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高考作文” 这篇差点得满分!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高考首日,媒体人、大学老师、分析员等不同的人试写今年的高考作文,上海市某示范性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苏紫,站在语文老师的专业角度对这些作文“批阅评分”。虽然,苏紫老师强调,“我来写作高考作文”活动的写作目的和阅读情境,与真实的高考作文大相径庭,“批阅作文”是一次“时空错位”的游戏。但是,非考生写的高考作文究竟能拿多少分,依然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1、我看高考(全国卷III)

  作者:姚华松

  在20年前的中国农村,对一个农村出身的高三学子而言,高考是很多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单论艰辛程度,几乎无与伦比。高考真的很折磨人,在我的老家——湖北黄冈这种“高考工厂”更是如此,我们面对的常态是挑灯夜战,笔耕不辍,没有体育课,没有周末,没有娱乐,每天面对的就是堆积如山的试卷,和老师们无尽的叮咛。我,俨然成为“做题机器”。

  高考同时给了我很大的外在压力。因为高考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也是我爸妈的事情,和我家族和我们村的事情。作为高考生,我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标签:我中考后没有选择去师范念书,就是为了读高中、上大学(爷爷和爸爸为此闹僵了1年:爷爷想我读大学继续升造,爸爸想我读师范早日出来教书有个“铁饭碗”);我上了北大、黄冈师专还是落榜,对我、对爸妈、对家族的影响,差别很大很大。我被寄望太多,期许太多,承载太多。高考如战场,我不是战场上唯一的兵,我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我的后方有很多后勤、补给和期盼,我断然不能辜负他(她)们。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那么多的题目,我会做,代表了什么,不会做,又代表什么;我考上了大学,代表什么,考不上,又代表什么。我只是一个农村娃,我没有任何资本可以仰仗和依赖,我没有退路,没有它途。我只能努力学习,通过高考上大学去看看能不能让我脱离农村,不复制爸妈们作为农民的人生。同时,通过高考,我尽量减少爸妈们的心理担心。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虽然成绩和学校都不理想,但终究是跳出了“农门”。我要感恩高考,她“异化”了我,也磨砺了我,让我学会了坚毅与担当,以后面对任何的荆棘与坎坷,想想“高考”,也便释然了。

  这个时代充满了无数的变数,什么都变得不确定,但唯一确定的是未来社会竞争一定是越来越激烈。在这一形势下,我以为,大学的学历和能力是必需的,和必备的。故而,大学应该是公民基本教育的一部分。

  我的主张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上大学,上得起大学,让上大学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对每个公民的基本福利。让每个人上大学,目的是让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淀大体相当,让每个人的社会化起步大致类似,至少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要太大。从长远看,此举一定明显提升广大人民的幸福福祉,一定显著增进我们国家的公平与正义。

  点评: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前半段叙写了高考给一个农村孩子带来的内外交困的压力,同时,也越过龙门,带来改变的契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后两段侧重议论,提出自己的主张——美好的,但不现实的愿景。前半段是“我的高考”,后半段是“我看高考”,两者都写到了,但都没有写深写透。(满分60分,43分)

  2、给自己的生活一个“滚动预测”(上海卷)

  作者:沈若愚

  预测,是预先推测,是推测那些不确定的事情。今天是6月7号,不用推测就知道明天是6月8号,这是确定的事情。但是,6月8号下不下雨,就必须有专门的机构预测,那是气象台的工作。他们非常专业,我们基本上相信他们的预测。但我们自己的生活,没有专业可靠科学的机构会给我们做预测,提供我们的生活预报。如果你愿意预测,只能自己给自己预测。

  对于生活,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选择的基础就是自己的预测。念书的时候的选择也很多:是学文还是学理,是参加高考还是出国读书,是在本地读书还是去外地求学。每一个都是选择,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一个选择都暗含着一个预测,预测这样做,这样选择,对你更好。更好,并不是更容易,更舒服。如果你更喜欢挑战,也许你选的是条更难的路,但是你更喜欢。这就是更好的。

