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2023重量级好书《四书五经》,值得反复读!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30
手机版

  今日推荐:《四书五经(第一卷)》 作者:李楠。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论语

  ①反:反复,再一次。

  ②和(hè贺):跟随着唱,应和,唱和。

  【今译】

  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的音调]唱和。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①。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①莫:推测之词。大概,或者,也许,一说。“文莫”连读,即“忞慔”,意为黾(mǐn敏)勉努力。句中的意思是:在奋勉努力方面,我和别人差不多。

  【今译】

  孔子说:“在文化方面,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至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①,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②。”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①抑:转折浯气词。然则,抑或,或许。

  ②云尔:这样,如此。

  【今译】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要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教育别人从不感到疲倦,[对于我]尚且可以这样说吧。”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到的。”

  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③?”子路对曰:“有之。《诔》曰④:‘祷尔于上下神祗⑤。’”子曰:“丘之祷久矣⑥。”

  【注释】

  ①疾病:“疾”,就是病。再加一个“病”字,指病情严重。

  ②祷:向鬼神祝告,请求福祐。

  ③诸:“之乎”的合音。

  ④诔(Iěi垒):一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这里当作“讄”,指古代为生者向鬼神祈福的祷文。

  ⑤神祗(qí奇):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⑥“丘之”句:“久”,长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你不必再祈祷了。孔子并不相信向鬼神祈祷能治好病,所以婉言谢绝子路的请求。

  【今译】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说:“有这个道理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诔》文上说:‘为您向天地上下的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在祈祷已经很久了。”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恭顺,谦让。

  ②固:固陋,鄙陋,小气,寒酸。

  【今译】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鄙陋。与其不逊,宁可鄙陋。”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注释】

  ①坦:安闲,开朗,直率。荡荡:宽广,辽阔。

  ②长:经常,总是。戚戚:忧愁,哀伤,局促不安,患得患失。

  【今译】

  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今译】

  孔子温厚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

  泰伯篇第八

  【导语】

  主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①,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周朝姬氏的祖先有名叫古公亶(dǎn胆)父的,又称“太王”。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又称“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即周文王姬昌的父亲)。传说古公亶父见孙儿姬昌德才兼备,日后可成大业,便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以谋求后世能扩展基业,有所发展。泰伯体察到了父亲的意愿,就主动把王位的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而季历则认为,按照惯例,王位应当由长兄继承,自己也不愿接受。后来,泰伯和二弟仲雍密谋,以去衡山采药为名,一起悄悄离开国都,避居于荆蛮地区的勾吴。泰伯后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②“三以”句:“天下”,代指王位。第一次让,是泰伯离开国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让,是泰伯知悉父亲古公亶父去世,故意不返回奔丧,以避免被众臣拥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让,是发丧之后,众臣议立新国君时,泰伯在荆蛮地区,索性与当地黎民一样,断发纹身,表示永不返回。这样,他的三弟季历只好继承王位。有了泰伯的这“三让”,才给后来姬昌(周文王)继位统一天下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孔子高度称赞泰伯。

  【今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让,人民真不知该怎样称赞他。”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③,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注释】

  ①葸(xǐ洗):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dū赌):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今译】

  孔子说:“[只是容貌态度]恭敬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劳扰不安;[只是做事]谨慎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畏缩多惧;[只是]刚强勇猛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作乱;[只是]直率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刻薄尖酸。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君子如果不遗忘故旧,老百姓也就厚道了。”

  曾子有疾①,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②,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③。’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④!”

  【注释】

  ①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论语》成书时,后世门生记其言行,尊称为“子”。

  ②启:开。这里指掀开被子看一看。一说,同“晵”,看。

  ③“战战兢兢”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曼(mín民)》篇。曾参借用这句话,表明自己一生处处小心谨慎,避免身体受损伤,算是尽了孝道。据《孝经》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履”,本义是单底鞋,也泛指鞋。这里作动词用,走,踩,步行。

  ④小子:称弟子们。这里说完一番话之后再呼弟子们,表示反复叮咛。

  【今译】

  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们来,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无毁伤之处]。《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会免于毁伤了。弟子们!”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④,斯远鄙倍矣⑤。笾豆之事⑥,则有司存⑦。”

  【注释】

  ①孟敬子:姓仲孙,名捷,武伯之子,鲁国大夫。问:看望,探视,问候。

  ②也:句中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以起下文,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③动容貌:即“动容貌以礼”。指容貌谦和,恭敬,从容,严肃,礼貌等。

  ④出辞气:即“出辞气以礼”。“出”,是出言,发言。“辞气”,指所用的词句和语气。

  ⑤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指背理,不合理,错误。

  ⑥笾豆之事:“笾(biān边)”,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圆口,下面有高脚,在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脯。“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盛肉的器皿,木制,有盖,形状像高脚盘。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笾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礼仪方面的事务。

  ⑦有司:古代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具体指管理祭祀或仪礼的小官吏。存:有,存在。

  【今译】

  曾子病危,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方面:使容貌谦和严肃,就可以避免粗暴急躁,放肆怠慢;使脸色正派庄重,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词[得体]和口气[声调合宜],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的官吏去办。”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②。”

  【注释】

  ①校(jiào叫):计较。

  ②吾友:我的朋友。有人认为:曾参指的是他的同学颜回。

  【今译】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却向知识少的人询问;有[本事]却好像没有,[知识学问]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③。君子人与④?君子人也!”

  【注释】

  ①六尺之孤:孩子死去父亲,叫“孤”。六尺之孤,指尚未成年而登基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的“尺”短,一尺合现代市尺六寸九分。身长“六尺”,其实只合现在四尺一寸四分(约138公分),一般指未成年的小孩(十五岁以下)。

  ②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指方圆百里的一个诸侯国。“命”,指国家的政权与命运。

  ③不可夺:指其志不可夺,不能使他动摇屈服。

  ④与:同“欤”。语气词。

  【今译】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有气节而不动摇屈服。这是君子一类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广大,开阔,宽广。“毅”,坚强,果敢,刚毅。宋代儒学家程颢解说:“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②“仁以”句:“以仁为己任”的倒装句。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的仟务。

  【今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务,不也是很重大吗?[要终生为之奋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

  【注释】

  ①兴:兴起,勃发,激励;受到《诗经》的感染,而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②立:立足于社会,树立道德。

