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特别有理由睡一个好觉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26
手机版

  今天,你特别有理由睡一个好觉

  闫薇 陆林?中国科学报

  文 | 闫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身医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睡眠是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良好的睡眠既是维持日间体力和精力的基础,也是高效工作、学习的保证。研究证实,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躯体不适,还可能诱发精神恍惚、出现幻觉等精神问题,甚至引发死亡。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大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睡眠障碍的发生日益增多,如今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围产期女性、职场人士、大中小学生等群体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

  新冠疫情前,全世界失眠症状的发生率约为30%~35%,符合诊断的失眠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0%。有报道称,在疫情发生后,一般人群中失眠的患病率为12%~20%。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居民对于养成睡眠健康习惯、保持良好睡眠的迫切需求。

  睡眠与健康密切相关

  睡眠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多种疾病,危害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生殖系统健康,还会对精神心理、认知与学习记忆等造成影响。

  在睡眠与学习记忆方面,睡眠过程中大脑也在进行着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比如非快眼动睡眠期的慢波振荡和纺锤波之间的精准耦合对于记忆的巩固非常重要。睡眠还有助于维持大脑稳态,通过对神经突触的修剪来避免出现饱和状态,从而保证在随后的觉醒期中形成新的记忆。

  在快眼动睡眠期,大脑还会对情绪记忆进行分类,巩固积极的情绪记忆,同时抑制消极情绪的储存,神经元之间的树突解耦联修剪机制让大脑可以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优化危险和安全信号的辨别,从而更好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在睡眠与神经认知方面,睡眠过程也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的重要阶段。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细胞间质液和脑脊液从脑组织中运送出来。睡眠时大脑清除速度远高于清醒时,这对维持神经元健康至关重要。睡眠过程中神经元活动、血流、脑脊液的流动和废物清除的过程是内在耦合的。有文章提出,睡眠通过神经元和体液之间流动的“互联系统”来维持大脑的生理健康。

  最近研究还发现,睡眠不足会破坏血脑屏障,使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进入脑内,同时促进脑内星形细胞吞噬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引发脑废物清除系统的功能障碍。过去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不佳和睡眠不足与大脑中Aβ沉积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可能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即使只是一晚的睡眠不足,也会导致年轻的健康受试者大脑中Aβ淀粉样蛋白水平升高。一项对近8000名受试者持续25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睡眠时间为7小时的人群,在50岁和60岁时持续短睡眠(睡眠时间为6小时或更短)的人群患痴呆的风险更高。

  在睡眠与免疫方面,与睡眠启动相关的基因同样参与了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睡眠不足可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人患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昼夜节律紊乱可以降低疫苗免疫效率。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外周免疫系统与中枢脑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睡眠和免疫力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炎症会导致嗜睡,在某些病理状况下的持续炎症反应,也会扰乱昼夜节律。

  在睡眠与代谢和心血管方面,长期睡眠不足和昼夜节律紊乱可能会危害内分泌和代谢系统健康,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及高血压、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睡眠不足会增加能量消耗,同时改变食欲素水平,促进饥饿感,从而增加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在习惯性缩减睡眠时间的超重成人中,延长睡眠时间会减少能量摄入,并有助于维持生活中的能量平衡,因此改善和保持健康的睡眠习惯有助于预防肥胖和促进减肥。

  对于睡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睡眠健康的人比自我报告有睡眠问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35%,近10%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可归因于较差的睡眠模式,同时睡眠模式差和遗传风险高的人群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最高。

  而在睡眠与精神心理方面,精神障碍患者中睡眠问题非常普遍。一项纳入89205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抑郁、焦虑、双相和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精神疾病与多种睡眠指标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抑郁障碍和睡眠效率之间的相关性最大。

  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后,症状没有显著减轻。睡眠障碍可能是限制心理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往的研究也表明睡眠质量差与心理治疗的效果不好有关。

  改善睡眠的策略

  睡眠质量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遇到睡眠问题时要学会科学地自我调适,养成健康的睡眠意识。

