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毛姐14岁助解放军渡江,建国后毛主席让她在北京读书,她婉拒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11
手机版

  1951年9月29日下午,北京的怀仁堂里异常热闹,毛主席要在这里宴请进京参加国庆庆典的各省代表团成员。

  这一次入京的都是基层上来的各界代表,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进京,所以都比较激动。人群中有一位个子小小的、农家打扮的姑娘,她一直在盯着墙上的挂钟看时间,这时候是下午5点左右。她和大伙儿一样,在等着毛主席。

  突然大家都望着门口,有人喊着:“毛主席来了”。小姑娘于是踮起脚往前看,可惜个子太矮了,硬是什么都没看到。情急之下,她跑到大厅里的一根柱子旁边,打算爬到柱子上看。这可把安徽代表团的领导给吓到了,赶紧跟她说:“小鬼不要爬上去,一会儿你给毛主席敬酒”!

  按照安排,每个省代表团,都将派出一名代表去给毛主席敬酒。一般来说,都是代表团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是立过大功的士兵。那这位小姑娘是谁?为何安徽代表团会让她去敬酒?

  此女名叫马三姐,16岁,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村人。听到带队的团领导说能让自己敬酒,马三姐高兴坏了,柱子也不爬了,脚也不踮了,在一旁紧张地等着,默默地念着提前想好要跟主席说的话。

  

  图:马毛姐

  晚年她是这样回忆自己的那次敬酒的:

  倒了满满一杯酒,边走边晃。到了毛主席跟前,酒只剩下半杯了。

  因为太紧张,酒没有敬好,倒也没什么,毕竟主席也没怪她。让她有些“不高兴”的是,她刚和毛主席碰完杯、握完手,还没等她说上什么话,后面敬酒的同志也因为太紧张了,一下子把她挤走了。

  团领导看着小丫头不高兴了,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请柬来,说了句:

  小鬼,不要气,毛主席要请你吃饭哩!

  以上内容,全部出来自马三姐晚年的回忆。从这段回忆中,我们能得到两个颇有意思的关键信息:

  第一个信息:这小姑娘确实调皮得很!这一点,想爬柱子时是这样;晚年,用“不高兴”来形容被人挤,也是这样。说起话来,她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有趣得很。

  第二个信息: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这小姑娘简直是被安徽代表团“团宠”的对象。而且看起来,“宠”她的还不只是本省代表团的同志,还有准备请她吃饭的毛主席。

  这是为何?她究竟是什么人?立过什么大功?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1949年的那一场渡江战役开始说起。1949年春天,解放军百万雄师集结在长江北岸的江淮和皖西一带。此战,关系到全国是否能解放的大问题。

  在此之前,老蒋做了完美的安排:能炸的桥和路,他都炸了;大量的船工,也都被他逼到了南岸。长江天险,成了保护他们的完美屏障。

  当时我军需要过江的人数,后来大家都说是百万,事实上其实是接近150万的。因为其中还包括了大量需要过江进行建设的工人朋友,以及大量的敌军俘虏。当时报纸上名流们都估计:这么庞大的队伍要过江,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因为无粮、无桥。

  可惜,他们终究还是料错了,因为我军有一个更强大的“利器”:群众!

  大军出征,粮草先行,指挥中心按照人数算了一下:一共需要4.5亿斤粮食。此时,我军华东前委会手上共有1.3亿斤,加上苏北各地部队支援以及中央划拨,也还差1.6亿斤。怎么办?只能跟江淮和皖西的农民们征借。

  这也是我军唯一一次大量向群众借粮,不是万不得已,不会这样做。结果是:仅扬州地区,8天就收到了85万担粮食。其它各地区,也都超额完成目标。这一点,是谁都没想到的。

  有了粮食,还得有柴火烧饭?没等部队发通知,群众们就先想到了,柴火被一捆一捆送来,甚至有村民把自家的房梁给拆了,送了过来。

  这些都解决了,没有船和桥也不行。江边的渔民们和船工们,都来出谋划策。渔民们教战士们造船,还选出了500名水手,教大家划船、游泳。3个月内,10余座浮桥横架在江面上,2500艘木帆船也完工了,渡江即将开始!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百万雄师从无为县白茆洲出发,“渡江第一船”将从这里启程。当天晚上,先出发的是几艘突击船。