  ③成:完成,达到。这里指以音乐来陶冶性情,涵养高尚的人格,完成学业,最终达到全社会“礼乐之治”的最高境界。

  【今译】

  孔子说:“用《诗经》激励志气,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完成人格修养社会之治。”

  子曰:“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之。”

  【注释】

  ①由:从,顺从,听从,经由什么道路。孔子认为下层百姓的才智能力、认识水平、觉悟程度各不一样,当政者在施行政策法令时,只能要求他们遵照着去做,而不可以使人人都知道这样做的道理。

  【今译】

  孔子说:“对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顺着当政者所指点的路线去走,而不可以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这样走。”

  子曰:“好勇疾贫①,乱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乱也。”

  【注释】

  ①疾:厌恶,憎恨。

  ②人而不仁:不仁的人。

  ③已甚:太过分,很厉害。

  【今译】

  孔子说:“爱勇敢而恨贫穷,会闯乱子。对不仁的人,恨得太厉害,也会激出祸乱。”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①,其馀不足观也已。”

  【注释】

  ①吝(lìn赁):吝啬,小气,过分爱惜,应当用而不用。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假如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馀下的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

  【注释】

  ①谷:谷子,小米。古代官吏以谷子来计算俸禄,这里以“谷”代指做官及其俸禄。

  【今译】

  孔子说:“学了三年,并不转到要官做求俸禄的念头上去,是难得的啊。”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②。天下有道则见③,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道:这里指治国作人的原则与方法。下文“邦有道”“邦无道”则指社会政治局面的好与坏,国家政治是否走上正道。

  ②危邦,乱邦:东汉儒学家包咸解说:“臣弑君,子弑父,乱也;危者,将乱之兆(征兆,预兆)也。”

  ③见:同“现”。表现,出现,出来。

  【今译】

  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誓死保全并爱好[治国作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要在那儿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唇;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

  【注释】

  ①谋:参与,考虑,谋划。

  【今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子曰:“师挚之始①,《关雎》之乱②,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①师挚之始:“师”,指太师,乐师。鲁国的乐师名挚(zhì志),一名“乙”。因他擅长弹琴,又称“琴挚”。“始”,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故说“师挚之始”。

  ②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参见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章。乱:乐曲结尾的一段,由多种乐器合奏。这里指演奏到结尾时所奏的《关雎》乐章。

  【今译】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开始,到结尾演奏《关雎》,多么美盛啊,那充满在我耳朵中的乐曲!”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①,悾悾而不信②,吾不知之矣。”

  【注释】

  ①侗(tóng同):幼稚无知。愿:谨慎,老实,厚道。

  ②倥倥(kōng空):诚恳。这里指表面上装出诚恳的样子。

  【今译】

  孔子说:“[有的人]狂妄而不正直,幼稚无知还不谨慎,表面上诚恳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这种人怎么会这样。”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今译】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

  子曰:“巍巍乎①,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②。”

  【注释】

  ①巍巍:本是形容高大雄伟的山,在这里用,是赞美舜和禹的崇高伟大。

  ②而不与焉:历来学者有四种解释:一、“与”,赞许。意思是:舜、禹,难道不值得赞许吗?二、“与”,同“举”。拔取,夺取。意思是:舜、禹得到天下,不是靠夺取而来的。三、“与”,参与政事。意思是:舜、禹得到天下,重视选贤任能,发挥大臣们的作用,自己并不亲自干预具体的政事。四、“与”,同“预”。参与,含有私自占有和享受的意思。意思是: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后来又禅让给禹,他们不是孜孜以求王位,不以得到王位为乐;虽然得了天下,却好像同自己不相关一样,不以国君的地位去谋取个人的私利、贪图个人的享受。本书取此说。

  【今译】

  孔子说:“多么崇高伟大啊,舜、禹得到了天下,却不去谋取个人的私利呀。”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①。荡荡乎②,民无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④,其有文章⑤。”

  【注释】

  ①则:效法,取法。

  ②荡荡:广大,广远,广博无边。

  ③名:用言语去形容,赞美。

  ④焕:光辉,光明。

  ⑤文章:指礼乐典章制度。

  【今译】

  孔子说:“伟大呀,尧做为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啊,人民不知该怎样称赞他。多么崇高啊,他成就的功业。多么光辉啊,他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为盛④,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舜有”句:传说舜有五位贤臣,分别是:禹,稷(jì记),契(xiè谢),皋陶(gāoyáo高摇),伯益。

  ②乱臣十人:“乱”,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乱臣”,指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shì式),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武王曾命他“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弱”。与孔子弟子南宫适不是一人),另有一名妇女是邑姜(南宫适夫人,专管内务)。

  ③唐虞之际:尧舜之时。“唐”,尧的国号。“虞”,舜的国号。“际”,时期,时候。

  ④斯:代词。指周武王时代。

  ⑤“三分”句:传说商纣时天下分为九州,归附文王的已有六个州(荆,梁,雍,豫,徐,扬),只有青、兖、冀三州属商纣王。

  【今译】

  舜有贤臣五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周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孔子[因此]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么?在唐尧、虞舜时代[之后],周武王时期人才最盛,然而[十位治国大臣中]有一人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已经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却仍然向殷纣王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①!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②;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③;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④。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①间(jiàn见):本意指空隙。这里用作动词,含有挑剔、批评、非议等意思。

  ②菲(fěi匪):菲薄,不丰厚。致:致力,努力去做。

  ③黻冕(fǔmiǎn府免):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官职在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叫冕。

  ④卑:低矮狭小,简陋。洫(xù序):田间的水道,起着正疆界、备旱涝的作用。

  【今译】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他的饮食菲薄,却尽量[以丰洁的祭品]孝敬鬼神;他平时穿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华美的礼服;他住的宫室低矮狭小,却尽力兴修水利,挖沟开田间水道。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

  子罕篇第九

  【导语】

  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

  子罕言利①,与命与仁②。

  【注释】

  ①罕:少。

  ②与:赞同,肯定。一说,“与”,是连词“和”。则此句的意思为:孔子很少谈财利、天命和仁德。宋儒程颐就曾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但是,综观《论语》全书,共用“命”字21次,其中含“命运”“天命”意义的,有10次;共用“仁”字109次,其中含“仁德”意义的达105次。由此看来,说孔子很少谈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据的。

  【今译】

  孔子很少谈财利,赞同天命,赞许仁德。

  达巷党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②?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达巷”,地名。山东省滋阳县(今兖州市)西北,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一说,“达巷党人”,指项橐(tuó驼)。传说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②执:专做,专门从事。