  第一,适当运动,规律饮食。每天保持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以白天为宜,尽量避免睡前做剧烈运动。按时吃三餐,尤其是早餐,这样可以调整体内的运作机制;最好不要在睡前吃东西,但也不要空腹上床,下午2点之后尽量不要喝酒精、咖啡、浓茶等。

  第二,规律睡眠,养成良好习惯。建议夜间于11点就寝,早上7点起床,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不管夜里睡眠质量好坏,白天不能补觉或午睡,如果特别困倦,午睡时间也不宜超过半小时;每天同一时刻起床,1周7天全是如此,能帮助建立“生物钟”。

  第三,自我调整,降低焦虑。睡前不要抱着“一定要快点睡着”或“今天又睡不着”的疑虑,这些不得不睡的强制观念反而会妨碍入睡;尽量纠正睡前过度思考的习惯,可在睡前进行放松训练,如正念冥想、身体扫描等,以降低睡眠焦虑水平,提升睡眠质量;可以在睡前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换个角度来看待引起烦恼的事情。

  第四,科学认识,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通过自己的调整,睡眠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和心理学干预方法,比如临床上常用的睡眠认知行为疗法,避免发展成为慢性失眠障碍或安眠药依赖。最新研究发现,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效防止从急性失眠发展成为慢性,并且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除了个人层面的良好睡眠意识和行为建议外,促进睡眠健康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睡眠卫生知识;医疗卫生机构应优化睡眠卫生服务模式,将服务对象前移至亚健康人群,以实现睡眠障碍的早期预防;通过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联体和联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远程干预,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提升基层诊治能力,使睡眠障碍的患者能够及时就医。

  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睡眠问题的不断重视,睡眠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睡眠医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重要领域,需要推进多学科联合发展,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共同推进跨学科诊疗指南的制定及实施。

  同时,睡眠医学仍在起步阶段,要重视睡眠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专门的睡眠医学研究生专业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编撰适用于睡眠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推动标准化睡眠中心的建立。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睡眠监测和睡眠障碍的诊疗已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报》 (2023-03-21 第1版?要闻 原标题为《睡眠质量关乎身心健康》)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发布,这个地区睡眠最香

  央视网

  3月17日,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以下简称“报告”)

  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

  2022年,

  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

  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近半数人睡不够8小时

  《报告》数据源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

  样本涉及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的18至70周岁居民。

  调查数据显示,

  就不同群体的睡眠状况而言,

  民众的睡眠时长有待增加、

  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

  报告指出,

  2022年,

  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

  近半数民众(47.55%)

  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

  16.79%的民众

  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

  民众睡眠时长依然有待增加。

  

  受访者睡眠质量

  自评均值为3.11,

  大部分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

  为“尚好”或“非常好”

  (占比为89.60%),

  有22.60%的受访者的

  睡眠质量自评为“非常好”,

  有10.40%的受访者的

  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或“非常差”。

  

  另外,

  调查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

  总体上受访者的睡眠时长呈缩短趋势,

  睡眠质量自评呈下降趋势。

  男性受访者和女性受访者的

  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差异不大,

  但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的

  睡眠质量自评略高。

  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的

  睡眠时长偏短、睡眠质量自评偏低,

  其中有25.71%的受访者的

  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

  

  学生群体睡眠时长最长

  研究发现,

  学生群体的睡眠时长最长,

  每晚平均睡眠时长达到7.74小时,

  睡眠质量自评好于其他职业群体。

  

  报告数据截图

  除了学生群体外,

  各职业群体之间

  的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自评

  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工作职位越高,

  睡眠时长越短,

  高层管理者的睡眠时长

  比被管理者和自由职业者短。

  此外,

  被管理者、自由职业者的

  睡眠质量自评均好于高层管理者。

  另外,

  Z世代青年(1995-2009年出生)

  总体上近一个月夜晚的

  实际睡眠时长平均值为7.68小时,

  Z世代群体睡眠质量自评

  显著好于其他世代群体。

  

