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更新上线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资源丰富、开放扩容、全部免费——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更新上线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周世祥

  提起“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不少师生家长都不陌生。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育部紧急开发建设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大类优质资源,为支撑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和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累计浏览次数达64亿。

  3月1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总结“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运行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并将原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今日进入试运行,3月底将正式上线运行。

  那么,改版升级后的平台新在哪儿?新平台如何让中小学学习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

  资源扩容、服务“双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升级后的平台现有资源达21334条,其中新上线10335条,比原平台增加接近一倍,另外还外部链接了60个专业网站共享有关资源,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增长,未来还将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扩充。

  “以课程教学资源为例,平台在原有的国家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教学资源基础上,新增加了北京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外研版等7个版本116册教材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上线了66家出版单位的1834册电子版教材。下一步将全面上线各教材版本的教学资源。”吕玉刚说。

  除了各版本教材课程资源,师生们平时利用这个平台,还可以找到包括党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专题教育资源,还可以使用科普、体育、文艺、经典阅读、影视教育等课后服务资源,以及通识研修、学科研修、作业命题等教师研修资源。而学生家长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家庭教育资源。

  “新平台凸显了服务‘双减’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汇聚。”吕玉刚举例解释,“平台在教师研修的板块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方法、方式创新,还提供了教师通识研修、学科研修的优质资源。为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在‘教师研修’板块专门开设了‘作业设计’专栏,这里不但提供了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还囊括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关于作业设计的专题辅导报告。下一步,平台将进一步汇总各地的优质作业,供学习借鉴使用。”

  记者注意到,平台在设计时兼顾了教育水平的城乡、地区差异,拓展了普适性。如在课后服务板块,平台广泛汇聚遴选了各方面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目前已经上线1166条,还链接了国家博物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敦煌”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的线上博物馆。

  “对一些课后服务资源尚不足的学校,平台提供的这些资源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我们特别希望广大师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开展更多的课后服务项目。”吕玉刚说。

  开放融汇、多元场景

  这个“海纳百川”的云平台,会不会好用?

  即使是“坐不住”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能也会被平台内容吸引。吕玉刚表示,平台通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场景,丰富资源呈现形式,助力提高资源使用的实效性。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非介绍,平台“好用”首先体现在用户服务更加精准。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资源的个性化订阅、智能推送推荐、精准检索等功能,还设有用户应用积分激励机制。

  “此外,相比原平台,升级后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功能更加完善、场景支撑更加丰富。”杨非解释道,平台升级资源汇聚管理功能,拓展可支持的资源格式,丰富资源展示形式;引入更多优质资源的提供方,突出资源来源的贡献度,支持资源贡献积分和激励机制,提升资源知识产权确权能力。同时平台部分场景应用可适配电脑、移动终端、电视大屏等多种设备。

  好资源下一步更要“用好”。平台并非封闭的“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开放、融汇的空间。吕玉刚表示,教育部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平台资源建设工作,对于入选平台的优质资源,将颁发相应证书;对于观看次数多、评价反映好、使用效益高的资源,对提供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资源提供和使用情况也将作为教学成果评定、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有效使用将纳入各级教师培训,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重要内容,强化依托平台资源开展应用培训;同时还将加强学生使用平台资源的指导。

  对于平台的未来,吕玉刚提出要重点实现“四化目标”:经过2至3年的努力,实现平台体系协同化,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国家基础教育平台体系;网络运维顺畅化,基本具备支撑平台稳定运行、性能可靠、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条件;精品资源体系化,基本建成导向正确、科学专业、覆盖广泛的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体系;融合应用常态化,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平台资源教与学成为新常态。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08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一篇:初中毕业能上哪些技校
下一篇:大专读了3年被告知只能拿中专学历 这学校学生怒了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