  大学读好了,是继续深造,还是开始工作。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找好对象,准备结婚,还是心无旁骛,一心求学。这些选择,也是基于你自己的预测。就更不用说找工作,选职业,这样的基于预测的重要选择,选对了行业,也许就改变了你完全的人生轨迹。

  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充满变数。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著名台词一样,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但我们更喜欢的是《当幸福来敲门》里那个为了孩子和自己的生活,把手中的一手烂牌打好的中年单亲爸爸。他知道自己成功的机会很小,但是不断地努力,抓住每一个不是的机会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他评估了自己成功的机会,但是预测的自己会成功,而且必须成功。人生很多时候,不就是需要这种必胜的信念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吗?

  更加可贵也更魔幻的故事是电影《降临》里的情节。女主角学会了外星人不受时间维度控制的语言,能够预测自己的未来。知道自己会和男主角结婚,会生一个女儿,后面的结果不是很好。摆在女主角面前的问题是:知道了自己下半生的每一天会怎么过,你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

  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和电影《降临》里的女主角一样也能预测未来:都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的。其实这是事实,根本不用预测。那我们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呢?是不是应该更好地预测一下呢?如果你不喜欢“预测”这个词,长期可以用“人生规划”,短期可以叫做“年度计划”。

  点评:这篇作文,扣题很紧。开篇就对材料中的关键词“预测”做出了界定,并且结合现实中的生活体验,给出了感性的阐释:预测未来是为了做出更好的选择。可惜前三段语言拖沓了一些。从第四段开始,用了《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降临》等影视片为例,论述不管预测为何,都要努力过好一生。《降临》的例子最赞,可惜例子之后没有分析,尤其是女主、男主对预测的不同态度,挖掘好了,可更添光彩。(满分70分,58分)

  3、介绍中国,做对自己(全国卷I)

  写作者:王何人

  今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有留学生在接受电视街访时坦言,担心过惯了有支付宝、网购的日子,回国后会不习惯。应该说,这一评选多少是有些出乎国人的预料的。

  比如说支付宝,习惯了凡事“扫一扫”的国人可能想不到,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都还过着在POS机上刷visa卡的“原始生活”。至于说高铁,其发明权虽说并不在中国,但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将此技术的运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并已经开始反哺世界。

  像最近受到世界舆论高度关注的“蒙内铁路”,尽管设计时速才120公里,放到国内不过是支线铁路的标准,但对于还在使用一百年前英国殖民者留下来的米轨铁路的肯尼亚人来说,却已经是当地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了。引用新闻报道中当地人的话来讲,“它非常快、非常安静,当你坐在上面的时候,你会感觉像是在天堂”。

  但光鲜背后,其实还存在着“另一个中国”。食品安全、空气污染,这些不仅中国人关心,全世界都在关注。对于习惯了欧风美雨、PM2.5常年个位数的人来说,中国的食品、环境问题还需要改进,因此难免会有一些议论之辞。对此,应该怎样向外国人解释这一看似矛盾的存在,帮助他们读懂中国,这是如今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重要。

  事实上,这些矛盾几乎贯穿了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伦敦的烟雾事件、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与今天发生在北京、华北的雾霾,除了时空上的差异,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与其花精力、费口舌对外做解释,让他们放心来中国,不如认真思考如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并采取切实的治理措施。

  中国人好面子,总喜欢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但套用句老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的方面,比如“新四大发明”,不需要你多做介绍,人家已经赞不绝口。一句话,读懂中国,首先应该是中国人做对自己的事情。

  点评:这篇作文,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匠心独运。作者选了正(支付宝、高铁)反(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两方面四个词,呈现出中国在飞速发展中呈现出的好与坏的两面。但是现象的罗列占了大半篇幅(四段),真正的解读,轻描淡写,明显头重脚轻。且说理的两段,先以“污染是发达国家必经之路”为由来说“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治理,显然值得商榷。最后一段则提议好得不用夸,做好“对的事”。那么,“对的事”是什么?没有“读懂”。(满分60分。47分)

上一篇:官宣!1-3年级5月11日返校 校外培训机构达到要求即可开学
下一篇:关于全民戴口罩的倡议书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