  东北地区睡眠指数最高

  中国睡眠指数

  被用来分析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

  主要从睡眠质量、睡眠环境、睡眠信念和行为

  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根据睡眠指数,

  2022年,

  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略好于2021年。

  2022年民众睡眠指数为67.77分,

  较2021年增加了2.98分,

  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

  也较2021年均有所上升。

  其中,

  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分),

  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分),

  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分)。

  相比2021年,

  增长幅度最大的依次是:

  睡眠质量指标得分(增加了2.71分)、

  睡眠环境指标得分(增加了2.42分)、

  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增加了1.81分)。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七大地区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

  的睡眠指数排序中,

  东北地区的睡眠指数最高。

  

  报告数据截图

  其中,

  黑龙江睡眠指数为70.57,

  在调查所涉及的省份中排名第一。

  你的睡眠质量还好吗?

  明明很累了可就是睡不着,这是为什么?

  睡眠对于解除疲劳、恢复精神和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必不可少。每年的3月21日为“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中国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说起睡眠,很多人经常会产生“为什么我明明很累,但还是睡不着”的困惑,睡眠不好的本质原因,是大脑神经在“作祟”。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睡眠呢?睡眠和觉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请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吕云辉来为大家解答疑惑。

  吕云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

  专家擅长

  睡眠呼吸障碍、失眠、发作性睡病等各类睡眠相关疾病的诊治与研究,尤其擅长复杂和危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救治、各种类型失眠的综合治疗(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儿童及老年人异常睡眠的诊治与认知功能评估。

  累了≠困了

  

  很多人说自己很困,但上床后却睡不着,因为他们的睡眠欲望很低,并非困倦,而是疲劳,疲倦不堪不等于困倦。

  我们时常感到疲劳,但疲劳不一定是睡眠不足导致的,导致疲劳的元凶有很多,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缺少维生素B12、缺铁、贫血症、抑郁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如果你觉得提不起精神去跑步,提不起精神去工作,提不起精神去约会,除了考虑睡眠问题之外,还需考虑是否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疲劳。

  困意是怎么产生的?

  要想知道为什么累了还是睡不着,就需要先了解睡眠机制。

  大脑里有“内稳态系统”和“昼夜节律系统”,正是这两大系统的相互作用让我们产生睡意。在这两大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分别是两种化学物质“腺苷”和“褪黑素”。

  大脑会分泌一种叫腺苷的可以引发睡意的化学物质,它是内稳态系统里的一种重要物质。清醒的时间越长,大脑中积聚的腺苷就越多,我们就越觉得困倦。褪黑素是在昼夜节律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在我们处于黑暗环境中时开始分泌。

  当白天的清醒和活动积聚足够多的腺苷时,晚上就会开始犯困,再加上晚上眼睛感受不到光线,视交叉上核(SCN)不再受到抑制,促使松果体释放褪黑素,积累的腺苷和褪黑素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妙的睡眠。

  大脑如何让我们保持清醒?

  

  跟产生困意一样,大脑也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来促使我们保持清醒,让大脑保持清醒的三种主要物质分别是组胺、多巴胺和食欲素。

  组胺(HR)在大脑中的作用非常复杂,组胺在大脑中有三种受体,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多巴胺也是一种促清醒的化学物质,并以昼夜节律的方式释放,白天达到最高水平,夜晚降至最低水平。许多帕金森患者因为多巴胺匮乏,导致白天不能维持清醒,经常出现昼夜颠倒的睡眠问题。多巴胺还是传导快乐的神经递质,所以不论何时,我们做一些有趣的事,大脑都会释放少量多巴胺。

  第三种促清醒的化学物质是食欲素。食欲素同时具有促进觉醒和增加食欲的作用,当缺乏或分泌不足时,就不能够维持清醒,会快速进入睡眠状态,这就是引起发作性睡病的原因,因为大脑内缺乏足够的食欲素,发作性睡病患者会出现极度困倦的状态。

  睡眠和觉醒如何转换?

