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2021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获奖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2021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

  精品创作大赛

  获奖作品展播

  

  为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部署,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浓厚文化氛围,进一步引导推动我省职工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更好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年初工作部署,省总工会组织开展了“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2021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工会、各文艺团体认真组织优秀职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参赛评审工作,共收到微影视、歌曲、报告文学、诗歌和图书等参赛作品856件。大赛经过专家认真严格的初审、复审等环节,评选出一批反映时代发展、展示职工风貌、传播工会声音等富有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欣赏性和激励性的职工文化精品佳作。本平台继续对微影视、歌曲、诗歌和报告文学类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进行网上展播。本期推出“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2021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活动报告文学类三等奖作品:《赤子马玉生》。

  《赤子马玉生》

  作者:张振平

  序

  1963年的3月5日,毛泽东同志为因公殉职的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那以后,3月5日成了“学雷锋日”,雷锋同志成了全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他的生命定格在22岁,但他却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

  2021年的3月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马玉生,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一生。马玉生同志也像雷锋同志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为党、为人民服务了66年。他的生命定格在85岁,他也永远活在宣化六十多万人民心中!

  马玉生与雷锋生在同一个时代。马玉生出生在辽宁新民,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两地相距不过2000公里,但生于1935年5月的马玉生比雷锋还要长5岁。他们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军的马玉生比雷锋拥有早9年的军龄。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员,1955年2月入党的马玉生,拥有比雷锋早5年多的党龄。

  同时代的人,同样的军旅生涯,注定他们有同样的品格、注定他们要走同样的路。这条路就是:忠于党和人民,舍已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精神永存!22岁的雷锋走了,留下雷锋精神;85岁的马玉生走了,他播种雷锋精神、革命精神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抽枝开花……

  1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处于谈谈打打的复杂局面。八月中旬、九月底,美军对朝鲜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实行“绞杀战”,对中朝人民军队后方和后方运输线实行大规模的日夜轮番狂轰滥炸。

  当时国内,正是抗美援朝运动普及和深入发展阶段,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运动。”的号召,马玉生便是源于此走上革命道路。

  马玉生是家中的独子,为了国家安危,家人支持他参军。那年,马玉生16岁,刚够报名资格。见他生得眉目清秀,举手投足机敏沉稳,征兵的首长一眼便相中了。参军不到半年的马玉生又如愿成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1951年12月的一个清晨,冒着凌冽寒风,马玉生踏上开往中朝边境的列车。几天后,他站在了鸭绿江边。望着中朝血脉相连的一江水,涛涛奔流,马玉生满怀激动。踏着雄健的步伐,走上鸭绿江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嘹亮的歌声,马玉生把足迹拓印在朝鲜的土地上。

  当时的朝鲜,随处断壁残垣。在遭受美机蹂躏的废墟上,马玉生却看到了朝鲜人民的不屈和坚强。那里到处回响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旋律,这充满希望的熟悉歌声,把他与朝鲜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来朝鲜之前,马玉生做好了扛枪战斗、为国牺牲的准备,可因为年龄原因,他却被分配到战地文工队。

  “来朝鲜不就是打美帝野心狼的吗?文工队?难道我参军是来唱歌跳舞的吗?”马玉生心里别着一股劲儿,但他不能说出来。因为他知道,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在文工队,马玉生最先结识的是他们的连长。马玉生不知道连长的名字,因为连长是大个子,战士们就喊他大个子连长。对于被分配到文工队,连里不只马玉生一个人有情绪。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都喊着要扛枪要杀敌。大个子连长却严肃地说:“在战场上,每个岗位都是很重要。只要来了这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战斗!”