  在其中一条船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一个14岁的小姑娘想上船,被战士们拦住了,都劝她回去,这个小姑娘就是马三姐。这个时间是在晚上,三姐要上的是一艘突击船,属于先头部队。大伙儿谁也不知道,江对岸有多少敌军在等着我们。不让她上,是为了她的安全着想,而且她的年纪也确实太小了。

  

  图:以马毛姐为原型的渡江战役雕塑

  偏偏小姑娘是个倔脾气,她给出的理由“我水性好、天天跟着我爹在江上划船”,这话让大伙儿都反驳不了。就这样,三姐登上了这条突击船。

  一上船,大家就发现三姐确实没吹牛。别看她个子不大,但确实是个划船的好手,怎么调整方向,怎么更省力,她门清儿。这让船上的战士们,能集中精力对付南岸的敌军,划船的事都交给她。

  快上岸时,三姐突然觉得手臂好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低头一看才发现血直往外流,一颗子弹打中了她的右臂。来不及处理,她做了一件让战士们都敬佩的事:

  她把船稳稳地停好!又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去救被敌人打下船的战士!

  4月的江水,仍透着浓浓寒气,负伤的三姐顾不上别的,把战士们一个个拖上岸。救完战士,她又上了船,在江上来回了多趟。直到最后体力不支了,她才肯休息。当时江上有多冷,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片:

  

  图:参加渡江战役时马毛姐穿的棉袄

  这是当天三姐穿的棉袄,目前被馆藏着。当时的天气,渔民们穿的都是这种棉衣,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三姐跳下水救人。这样的衣服,一进到水里就会吸水,三姐当时只能把袄子脱下来,跳进水里。这件衣服,也就被旁边的战士先放在了一边。也正因如此,这件衣服才得以保存至今。

  谁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能有这样的意志力。后来战役结束了,战士们也才知道她是无为县马家坝村的姑娘。无为县是一个“英雄县”,在此次渡江战役中,县里每天都有5000多人参加运输等工作。

  而马家坝村就靠近长江,村里的渔民一直以捕鱼为生。为了动员群众来帮忙,村里办了几场动员会,号召大家自愿出力,马三姐和哥哥都去听了。哥哥水性好,自然是要上的,所以渡江的突击队里自然有他。

  马三姐得知哥哥被选上后,当然也是想去的。偏偏部队的战士们都舍不得她冒险,于是才会出现她自己和解放军据理力争的场景。当时像她这样的渔家孩子,还有很多。后来,大家给这场渡江战役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

  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胜利

  这次战役胜利后,马毛姐被授予“一等渡江功臣”的称号,很多像她一样的无为人,也都得到了“功臣”的称号。读懂了这些,大家就应该明白,为何马三姐会被“团宠”。大家宠她,是因为她是那群可爱群众的代表。是在替所有人,感谢这群可爱的人。

  其实这次并非三姐第一次受邀进京,早在两年前,也就是1949年建国前,她就接到了毛泽东亲发的请柬。但当时她没有赴邀,原因是:

  父母担心她年纪太小了,怕她走丢!

  这个理由,可能现在很多人不太能理解。开国大典,多少人都想去看一眼。大典的时间刚定下来时,毛泽东就收到了各种信件,请求进京来看一看。这些信件,多数都是毛泽东在韶山的亲朋好友写的,但他基本上都拒绝了。

  如此珍贵的、令人羡慕的邀请,都能拒绝?这马家当真是“有个性”。既然孩子年纪还小,那父母就带着她去呗!又不是想不到办法!

  但那时的渔民们就是这么老实的,他们觉得请柬上只有孩子的名字,没明确表示大人也可以去:我们要是也跟着去,多不好……

  有人把这种想法叫“憨”,也有人说这是“傻”,但其实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淳朴!而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让三姐一家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一直挂念着这孩子,也从没忘记无为县。1951年9月份,他们又收了一个请柬,内容概括起来还是和两年前一样:

  请小姑娘作为代表进京

  仍然是毛泽东亲发的请柬。给同一个人发两次请柬,笔者在梳理毛泽东书信、电文、请柬等内容时,是很少见的。此时,三姐已经16岁了,又有安徽代表团的其她同志陪着,家人们也就放心了。