  【今译】

  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说:“真伟大呀孔子!知识学问很广博,而没有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到这话,对本门弟子们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事吗?做射箭的事吗?[那么]我从事驾车吧!”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也⑤。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①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按古时规定,要用两千四百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约合现在一尺五寸)的布来做。很费工,所以不如用丝绸俭省。

  ②纯:黑色的丝绸。

  ③俭:节俭,俭省。

  ④拜下:按照传统古礼,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后,到堂上再跪拜一次。

  ⑤泰:轻慢,骄奢。

  【今译】

  孔子说:“用麻布做的礼帽,符合古礼;现在用丝绸做,比较节俭。我赞成众人的做法。[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行礼[然后升堂再跪拜一次],符合古礼;现在[臣见君,不先在堂下拜,而是直接]升堂时行一次跪拜礼,这是高傲轻慢的表现。虽然违反众人的做法,我还是赞成先在堂下行跪拜礼。”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注释】

  ①毋:同“勿”。不,不要。意:推测,猜想。

  ②必:必定,绝对化。

  ③固:固执,拘泥。

  ④我:自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今译】

  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②,文不在兹乎③?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④;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⑤!”

  【注释】

  ①子畏于匡:“畏”,受到威胁,被拘禁。“匡”,地名。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有“匡城”,疑即此地。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被围困拘禁。其原因有二:一、当时楚国正进攻卫、陈,群众不了解孔子,对他怀疑,有敌意,有戒心。二、匡地曾遭受鲁国阳货的侵扰暴虐。阳货,又名阳虎(一说,字货),是春秋后期鲁国季氏的家臣,权势很大。当阳货侵扰匡地时,孔子的一名弟子颜克曾经参与。这次,孔子来到匡地,正好是颜克驾马赶车,而孔子的相貌又很像阳货,人们认出了颜克,于是以为是仇人阳货来了,便将他包围,拘禁了五天,甚至想杀他。直到弄清真情,才放了他们。

  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君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孔子认为文王是古代圣人之一。

  ③兹:这,此。这里指孔子自己。

  ④后死者:孔子自称。与:参与。引申为掌握,了解。一说,通“举”。兴起。

  ⑤如予何:把我如何,能把我怎么样。“予”,我。

  【今译】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拘禁,他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遗产不都是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毁灭这种文化,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要毁灭这种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②?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③,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④。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①太宰:周代掌管国君宫廷事务的官员。当时,吴、宋二国的上大夫,也称太宰。一说,这人就是吴国的太宰伯嚭(pǐ匹),不可确考。

  ②与:同“欤”。语气助词。

  ③纵:让,使,听任,不加限量。

  ④鄙事:低下卑贱的事。孔子年轻时曾从事农业劳动,放过羊,赶过车,当过仓库保管,还当过司仪,会吹喇叭演奏乐器等等。

  【今译】

  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是圣人吧?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的。”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贫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地位高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啊。”

  牢曰①:“子云:‘吾不试②,故艺。’”

  【注释】

  ①牢: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弟子琴牢。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或称“琴张”。卫国人。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并无此人。

  ②试:用。引申为被任用,做官。

  【今译】

  牢说:“孔子说过:‘[年少时]我没有[被任用]做官,所以学会许多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①,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②。”

  【注释】

  ①鄙夫:这里指乡村的人。“鄙”,周制,以五百家为“鄙”。后也称小邑、边邑为“鄙”。

  ②叩:询问。两端:两头。指事情(问题)的正反、始终、本末等两个方面。竭:完全,穷尽。

  【今译】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位乡下人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里像是空空的;可是我询问了[那些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就完全有了[答案]。”

  子曰:“凤鸟不至①,河不出图②,吾已矣夫!”

  【注释】

  ①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羽毛非常美丽,为百鸟之王。传说凤鸟在舜的时代和周文王时代出现过。凤鸟的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圣王”将要出世。

  ②图:传说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上驮着“八卦图”出现。“图”的出现,是“圣人受命而王”的预兆。《尚书·周书·顾命》篇,记有“河图”之事。文中,孔子以“凤”“图”之说,表示自己对当时政治黑暗,天下混乱,“大道不行”的失望。

  【今译】

  孔子说:“凤鸟不飞来,黄河也不出现八卦图,我[这一生]将要完了!”

  子见齐衰者①,冕衣裳者与瞽者②,见之,虽少,必作③;过之,必趋④。

  【注释】

  ①齐衰(zīcuī资崔):古代用麻布做的丧服。为五服之一,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衣的下摆。

  ②冕衣裳者:“冕”,做官人戴的高帽子;“衣”,上衣;“裳”,下服。总起来指穿着礼服(官服)的人。瞽(gǔ古):双目失明,盲人。

  ③作:站起身来。表示同情和敬意。

  ④趋:迈小步快走。也是表示敬意。

  【今译】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虽然他们年轻,相见时,孔子一定站起身来;在他们面前经过的时候,也一定要恭敬地迈小步快快走过。

  颜渊喟然叹曰①:“仰之弥高②,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④,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⑥,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⑦。”

  【注释】

  ①喟(kuì溃):叹气,叹息。

  ②弥:更加,越发。

  ③钻:深入钻研。坚:本意是坚硬,坚固。这里引申为深,艰深。

  ④瞻(zhān沾):看,视。

  ⑤循循然:一步一步有次序地。诱:引导,诱导。

  ⑥卓尔:高大直立的样子。

  ⑦末由:指不知从什么地方,不知怎么办,没有办法去达到。“末”,没有,无。“由”,途径。

  【今译】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品格和学识,]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总好像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很想要攀登上去,却没有途径。”

  子疾病①,子路使门人为臣②。病间③,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④!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⑤?且予纵不得大葬⑥,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疾病:“疾”,生病。“病”,病重,病危。

  ②臣:指家臣。按当时礼法,只有受封的大夫,才有家臣,死后丧事,也是由家臣负责料理。孔子那时已经不做官了,本来没有家臣,但是子路却要安排门人去充当孔子的家臣,这是为了摆一下排场,准备以大夫之礼来安葬孔子。

  ③间(jiàn见):本指间隙。这里指疾病好了一些,病势转轻。

  ④由:即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字。

  ⑤无宁:“无”,发语词,没有意义。“宁”,宁可。“无宁”常与“与其”连用,表示选择。“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无宁”用在肯定的一面。二三子:对弟子们的称呼,犹言“你们几位”。

