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聿怀“阿舍仔”、侨中“雅娘仔”、四中“番客仔”?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01
手机版

  清代末民国初,汕头是繁华的港口商埠城市,也是中外文化兼容的城市,其教育也是多元化的。解读当年几所较有名气的中学校名的寓意,或可略见其时汕头中洋杂处的教育状况。

  

  清末,中学教育随着汕头的正式开埠跟进来,有公办、私办、教会办。上世纪20年代到汕头沦陷前,汕头是粤东的教育中心,中学教育盛极一时,曾经同时存在20来所学校。究其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年,很多来汕做生意的商家,把自己的孩子、亲朋好友的孩子接来汕头上中学,认为“来汕头正读有书”。很多侨居海外的潮籍人士,也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汕头托亲朋照顾,接受家乡传统文化的教育,留住文化的根。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汕头中学教育,怎能不兴旺?

  汕头沦陷前,汕头埠同时存在中学最多时有:华英、聿怀、时中、大中、同济、友联、海滨、光、若瑟、洄澜、市立女中、真光、育德女中、岭东、觉民、东瀛、震东、进一,等等。还有省立岭东甲种商业学校、私立岭东护士学校等职业学校。1940年,创办了晨星女中,抗战胜利后,又增创了正始、岭海、强华和孝友,而岭东、洄澜、觉民、东瀛、震东停办。

  

  由法国天主教会于1938年创建的晨星女子中学。

  上述学校,至今在老址袭用老名开办的有聿怀、友联、正始三所。

  “阿舍”成群的聿怀中学

  汕头埠创立的第一所中学是聿怀中学,创立于同治十三年,也即1873年(1912年,中学堂才改称中学校)。学生学习国语、英语、算术,《圣经》是基本课。很多年前,我曾听一位长辈说,“聿怀”一词取自《圣经》,至于什么含义他也不清楚。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地买了一部《圣经》来读,浏览了一遍,没有找到出处,就把书束之高阁,后来被友人借走没有还,要写本文时,手头无书可再查对,上网查,没查到,却说是取自《诗经》:“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聿,“笔”的本字,此处作助词,无实义,但后人常以“聿怀”为语典,用为笃念之意。“聿怀中学”的“聿怀”,是否寄寓此意?有待再考。或者,是借用中国灯谜的游戏规则,利用章旨法以“聿怀”两字击动上文“上帝”二字,暗示这所学校是“昭事上帝”的?当然,这首诗中的“上帝”的本义,并非《圣经》里的上帝。

  

  据传,上世纪40年代抗战后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海滨雅娘仔,聿怀阿舍仔,正始客家仔,时中番客仔,同济凄惨仔,联友画翁仔……”

  “聿怀阿舍仔”这一句,说的是聿怀的学生大多是有钱人的儿子。阿舍,潮人对“少爷”的俗称。

  聿怀中学于1953年改为“汕头市第三中学”,“文革”之初的1967年改名“东方红中学”,1969年改回“第三中学”名称,1986年恢复“聿怀中学”的老校名。

  美女成群的海滨中学

  上文说到“海滨雅娘仔”,意思是说当年的汕头市私立海滨中学的漂亮女学生很多。海滨中学的全资创立人黄勖吾。1932年8月创办时校名叫“汕头市私立简易师范学校”,是培训小学师资的,1935年改为完全中学,校名“汕头市私立海滨中学“。地址在同益路1号。

  

  这所学校为何取名“海滨”呢?现年近九旬的香港谜联社社长刘雁云先生曾回忆:“是纪念邹鲁的。当年,我报考海滨中学,面试时考官问:‘你可知道这学校为何叫海滨?’我随口而答:‘海滨就是邹鲁嘛。’歪打正着,被录取了。”邹鲁,字海滨,广东大埔人,同盟会早期会员,后成为国民党高官,曾任中山大学校长。

  对地方文史有研究的郑韶南先生却不认同刘雁云先生的说法,他认为,汕头就是海滨之地,学校命名“海滨”就是因地而名并无他义。郑韶南先生说:“不过,海滨中学跟邹鲁其人确实有一些关系。黄勖吾通过邹鲁的关系打通关节,才能取得办完全中学的资质。”