  正常情况下,经过一晚的睡眠后大脑中积累的腺苷逐步清除,水平降低,同时多巴胺的释放逐步增多,促睡眠作用下降而促觉醒作用增加,于是到早晨时自然醒来(睡到自然醒),此时个体的警觉性达到最高水平,困倦程度则处于最低。随着白天时间的流逝,人们在长时间处于清醒状态后,腺苷逐步积累增多,多巴胺、组胺、食欲素等释放减少,困倦程度逐渐开始升高,至深夜时困倦程度达到最高水平,加上褪黑素释放增多,促使人们由清醒进入睡眠。所以,如果白天进行了小睡,腺苷被一定程度清除,那么到了晚上没有积累足够多的腺苷,很可能就会导致不困;如果睡前又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话,屏幕的蓝光会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就可能导致我们失眠了。

  很累但睡不着怎么办?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不是强迫自己努力去睡觉,因为那样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紧张和烦躁,更是睡不着,甚至出现心慌、胸闷、出汗等不适,引起睡眠焦虑症状。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实在睡不着就干脆离开床,不要再去想睡眠的事,可以做一些轻松的活动让自己休息和放松下来,例如听着轻音乐做做身体舒展活动、瑜伽、穴位按摩、正念冥想、深度放松等舒缓活动,等有睡意了再回到床上去睡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头天晚上是几点钟才睡着的,第二天都应该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按时起床,以免过度补觉又影响到第二天晚上的入睡,造成慢性睡眠障碍。

  另外,要改变一些不好的睡眠习惯,比如,习惯躺在床上思考,一进卧室就担心睡不着,第二天有重要事情希望上床后尽快睡着等,这些习惯和心理暗示会带来入睡压力,进而大脑开始分泌产生警觉的物质,当大脑的警觉程度大过了困倦的程度,就睡不着了。

  为什么你一工作就想睡觉,想睡觉时却睡不着?

  中科院物理所

  

  

  

  

  

  

  

  

  

  

  

  

  

  想成功?关掉你的引擎,去多睡一会儿吧

  原创?于青?新周刊

  

  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 ,赫芬顿邮报传媒集团主席,曾位列《福布斯》最有影响力女性传媒人第12位。

  阿里安娜·赫芬顿在TED做过一个四分钟演讲“如何成功?请多睡一会儿”。她接受了《新周刊》记者的邮件采访,再次讨论了睡眠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口述/阿里安娜·赫芬顿

  记者/于青

  2007年的4月让我印象尤深——因为过度疲劳,我昏了过去,头撞在桌子上,颧骨被撞坏,眉毛上缝了5针。在这之前一周,我白天忙着陪女儿游览各个大学,晚上处理工作到深夜。旅行结束后,我半夜从机场回到家,又在早晨5点钟起来为CNN的节目做预录。工作结束后回到家过了一小时,我就开始感觉到浑身发冷,接下来我知道的事情就是:我满脸是血躺在地板上。

  是的,我倒下时,你可以说我的大脑是在无声地喊着要睡觉。醒来后,我想给更年轻的自己一条非常简单的建议:多睡一点儿,你就能更高产、更有效率、更享受生活,但是非得等到缺觉让我把自己狠狠地撞在桌子角上,我才认识到这一点。

  

  你有多久没有睡懒觉了?

  之后,一度远离我的睡眠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中,我对睡眠这回事着了迷。对它研究得越多,我越感觉到睡眠堪称未来的重量级女权话题。女人们正在社会的所有层面大踏步前进,尤其是在工作领域。但我们还拥有一个国家级别的谬论:想拥有超人级别的生产力吗?别睡觉。这对女性的伤害尤其大。

  平均来说,单身工作女性以及职场母亲的睡眠时间,要比最少睡眠时间(七个半小时)还要少半小时至一小时。美国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曾经做过一个关注女性睡眠习惯的调查,结果是:有学龄子女的职场母亲,工作日的每晚睡眠时间均不到6小时。

  

  单身工作女性以及职场母亲的睡眠时间,要比最少睡眠时间(七个半小时)还要少半小时至一小时。

  职业女性普遍缺乏睡眠

  在美国办公室文化中,不睡觉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力量、动力以及奉献精神。在主宰很多办公室的“男子气概俱乐部”氛围下,女人们通常需要通过工作强度更大,工作时间更长,回家时间更晚来“把自己当男人用”。而且,对于女性来讲,所有她们在职场上获得的优秀成绩,都不能抵消另一种期待:让她们回到家中,更好地培养孩子,做好更多家里的工作。如果说缺乏睡眠已经成为职场上的先进指标,那么更受其害的就是职业女性。

