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建筑导师系列:关于“李麟学”老师的10个实践……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18
手机版

  为了让同济建筑考研、考博的同学更好地了解同济导师的研究方向、作品,感受老师们各不相同的设计风格。我们开设了“同济导师作品分享”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从每位老师的作品以及经历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其中内容来源于各位老师的设计工作室官网及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我们抱着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态度将其整理出来。(不完全分享,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

  “只关注建筑,

  职业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

  

  李麟学教授

  学科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团队:A4-公共建筑设计

  研究领域:热动力学生态建筑 / 高层建筑综合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 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能量与热力学建筑中心CETA主持人,《时代建筑》专栏主持人,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14)。2000年曾入选法国总统交流项目“50位建筑师在法国”(50 ARCHITECTES EN FRANCE),在巴黎建筑学院PARIS-BELLEVILLE学习交流。

  基于其“自然系统建构”的建筑哲学与实践,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出色诠释者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学术领域“能量形式化与热力学建筑”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推动者。曾参加 40位小于四十岁的华人建筑师设计作品展(40 under 40 exhibition)、“从研究到实践”米兰建筑三年展、上海西岸当代建筑与艺术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展览与论坛。

  01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 麟和建筑工作室

  

  

  

  

  摄影版权:苏圣亮

  大小不等的立方体量围绕中心庭院做放射状组织,形成“簇集-发散”的整体形态,建筑在自然之中,回应着来自校园内不同方向的观察视角。隐匿的入口位于建筑西侧靠近教学楼的校园街道旁,从而实现建筑最大限度的与自然的湖面和林木交融。

  02

  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1,2,3号楼 / 麟和建筑工作室

  

  

  

  

  摄影版权:苏圣亮

  建筑群布局关注气候响应,采用环境整体生态模拟计算,将风、光、日照等作为基本参数,进行系统的性能评估与优化。设计采用顺势利导的保留策略,在三幢建筑之间创造一种柔性的界面,成为场地夏季主导风向的通廊。湿地水面亦作为一种热力学介质起到降温的作用,为建筑集群提供了一个多样的原生态湿地自然系统。

  03

  青岛嶺海温泉大酒店 / 麟和建筑工作室

  

  

  

  

  项目强化以体验为主导的五星级酒店设计趋向。“环境响应建构”是青岛领海酒店设计关注的焦点。环境参数化设计试图提供一个当代建筑实践中的路径与范式。设计由环境参数的理性分析与捕获入手,以热力学能量形式的视角,在风、光、热、景观诸要素的参数作用下,提出了沿海面展开的景观面,并塑造与风的流动、光的引入响应的如波浪般流畅起伏的总体形态。建筑曲面空间表皮与内部流动空间,成为设计建造的一大挑战。曲面玻璃与斜梁构成了酒店激动人心的峡谷般的中庭空间。

  04

  2010年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3展馆/ 麟和建筑工作室

  

  

  

  设计突出“ 新旧并置,虚实相间"的产业建筑改造与转化策略,以极具当代感的设计语言突出与老建筑的并置,使得彼此的价值得以突显;以架空、开放的底层水体空间与嵌入房骨架的三个彩色实体形成虚空与物体的直率表达。

  05

  四川国际网球中心

  

  

  设计充分关注基地所在的川西农村原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价值,以“景观中的建筑聚落”作为设计核心概念,以水体构成联系的线索,形成"以岛为珠,以水为链”的规划结构。在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上,突出建筑群体与景观生态的融合,布局化整为零,消减大型群体建筑体量。建筑合理分区,保证各个建筑的使用独立性,在使用过程中能互不干扰却又便捷联系。设计平衡赛事用房的公共性和会议接待的安静性,前者靠近街道,后者临近水面,形成过渡性的格局。

  06

  上海市图书馆东馆国际竞标

  

  

  

  

  基地位于浦东行政文化与市民活动核心区域,紧邻广阔的中央公园,是上海恢弘的东西都市轴线的收尾。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格局为“一轴双心”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图书馆东馆将与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档案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围绕浦东新区区政府大楼等共同构成浦东文化集群。图书馆将成为整体城市街区、交通、景观、地下空间整体系统中具有提升作用的一环。

  07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

  

  

  

  设计顿悟于平展的土黄色大地景观,考察基地之后的第一张草图就确立了“从大地生长出来的建筑”这一基本构想,建筑将消隐在广袤的黄色草甸、芦苇与湿地之中。诗意的宏观构想最先物化到材料的选择,建筑师充分利用当地的黄土、砂石与植被完成建筑与环境的营造,而这一地区传统的农村夯土民居建造经验则促进了这一构想的发展。