  几天后,她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临行前父母和村里人都来送她。毕竟在大伙儿看来,主席没忘记三姐,就是没忘咱们整个无为县马家坝村。

  可惜,经过这次敬酒后,三姐总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乡亲们的期待。乡亲们交代的那些话,自己一句都没能说出来。好在,主席说还要请她吃饭。

  

  图:毛泽东

  10月1日,三姐和代表们一起在天安门观看了国庆庆典。个子小小的她,还是只能踮起脚来,才能看清楚……

  她再次见到主席时,是在10月3日,而且当时她还有个“意外收获”:见到了周总理。那一天主席和总理一起出现,请代表们看戏。人一多起来,马三姐又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了,直到总理招呼她坐到自己身边来。就这样,她坐在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

  她一坐下来,周总理就跟主席说:“这就是你邀请过来的小英雄 ”!

  主席一看这小姑娘,马上问:“你叫什么名字”?原来,一直以来所有人都叫她划船的小英雄,主席一直不知道她的大名叫什么。

  马三姐壮着胆子说:“我姓马,没有名字,在家排行第三,大伙儿叫我三姐”。

  那个年代,很多小姑娘都没有大名。这倒不是说父母不疼孩子,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父母读书不多,也不知道怎么给取。很多男孩子,也往往被称为:刘二哥、张四哥。听她这么说,毛泽东笑着说:“英雄 ,怎么能没名字呢!”

  这场戏演什么,三姐晚年其实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那天,她光顾着紧张了……

  戏看完了,本以为所有的活动都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一辆专车停在了招待所门口。这是主席要请她到家里吃饭。

  当天主席只邀请了三姐一个代表,这是一顿家常饭。一起吃饭的还有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她们都和三姐年纪差不多。

  饭桌上,毛主席一个劲地给三姐夹菜。主席爱吃辣椒,但给三姐夹菜时他把辣椒都给挑掉了,全都是夹肉,满满的都是对这个小姑娘的喜爱。

  毛主席对于自己的孩子要求一向很严。这一点,同桌吃饭的李讷是深有体会的。长期以来,李讷一直是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困难时期,她经常吃不饱。每次她回家来,厨房里的师傅都建议给孩子做顿有营养的,主席永远是用一句“不能搞特殊”来回绝。

  

  图:毛泽东

  席间,主席一直在跟孩子们开玩笑,直到问了三姐的学习问题时,他才变得严肃起来。他问三姐识不识字,然后对她说:

  你这么小就这么勇敢,不怕牺牲,很了不起,但不要骄傲,不要翘尾巴。

  三姐听完这个话,也一下子紧张起来。这时,毛主席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想不想在北京读书?

  很显然,毛泽东想把她留在北京读书:一方面,他希望这么优秀的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他是真心喜欢这个孩子,希望她能像两个女儿一样留在自己身边,能经常看到她。

  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三姐却婉拒了,原因同样是两个:

  我会想家!

  省里已经给我解决了上学的问题,不用再麻烦了!

  这两个理由和当初马家人第一次拒绝孩子进京一样,其实都挺让人“想不通”的。但从中,我们能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三姐和父母及家人很亲!

  家人第一次替她拒绝了邀请,原因是觉得孩子太小了;

  这一次她拒绝留在北京上学,也是因为会想家。

  那么,既然是被家里人这么珍爱的、当成宝的小丫头,为何当初父母会让她和哥哥都登上那艘突击船呢?难道他们会不知道,登上那船会有多危险吗?

  什么是家国大义!渔民们心里,其实很清楚。

  现在很多人总觉得,不识得多少字的农民们,当初会出粮、出柴火,是因为各县各村委下了死命令、死任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这样想,低估了那群渔民。

  恰恰是这两次拒绝,更该让我们看到他们的不凡之处。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他们给出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家里仅剩的那几担粮食、也不是拆下来的房梁。每一个送解放军过江的普通渔民,14岁的马三姐也罢,那些被上战士们叫做“张三哥”、“李四哥”等的渔民也罢,他们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这些,才是渔民们最大的付出。

  把“家国大义”这4个字看得有多重,从来与读过多少书、认得多少字无关。这一点,笔者希望大家能明白。

  饭吃完后,毛主席主动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要给三姐写几个字。在写之前,他给三姐取了个名字:

  马毛姐!

