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前校长林建华:支持教师的个人学术发展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12
手机版

  星标麦研 ? ,精彩信息不错过

  在学校里做事情和外面很不同,凡事都要把道理讲清楚。因此,在学校做事情,宁可慢一些,也要多花时间沟通。道理说清楚了,大家都会理解和支持了。但有些情况下,从不同角度看,道理是不一样的,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纠缠不清。但学校的事情总还是要做的,于是就有了尊重差异、试点先行、少说多做、借力而为等不同的工作方式。

  在北大担任校长助理不久,一位老领导就告诫我:在北大做事情有三种方式,一是只说不做,二是只做不说,三是也说也做。

  一些对学校发展很重要,但大家一时还难以接受的事情,要多说、多宣传,先不要急着做;一些对学校发展很关键,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不能取得共识,可以先局部试点做起来,不用到处去讲,做好了大家自然会接受;对于那些重要又显而易见的事情,就可以大张旗鼓地说和做了。

  北大人喜欢评论,凡事都要刨根问底问为什么,有时也会在一些枝节上争论不休,因此,老领导的告诫意味深长。

  人事制度改革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04年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后来还有一些著作专门记载和论述这次改革的成败得失。实事求是地说,那次改革的出发点和方向是对的,但由于策略和方法上没有把握好,引起校内很大反弹,一些最初的设想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我当时是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作为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参与了全过程。现在回顾这件事情,不是要再论是非曲直,而是要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985工程”实施后,学校实行了岗位聘任和津贴制度,设立了关键岗位,改变了“大锅饭”的思想观念,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当时的教师人事制度仍有很多问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问题依然存在,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准不高,学校的整体人才竞争力也不强。

  当时的改革氛围是比较好的。创建一流大学计划实施之后,大家对世界各国的大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国内各学校之间竞争加剧,全校上下充满紧迫感,改革诉求强烈。

  当时设定的改革任务大概有几方面:

  一是教师改革晋升和评价体系,限定教师晋升的次数,实施“非升即走”,增强竞争意识,打破能进不能出的僵局;

  二是人事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各单位的岗位和编制,提升院系管理水准。总体看,大家对改革方向、任务和目标都是赞同的,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实施策略,特别是如何实施“非升即走”。

  一些人认为应当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也就是说仅在新聘人员中实施“非升即走”,通过渐进方式,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的状况。由于争持不下,最后的文件版本只对“非升即走”的政策做了说明,刻意回避了“新老”问题。实际上,由于大家的思想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很多改革措施后来都没有真正落实,“非升即走”也只有个别院系在新聘人员中实施了。

  回顾这次改革过程,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当时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建立,大家的经验不足,选择这个时机进行较大规模的人事制度改革,思想上和策略上的准备都不足。人事制度是学校基础性制度,涉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对于如此重大的改革任务,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研,特别应当关注细节,认真分析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做好实际测算和后续影响的评估。同时,还应当做好整体规划,选择好突破口,制定分布实施方案,尽可能减小改革阻力,平稳和逐步去实现改革目标。

  第二是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不利。实际上,凡是改革总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特别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争议有反弹并不奇怪。但作为改革的主导者,应当虚心倾听,让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同时,要组织和协调相关的职能部门和院系,把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是外界的干扰太大。北大的任何事情,社会都会比较关注,校友也会比较关注,常常是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满城风雨了。因此,我们应该少说多做,把握好对外传播的尺度和节奏,追求的境界应当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改革目标,而不是搞得满城风雨。

  这次人事制度改革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在相当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愿再提人事制度改革的事情。但是,这次改革形成的一些共识,也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只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改革还是可以平稳实施的。特别是对那些影响面比较大的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更好的方式应当是先调机制,开始时小步实施,使各方的利益得失相当,随着改革深入,再逐步加大力度,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尊重差异

  实际上,在随后的几年中,学校在学科调整、教师人事制度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工作。由于采取了比较慎重和符合实际的措施,工作都比较平稳。

  在学科调整方面,我们没有去触动已有院系的利益,而是在一些跨学科领域建立研究中心。在新设机构中,学校进行新的人事体制的试点,实行教师预聘制、年薪制,并建立了新聘人员的启动经费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学校的人才竞争力,聚集了一批世界顶尖学者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使北大的数学、生物医学、物理与天文学、工程科学和定量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在新建机构预聘制的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学校适时推出了“青年百人计划”,用新机制聘任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直到2014年,也就是上次改革的十年之后,学校才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新聘人员实行预聘制和年薪制。至此,上次改革提出的“非升即走”的想法,在新聘人员中全面实施。2016年,学校开始了新老人事体制融合,从2018年开始,所有教师都将按新体制进行评价和晋升。

  我相信,经过几年的过渡,北大将形成一个统一的、更有竞争力的教师人事制度,真正使“近者悦,远者来”。

  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科差异,避免简单粗放。“凡事一刀切”既不能取得成效,也会伤害院系的积极性。

  北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展得比较早,21世纪初就开始实施助研、助教和助管。受财力限制,当时的资助额度比较低。在随后几年里,学校逐步加大资助力度,同时要求指导教师从科研经费中列支部分助研津贴。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我们为基础文科院系的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与此同时,划出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指标支持需求强烈、经费较为充足的学者。这项措施既兼顾文科院系的特殊要求,也使学校的研究生的分布逐步趋于合理。

  在北大很多改革中,我们都采取了兼顾院系特点、充分尊重差异的做法。

  例如,十几年前,理工科院系就普遍实施了所有教师都具有指导博士生资格的做法。考虑到院系和学科差异,学校允许院系保留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权限。直到最近,学校才做出所有新聘教师都具有指导博士生资格的规定,统一了博士生导师遴选政策。

  当然,这种较为和缓的改革方式,会使学校的改革步骤慢一些,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既始终坚持改革方向,又兼顾各方的接受程度,这还真要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才行。

  借力而为

  现在,我们正在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改革发展的任务比较繁重,更需要考虑周全,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北大综合改革分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治理体系、学术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牵一发动全身,需要集全校之力才能进行。

  尽管这是一次全面和综合性的改革,但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把重点放在影响剧情片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找到机制体制障碍和关键节点,充分利用资源配置调整,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本科教育的最大瓶颈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问题。学校过去曾采取过很多措施,但始终未能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研讨中,大家仔细分析了教师、院系和学校在基本利益诉求上的异同,认识到,学术发展是教师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利益诉求,学校应当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教师的个人学术发展。

  我们还认识到,学校对于教师的掌控能力是比较弱的,我们不能完全靠行政措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评价主体是院系,只有把院系的教学工作与院系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院系真正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

  学校实行了允许学生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压缩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等措施,并提出将来的人、财、物资源要与院系人才培养状况挂钩。

  这些措施调动了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学生,更加关注教学。当然,激发教师教学工作内在动力只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仅涉及院系和教师切身利益,更涉及教育观念等深层次的问题,仍然需要积极稳妥实施和落实。

  来源:未来教育管理研究。

  

  声明:“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上一篇: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关于理性选择校外培训的倡议书
下一篇:一位博士的婚姻研究:为什么这么多高学历女性不结婚?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