  马玉生把大个子连长的话牢记在心,认真对待文工队的每一项工作,不管接到什么任务,他都努力做到最好。面对如蝗敌机,从开始的惊恐到习以为常。在朝鲜上,马玉生亲历了无数次的枪林弹雨,目睹了无数次流血牺牲,看着战友们冲锋陷阵时,倒在战火中。

  那是在国庆三周年前夕,大个子连长接到参加国庆观礼的通知不久,一颗流弹飞来,马玉生眼睁睁地看着大个子连长倒在他面前。大个子连长牺牲了,他没等到国庆三周年那欢欣鼓舞的时刻。马玉生为他心痛,也遗憾。从那一刻起,马玉生真正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生离死别!也是从那一刻起,马玉生真正成长为一名军人!

  在朝鲜战场上,马玉生一直想成为一名高炮兵,自己控制一门高炮,那样他就可以把胸中的怒火化作呼啸的子弹,射向那些可恶的美国飞机。一次次申请,都是因为年龄原因,没有通过。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成了他此生念念不忘的憾事!

  1953年7月27日,美国代表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

  带着遗憾和不舍,马玉生再次跨过鸭绿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他最敬爱的大个子连长和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却永远长眠在异国,长眠在那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2

  马玉生来到宣化,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从事政宣工作。

  回国后,再也听不到震耳的枪炮声,再也闻不到呛人的硝烟味,马玉生却依然沉浸在对战友们的怀念中。那一张张熟悉的沾满烟尘的坚毅脸庞,那一双双亲切的刚毅无畏的明亮眼睛,时时出现在他的梦中。只要一想到牺牲的战友,马玉生的心就在淌血,就在疼痛……

  马玉生经常给学院的官兵们讲朝鲜战争,讲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为了让祖国和人民记住漂泊在异国他乡的英雄之魂,马玉生拿起了笔,他把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战斗的事迹写成了诗歌,编成了短剧。

  人无言,笔有情!在那字里行间,马玉生是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祭奠他那些回不了家的战友!

  马玉生有两件最珍爱的宝贝。一个是印着朱德总司令照片的《立功证书》,那是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获得的荣誉;另一个是手缝的绣花荷包,那是他在朝鲜战场上收到的中国人民的慰问品。两件历经近七十年沧桑的宝贝不仅仅是马玉生铭心刻骨的一段记忆,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马玉生忠诚的见证,是中国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

  马玉生曾一次次抚摸着两件宝贝,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说:“像我这样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兵,早已不在乎生死,我活着回来了,代表的就不只是我自己,我还要替战友们活着,替战友们做更多的事,这样才对得起他们!”

  马玉生在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工作四十多年,期间,历任班长、干事、副处长、学员队政委等职务。1986年11月,晋升为正师级,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直到退休。

  马玉生工作作风严谨,积极努力,一丝不苟。他的“惜时”是出了名的,他一天的时间恨不得当做两天过。业余点滴时间,他也不放过,学习钻研那是他的生活常态。在职期间,他曾荣立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军、师党委的表扬嘉奖。1988年到1993年,他是张家口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曾是多届宣化区人大代表。

  1990年9月,从宣化炮兵指挥学院政治处副主任岗位退休。一张退休证为马玉生革命生涯的第一个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

  军队严谨的工作作风、共产主义理想和政治信念已经深入马玉生的骨髓;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已铸就了他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脱下穿了几十年的军装,马玉生万般不舍。马玉生的老伴王彦和孩子们却很高兴。

  这么多年,马玉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学习上,陪伴家人的时间毕竟有限。虽然家人都很支持他,孩子们从小也一直以他为荣,但他们更希望他能闲下来,和家人相守,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谁都认为马玉生这下该轻松了。王彦心里盘算,以后老夫妻俩要多锻炼,保证有个好身体,少给孩子们添麻烦。他们还要做些修心养性的事儿,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剩下的就是含饴弄孙了,他们要帮儿子儿媳们带好孙儿,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工作。

  退休了,马玉生陪王彦出去散步,一起买菜做饭,但他的心却没有安分下来。他一直在琢磨着,想再干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儿。虽说退休后,他还负责炮院第三干休所党支部的工作,但干休所毕竟是退下来的老军人,政治觉悟、思想素质都没的说,党支部的工作也花不了他多少时间。

  知道了马玉生的心思,王彦调侃他:“你呀,真是天生的劳碌命,不懂得享清福。”

  马玉生把他的那些宝贝拿出来,一件件抚着,对王彦说:“我16岁参军,从一个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这都是党和人民培育的结果。我从心眼里感谢党,感谢部队,感谢人民群众。现在虽然退休,但我身体还好,应该在有生之年再多为社会做点事。”

  后来有个熟人登门拜访马玉生。来人是一家私企的负责人,闲聊一会儿,来人话题一转,说:“马老,您这也退休了,就没有再找点事儿做的想法?”

