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影响?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04
手机版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再是单一地接收互联网传递的信息,而是能够发布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新话语信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与传统的语言符号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往符号,深受年轻人喜爱,成为青年群体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与此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大学生作为“网络新一代”,十分青睐网络流行语,在与人交往交流时,时常使用网络流行语,成为高频率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对象。

  然而,由于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网络流行语特殊的表达方式和背后蕴藏的潜在内涵,或多或少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下面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视角,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体,比较系统的研究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涵盖种类众多,因其幽默、谐趣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沟通、表达情绪的常用话语。这种大学生喜爱的新科幻片话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流行语的正向引导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网络流行语获得官方认可,改变了其“难登大雅之堂”的境地,愈发凸显其蕴藏的积极作用。从调查问卷得知,40.76%的大学生认为正向的网络流行语能够唤起群体奋斗意识,有31.53%的大学生认为正向的网络流行语能够激起爱国热情。

  从网络流行语整个的演变趋势来看,近几年,入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正向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侧面表明正向网络流行语中蕴藏着有价值的资源,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就现实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表达爱国热情;其二,网络流行语的正向引导作用,能够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意识。

  

  首先,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表达爱国热情。“阿中哥哥勇敢飞,我们永相随”,将中国这一宏大的词语拟化为邻家哥哥“阿中”的形象,用直白真挚的话语对“阿中”表露心迹,“另类”的展现了大学生群体的爱国热情。

  大学生群体使用这类网络流行语,能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坚定立场,不惧表达其高涨的爱国热情。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正向引导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问卷调查显示,31.53%的大学生认为正向网络流行语的引导作用能够激起爱国热情,增进爱国意识。

  “我和我的祖国”“东风快递”“学习强国”“14亿红旗手”等网络流行语映刻着时代印迹,折射出浓厚的爱国情怀,展露出鲜亮的爱国主义色彩,其在思想上能够发挥出正向引导作用,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意识。

  

  这类网络流行语能够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精神层面的共鸣与认同,许多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以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与爱国之情,经过“两微一短”的传播,使更多的青年大学生知晓并进行使用。

  2.网络流行语的谐趣性拓宽话语方式以增进师生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精英阶层主导生产与控制的,具有权威性与庄严感,体现着浓厚的理论底色,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

  网络流行语恰好与之相反,具有谐趣性,符合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大学生对其青睐有加。分析调查问卷得知,77.46%的大学生因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而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66.01%的大学生则认为网络流行语是青年群体的一种话语方式。

  

  因此,要善于运用网络流行语的谐趣性,营造趣味课堂,同时,融入网络流行语所提供的案例与素材,拓宽话语表达方式,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网络流行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案例素材,促使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畅通无阻。思政教育知识是社会规范与现实经验的统一,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的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具有现实针对性,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的良好素材。

  譬如,“逆行者”是指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那些无私奉献,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工作者。

  网络流行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鲜活案例与素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找到两者的“连接点”,能够实现理论阐释与实践理解的生动统一,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授责任与担当时,可采用“最美逆行者”的案例;在讲授理想信念的树立时,可用“觉醒年代”回顾我党的奋斗历程;在讲授家国情怀、增进爱国意识时,可用“14亿护旗手”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接”,搭建好沟通桥梁,保障师生沟通无阻,实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从而将理论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事物具有两面性,网络流行语亦然。除了上述的正向作用,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具体表现为网络流行语的低俗化妨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碎片式”阻碍大学生系统思维的构建,网络流行语的泛化造成师生之间出现“语言鸿沟”,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1.网络流行语的低俗化妨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传播迅速,受众广泛,体现了平民话语表达的狂欢。

  然而,随着话语狂欢的普适化,越来越多的流行语被改编或创造出来,网络流行语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其内容质量却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

  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充斥在网络空间,其中出现了一些庸俗、低俗的网络流行语。正是这类不良网络流行语妨碍了主流价值观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共鸣传导,致使大学生产生冷漠心态。网络流行语幽默、风趣,这种娱乐化特征吸引着大学生,能够引发大学生共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和使用程度较高。

  

  但产生于网络空间的流行语数量众多,泥沙俱下,部分网络流行语含有不利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内容,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致使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教育者传播的知识、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等产生冷漠心态。

  诸如,“神马都是浮云”表达的是一种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的旁观者心态,“躺平”表达的是一种放弃奋斗、妥协的心态,还有“佛系”、“元芳,你怎么看?”等等。

  这类网络流行语无一不体现了面对社会事件时的漠视心态。大学生不加区别的接受与使用这类网络流行语,会被其中的不良内容所传导,长此以往,浸润之下,致使大学生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冷漠心态。

  

  2.网络流行语的“碎片式”阻碍大学生系统思维的构建

  网络流行语以“碎片式”的文化形态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并逐渐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展现出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多元。调查问卷显示,有45.2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碎片化”形态影响大学生系统思维的构建。

  这种“碎片式”形态主要体现在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面。网络流行语简洁凝练,往往是以一两个词语或一个简短句来概括其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既是网络流行语大受欢迎的原因又是其阻碍大学生系统思维养成与构建的主要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碎片式”形态妨碍大学生系统思维的养成。一部分网络流行语是从热点新闻事件、热播电视剧目等众多信息资源中截取得来的,用简短的词句以指代某一特定事件或泛指某一类现象。

  

  这类截取的简短词句展现了网络流行语的“碎片式”形态,它从整体事件中抽离出部分,使部分独立于整体,并以部分指代整体,就其传播的便捷性而言是有利的,然而对于大学生的整体性思维的养成而言是不利的。

  简易的词句,无法交代完整内容,也无法体现整个事件的过程,易造成“断章取义”,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一部分大学生间接成为“网络喷子”,正是因网络流行语“碎片式”形态的影响

  举报/反馈

上一篇:潍城区外国语中学:“七夯实”为校园安全筑盾
下一篇:青岛学区房 往年青岛宁安路小学本地生源招生范围及规定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