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高开疯走,口碑却急转直下,《人生之路》改的一塌糊涂?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30
手机版

  央视推出的年代大剧《人生之路》引起了广泛热议,有观众批评称:这部作品淡化了历史和命运的沉重感,该表达的批判观点没有通过镜头完整的体现出来,更缺少了该有的年代感。

  

  也有不同意见称:时代的语境发生了变化,编剧在将小说实现影像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巧妙的转变,同时也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任何可能性,通过对过往生活的反馈引发深思,放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对年轻群体来说更有启发意义。

  

  

  不管怎么说,这部剧上线到现在,争议还是非常大的。一部影视作品不可能完全讨好每一位观众,每个人的意见都是不同的,有的结合的自身的经历与生活,有的则是对原著的钟爱。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尽管争议颇大,该剧的收视成绩却很亮眼。刚开播的时候收视率轻松破1,现在已经突破1.5,实现了高开疯走,也说明有更多的观众对该剧还是非常认可的。

  

  年代题材的作品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市场空间也比较有活力,这部剧在保证了收视的情况下,口碑的急转之下似乎并不是太大的阻力,依然在众多热播作品中强势领跑。

  面对这么多的质疑,《人生之路》真是改的一塌糊涂?

  01

  并非全篇改编,剧作的时间跨度更久

  按照制作团队给出的说法来看,《人生之路》并不是对小说《人生》的全篇幅改编,而是选取了部分非常经典的片段。路遥的小说只有中篇的篇幅,时间线相对来说是比较短的。

  

  剧中,高加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被高明楼截胡之后,高双星顶替这个名额上了大学。从这一事件开始,高加林的命运就出现了转折,在现实生活的选择面前,他成为一名民办小学教师。

  虽然成为教师对高加林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这并非他心中的远大理想。他希望自己能离开生活相对落后的高家沟,能在城里立足并有更大的事业。

  

  这种野心也激励着他不断进步,就算有再多的挫折也勇敢面对。按照当时的年代背景来看,高加林如果不走出黄土高原,那一辈子的生活就要局限在这里,即便有时代机遇也很难抓住。

  所以在实现影像化的时候,制作团队加入了时代元素,几位生活在高家沟的青年走出故土,开始在大城市中追寻人生理想,这也是《人生之路》的完整故事,并非路遥笔下的《人生》。

  02

  《人生之路》在时间、空间上有延伸

  高加林、刘巧珍等角色都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在命运长河中也只是惊鸿一瞥。看过原著的观众应该清楚,路遥的《人生》中,有一个副标题是“并非结局”,所以只是对高加林部分生活的概述。

  如果只是把这一部分拍成电视剧的话,恐怕短短二十集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完,再多了就会感觉太拖沓。按照故事线来看,高加林的生活充满了波折,经常面临着家庭、生活的种种压力。

  

  

  就像这一幕,高加林的父亲让他带着自家做的馍去县城里卖,很巧的是遇到了黄亚萍等人,他脸上挂不住,很不好意思。在卖馍的时候,他找了个角落,吆喝一声也不愿意,总感觉这么做会让他抬不起头来。

  

  

  这种困惑的处境,才让他更渴望走出陕北高原,到大城市中有一番作为。所以《人生之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延伸,后续的剧情中也会围绕着高加林新的人生转折展开叙述。

  这部剧的人物群像还是非常丰富的,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黄亚萍等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时代背景中是完全不同的色彩,也体现出年轻群体的励志过往。

  

  03

  《人生之路》的侧重点更有现实意义

  年代剧,反映出的并非过往岁月的“流水账”,如果太平淡,完全没有启示意义。《人生之路》的设定刚好合适,让青年群体在看剧的时候有所反思,知道如何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

  

  剧中,高加林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收获了爱情,刘巧珍很勇敢的表白,这一刻两个人的心已经走到一起。这是高加林面对的一次新转折,但是两个人能长久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刘巧珍想的很简单,只要有安稳的生活就可以,但高加林呢,他还是渴望着走出黄土高原,能在大城市立足。两个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又怎么能长久。

  

  在最新的剧情中,高加林对刘巧珍说的很清楚,在这个山沟沟里干不成什么大事,他想走出去,不想种地,不想出力讨生活。而更过分的是,他说马栓更适合刘巧珍,也是考虑的现实问题。

  

  

  路遥的《人生》中就有这么一句: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

  所以,当下观众所看到的《人生之路》,并非是改的一塌糊涂,而是在借鉴前作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下的现实因素,再加上巧妙的设计,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上一篇:2023年工作台历(监测篇)
下一篇:黑龙江省2022年成人高考招生统一考试享受录取照顾政策考生名单公布!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