  这话正中马玉生下怀,他忙点头说:“有,琢磨好几天了。”

  来人说:“到我那儿去吧,报酬方面您放心,绝对比您那几个工资高!”

  “我想找事做,可不是为了挣钱。再说,我这退休军人身份,也不适合去做生意。”马玉生笑着摆手,婉言谢绝。

  其实当时,社会上正盛行“经商热”。很多在职人员辞职或停薪留职,义无反顾地跳进商海,更别说退休人员了。退休军人又如何?找工作挣钱,为家人发挥余热,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有钱不赚,除非是傻子!马玉生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

  马玉生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部队上给我退休金,日子这么好,吃穿不愁,我就是想为社会做点什么。”

  琢磨了一段时间,马玉生也没想好该做点什么,便去了宣化区委,找到当时的区委书记李荣昌。

  “我想给社会做点事,不要报酬,就是为社会服务。李书记,您看我做点什么好?”走进李荣昌办公室,刚落座,没寒暄几句话,马玉生便直奔主题。

  知道马玉生的来意,李荣昌说:“马老,咱们区去年成立了个关工委。”

  “关工委?”马玉生诧异,他这是第一次听到“关工委”这个名字。

  李荣昌笑着解释:“关工委,就是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简称。”

  关心下一代?这几个字触动了马玉生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李荣昌点头:“关工委就是由您这样的各条战线离退休的老同志组成的,是个公益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关心咱们宣化区下一代,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这可是个没编制、没经费、没报酬的‘单位’啊!您,愿意来吗?”

  马玉生立马拍板。李书记说的这个关工委,跟他的来意还真对路!他不但接受了这份没报酬的工作,还成了宣化区关工委的副主任。

  “副主任”在马玉生眼里不是什么“官”,他接受这个职务,只是觉得可以更好地为下一代服务。不过在马玉生一贯的认知里,共产党的领导和干部都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要是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工作岗位不同,领导就要比干部承担更重的担子,担负更多的责任!

  4

  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1990年5月成立,而宣化区关工委还早全国关工委半年,于1989年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成立。

  马玉生到任后,宣化区关工委的工作开展还是一片空白,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几天深思熟虑,他决定先把学校和学生定为关工委工作的重点对象。为了掌握全区青少年教育情况和社会各界对关工委的需求,马玉生先后到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全区各中小学走访。

  从那以后,顶风冒雨,暑往寒来。人们经常会看见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精神抖擞的老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宣化的大街小巷。

  “你找谁?”

  “你是干什么的?这是学校,你不能随便进来。”

  刚开始走访,被学校传达室工作人员挡在门外,是常有的事。经常被人用警惕怀疑的目光审视,马玉生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孩子们才更加安全。”

  来得勤了,学校传达室的人渐渐熟悉了这位骑自行车、没一点架子的老军人。有时候,马玉生还没走到校门口呢,他们就会老远笑着打招呼。有时候,他来早了,人家还会请他到传达室坐一会儿,喝点儿水。

  “马主任又来给孩子们讲故事啦?”

  “马爷爷,您啥时候闲了,也给我说说你们在朝鲜打美国鬼子的事儿?”

  三十多年来,那些学校传达室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几乎没有不认识马玉生的。虽然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马玉生”是谁,但他们都知道这个给孩子讲故事的“马爷爷”!