  ⑥大葬:指按葬大夫的礼节来安葬。

  【今译】

  孔子病重,子路派弟子去做家臣[以便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转一些,便说:“很久了啊,仲由于这种欺骗人的事!我本来没有家臣,却要装作有家臣。让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在家臣的料理下死去,倒不如在弟子你们的料理下死去。而且,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礼来隆重安葬,难道我会死在道路上吗?”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①?求善贾而沽诸②?”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椟:“韫(yùn运)”,收藏起来。“椟(dú毒)”,柜子。后以“韫椟”表示怀才未用。

  ②贾(gǔ古):商人。古代称行商,为商;有固定店铺的商人,为贾。沽(gū姑):卖,买。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今译】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入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它吧!卖它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哩!”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①九夷:我国古代称东部的少数民族为夷。至于“九夷”,或说是指九个不同的部族;或说是对东部夷族地区的总称;或说即“淮夷”,是散居于淮水、泗水之间的一个部族。已不可确考。

  ②陋:本义是狭小,简陋。这里引申为经济、文化的落后。

  【今译】

  孔子想要迁到九夷地方居住。有人说:“那里很落后,如何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到那里[去实行教化],还有什么落后的呢?”

  子曰:“吾自卫反鲁①,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②。”

  【注释】

  ①自卫反鲁:“反”,同“返”。指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因卫国发生内乱,孔子从那儿返回鲁国,结束了他十四年来“周游列国”的生活。

  ②雅,颂:《诗经》篇章分《风》、《雅》、《颂》三大类。在古代,《诗经》305篇诗,都是能唱的。不同的诗配有不同的乐曲。奏于朝曰雅,奏于庙曰颂。这里指《雅》、《颂》的乐章内容和曲谱,都得到了孔子的整理与订正,而教之于徒,传之于世。

  【今译】

  孔子说:“我自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把乐曲进行了整理订正,使雅归雅,颂归颂,各归于适当的位置。”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①?”

  【注释】

  ①“何有”句:一说,此句意为:我还有什么困难或遗憾呢?

  【今译】

  孔子说:“在外[从政就职]事奉君王公卿,在家事奉父母兄长,办理丧事不敢不勤勉尽力,就是喝酒也不致被醉倒,[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①,不舍昼夜②。”

  【注释】

  ①逝者:指逝去的岁月、时光。斯:这。这里指河水。夫(fú扶):语气助词。

  ②舍:止,停留。

  【今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①。”

  【注释】

  ①“吾未见”句: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后面的第二部车子),招摇市过之”。孔子因而发出了这一感叹。

  【今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慕德行像爱慕美色[那样热切]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②,进,吾往也③。”

  【注释】

  ①篑(kuì溃):装土用的竹筐子。

  ②覆:底朝上翻过来倾倒。

  ③往:犹言前进。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办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停止或前进,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今译】

  孔子说:“比如用土来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前进[继续堆土],那是我自己坚持往前的。”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①,其回也与②!”

  【注释】

  ①惰:懈怠,不恭敬。

  ②其:表示揣测、反诘。莫非,难道,也许。与:同“欤”。语气助词。

  【今译】

  孔子说:“听我对他说话而不懈怠的,莫非只有颜回吧!”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今译】

  孔子谈到颜渊,[追叹]说:“真可惜呀[他不幸死了]!我只看到他不断前进,从来没见他停止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①!”

  【注释】

  ①据《论语注疏》,此章是孔子惋惜颜渊早逝而作。

  【今译】

  孔子说:“[种庄稼]只是出苗而不秀穗的是有的吧!只秀穗却不灌浆不结果实的也是有的吧!”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今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服的,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们不如现在的人们呢?但如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不值得敬服了。”

  子曰:“法语之占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乎③?绎之为贵④。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法语之言:指符合礼法规范、符合国家法令的正确的话。“法”,法则,规则,原则。

  ②巽与之言:“巽(xùn逊)”,通“逊”,谦逊,恭顺。“与”,赞许,称赞。巽与之言,指那种顺耳好听的、恭维称道的言词。

  ③说:同“悦”。

  ④绎(yì义):本义是抽丝。引申为寻究事理,分析鉴别以便判断真假是非。

  【今译】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但只有[按照原则]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才是可贵的。顺耳好听的话,能不让人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这些话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如果只高兴而不分析鉴别,只听从而不改正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办法啊。”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①。”

  【注释】

  ①《学而篇第一》第八章文字与此略同,可参阅。

  【今译】

  孔子说:“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古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朝,一个大诸侯国可拥有三军(三万七千五百人)。

  ②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译】

  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人却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者立②,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①衣敝缊袍:“衣”,做动词用,穿。“敝”,破,坏。“缊(yùn运)”:乱麻、旧绵絮。全句指穿着破旧的用乱麻掺旧绵絮做的袍子。

  ②衣狐貉者:穿着狐狸皮貉皮袍子的人。指富贵者。“貉(hé盒)”,似狸,毛皮珍贵。

  ③“不忮”二句:出自《诗经·邶风·雄雉》篇。“忮(zhì志)”,嫉妒别人。“求”,贪求财物。“何用”,何行,什么行为。“臧(zāng脏)”,好,善。

  【今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绵袍子,同穿着狐貉皮袍子的人在一起站着,而不觉得自己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中说:]‘不嫉妒别人,不贪求财物,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终身经常背诵这两句诗。孔子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所在,[但]怎么能算得上十足的好呢?”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

  【注释】

  ①凋(diāo刁):凋零,萎谢,草木花叶脱落。松柏树四季常青,经冬不凋。孔子以此为喻,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国乱识忠臣”、“士穷显节义”的含意。

  【今译】

  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知者不惑①,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

  ①知:同“智”。智,仁,勇,是孔子所提倡的三种传统美德。

  【今译】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实行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②。‘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③。’”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①适:往。这里含有达到、学到的意思。道:指真理。

