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胡说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18
手机版

  与上两人(鲁仲连、邹阳)同传原因相似,虽时代不同,但都有报国之志,年少有为,曾被重用,却在上升期为人所构陷,后期再无报国之门,抑郁而终。自己以能理解古文为“本事”,在楚辞方面却一窍不通,看了半天,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关于楚辞的部分就不敢班门弄斧了。

  

  屈原,历史名人,端午划龙舟、吃粽子,都是纪念他,很多事迹也耳熟能详。读传,深入思考,也有一些别的看法。屈原,典型的文人性格,低头做事,为人清高,不懂汇报,不善交际,遇有不顺之事,常常等待问题的自然解决,主动去解决的能力不强。上官大夫能抓住“令出自身”这个观点离间楚王与屈原,还是起到了一击即中的效果。文人不“愿”撒谎,自己做的会不经意表露出来。其实即使现在社会,团队中个人的贡献属于团队,归根到底属于带头人。在团队中,能力再强,继续发光发热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外不自夸,否则很容易被针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像屈原,如果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可能会大鹏展翅,翱翔九天之上。但世间怎么会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呢?张仪单刀赴会,以自身性命交换汉中土地。在对待张仪这件事上,感觉屈原格局似乎有些小,将注意力放在了杀张仪上。一人一舌虽能搅动风云,但只能立足于施力的具体人身上。断舌有多种方式,杀一人,是外力,死一张仪,还会有一李仪。最终提升内力还是要增强楚王的免疫力。人在不如意的时候,都会发牢骚。牢骚多了,就会“不经意”传到领导耳朵里,后果就是一直不如意下去。这也是文人通病,也是屈原被再“踹一脚”的原因。

  

  最终屈原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文人风骨,以死明志。渔夫,感觉真是一个高人,在屈原生死之时,发挥了一个心理疏导师的作用,但也加快了屈原的自杀。随波逐流、与世皆浊,不是自己的性格,不容于世,那就以死来向这个世界正名。

  

  贾生的情况跟屈原相似,满腹经纶,喜剧片却不谙世事,有才无术,缺少术做支撑,才也就没有了发挥的余地了。文人,还有一种“毛病”,就是爱自责,自我批评做的好,“一日三省吾身”。自己没有责任的事情,也会被“省”出来。梁怀王骑马坠亡,何至于自责而死呢。不过这种抑郁而死的结局,也符合他文人的性格。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读屈原贾生列传时,感觉这句话太逼真了,古今中外,“我的天呢”“oh,mygod”。“娘来”······口头语,几千年前就这样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大一新生注意,这些竞赛,可积极参加
下一篇:前赤壁赋|深港澳青少年廉洁诗文朗诵会佳作欣赏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