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士徐匡迪: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25
手机版

  

  创新的“顶峰”是什么?

  正是颠覆性的技术,而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还记得在“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表达了一则个人看法。我国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投票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

  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哪个科研项目可获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们都是具有“话语权”的评审专家。

  

  或许是徐匡迪感到“个人意见”说出来后得罪人,发言末了,他频频向台下的学术同道们作揖,而他得到的则是全场长时、热烈的掌声。

  创新的“顶峰”是什么?正是颠覆性的技术。徐匡迪的报告扣住这一主题开展。他认为,作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

  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

  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

  而在近期,以颠覆性技术取得创新成功的最经典案例,非埃隆·马斯克(Elon Mask)莫属。继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之后,马斯克成为又一个时代偶像。

  

  他先后涉足互联网支付Palpay项目、用于未来太空商业旅行及星际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颠覆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特斯拉(Tesla)电动车以及可能成为人类第五种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车”……

  纵观这些项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让徐匡迪颇为感慨的是,马斯克提出的很多创新点子和想法,乍听起来,在行业内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的想法。

  就以Space X项目为例,火箭是一个典型的高精尖行业,专家荟萃。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完成一级火箭、二级火箭的分离脱落,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火箭推进过程。

  所以,从来没有工程师想过要去回收脱落的火箭,直到马斯克提出回收一级火箭、“制造出比别人更便宜的火箭,还可回收使用多次”的想法。

  并非火箭专家的马斯克,仅用数月时间就啃下了火箭推进的原理,在遭遇4次失败后,今年4月9日,他组建的Space X终于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

  

  马斯克的另一个项目“超回路列车”也是如此。

  替代今天的高铁和飞机,这种新型高速运输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种人工制造的真空管道,让密闭舱利用磁悬浮技术,能在管道中实现超高速的飞驰。

  而在交通工程领域,大多数专家们考虑交通工具的提速问题,一般的思维方式都是通过对交通工具外形的改变,减少空气阻力。

  和业界主流的想法相悖,提出一个行业里的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新问题,这并不妨碍马斯克获得成功。

  结合这一案例,徐匡迪话锋一转,谈及眼下国内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

  在古代,那时没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没有各种支持科研的基金,但是我们却有这么多的伟大发明;可现在,无论是科技部、教育部还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钱,这么多钱为啥就砸不出创新来?!

  之所以抛出“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颠覆性技术难以实现”的观点,徐匡迪说,这正是由颠覆性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在新想法、新技术冒尖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赞同,甚至无法理解。

  而我们国家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制,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

  “对颠覆性创新的意愿应给予宽容、理解与支持。”徐匡迪说,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颠覆性创新技术,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需要战略眼光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

  而关于这一点,在马斯克的几次创业经历中都有所印证。无论特斯拉汽车还是超回路列车,它们都得到业界支持,还有风投机构适时介入,这都是马斯克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End

  本文转载自“工信头条”,原标题《中国工程院士徐匡迪: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周磊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周咏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刀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8600881613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上一篇:《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发布 各地各校有哪些探索实践?
下一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PGT实验室工程投标邀请书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