  ②权:本义是秤锤。引申为权衡,随宜而变。

  ③“唐棣”四句:古诗。“唐棣(dì弟)”,又作“棠棣”,“常棣”,树木名。生江南山谷中,一名杉。也叫郁李,属蔷薇科。落叶灌木。《诗经·小雅·常棣》有句:“常棣之华,鄂不铧铧。”大意说,常棣树上的花啊,花萼光明,鲜鲜亮亮。其内涵是借棠棣的花与萼相依相托,比喻兄弟的亲密关系与互相友爱。“华”,同“花”。“偏其反而”,此言唐棣之花在风中翩飞翻舞。“偏”,同“翩”。疾飞,随风翻动摇摆。“反”,通“翻”。翻动。“而”,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岂不尔思”,即“岂不思尔”。“尔”,你。“室”,居住之处。此诗出处已不可确考。按诗意推测,作者可能是借唐棣花起兴,表达他希望同情人(或友人)聚合的心情。

  孔子以上这段话,阐明了掌握“道”、实行“道”的层次有五:一、能学习“道”;二、能把“道”真正学到手;三、能坚守“道”;四、能灵活运用“道”,以随机应变;五、只要心中常想着“道”,“道”并不遥远,就在跟前;重要的不在于口头上讲,而在于实际去做。

  【今译】

  孔子说:“能够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入,未必能坚定不移地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灵活运用,随机应变。古诗说:‘唐棣树的花,摇摇摆摆,先开后合。难道我不思念你吗?你居住的太遥远了。”’孔子[又]说:“这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在思念]那还有什么遥远不遥远呢?”

  乡党篇第十

  【导语】

  主要讲孔子平素的举止言谈,衣食住行,生活习惯。

  孔子于乡党①,恂恂如也②,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③,唯谨尔。

  【注释】

  ①乡党:指在家乡本地。古代,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百户为一党。

  ②恂恂(xún寻):信实谦卑,温和恭顺,而又郑重谨慎的样子。

  ③便便(pián骈):擅长谈论,善辩。

  【今译】

  孔子在家乡,表现得信实谦卑、温和恭顺,似乎是不善于讲话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在朝廷会见君臣的场合,他非常善于言谈,辩论详明,只是比较谨慎罢了。

  朝,与下大夫言①,侃侃如也②;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③。君在,踧踖如也④,与与如也⑤。

  【注释】

  ①下大夫:周代,诸侯以下是大夫。大夫的最高一级,称“卿”,即“上大夫”;地位低于上大夫的,称“下大夫”。孔子当时的地位.属下大夫。

  ②侃侃(kǎn砍):说话时刚直和乐,理直气壮,而又从容不迫。

  ⑧訚訚(yín银):和颜悦色,而能中正诚恳,尽言相诤。

  ④踧踖(cù jí醋急):恭敬而又不安的样子。

  ⑤与与:慢步行走,非常小心谨慎的样子。

  【今译】

  [孔子]在朝廷上,[当君王还未临朝时]与[同级的]下大夫说话,刚直和乐,从容不迫;与[地位尊贵的]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中正诚恳。君王临朝到来,[孔子]表现出恭敬而又不安,慢步行走而又小心谨慎。

  君召使摈①,色勃如也②,足躩如也③。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④。趋进,翼如也⑤。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⑥。”

  【注释】

  ①摈(bìn鬓):同“傧”。古代称接引招待宾客的负责官员。这里用作动词,指国君下令,使孔子去接待外宾。

  ②勃如:心情兴奋紧张,脸面表现得庄重矜持。

  ③躩(jué绝):快步前进,脚旋转而表敬意。

  ④襜(chān搀):衣服整齐飘动。

  ⑤翼如:像鸟儿张开翅膀。

  ⑥不顾:不回头看。指客人已走远了。

  【今译】

  [鲁国]国君下令使孔子接待外宾,[孔子]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起来。[孔子]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向左向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都很整齐。他快步向前时,姿态像鸟儿要展翅飞翔。宾客走了以后,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宾客已经不回头看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①,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过位③,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④。摄齐升堂⑤,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⑥。出,降一等⑦,逞颜色⑧,怡怡如也⑨。没阶⑩,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跛躇如也。

  【注释】

  ①鞠躬:这里指低头躬身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②履:走,踩。阈(yù玉):门限,门槛。

  ③过位:按照古代礼节,君王上朝与群臣相见时,前殿正中门屏之间的位置是君王所立之位。到议论政事进入内殿时,群臣都要经过前殿君王所立的位子,这时君王并不在,只是一个虚位,但大夫们“过位”时,为了尊重君位,态度仍必须恭敬严肃。

  ④言似不足:说话时声音低微,好像气力不足的样子。一说,同朝者要尽量少说话,不得不应对时,也要答而不详,言似不足。这都是为了表示恭敬。

  ⑤摄齐:“摄”,提起,抠起。“齐(zī资)”,衣服的下襟,下摆,下缝。朝臣升堂时,一般要双手提起官服的下襟,离地一尺左右,以恐前后踩着衣襟或倾跌失礼。

  ⑥屏气:“屏(bǐng丙)”,抑制,强忍住。屏气,就是憋住一口气。息:呼吸。

  ⑦降一等:从台阶走下一级。

  ⑧逞颜色:这里指舒展开脸色,放松一口气。“逞”,快意,称心,放纵。

  ⑨怡怡如:轻松愉快的样子。

  ⑩没阶:指走完了台阶。“没(mò墨)”,尽,终。

  【今译】

  [孔子]走进诸侯国君的大门,便低头躬身[非常恭敬],好像不容他直着身子进去。站立时不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席位时,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说话时好像气力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的下摆向大堂上走的时候,低头躬身[恭敬谨慎],憋住一口气好像停止呼吸一样。出来时,走下一级台阶,才舒展脸色,显出轻松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像鸟儿展翅。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还要表现出恭敬而又不安的样子。

  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③,如有循④。享礼⑤,有容色。私觌⑥,愉愉如也⑦。

  【注释】

  ①圭(guī归):一种上圆下方的长条形玉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等礼仪大典时,帝王、诸侯、大夫手里都要拿着这种玉器。依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的圭也各有不同。这里指大夫出使到别的诸侯国去,手里拿着代表本国君主的圭,作为信物。

  ②不胜:担当不起,承受不住,几乎不能做到。

  ③蹜蹜(sù素):形容脚步细碎紧密,一种小步快走的样子。

  ④循:顺着,沿着。

  ⑤享礼:向对方贡献礼品的仪式。“享”,献。

  ⑥觌(dí笛):见面,会见,以礼相见。

  ⑦愉愉:快乐,心情舒畅,露出笑容。

  【今译】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去]举着圭,低头躬身[非常恭敬],好像举不动的样子。向上举好像作揖,放下来好像递东西给别人。脸色庄重而昂奋,好像战战兢兢;步子迈得又小又快,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赠送礼品的仪式上,显出和颜悦色。[以个人身份]私下会见时,满脸笑容。

