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考博热”已经来临,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考博热原因如下:

  (1)考研热必然导致考博热,因为考研人数的基数大。

  (2)就业严峻导致研究生就业困难,考博是更好出路。

  (3)硕士专业可能是冷门,考博在学历学位上,则一劳永逸,彻底改变命运。

  (4)博士虽是一纸文凭, 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筹码,例如户口、购房、职称、补贴,等等。

  (5)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考博的学生可能不太自信,需要有人激励。

  (6)考博的学生需要考博长期规划、方向指导、方法指点,以求必胜,不当炮灰。

  (7)考博读博只是暂时的养精蓄锐,待毕业,定当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某乎上再一次出现了与“考博热”相关的问题,有网友提问:随着考研热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考博热会出现吗?

  图片来源:知乎

  相信准备考博或者已经在和考博 battle 的同学或多或少都考虑过这个问题,毕竟,“热”就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和考博难度的加大。

  2020 年,疫情猝不及防地袭来,考博人数较往年又有了一定的增长,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对“考博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便显得十分重要。

  “考博热”并非一时盛景,十几年前便悄然升温

  早在十几年前,“考博热”其实就已经悄然升温,不过那时考博的主力军是高校的青年教师们。

  199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到 2005 年,教学科研型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要达到 30% 以上,意见一出,对高校的青椒们来说,考博便成为了一件“头等”大事。

  图片来源:教育部

  据报道,2006 年苏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共有 1010 人争夺 300 个博士招生名额 (报录比 3.4:1),报考者中高校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图片来源:中国网

  再往后,“考博热”不再是高校青椒们的“专利”,这股热潮开始向硕士毕业生逐渐蔓延。

  2010 年便有媒体报道,不少硕士毕业生开始把攻读博士学位纳入了计划之中,“考研热”开始向“考博热”进行升级。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究其缘由,既有形势所迫的无奈选择,也有增加砝码的理性规划。

  对于一些专业(史学、哲学、医学)而言,本科生、硕士生想要找到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真正合适的工作大都要求拥有博士学位,一来二去,考博便成了就业的无奈之举。

  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求职难度较小的热门专业来说,找工作并不是读博的主要原因,这些专业的硕士们更看重的是博士学历给个人带来的高附加值。

  随着大批的硕士毕业生的涌入,“考博热”这一“热”就“热”了十年。

  硕士连年扩招,“考研热”推动的“考博热”或将成为常态

  时间来到 2021 年,“考博热”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考博人数的激增无疑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只是,这样的“考博热”还能持续吗?

  短期来看,“考博热”的持续毋庸置疑。

  究其缘由,考研人数的累年增加与博士招生名额的相对稳定是“考博热”持续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来,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增长相对稳定,在 2004 年之后,博士的招生增长率就开始降低,甚至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了 10 余年之久,直到 2017 年后才有所改观。

  其实考博热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出现端倪。在9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就定下了目标,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要超过30%。

  

  因此,以往造成考博热的最主要因素是:想当老师。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不论是在教育还是科研层面都得到了不小的发展。加上国内高等教育的承载能力距离极限还有不小的距离,所以发展高等教育是必然趋势,绝非偶然。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平稳行进的教育发展计划,那为什么我们突然在20年感到“激增”这种现象,这就不得不提到疫情。

  去年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多少有一些影响,导致企业招聘规模有所降低,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也可以缓冲一定的就业压力。加上现在社会上不少年轻人都有学历焦虑,眼睁睁看着学术内卷。

  逃避工作也好,热爱科研也罢。我们不看考博的原因只看最终的结果,从院校角度上来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不断增加,仅江苏省在20年新增博士硕士授权点就高达302个。

  

  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报名博士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1年博士招生工作中,仅通过初筛参加综合考核的学生就有221人。

  

  总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考博热已经持续多年,研究生扩招并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至少在未来的几年,考博也依然会保温,甚至再度升温。

  

  国内考博的两个高峰,第二个峰值尚未出现

  相比于读博,可能读研距离我们更近一些。因为考博和读博的成本越来越高,今年教育部、高校以及社会舆论对博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论文的难度和毕业难度都在持续增加。

  所以除非是一心向学,想要搞科研的同学,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读博的。因此在这个不断内卷的大环境下,硕士研究生就成为了绝大多数学生去争取的最高学历。

  换句话说,硕士研究生成为普及学历的日子,不远了。尤其是在一线城市。

  

  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36%

  首先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越是好学校好专业就越集中在一线城市。城市吸引人才,而人才吸引企业。

  以类的方式存在的人们,并不存在竞争,只有个体之间是存在竞争的。

  通俗点说,最初级的竞争不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而是本科生群体和研究生群体之间的。

  只有在面试阶段,甚至到了晋升环节,才会体现出个人能力、阅历以及学习经历的重要性。在华慧,有不少同学是国内本科背景,在几年前入职类似百度的国内大厂企业,才逐渐开始感觉到力不从心,选择继续出国深造。

  

  对于发展势头迅猛的企业来说,也开始对应聘着提出了除了文凭本身的学历附加值——国际化视野。

  

  贝壳网相关岗位招聘

  

  这种现象并不只存在与商业世界,在教育领域一样如此。

  以央美为例,央美在其官网发布的教学岗招聘要求一样,部分岗位虽然依旧接受硕士文凭,但实际面试者的背景已远远超过“硕士及以上”这简单五个字。

  同时,部分重点学科教学岗已必须要求为博士,并强调背景为留学归国。所以,很多时候海外留学背景就是让你赢在了起跑线上。

  

  这就是刚刚提到的,人只有成为个体的时候才存在竞争。同样是硕士或博士生学历的两个人,在是否有留学背景等细节上就被拉开了无形的差距。

  这不是最现实的,更现实的是,你要先成为有资格竞争的那一类,才能有机会成为有竞争力的个体。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过于狡猾:西湖大学复旦大学发现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新受体
下一篇:原来螨虫“最怕的”,不是暴晒?教你个新招,千万螨虫“集体消失”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