  事实上,除了职场上的能干,缺乏睡眠更已变成了一种能够增强男子气概的象征。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我曾经跟一个吹嘘自己前一晚只睡了4个小时的家伙吃饭。我很想告诉他,如果你睡够5个小时,这顿晚餐就能有趣得多。

  这种“睡得少崇拜症”真的该停停了。因为已有研究表示,睡眠不足带来的不仅仅是男子气概,还能给你带来成千上百的坏处。其中一项就是祸害你的卧室。(约有1/4的美国人更少做爱,因为他们太困了。)就算你对性不感兴趣,缺乏睡眠也会增加患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低免疫症、焦虑、抑郁、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并且女人的患病风险均高过男人。睡得少还对1/6的致命车祸负责——毫不夸张的,这真的是在杀掉我们。

  

  “睡得少崇拜症”该停停了!

  睡得少,会剥夺你的智慧

  比尔·克林顿,一个曾经以每天平均5小时睡眠闻名的总统,有一次终于承认:“每一个出自我手的重大错误决定,都是在我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做出的。”哈佛医学院的医生已经得出结论,缺乏睡眠是导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的重要原因,甚至是关键因素。

  睡眠缺乏会损害你的关联记忆能力——它被大脑用来连接信息以形成清晰事实。它能让我们看清全景,还能让我们用创造力驱动灵感,去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与克林顿一样选择少睡的高智商领导者绝不在少数——商界政界都一样。睡得少并不会剥夺他们的智商,只是会剥夺他们的智慧而已——而睡眠,绝对算得上朝向智慧的通行证。

  

  克林顿表示,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他的决策。

  在演讲中我曾说:“在华盛顿,如果你想跟人约在8点吃个早饭,那么对方很可能是这样回复你的:‘早上8点对我来说太晚了。我可以打一局网球、完成几个会议电话之后再跟你碰面。’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特别忙碌特别高效。”在美国,这算是普遍情况,尤其是我近期居住的两个城市:纽约和洛杉矶。

  主流文化总是告诉我们,一周工作70个小时好过60个小时。每周每天24小时都被插上插头就是社会对我们的期望,睡得少任务重,就是能够踏入高速电梯爬上成功顶峰的不二法门。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成功人士之所以获取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作的数量,而在于质量。睡眠意味着更多的独创性、创造力,更多的灵光乍现,以及更好的决策制定。领导者总觉得自己睡得更少,就会让大众觉得他们更负责任。但恰恰相反,睡得最少的领导者,恰恰就是最不负责任的群体。

  Work + Life Fit有限公司的老总凯利·威廉姆斯·尤斯特认为,托竞争文化所赐,“你想睡觉,或正在睡觉,就相当于你休掉了所有的假一样,意味着你根本没有对事业和家庭全力以赴”。悲哀的是,这种看法依然盛行于现在的很多工作场所。但我认为,改变也正在发生。当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减免压力、保证睡眠、更集中注意力为工作与生活所带来的好处后,企业们也正在转变对于“少睡即负责”的看法。

  

  睡眠质量对事业成败很重要。

  事实上我觉得,女人需要一路睡到成功顶峰。这也是对我们自己和所处的职场环境最好的办法。整个世界用了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证明,比起更高的智力,我们更需要的是智慧。已有很多研究证明,睡眠能够提高我们的认知与决策力。

  整个世界都在饥渴地需要更伟大的点子,有很多创意就锁在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我们只需要闭上眼睛,去看见它们。所以女士们,关掉你的引擎,去多睡一会儿。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到处乱睡

  小通说

  夏天到了,又到了打盹的季节。

  人们总是能为犯困找到各种理由(借口),春困秋乏冬眠夏打盹,一年四季无缝衔接,吃饱就睡,人生快事。

  然而日本人民才是把打盹做到了极致。无论在地铁、办公室、咖啡馆还是地下通道,不管站着坐着蹲着,11区的男女老少都能神态自若地眯一会,和平日勤奋刻苦的形象全然不同。

  那么,这种“日本眯”是为什么呢?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

  