  5

  通过一段时间走访,全区青少年教育情况,马玉生已基本了解。升学率、优秀率、重点学校入学率……各种指标的评比,让学校老师们的教学重点不得不落在孩子们文化课学习上,只有让更多的孩子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才能证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好。思想教育这项工作也专门安排了德育处抓,但大多数学校没有好的抓手,收效不大。

  大多数家长们也是紧盯着孩子们的成绩,对思想教育也不太重视。而学生们每天除了功课就是功课,课余时间有的还得去补课、上特长班。孩子们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实在少得可怜!了解到这些,马玉生认为关工委的工作重点应该落在协助学校抓孩子们思想教育上。

  一次偶遇的事让马玉生更加心生担忧,使他迫不及待地想把关工委的工作铺展开来。

  那天路过一家网吧,马玉生看见一个孩子被他妈妈从网吧里揪出来。孩子哭,家长骂,路人见了竟多是见怪不怪的表情。

  看那对母子走远,马玉生走进那家网吧。进网吧,对马玉生来说,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刚走进去,他的心便是一沉。

  网吧里灯光昏暗,一排排电脑前,坐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屏幕上荧光闪闪,打打杀杀,所有的孩子都是在打游戏。

  一个网吧管理人员厌嫌地盯着马玉生,把他当成了找孩子的家长。看见一个男孩子从椅子上站起来,朝网吧门口走,马玉生忙跟了出去。

  “小同学,等一下。”在网吧门外,马玉生喊住那孩子。

  孩子站住,眉头皱着,一副疲倦不堪的模样。

  “你几岁了,怎么不去上学?”马玉生和蔼地问他。

  “你管我呢?”孩子瞪了马玉生一眼,竟然出言不逊。

  “爷爷就是随便问问,放心,爷爷不会去告老师,告家长的。”马玉生没生气,调皮地冲孩子眨眨眼睛。

  孩子还被马玉生的话逗乐了。

  “上学有啥意思,我才不想去受罪呢!” 见马玉生没有恶意,孩子满不在乎地说。

  “打游戏是不是很好玩?”马玉生摸了摸孩子的头,“不去上学,你还做什么?就是打游戏吗?”

  “打游戏当然好玩!”孩子得意地说,“我还会打台球,有时候我也去看录像。”

  那天,马玉生请那孩子看了一场录像。他没想到录像厅里看录像的也都是小孩子,录像内容也是打打杀杀。

  看着兴奋的孩子们,马玉生不由叹气。他没想到孩子们竟会认为上学读书是受罪。这么多孩子为了逃课,必定会撒谎。在家骗家长,在校骗老师。经常混迹在这些场所的孩子,难免会发生滋事打架的,没准儿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回家后,马玉生简直是寝食难安。抓孩子思想教育,往大了说,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未来。这是件全社会都该关注的、刻不容缓的大事!

  必须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时光,才不辜负自己的美好年华。

  要做到这些,该如何入手呢?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干巴巴地讲道理,孩子们肯定不喜欢。大道理谁不会讲?最后,马玉生规划了和孩子们过主题队日、给他们讲英雄人物故事和领着他们去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等活动。

  拿着做好的规划,马玉生征求老伴儿王彦的意见。

  王彦说:“我看你就先讲故事吧,就讲你抗美援朝的故事,孩子们肯定爱听。”

  “对!我就讲故事,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马玉生大手一拍,起身去找他抗美援朝时留下来的宝贝。

  6

  对跟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马玉生格外重视,他一遍遍检查要给孩子们展示的物品,生怕有什么遗漏。就在即将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他又把要讲的故事捋了一遍。

  虽然那些故事早已深深刻在他的心上,但这次和以往给战士们讲不一样。像那些军事术语,战士们一听就明白,可孩子们就不行了。马玉生屏蔽掉那些生僻生硬的词语,只侧重讲战友们的英勇事迹,讲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亲如一家的鱼水情,他讲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近水楼台先得月!炮院小学成为马玉生开讲的第一站和试验点。

  那天,阳光格外明媚。马玉生哼着军歌,骑自行车穿行在炮院的林荫道上,车筐里放着装满资料的小包。

  蓝天上,白云朵朵;道路边,白杨树立着笔挺的军姿。阵阵微风吹过,白杨树叶拍着小巴掌,一起为马玉生加油鼓劲儿。小鸟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大概是受到马玉生军歌的影响,它们也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儿。

  孩子们早早等候在教室里,看见校长陪着马玉生走进来,一起鼓掌,齐声欢迎他:“马爷爷好!”