  把原来的“三”字,改成了“毛”字。主席是这样跟三姐解释的:你姓马,我姓毛……

  马是人家的父姓,自然是不能改的。第二个字改成“毛”字,就是说以后这孩子也是毛家的孩子了。从此以后,马三姐就成了马毛姐。

  毛泽东一生,给几个重要人物改过名字。比如许世友将军,原名叫许仕友,毛泽东觉得“世界之友不是更好吗”,于是就给他改成了“世友”。比如给烈士遗孤王海容女士,取了个笔名叫:徒工王波,希望她能踏实、努力。此次,给马三姐取名用上了自己的姓氏,足见他对这个小丫头的喜欢。

  名字取完后,毛泽东在本子上写下了8个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8个现在天天被挂在教室里的字,是否第一次就是题写给马毛姐的,目前尚有争议。有史学家考究,认为在5个月前,毛泽东在接见另一名8岁的小英雄陈永康时,已经用到了这8个字。因为这位小朋友当时对付的是搞破坏的特务,为了保护他,所以那时没有对外公开。以致现在很多人认为,马毛姐是第一个得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

  不管这8个字,是先给马毛姐题的,还是先给陈永康小朋友题的,自1951年开始,它便在全国风靡起来了。

  

  饭也吃了!字也题了!邀请孩子在北京读书,被拒绝了!接下来,毛主席想来想去,想看看还有啥能替这小丫头做的。最后,她发现孩子穿得略显单薄,于是他便临时想到了:

  给小丫头做两身新衣服。

  因为是临时找师傅裁剪做的,当时还拿不到,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马毛姐就一直在招待所里等着。一来她怕主席忘了这事,忘了派人去店里取;二来,她怕时间来不及,万一她跟代表们回去前,还没送来怎么办……

  好在,主席没忘记,时间也赶上了。这可把小丫头高兴坏了,她直接就穿着这身衣服回家了!这两件衣服,一件是黑色呢子大衣、一件是灰色布做的衬衣。这确实挺符合主席的审美,他喜欢颜色素一点的衣服。只是,不知主席想过没有,人家是个16岁的花季姑娘呢!

  不过,这不打紧,马毛姐喜欢得很!只是让她苦恼的是,一回到家这两件衣服就被母亲给收了起来,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了箱子里。母亲说:东西太珍贵,要留着作纪念。

  作纪念的东西,自然是要压箱底的。母亲这做法,没毛病!

  遗憾的是,1954年安徽发洪水,箱子被冲走了。这可把马毛姐伤心坏了,一个劲儿地说:我只穿过一次啊……

  之后的几年里,马毛姐一直在老家低调地生活着。既然婉拒了在北京上学的建议,自己在老家就得好好学习。凭着那股子机灵劲儿,建国后才上了7年学,她就从中学毕业了。此后,她成了合肥的一名普通工人。

  

  图:马毛姐

  被服厂、麻纺厂、针织厂……她都干过,样样都是把好手。进过京,也吃过主席给夹的菜,名字也变了,但她还是那个精明能干的三姐。

  马毛姐再见到主席是在1958年,这一年9月份毛主席到安徽考察。一忙完了工作,毛主席就对安徽的同志们说:把毛姐叫来……

  马毛姐没想到,7年不见,主席还记得自己。当年16岁的花季姑娘,如今已经是23岁的工厂小能手了,但毛主席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这一次,他们谈了很多事,关于安徽、关于小渔村、关于工作和学习。

  如今,当年的划船小能手,已经86岁了。她仍生活在安徽,儿孙满堂!每次社区里有人提到解放战争时,老太太就会停下来,和大伙儿唠上几句:这里面还有我的功劳哩!

  

  图:马毛姐给孩子们讲渡江战役的故事

  2012年11月28日,渡江战役纪念馆正式开放。有心的设计人员,将建筑主体设计成了水与战舰的样式,整个馆身就像两艘战舰行驶于江面上,面朝八百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而在馆前,立起了一座高99米的胜利塔。如今这座塔不止为纪念,还成了周边船只航行的灯塔。每一艘船只经过此地,都能看到它。谨以此文,纪念所有为新中国拼过命的人。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连线00后观察员:基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下一篇:披着家政外衣的家教火了,月薪两三万!谁还在挣“教育焦虑”的钱?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