  君子不以绀緅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当暑,袗絺綌③,必表而出之④。缁衣⑤,羔裘⑥;素衣⑦,麑裘⑧;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⑨。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⑩。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释】

  ①绀(gàn赣):深青透红(带红)的颜色(一说,天青色)。是古时斋戒服装所用的颜色。緅(zōu邹):黑中透红的颜色(一说,铁灰色)。是古时丧服所用的颜色。饰:服装上的装饰。这里指衣服领子、袖子上的镶边等。

  ②亵(xiè谢)服:平常在家穿的私服、便服。贴身穿的内衣也称亵服。因为红紫色是制做礼服的庄重的颜色,所以,亵服不能用红紫色。

  ③袗絺络:“袗(zhēn诊)”,单衣。“絺(chī吃)”,细麻布,葛布。“绤(xì细)”,粗麻布。袗絺绤,指穿细麻布或粗麻布做的单衣。

  ④“必表”句:一定把麻布单衣穿在外表,而里面还要衬上内衣。一说,“表”,是上衣.是套在外表的衣服。古人不论冬夏,出门时都要外加上衣。

  ⑤缁(zī兹):黑色。

  ⑥羔裘:黑色羊羔皮做的皮袍。

  ⑦素:白色。

  ⑧麑裘:指用小鹿皮做的皮袍。“麑(ní尼)”,白色幼鹿。

  ⑨短右袂:指右手的袖子做得短一些,便于做事。“袂(mèi妹)”,袖子。

  ⑩“狐貉”句:用厚毛的狐貉皮制做成坐垫。“以”,用。“居”,坐。

  帷裳:朝拜和祭祀时穿的礼服。古时规定,要用整幅的布来做礼服,多馀的布不裁掉,而要折叠起来缝上。

  杀:消除。这里指剪裁掉。如果不是制做礼服,必须加以剪裁,去掉多馀的布。

  玄冠:黑色的礼帽。

  吉月:阴历每月的初一。也称作朔月。一说,只指每年正月岁首。

  【今译】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日在家穿的便服。在夏天,穿粗麻或细麻布做的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外面。[冬天]黑色罩衣,配黑羊羔皮袍;白色罩衣,配白鹿皮袍;黄色罩衣,配狐狸皮袍。平常在家穿的皮袍,要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必须有睡衣,要一身半长。要用毛长的狐貉皮制作坐垫。[服丧期满]脱去丧服,可以佩戴各种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必须加以剪裁,去掉多馀的布。不要穿黑羊羔皮袍戴黑色礼帽去吊丧。每月的初一,一定要穿朝服去上朝。

  齐①,必有明衣②,布。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注释】

  ①齐:同“斋”。斋戒。

  ②明衣:指斋戒期间沐浴后所换穿的贴身衣服。

  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特指不饮酒,不吃荤,不吃葱蒜韭等有异味的东西。

  ④居必迁坐:指斋戒时的住处,要从内室(平时的卧室)迁到外室,不与妻妾同房。

  【今译】

  斋戒时,一定要有洗澡后换穿的干净内衣,要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要改变饮食,住处一定要从卧室迁出。

  食不厌精①,脍不厌细②。食而③,鱼馁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⑦。唯酒无量,不及乱⑧。沽酒市脯⑨,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⑩。

  【注释】

  ①不厌:不厌烦,不排斥,不以为不对。

  ②脍(kuài快):细切的鱼肉。

  ③(yì义):食物长久存放,陈旧了,霉烂变质了。(ài艾):食物放久变了味,馊了。

  ④馁(něi内上声):鱼类不新鲜了,腐烂了。败:肉类不新鲜了,腐烂了。

  ⑤饪(rèn任):烹调,煮熟。

  ⑥不时:不到该吃的时候。指吃饭要定时。一说,不吃过了时的、不新鲜的蔬菜。另说,不到成熟期的粮食、果、菜,不能吃,吃了会伤人。

  ⑦气:同“饩(xì戏)”。粮食。

  ⑧不及乱:不到喝醉而神智昏乱的地步。

  ⑨脯(fǔ府):熟肉干,干肉。

  ⑩不多食:不多吃,不要吃得过饱而伤肠胃。另说,与“不撤姜食”相连,指每餐都要吃点姜,但也不要多吃姜。

  【今译】

  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闻了,不吃。烹煮的不得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酱、醋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吃时]不要超过主食的数量。唯独酒无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不去掉姜。不要多吃。

  祭于公①,不宿肉②。祭肉不出三日③。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①祭于公:指士大夫等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典礼。

  ②不宿肉:“肉”,指“胙肉”,祭祀所用的肉。胙肉一般由祭祀当天清晨特意宰杀的牲畜肉充任,到第二天祭礼完全结束后再分赐给助祭者。故这种胙肉拿回家已是宰杀后的两三天了,不宜再放过夜。

  ③祭肉:指自家祭祀所用的肉。

  【今译】

  参加国君祭祀典礼分到的肉,不能过夜。[平常]祭祀用过的肉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了三天就不吃它了。

  食不语,寝不言。

  【今译】

  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虽疏食菜羹①,必祭②,必齐如也。

  【注释】

  ①疏食:粗食,吃蔬菜和谷米类。羹(gēng庚):浓汤。

  ②必:底本作“瓜”,据《鲁论语》改。祭:指吃饭前把席上的各种饭菜分别拿出一点,另摆在食器之间,以祭祀远古发明饮食的祖先,表示不忘本。一说,即指一般的祭祖先或祭鬼神。

  【今译】

  虽然是吃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

  席不正①,不坐。

  【注释】

  ①席:坐席。古代没有椅子凳子,在地上铺上席子以为坐具。

  【今译】

  席子摆放不端正,不要坐。

  乡人饮酒①,杖者出②,斯出矣。

  【注释】

  ①乡人饮酒:指举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周代仪礼的一种,可参看《仪礼·乡饮酒礼》及《礼记·乡饮酒义》。

  ②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年人。我国古代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周礼讲:“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于其家。”对九十岁的老人,连天子有事要问,也要到老人的家里去。

  【今译】

  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

  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

  【注释】

  ①傩(nuó挪):古代在腊月里举行的迎神赛会、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主持者头戴面具,蒙熊皮,穿黑衣,执戈,扬盾,率百隶及童子,敲着鼓,跳着舞,表演驱疫捉鬼的内容。

