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想上学时,父母该怎么办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2-26
手机版

  孩子不肯上学,父母焦虑不安,两方仿佛进入了两套语言体系,无法沟通。在开学季,这样的情况在心理科的诊室中经常发生。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出了哪些问题,孩子不肯上学父母亲应该怎么办。

  阿俊,15岁,家中的独生子。由母亲陪伴就诊,进入诊室时,母亲焦急的讲述着孩子整天关着门打游戏,睡眠不好,不爱上学。一旁的阿俊默不作声,在医生的建议下,阿俊的母亲离开诊室,阿俊开始和医生表达自己的困扰。

  初三的他,近半年来一直处在烦躁的体验中,有时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偶尔想到或许死亡更让自己轻松,曾经尝试用圆规在手臂上划出一道一道红色的划痕,以此释放自己的压力。阿俊提到经常关着房间的门,并不是在打游戏,关上门是不愿意和父母吵架,也不愿意看到父母吵架。他说自己以前是个积极的人,近半年来总是看问题很悲观,总往坏处想,莫名其妙的觉得没什么期待。起初的确借助游电影蜜蜂戏来帮助自己摆脱这些悲观的想法,但逐渐的从游戏里也体会不到乐趣,漫长的夜里就只是躺着,盯着天花板直到天亮。阿俊说,睡不好和挥之不去的倦怠感才是自己不去上学的真正原因。

  在阿俊的讲述中传递出了深深的无助感,医生询问阿俊这样的体验是否和母亲或者父亲交流过,阿俊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声叹了口气。

  经过系统训练的精神科医生,不难判断阿俊目前正处在抑郁状态中,心情差,不愉快,没兴趣,倦怠乏力,睡眠差,悲观,自杀的想法,自伤行为。抑郁的阿俊在逃避着学校甚至生活。

  征得阿俊的同意后,医生再次邀请母亲进入诊室,母亲对于孩子刚刚所表达情况,深感错愕,反复的和医生确认抑郁症的诊断,并让阿俊离开诊室,与医生质疑孩子在网络上看到了抑郁症的表现,想借此找到不去上学的借口,一直坚持自己对阿俊很疼爱,很关注,经常与阿俊交流,不会发现不了他的问题。眼前这个焦躁的妈妈,既让人无奈又让人心疼。经过几番对病情的解释及风险的告知,阿俊的母亲仍坚持孩子只需要改善睡眠的药物,拒绝给孩子服用改善情绪的药物,更加拒绝住院。

  关爱儿童心理

  我们可以看到阿俊家长的几个问题,这也是首次就诊的许多家长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日常互动中,孩子的感受被忽视。当孩子表达困难时,家长给出的反馈是“你别这么想就好了”“你不该这样想”“小孩子懂什么,净瞎说”。这样的对话看似在交流,但父母更多的用自己的成人地位在纠正、有时甚至是贬低孩子的“想法”,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在交流中并没有被看到。

  其次,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在成为独立的个体前,与父母共同持有边界,无法分清有些问题是与自己无关的,他们天然的认为父母的争吵与自己有关,但面对这种争吵往往又是无力的,回避和内向攻击成了他们的手段。

  最后,不信任医生的判断。就如同阿俊母亲一样,很多家长对精神科疾病非常忌讳,更愿意接受孩子就是心理压力大,疏导一下就好了的说法。强烈的情绪使得她无法面对医生的专业判断,这极有可能耽误了孩子的诊疗。

  那么,当精神科医生说我们的孩子生病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只是生病后,要一直相信孩子所讲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接受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出现异常的言行时,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当孩子不想去上学时,请相信孩子对于上学真的出现了困难,倾听孩子的诉求,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如果孩子的困难令人困惑或不解,可以求助专业的医生。

  另外,父母单独处理彼此的情绪,让家庭关系更稳定,沟通更顺畅。家庭是一个三角关系,孩子是其中最弱小的存在。当孩子生病时,他往往承载了整个家庭关系的不平衡。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下,我们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特色,就诊孩子的父母中,不乏焦虑的母亲,往往和母亲的单独谈话中,又可触及另一个哀怨的灵魂。父亲在家庭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给焦虑的妈妈松绑,家庭氛围的改善是孩子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最后,相信医生的判断。精神科医生经过多年训练,在门诊会对疾病做出初步预判,但受限于精神科的发展,以症状表现为诊断依据,而儿童青少年的症状表现往往不典型,一次就诊内,短时间的访谈不利于医生直接给出具体诊断,但医生会对孩子的大致情况及风险做出详细的评估,家长应该信任医生的诊治建议,在治疗的同时做好孩子的监护,防止意外发生,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时复诊,给医生反馈孩子的变化,与医生一起客观的判断孩子的病情。

  希望下一次走进诊室的阿俊,困难已经被父母看见,家庭成员间可以顺畅沟通,相信医生的判断,及时接受该有的干预。这样相信每一个阿俊都能回到学校中去。

  关爱儿童心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已明确!扬中人速看!2月21日正式开始报名!
下一篇:新东方雅思培训班怎么样啊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