  08

  杭州市民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圆地方-乾坤六合"-——杭州市市 民中心以“方与圆”为基本构图, 以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大环境喻“天,, 以人民喻"地”,体现市民中心引领新城的核心定位。呼应中国古人“乾坤六合”的宇宙观,以围合向心的六片塔楼和四组绿坡构成的群楼,表达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城市理念。

  09

  四川大学新校区第一教学楼

  

  

  

  项目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格局与意义——总体环境中的格局定位,以及行政楼在学校中担当的形象意义与角色认同。两个方面的挑战贯穿在设计与建造的始终,使得项目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体现出很强的现实感。建筑师确立这样一个策略:搁置表面的解释性的意义,着重建筑格局的潜力,创造出深层次的意义表达,从而呼应大学作为一个创造性激发场所应该具有的内在魅力。

  10

  四川大学新校区行政楼

  

  历史片

  

  

  规划以指状建筑群与绿化的相间穿插为特征,并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基地内的湖面与河流空间,做为一种策略,设计通过建筑的密集化来取得校园历时性发展中生态空间的地位。在指状建筑群中,鼓励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从而与传统的校园呈现不同的形态与运作特征。

  11

  理论研究

  专著

  1. 李麟学,周渐佳,谭峥,热力学建筑视野下的空气提案--设计应对雾霾,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9

  2. 客座主编,时代建筑《形式追随能量-热力学作为建筑设计的引擎》,2015/2

  3. 入选《同济八骏-中生代的建筑实践》,2017/5

  论著

  1.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探讨,建筑学报, 2005年第7期, 2005/7

  2.物质性消隐与地域性呈现—四川国际网球中心,建筑学报,2010年第6期, 2010/6

  3.透雕—上海青浦实验学校的空间操作 , 建筑学报,2010年第12期,2010/12

  4.绿色校园建筑被动式设计实践—三亚城市职业学院设计, 建筑学报,2012年第3期,2010/03

  5.格局造就意义一四川大学新校区行政楼,时代建筑, 2008/3

  6.都市空间叙事中的建筑角色--葛洲坝大厦,时代建筑, 2011/01

  7.连绵空间—上海青浦业余体育学校 ,时代建筑,2012/01

  8.建筑介入自然的姿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船码头,时代建筑,2012/06

  9.气候建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时代建筑,2014.11

  10.知识· 话语· 范式--能量与热力学建筑的历史图景及当代前沿,时代建筑,2015.2

  11. 客座主编《时代建筑》2015年第3期“形式追随能量——热力学作为建筑设计的引擎”,2015/03

  12.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世界建筑,2016/05

  13.李麟学,同济建筑学人(1977-),世界建筑,2016/05

  14.基于环境应变的绿色住区设计路径解析, 住宅科技, 2011/07

  15.社区重建引导下的灾后城镇永久性安居房设计—都江堰市“壹街区”K01地块, 住宅

  2011/05

  16.气候引导下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规划建筑设计为例,城市建筑, 2009/06

  17.现代性构建与青年建筑师的定位,城市建筑, 2007/12

  18.集群文化建筑的设计与运作,城市建筑 ,2012/05

  19.建筑设计教学中对于建筑实践体系的关注, 城市建筑, 2012/

  20.能量形式化与高层建筑的生态塑形/城市建筑,2014.8

  21. 新旧并置, 虚实相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3展馆, 建筑技艺, 2010/9

  22. 作为能量媒介的材料建构——黄河口游客服务中心夯土实验/建筑技艺,2014.7/

  23. 异质风景:杭州建筑,A+U中文版, 2009/4

  24. 建筑学教育的挑战, 设计家, 2007/8

  2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3

  科研项目

  1. 李麟学,基于生态化模拟的城市高层建筑综合体被动式设计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01-2016.12

  2. 李麟学,王健,能量形式化与热力学建筑前沿理论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2015.01-2017.12

  3. 李麟学,先端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整合体系研究,同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2009.05 –2010.12

  4. 作为骨干教授,参与教育部与外专局“未来城市与创新建筑/111引智基地”,2015/11-至今

  5. 李麟学,哈佛大学联合研究课题,中国高密度都市区域的热动力学建筑集群研究(青岛-义乌-深圳),2013.10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UPro设计学院整理编辑

  未经允许,请勿以此版本转载

上一篇:北京警察学院学校周边
下一篇: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标志,主题色,Slogan及周边抢先看!好看!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