取得了全国先进乃至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凭借求学期间的优异科研成果,他们在博士毕业后即“赢在起跑线”,获得破格晋升职称的稀缺机会。

  网友

  点赞!才华无需给年龄让路

  教授似乎应该是不苟言笑甚至满头白发,这成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如此年轻漂亮,即成为“985”高校副教授,实在令人惊讶和赞叹,一时间,李晟曼成了争议焦点。

  而这一做法也赢来了不少网友点赞:湖南大学等高校严格按照人才引进程序为这些富有潜力的年轻人提供高起点的工作机会,恰恰反映了高校不唯年龄、不唯资历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导向。

  但也一部分网友认为,大学副教授评聘的正常流程是博士毕业后先到大学任讲师3~5年,然后才有资格评聘副教授。而年仅26岁的李晟曼,毕业则直接被湖南大学聘为副教授是否过于“草率”?

  网友@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在微博发表评论道:有颜值又有才华,我很佩服!现在就应该摈弃论资排辈那一套,优秀的就该评级高一些。

  网友@海夫子 通过湖南民生网留言表示: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酒香不怕巷子深,德才兼备有人问。真才实学为家国,不问出处择良木。

  网友@Hardy-张云 也表示:这代年轻人真的棒,早早就展露头角,希望未来越来越好。有才华又有颜值,说明中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自信优雅。

  网友@Damon:“土博”又如何?重要的是看学术能力,人家招她过去是人才引进,发表10多篇SCI,别说博士了,全中国有多少博导教授能做到这一点。

  但网友@辛庆丰 却表示:就算是争夺人才、破格晋升,也要说明为何刚毕业就能直接评上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依据是科研成果,还是教学成果?是仅此一例,还是今后凡达到此条件,都会如此破格,政策、标准是否能够连贯、一致?

  观察

  “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有一段路要走

  记者发现,现实中,我国还有很多高校在用人方面,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现象仍非常普遍。有前途但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很难脱颖而出,不少这样的高校也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早前发表的评论中谈到:“网络对90后副教授的热议和追捧,恰恰说明这些青年学者群体还太少,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年轻学者的重视和擢升。”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评价更为科学、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政策要向基层倾斜。

  7月24日,人社部、教育部公开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以灵活、多元的制度建设,给更多青年学者提供发展平台和上升通道,让具备不同优势和能力的年轻人有机会早战争片一些显山露水。

  马亮表示,李晟曼引发的关注也为高校反思和改善人才管理导向提供了契机。“我们要认识到人才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人才可以年少有为和天赋异禀。高校在人才延聘方面要不戴有色眼镜地唯才是用,而不是过分强调出身和年龄等因素。”他说。

  当90后副教授和教授不再是人们热议和媒体追捧的对象时,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应或跻身教学科研中坚力量,并使更多的中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这为我们大家的期待。

上一篇:“保研”只有两个“简单”条件,关键在于大一就要准备!
下一篇:2022四川高校排名更新:川大强势领跑,西南交大进军前三!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