  ②阼(zuò作):大堂前面靠东面的台阶。这里是主人站立以欢迎客人的地方。

  【今译】

  本乡的人们举行迎神赛会驱疫逐鬼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立在东面的台阶上。

  问人于他邦①,再拜而送之。

  【注释】

  ①问:问候,问好。这里指托别人代为致意。

  【今译】

  [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时,要躬身下拜,拜两次,送走所托的人。

  康子馈药①,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②。不敢尝。”

  【注释】

  ①康子:即季康子。参阅《为政篇第二》第二十章。馈(kuì愧):赠送。按当时的礼节,接受别人送的药,要当面尝一尝。

  ②达:了解,通达事理。

  【今译】

  季康子赠药,[孔子]拜谢而接受了。并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厩焚①。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

  ①厩(jiù旧):马棚,马房。后也泛指牲口房。

  【今译】

  马棚失火焚毁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伤人了吗?”却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①,必熟而荐之②。君赐牛,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①腥:生肉。

  ②荐:供奉,进献。这里指煮熟了肉先放在祖先灵位前上供,表示进奉。本章所述各种作法,都是表示敬意。

  【今译】

  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的牲畜,一定把它饲养起来。陪同国君一起吃饭,当国君饭前行祭礼时,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疾,君视之①,东首②,加朝服,拖绅③。

  【注释】

  ①视:探视,看望。

  ②东首:指头朝东。

  ③绅(shēn身):朝服的束在腰间的大宽带子。孔子因病卧床,不能穿朝服束腰,故把朝服加盖在身上,把“绅”放在朝服上,拖下带子去,表示对国君的尊敬与迎接。

  【今译】

  [孔子]患病,国君来看望,他[躺在床上]头朝东,把朝服加盖在身上,拖着大束带。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①。

  【注释】

  ①俟(sì四):等待。驾:套上马拉车。

  【今译】

  国君命令召见,[孔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先步行走了。

  入太庙,每事问①。

  【注释】

  ①此章与《八佾篇第三》第十五章文字相似,可参阅。

  【今译】

  [孔子]进入太庙[助祭],对每件事都[向主事人仔细]询问。

  朋友死,无所归①,曰:“于我殡。”

  【注释】

  ①归:归宿。这里指后事的安排,如装殓,发丧,埋葬等。

  【今译】

  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①,不拜。

  【注释】

  ①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肉。为了表示对朋友的祖先像对自己的祖先那样尊敬,在接受祭肉时要拜。

  【今译】

  接受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躬身下拜。

  寝不尸①,居不客②。

  【注释】

  ①尸:死尸。这里指像死尸一样展开手足仰卧。

  ②居:坐。客:宾客。这里用作动词,指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郑重地坐着——两膝平跪,挺直腰板。这是一种比较费力的姿势。这一句,有的版本是“居不容”。意思则成为:平日居家可以随便一点,不必像祭祀或接待宾客时那样拘谨,使自己的容貌仪态十分郑重严肃。

  【今译】

  [孔子]睡觉时不是像死尸那样直挺挺的躺着,平日在家坐着,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

  见齐衰者①,虽狎②,必变。见冕者与瞽者③,虽亵④,必以貌。凶服者⑤,式之⑥。式负版者⑦。有盛馔⑧,必变色而作⑨。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①齐衰(zī cuī兹崔):孝服。参见《子罕篇第九》第十章。

  ②狎(xiá侠):亲近,亲密。

  ③冕者:穿礼服、官服的人。瞽者:盲人。

  ④亵(xiè谢):亲近。这里指平日里常见面的、熟悉的人,或卑贱的人。

  ⑤凶服:丧服,也指死人的衣物。

  ⑥式:同“轼”,车前做扶手用的横木。这里指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表示同情或尊敬。这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礼节。

  ⑦负:背负。版:指国家的图籍(疆域地图,田亩、户口名册等)。

  ⑧盛馔:指盛大丰足的筵席。“馔(zhuàn赚)”,饮食。

  ⑨作:起立,站起身来。

  【今译】

  [孔子]见到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见到穿官服的和盲人,即使是平日常在一起的熟人或卑贱的人,也一定要对他很有礼貌。[乘车时途中]遇上穿丧服或送死人衣物的人,便俯下身去伏在车前的横木上。遇上背着国家的户籍册疆域图的人,也要伏在车前的横木上。[做客时]遇有丰盛的筵席,一定把态度变得庄重,并且站起身来。遇上迅急的雷电和猛烈的大风,一定要把神态变得庄严。

  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②。

  【注释】

  ①绥(suí随):古代车上设置的拉着上车的绳索。

  ②不亲指:不举起自己的手指指划划。这里说的“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都是为了集中精力驾好车,防止自己的容态失礼或使别人产生疑惑。

  【今译】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站正了身子,拉住扶手上的索带[然后登车]。在车上,不向车内回头看,不急促地高声说话,不举起自己的手指指划划。

  色斯举矣①。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②,时哉时哉③!”子路共之④,三嗅而作⑤。

  【注释】

  ①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这句话的文字可能有错漏之处。按后面的文字来推测,可能是说: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山鸡在自由飞翔,心有感触,神色动了一下。

  ②雉(zhì至):野鸡。

  ③时哉:犹言得其时,时运好。孔子见野鸡能自由飞翔下落,自己反没有实现政治抱负的自由,故有此叹。

  ④共:同“拱”。拱手,抱拳致敬、致意。

  ⑤三嗅:“嗅”,唐代石经《论语》作“戛(jiá颊)”。“戛”,是鸟的长叫声。三嗅,指野鸡长叫了几声。一说,“嗅”,当作“狊(jù巨)”,鸟类张开两翅的样子。作:飞起来。对这一章文字的理解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理解为:几只野鸡看到走过来的人脸色不善(以为要射猎它),而飞起来了;飞翔了一阵,而后集中落在树上。孔子感慨地说:“山中的雌野鸡能遇险而飞,识时务呀,识时务呀!”子路听了这话,向野鸡拱了拱手表示敬意,野鸡又受了惊,拍打了几下翅膀而飞走了。可参。

  【今译】

  [孔子看到]一群野鸡飞起来而神色动了一下。[这群野鸡]飞翔了一阵之后,停落在树上。[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野鸡,时运真好呀,时运真好呀!”子路[听了这话]向野鸡拱了拱手,野鸡长叫了几声,飞走了。

