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亲最大的恨,是毁了自己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21
手机版

  文|若杉

  01

  因为郝蕾,去看了电影《春潮》。

  电影从头到尾,无处不在的压抑溢满屏幕,以至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分了三次才看完。

  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中,一对相互折磨的母女的故事。

  故事中的母亲叫纪明岚。纪明岚年轻时候,因为想要改变命运,嫁一个城市里的男人,结果遇人不淑,给她带来了不幸的一生。老公直接把小姐带回家来“嫖”,还有特殊的性癖好。她每天只吃一顿饭,常常饿的发晕,省下自己口中的细粮寄给母亲,却被母亲质问:“为什么不寄钱回家?”

  原生家庭的不幸,婚姻生活的不幸,让纪明岚积累历史片了一肚子的愤懑,这些委屈、愤懑,她通通给了女儿,郝蕾饰演的女儿郭建波。

  郭建波忍受了母亲长达40年的咒骂和控制。

  建波写了一篇关于“儿童性侵案”的报道,被母亲冷嘲热讽:“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的粮,还要揭国家的短,不懂感恩,吃里扒外。”

  建波的女儿婉婷一时放纵玩耍,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母亲回到家就跟建波大吵一架,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她:“就是你把她教成这样的。”

  建波把仅有的与父亲的记忆藏在一个盒子里,被母亲发现了,母亲没有问她的意见,就自作主张的帮她烧掉了。那里面,有建波和父亲唯一的合照。

  建波绝望地对母亲说:“我在这个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就那么一点点,你都要把它毁掉。”

  最过分的是,纪明岚当着建波的面,对建波的女儿婉婷说:“你是没有爸爸的,你之所以一直跟着姥姥是因为你妈妈想要杀死你,我不能把你交给她。”

  而事实上,从婉婷一出生,纪明岚就霸占了这个外孙女,建波不仅没有照顾女儿的权利,连接送女儿上下学,给女儿开家长会的权利也一并被母亲剥夺去了。

  02

  看过电影,脑子里留下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压抑的。

  整日张着嘴咒骂女儿的纪明岚和一直忍气吞声、面无表情的郭建波形成鲜明的对比。

  看电影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这哪里是母女,分明是仇人。世界上最深的仇大概都不至于把彼此折磨至此。

  一次,纪明岚参加同学会回来,心情大好。郭建波不过是从冰箱取了牛奶,就遭来母亲的一顿咒骂。

  “我在你们做了一辈子奴才,老了还要看你的脸色吗?”

  “我真的没有见过像你这么不要脸的人呐”

  ……

  无故被母亲责骂的建波依旧一言不发,只是伸手用力握住了床头的仙人球,眼神里有怨有恨、又出奇的冷静。

  大概是这样的场景在成长过程中太多了吧,让她恨到骨子里,也习惯到骨子里。

  看着她被仙人掌扎的鲜血淋漓的手,我开始理解:对于有些人来说,身体的痛,比起心里的痛来说,真的不值一提。

  建波被母亲咒骂、精神虐待了四十年。她所采取的报复、回馈这一切的方式是毁掉自己。

  有老同事介绍了靠谱的人给她,她当着母亲的面,给相亲对象发信息:“你对面的这两个女人,只有一个乳房,你猜在谁身上。”

  她亲手毁掉了可能带给自己幸福的机会。

  一开始不太理解建波的做法,直到电影最后,母亲生病躺在床上的那个夜晚。一直沉默的建波说了一段长长的内心独白,那个时候才明白,她用过得不好,作为报复母亲的方式。

  建波说:

  “你总说我会遭报应,哪有妈妈对女儿这么说的。你期待我会遭什么样的报应?贫穷、孤独、孤儿寡母、疾病缠身……差不多都实现了。有多少个夜晚,我都夜不能寐,我想躺在妈妈的怀里。你想让我找一个好男人,有一个家,过体面的生活,我不,我就要你看见我现在的样子。”

  母亲因为女儿身上,有毁掉她的男人的血脉,所以拼命折磨女儿。

  女儿亲手毁掉自己的生活,用过得不好,作为报复母亲的筹码。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绝望、最悲情的母女关系。

  03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一直有人在说:“为什么不搬出去呢?”、“为什么一定要和母亲搅合在一起呢。”

  因为想要爱啊。

  哪怕建波说了再多对母亲的恨,甚至想要毁掉自己来报复母亲。其实,她的内心,都是那个渴望爱的小女孩。

  孩子对于母爱的需求,不会因为年龄变大而消失。

  只会因为得不到,而变得愈发迫切。小时候得不到的棒棒糖、布娃娃、变形金刚,都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心底扎下更深的渴望,更何况是母爱?

  所以,她把烟头插在母亲擀好的饺子皮上、故意弄坏厨房的下水管,发信息喝退相亲对象。

  其实,都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在呼喊:“妈妈,你看看我好不好,我需要你的爱啊。”

  很多心理学的文章,都在讲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但今天,我想和你聊的是,有些原生家庭,真的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就像建波对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喊话:“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

  显然,纪明岚一辈子都很难理解,更谈不上改变。

  对于这样的原生家庭,说真的,接受与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前段时间,带领读书营的小伙伴,读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在苏珊的定义里,有些原生家庭就是有毒的。

  这些有毒的原生家庭,有一部分,在子女长大后,可以达成和解,前提是父母愿意承认对子女的伤害并且愿意改变,而对于一些父母持续伤害子女的原生家庭,成年子女能够做的最好的选择是,离开,停止被伤害。

  这必然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就像建波,整日忍受着母亲的咒骂,都不愿意离开。但是,只有从心底切断联系,才能真的解放自己,让阳光和新生活照进自己的生命。

  就像电影里,建波原本是优秀的记者,也有不错的男人,想要给她稳定有爱的生活。但建波依旧执着的活在生活的阴影里,活在与母亲的斗争里。

  建波说,母亲活在家庭的斗争里。

  而建波自己,很不幸地继承了母亲“好斗”的个性,活在了与母亲的斗争里。

  这场斗争,总要以一个人先退场而终结。

  希望电影里的建波,尽早明白这个道理。

  也希望依旧活在原生家庭困局里的你,尽早解脱自己。

  —The end—

  举报/反馈

上一篇:如何看待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院士出走中科院青藏所?
下一篇:多地宣布:暂停机动车尾号限行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