  日本人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就是以双手交叠的姿势小憩,“日本眯”随时随地上演。

  一脸放松的睡相,是日本人对国家治安的信任,醒来后,钱包和手机都完好地在你身边。“日本眯”不能和懒惰画上等号,它甚至被视为一种勤奋、可靠的标志,带来升职机会。

  文/曹园

  日本人不睡觉,每个日本人都这样说。

  但这当然不是真的,日本人的睡眠艺术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学说法。“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不叫‘打瞌睡’,他们在‘居眠’。”剑桥大学现代日本研究高级讲师布里奇特·斯蒂格博士说。

  在地铁、公园和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中,日本人除了看书,最常见的状态就是以双手交叠的姿势小憩。就算自己靠在陌生人肩上还淌着口水,双方也都并不在意。日剧里也经常看到,身着笔挺西装的白领们在电车里毫无顾忌地打盹。这种行为就是日本人自称的“居眠”(inemuri)。“居”意味着“当下、在场”,“眠”就是睡觉。翻译过来,大意就是“睡在当下”,指在“工作间隙短暂睡眠”。

  

  英国摄影师Adrian Storey拍摄的作品《让诗人哭着睡去》,记录了日本东京街头上睡去的人。他们也许是疲惫不堪,也许是喝多醉倒,真实反映了日本人的压力和无奈。

  日本人喜欢在厕所偷偷做的事:眯一会儿

  斯蒂格观察到日本人这些有意思的睡姿,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日本正经历泡沫经济的顶峰,一个非常特殊的投机性繁荣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繁忙充实,工作和聚会填满了行程安排表,没有时间腾出来睡觉。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被一个广受欢迎的功能性饮料广告口号巧妙地总结出来:

  ——“你能战斗24小时吗?”

  ——“商人!商人!日本商人!”

  很多声音抱怨说:“我们日本人对工作简直太疯狂!”当然,也有人为这些努力的商务人士感到自豪,对日本民族来说,奋斗可以产生某种道德优越感。

  斯蒂格每天在地铁通勤过程中发现,极其多日本人在车厢里打盹,有些人甚至站着睡,周围也没有任何人对此感到惊讶。

  2013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对墨西哥、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共6个国家民众的睡眠习惯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最少,仅为6小时22分钟。

  

  日本人的夜间睡眠时间很少。图/Adrian Storey

  削减了夜间睡眠的日本人,在电车和地铁上得到了“温柔相待”。他们从不压抑自己的困意,随时随地入睡。诞生了“过劳死”一词的日本,至今保持着高强度的国民工作节奏。人们经常听到一种论调:“日本公司职员的本职就是要比社长早上班,比社长晚下班,至于在办公室里是醒着还是睡着,都没什么关系。”

  日本媒体人野岛刚喜欢午休,但很难找到适合的场所,最后反而是在公司的卫生间里午休。日本的卫生间很干净,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睡上一觉也无妨。有项“日本人在厕所偷偷做的事”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人会在厕所里眯会儿。

  野岛刚在《日本人的午觉》一文中说:“人在困的时候,无论是读书还是写稿,都完全没有效率。只要睡上30分钟,就会感觉自己得到了重生,工作起来也是效率倍增,就好像睡前和睡后有两个不同的‘野岛刚’存在一样神奇。”

  

  日本上下班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路人打盹补眠。图/Adrian Storey

  睡眠也可以搭载很多含义和观念价值

  安心感也是日本人在公共场所入睡的理由之一。一脸放松的睡相是日本人对国家治安的信任,醒来后,钱包和手机都完好地在你身边。此外,低分贝的安静环境也为日本人眯上一会儿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如果在床上或榻榻米上睡觉被认为是懒惰行为,那么为什么在工作期间打盹不被认为是好逸恶劳呢?允许学生熬夜学习以至于第二天可能在课堂上犯困,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印象和显著矛盾让斯蒂格好奇,日本人的睡觉谜题也成为她的博士研究项目。