  

  海滨中学于1950年改名汕头华侨中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公立侨中,1952年改名“广东汕头华侨中学”,1965年校址迁到汕头市华侨补习学校旧址,即位于汕樟路各金砂路交会处东北角的现址。1967年改名延安中学,1969年改名“汕头市第十中学”,1979年改名“汕头市华侨中学”。

  从华英到市一中

  汕头市第一中学是汕头的一所重点学校,它的校史,各种志书有载,它的故事,很多人写过了,此处不赘述,仅补充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最先校名“华英”,寓意“中国和英国”,期望两个国家的有关人士携起手来,精心育才,“沟通中西学问”。这所学校的主要出资人陈雨亭,现金平区江街道蓬洲村人,漂洋创业有成,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他是基督教徒,是英国英兰长老会的人,所以建校之初,他将培养家乡弟子的希望寄托在英国教会身上,委托他们管理学校,后来,他发现所托非人时,坚决收回校权,将学校交给政府。第二,“现在的汕头市第一中学前身是华英中学”这种提法不准确。华英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1925年改名“私立南强中学”,1927年改名“汕头市立第一中学”,交给民国政府公办。解放初,汕头市人民政府将私立孝友中学和私立强华中学、市立一中和市立女中合并为“汕头市第一中学”。1949年以前的“市一中”,才是纯粹的“华英”转身,老一辈的汕头人称其为“老一中”,以与解放后合四为一的“市一中”区别。

  大中、时中、同济合为“四中”

  汕头市私立大中中学的旧址即今市四中所在地。1921年创办时为职业中学,1926年改为完全中学。“大中”一词出自《易·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古人称“大中之道”或“中道”,泛指无过不及、恰如其分的道理、原则。

  

  汕头市私立时中中学于1922年由汕头孔教会创办,旧址在今中山路陵海招待所那片土地(孔庙东侧)。

  “时中”一词典出《中庸》:“君子之中也,君子而时中。”儒家指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为时中。孔教会办的学校,以儒家尊崇的道理来命名,最熨贴不过。

  时中的教育宗旨是传播国粹,这一点最受侨居海外潮籍乡亲的赞赏和欢迎,一些有条件的华侨,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也就是说,时中中学的华侨子女多,因此就有了“时中番客仔”的时语。

  同济中学是1926年慈善机构汕头同济局在原同济小学的基础上改办的,有过多个旧址,抗战胜利后迁到旧公园内街谢厝祠,即今国平路小学。

  

  同济,大众伸出援手来济助。这个词一般用在慈善机构,这个机构办的学校,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到这所学校读书的人,大多是需要社会济助的穷人的孩子,所以时语说“同济凄惨仔”。凄惨仔,潮人对穷孩子的俗称。

  1950年,大中、时中、同济合并为“私立联合中学”,1953年改为汕头市第四中学。1967年,改名共产主义中学,1969年恢复第四中学校名至今。

  正始、岭海皆客属

  上文提到,上世纪40年代有一首关于汕头埠中学的歌谣,其中有“正始客家仔”,事实上,岭海中学也是客家人办、客家子弟成群的地方。

  正始,正其始。典出《诗经·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旧时说《诗经》以《周》、《召》25篇为文王、周公王业风化之基本。学校冠名“正始”,寓意学校传授的是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

  岭海,两广地在五岭之南,临近南海,故称岭海。岭海地处“国角”,古时,中原之人视之如天涯,也将其代作“客寓”之词。客家人创立的学校,取此名字,当有“客属”之义。

  

  1953年,址在福平路东段南侧的正始中学与斜对面的岭海中学合并为“正始岭海联合中学”,1956年改为“汕头市第六中学”,1965年,第六中学迁到海滨中学旧址,1967年改名“工农兵中学”,1969年恢复第六中学名称。正始中学旧址1965年之后先后用作汕头市图书馆馆舍,市第十二中学、第十七中学校舍,1988年恢复“正始中学”校名。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上海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线及位次!可供2022年高考考生参考
下一篇:以诗歌诉尽绵绵乡愁 胡中华诗集《雪落土墙村》正式出版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