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北大毕业生,现在都在干什么?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1-25
手机版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李子寒泉

  80年代北大毕业生,现在都在干什么?

  机缘巧合,最近在孔夫子上收了一批北京大学中文系老教授吴竞存老师的旧藏。吴竞存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的首批毕业生,师从魏建功教授,主要做《红楼梦》中的语法研究。这批旧藏里面包括他自己的手稿以及其学生的一些论文:

  

  学生们基本都是北京大学80-84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毕业生,看着这些泛黄的稿纸上面一个个笔迹或稚嫩或锋芒毕露的名字,我突发奇想:

  何不利用现在先进的互联网工具,看看当年的天之骄子们如今都在干些什么,是从商、从政还是继续从事学问?

  这份旧藏中,我所能辨认出来的学生共有22人:

  符策虎(81级)、刘琦玮(82级)、吕青松(82级,朝鲜留学生)、李友国(82级)、王开林(82级)、徐延君(82级)、于志刚(82级)、云肖峰(80级)、张浩(84级)、张黎、赵菁(81级)、张力军、程维(82级)、岩峤治美(83级,日本留学生)、熊艺(82级)、毛雪峰、马贵仁(82级)、张卓立(82级)、钟劲(82级)、黄河、许哲(82级,留学生,国籍未知)、宋焱(82级)、孙闻捷(82级)。

  因此,本次调查以此22人为样本,根据我的调查结果,目前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有11人,具体资料如下:

  徐延君,北京大学中文系82级学子,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员,1986年分配至劳动人事部工作,先后在劳动人事部、劳动部、劳动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资司、综合计划与工资司、办公厅、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中央国家机关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等单位工作。2001年开始任现职。期间到辽宁省人社厅挂职2年,担任副厅长。现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副主任。徐延君的手稿十分有特色,采用的是声名赫赫的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专用"未名湖"稿纸,字体锋芒毕露,看得出当年也是一代才子;

  

  符策虎,北京大学中文系81级,1981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曾任洋浦新九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符策虎以高考状元的身份入读北大中文系,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北岛顾城舒婷一出场就能万人空巷的八十年代;

  

  王开林,北京大学中文系82级,现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界》执行主编。王开林算是一直从事着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并且也出版了《站在山谷与你对话》、《沧海明珠一捧泪》、《大变局与狂书生》等书,惜皆未读;

  

  于刚峰,北京大学中文系82级,1997年进入新华保险,负责行政管理、企划工作。进入业务部门后,先后担任上海分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银保业务总监等职务,现任新华保险副总裁;

  

  云肖峰,北京大学中文系80级,蒙古族,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

  

  张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商务汉语研究所所长;

  

  张浩,北京大学中文系84级,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汉语学院总支书记;

  

  赵菁,北京大学中文系81级,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赵菁的手稿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并且上面有吴竞存的论文评语,一想到当初的论文都是手写的,就觉得现在敲键盘真幸福;

  

  刘琦玮,北京大学中文系82级,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法学硕士。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深圳特区报社。曾参与筹办国内第一份中外合资报纸《深港经济时报》,历任《投资导报》总编辑、《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现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社编委;

  

  李友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现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吕青松,朝鲜人,1978年考入金日成综合大学,198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只能找到当年对尚是学生的他的一个访谈,归国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按照他78年入金日成大学、82年入北京大学学习的经历来说的话,现在如果还健在,应该在朝鲜发展得不错;

  

  总体而言,80年代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都发展得不错,就我所能找到的这十一个人而言,除了吕青松回到朝鲜去向不明以外:

  从政者四人,徐延君、云肖峰、李友国、刘琦玮,有国家部委部门副主任(副厅),有省或特区报业的副主编,也有自治区政协的委员会主任,都算是佼佼者;;

  从学者四人,张浩、张黎、赵菁、王开林,主要是集中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张浩是书记,张黎是研究所所长,赵菁是副教授,三人师出同门,也算胜景了。王开林属于自己单打独斗,成为了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界》执行主编,堪称文学界的成功者;

  从商者两人,符策虎、于刚峰,当年海南省的高考状元毅然选择了充满了情怀的中文系,后来又选择了从商;于刚峰毕业之后选择了秘书岗位,并逐渐在新华保险内成长,分别执掌过上海和北京的分公司,如今已位至副总裁,算是新华保险的一方豪杰。

  因此,以吴竞存老师的八十年代初的22个弟子为样本进行分析:

  1、吕青松、岩峤治美、许哲三人,由于是留学生,归国之后去向不明,推测吕青松有一定成就;

  2、目前为止能找到的十个人,发展得都不错,或是教授或是企业家或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当然,这也有幸存者偏差的缘故,发展得不太好的在网上也搜索不到;

  3、目前为止未能对应上人的九人,有一些是由于名字实在太普遍,比较难找,例如黄河、钟劲等;也有一些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找到正确的方法,例如李友国刚开始本来也没找到,后来是翻阅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的一个文档,才发现他后来去了安徽省委宣传部,然后再以"安徽省委李友国"进行查找,才能确定其信息。

  因此,总体而言"同学少年皆不贱",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都已经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何炳棣曾经利用过明清两朝的进士登科录进行过社会流动性分析,证明了科举对于阶级跃升的重要性。这次我的样本有两个问题:

  1、 无法知道各位毕业生的家庭状况,但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李友国所使用的是太湖县弥陀供销社专用纸,可以推测其家人应该在此供销社工作,家庭条件算不错;

  2、 具备很明显的选择性(北大毕业生)。

  但是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高考在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上,的确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恢复高考以来,一直有"金77银78"的说法,也就是说首届77级大学生不出意外都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次届78级大学生发展也发展得相当好。本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中央部委的三位部长回忆当初高考,一聊才发现,这三位都是77级。77级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集体,光明与黑暗并存,磨难与机遇并存。

  而到了80年代,虽说大学生依旧是天之骄子,但是没有了七七、七八那种继往开来的风范儿,发展依旧不错,但是已经不如往昔;

  再到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再值钱,甚至连硕博士都仿佛遍地都是,不过,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任何事物,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都会面临由少到过剩的状态,我辈之人当放松心态。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看近四十年前学子们如今的状态,二三十年后,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

上一篇: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与安徽省教育厅签署《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不设限的人生有多厉害?47岁考博学姐回母校讲述“科学之恋”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