  先进篇第十一

  【导语】

  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

  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君子也③。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①“先进”句:指先在学习礼乐方面有所进益,先掌握了礼乐方面的知识。“后进”反之。

  ②野人:这里指庶民,没有爵禄的平民。与世袭贵族相对。

  ③君子:这里指有爵禄的贵族,世卿子弟。

  【今译】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在野的人;[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将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注释】

  ①“从我”句: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四年,当时孔子六十一岁),孔子周游列国,率领弟子们从陈国去蔡国。途中,楚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孔子将往楚国拜礼。陈、蔡大夫怕与己不利,便派徒役在郊野围困孔子。孔子和弟子们断粮七天,许多人饿得不能行走。后由子贡去楚国告急,楚昭王派兵前来迎孔子,才获解救。当时随从孔子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等。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鲁国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有的做了官,有的回老家,颜回也病死了。孔子时常思念那些在艰危中跟随他的弟子们。

  ②不及门:“门”,指学习、受教育的场所。“及”,在,到。不及门,指到不了、不在他的门下受教育。一说,是“不及仕进(卿大夫)之门”,“孔子弟子无仕陈蔡者”。

  【今译】

  孔子说:“曾经随从我在陈国、蔡国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门下了。”

  德行①: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②:宰我,子贡。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学④:子游,子夏。

  【注释】

  ①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

  ②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

  ③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

  ④文学:指通晓西周文献典籍。

  【今译】

  论德行,[弟子中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言语,[弟子中擅长的有:]宰我,子贡。论政事,[弟子中能干的有:]冉有,季路。论文学,[弟子中出色的有:]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

  【注释】

  ①说:同“悦”。这里是说颜渊对孔子的话从来不提出疑问或反驳。

  【今译】

  孔子说:“颜回啊,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子曰:“孝哉闵子骞①!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②。”

  【注释】

  ①闵子骞:当时有名的孝子,被奉为尽孝的典范。他的孝行事迹被后人编入《二十四孝》。参阅《雍也篇第六》第九章。

  ②间:挑剔,找毛病。昆:兄。

  【今译】

  孔子说:“真孝顺啊,闵子骞!人们听了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的话,也找不出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注释】

  ①南容:即南宫适。参阅《公冶长篇第五》第二章注。三复:多次重复。“三”是虚数,指在一日之内多次诵读。白圭:指《诗经·大雅·抑》篇。其中有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白圭上的斑点污点,还可以磨掉);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言语中的错误,不能收回不能挽救了)。”意思指: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

  ②妻:作动词用。以女嫁人。

  【今译】

  南容反复诵读关于“白圭”的诗句,孔子便把哥哥的孩子嫁给了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①。”

  【注释】

  ①亡:同“无”。本章文字与《雍也篇第六》第三章略同,可参阅。

  【今译】

  季康子问:“[你的]弟子中谁是爱好学习的呢?”孔子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但不幸短命死了,如今便没有好学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②,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③,不可徒行也。”

  【注释】

  ①颜路:姓颜,名无繇(yóu由),字路。娶齐姜氏,生子颜回(颜渊)。颜路是孔子早年在故乡阙里教学时所收的第一批弟子,比孔子小六岁。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椁(guǒ果):古代有地位的人,棺材有两层:内层直接装殓尸体,叫“棺”,有底;外面还套着一层套棺,叫“椁”,无底。合称“棺椁”。

  ②鲤:孔鲤,孔子的儿子。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人亓官氏,生子伯鱼。生伯鱼时,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因此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孔鲤五十岁死,时孔子七十岁。

  ③从大夫之后:跟从在大夫们的后面。是自己曾是大夫(孔子任鲁国司寇,是主管治安与司法的行政长官)的谦虚的表达方法。按礼大夫出门要坐车,否则为失礼。

  【今译】

  颜渊死了,颜路请求孔子卖了车给颜渊买个椁。孔子说:“[虽然你的儿子颜渊和我的儿子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各人说来都是自己的儿子啊。孔鲤死了,只有棺而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步行,来给他买椁。因为我过去当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①!天丧予!”

  【注释】

  ①天丧予:“丧”,亡,使……灭亡。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渊一死,他宣扬的儒道就无人继承,无人可传了。

  【今译】

  颜渊死了。孔子说:“咳呀!天要丧我的命呀!天要丧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②?”

  【注释】

  ①恸(tòng痛):极度哀痛,悲伤。

  ②“非夫人”句:即“非为夫人恸而为谁”的倒装。“夫”,指示代词,代指死者颜渊。“之”是虚词,在语法上只起到帮助倒装的作用。

  【今译】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哀痛。随从的人说:“夫子您太哀痛了!”孔子说:“是太哀痛了吗?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①。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释】

  ①“予不得”句:意谓我不能像对待亲生儿子那样按礼来安葬颜渊。孔子认为办理丧葬应“称家之有亡(无)”,当时颜渊家贫,办丧事铺张奢侈,与礼不合;同时,按颜渊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不应该厚葬的。

  【今译】

  颜渊死了,弟子们想隆重丰厚地安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弟子们仍是隆重丰厚地安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啊,看待我如同父亲,我却不能看待他如同儿子。不是我[主张厚葬]啊,是那些弟子们呀。”

  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

  ①季路:即子路。因仕于季氏,又称季路。参阅《为政篇第二》第十七章注。

  【今译】

  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把人事奉好,哪能谈事奉鬼呢?”[子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怎能知道死呢?”

  闵子侍侧①,訚訚如也②;子路,行行如也③;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④,不得其死然⑤。”

  【注释】

  ①闵子:即闵子骞。后人敬称“子”。

  ②訚訚(yín银):和悦而能中正直言。

  ③行行(hàng沆):形容性格刚强勇猛。

  ④由:仲由,字子路。

  ⑤“不得”句:指得不到善终,不能正常地因衰老而死。孔子虑子路过于刚勇,好斗取祸而危及生命。后来,子路果猝死于卫国的孔悝(kuī亏)之乱。“然”,语气词。

  【今译】

  闵子侍立在孔子身边,表现出正直而恭顺的样子;子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和乐而理直气壮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担心说:]“像仲由这样(过于勇猛刚强],恐怕得不到善终哩。”

  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②,言必有中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好处
下一篇:全国体校U系列体操锦标赛将于29日在滨州开赛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