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专家多角度评价解读《2022中国大学、央企、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系列报告》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1月6日,《2022中国大学、央企、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系列报告》发布

电影会在线上成功举办。该系列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光明网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发布了《2022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发布了《2022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周敏发布了《2022中央企业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此外,发布会还邀请了多位学者专家对系列报告进行讨论,评价和解读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全中认为,市场化能力越强的企业在国际传播中就越有竞争力。他建议,报告未来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海外传播力建设情况,希望能够看到更有意思与亮点的数据和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的海外传播力报告具有非常好的学术传统,并且已经成为优质品牌。他认为,国际传播领域现在需要在内涵建设上加大力度,从精神标识、文化精髓、传播效能与文明互鉴的角度优化和改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传播要达到效果需要经过四个环节:首先是触达,第二是看得下去,第三是看得懂,第四是产生影响。这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已经坚持了十年,从最初的研究触达,到现在加入更多评价指标去衡量对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研究是有开创性的。未来可以加强对不同用户群体使用不同媒介的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评估的精准度。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海外传播力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他建议,央企报告应将参照系的数据完整展示出来,纵向比较各个企业具体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最后,他希望他的研究团队能与北师大研究团队深度合作,推动海外传播研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这一系列报告评估了多元国际传播主体,在数据挖掘之外还有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探讨。国际传播作为跨文化交流和互动,应更加务实地调整目标战略,推动多元主体在海外的线下线上空间进行更多本地化的传播实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认为,这一系列报告不仅从理论视角完成了效果评估,同时也给中国高校、企业与政府在海外传播工作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他认为,国际传播可以从三个维度提升效能:一是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是一个科学过程,包括国家和民族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要考虑国际舆论环境和所处时代的特点。二是重视国际传播制度的建设和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不同主体的特点和不同平台逻辑相联系,网络为我们构建话语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总编辑韩蕾认为,我国的高校、企业、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平台,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吸粉”和“破圈”能力不断增强,在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系列报告总结经验,为国际传播主体提供了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案例。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每年一度的海外传播力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城市、大学与央企海外传播状况的渠道,学习到更多可以优化海外传播效果的做法。他指出,尽管近些年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在海外传播力增长方面有很多进步,但是距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他建议,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在做海外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打造年度的爆款,为工作找到一个爆发点。

上一篇:大学如果读的这14个专业,建议考研!看看有没有你的专业
下一篇:南京出台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 重点关注六大领域大力发展数字金融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