  日本居眠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三方面原因:晚睡传统、早起偏好以及在公共场所入睡的适应能力。

  人们往往认为,人类祖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但实际上,不管在日本还是其他地区,人们的睡眠习惯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一件事。电灯发明之前,人们也会熬夜,聊天、饮酒,或者找些其他形式的乐子。

  

  在路上睡觉,日本人不用担心他的东西会被人偷走。图/Adrian Storey

  对于古代日本人,文人或年轻武士挑灯夜读是一种优秀品德,即使学习效率可能不高,既消耗油灯,而且又容易犯困。另外,清晨早起被誉为一种美德,至少从儒家和佛家思想被引入日本后便是如此。中世纪以来,早起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喜好,“晚睡早起”成为有文化有品德的象征。

  共寝也是日本人的睡眠习惯。在英国,父母通常希望子女甚至婴儿都有自己的单独房间,以此培养独立睡眠,建立有规律的作息。而在日本,父母和医生都坚决主张与子女共寝直至学龄阶段。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安全感,不仅能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还有助于塑造成人后的独立人格。

  或许正是这种文化习惯,让日本成年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心理负担地酣然入睡。2011年春天,日本海啸摧毁了不少沿海城镇,幸存者们挤在避难所里,数十甚至数百人共处同一屋檐下。他们表示,和众人一起睡觉更为舒适放松,并且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睡眠节奏。

  

  许多日本人说,他们在有人陪伴时睡眠质量比独处时更好。

  “日本眯”并不能和懒惰画上等号

  集体睡觉的行为并不能充分解释日本人对在学校和工作场所打盹的极度宽容。多年的研究之后,斯蒂格意识到,某种程度上居眠并不等同于睡眠:“在日本人心目中,居眠不仅和夜晚的床上睡眠毫不相干,也与睡午觉有所区别。”

  社会学家戈夫曼有关“社交场合参与”的理论能够解开居眠的社会意义:通过身体语言和口头表达,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被卷入当下所处的场合中,同时有能力将注意力分为主导和次要。

  这种背景下,居眠可以被看作一种次要活动,和白日梦类似,人们可以久久沉浸在此,只要不打扰身边的社会情境。尽管居眠者精神上飘忽不定,但在需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时,他们就能立刻返回所处的现实环境中。

  工作场所中的居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则上,员工工作时须态度专注、主动参与,此时睡觉会给人留下没精打采、逃避责任的印象。然而,打盹也会被看作工作疲劳的结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会议上打盹。图/Getty Images

  在被动参加的冗长会议上,员工非常容易入睡。实际上,参加会议本身比会议取得的成果更加重要,曾有人调侃道:“我们日本人非常具有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

  “日本眯”来得随意,开会、上课和听讲座都是打盹的好时机。国际会议上,日本人的形象常被冠以“3S”的称号——smile(微笑)、silent(沉默)、sleep(睡觉),会议中的日本政治家不是笑而不语就是在犯困。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日本代表团成员曾被拍到在集体打盹。日本国会开会时,淡定地眯会儿普遍到成了参会礼节,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也留下过一张在国会直播时打盹的经典照。

  

  在日本国会,打盹成了参会礼节。

  日本人认为,勤奋指长时间的尽全力工作,精疲力尽或者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参加会议的人,表现出的是勤奋态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通过克服身体上的不适,一个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变得更加强大,且充满正能量。人们会觉得这类员工忠诚可靠,应当晋升。如果他们因为过度劳累、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而酣然入睡,大家也会原谅他们,并把责任推卸给附体的“睡魔”。

  日本社会高度崇尚谦虚,没人会四处吹嘘自己工作勤奋,此时就需要采取某种套路获得社会认可。这样看来,“日本眯”并不能和懒惰画上等号。相反,它是日本社会生活中不成文的特色,通过小憩的方式,让自己暂时从任务中抽离放松,从而确保在工作中表现出更专业的一面。

  所以,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并非在打瞌睡,他们在居眠——这三者有天壤之别。

上一篇:湖南电子科技职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学院入选“长沙市特色产业学院”
下一篇:2023-2028年中国挖掘机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