  清脆的掌声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如同欢快的小溪在教室里流淌。

  “同学们好!”马玉生举起右手给孩子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马玉生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围坐在校园里的白杨树下,他们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快乐时光。马玉生给孩子们讲了他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讲到美国飞机连番轰炸、大个子连长的牺牲,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愤怒,有的孩子竟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为了缓和情绪,马玉生又给孩子们讲了朝鲜善良的老阿妈和可爱的小金花。他告诉孩子们朝鲜好多小姑娘的名字都叫金花,就像《再见了,亲人》课文里的那个小姑娘,也会唱歌谣。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马玉生话音刚落,有一个孩子轻声背起课文来:

  接着其他孩子也纷纷加入:“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

  马玉生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也跟他们一起大声地背起来:“金达莱花开遍山野的时候……”

  那天,马玉生还教孩子们唱起那首朝鲜民歌《捣米谣》:“匡嘁,匡嘁,背着妞儿舂米。舂米,捣米,妞儿长大淘米。匡当,匡当,捣出米来熬汤。妞儿吃,妞儿尝,妞儿长大去放羊。捣米,放羊,妞儿更比哥儿强。不图银子不要饷,只要呆在额娘的身旁。妞儿吃,妞儿长,长大嫁给皮伍长。皮袄皮裤皮大氅,穿皮乌拉象儿郎。皮鞭一甩啪啪响,骑马挎箭上山岗。问问皇家给饷不给饷?”

  银铃般的童音飘荡在校园上空,马玉生工作开局旗开得胜!

  7

  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从领袖故事到英雄模范,马玉生故事讲得声情并茂、生动有趣,老师学生都爱听。马爷爷来做报告,成了孩子们快乐的节日。从开始教育局帮忙联系学校,到团区委邀请、各中小学校慕名邀请。渐渐的,老师、学生、家长都知道宣化有个会讲故事的马爷爷。主动请马玉生去作报告、讲故事、搞活动的越来越多。马玉生总是热情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马玉生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亲和力,不管他去哪个学校作报告、参加活动,都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孩子们心里,马爷爷是他们最贴心的好朋友!他们在学校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希望得到马爷爷的见证。开校运会,有马爷爷在操场边上加油鼓劲儿,他们就跑得格外欢实;新队员入队,他们都希望是和蔼可亲的马爷爷为他们佩戴红领巾!

  马玉生也一样,每当看着孩子们,他就像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这些茁壮成长的新一代,将来都是国之栋梁!那他马玉生就要做好一个园丁爷爷,做一个合格的护苗人!

  少先队活动日、一些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各种纪念日,都是马玉生开展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契机。少先队活动日,给孩子们讲完故事,如有果时间,马玉生会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猜谜语、画画、做手工。马玉生的画儿和手工要是得到孩子们的好评,他总会开心得合不拢嘴巴。

  马玉生也会把活动安排在户外,他背着干粮和水杯,领着孩子们去春游野炊。围坐在草地上,他们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美食。

  餐后,每个孩子们都会装着垃圾装的塑料袋放进背包,因为马爷爷讲过:“地球是我们的家,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每次春游的最后环节,都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激动最期待的“拉歌”比赛。马玉生和孩子们唱得热火朝天、热血沸腾,就像他曾经在部队上那样……

  和孩子们在一起,马玉生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孩子们快乐,马玉生更快乐!若是提前知道马玉生要来讲故事,孩子总是开心的不得了,有的孩子还会偷偷地给他们的马爷爷准备小礼物。

  有一回,马玉生去官桥西小学讲故事。见他来了,一个女孩儿端来满满一盘子大红枣。女孩儿捧起大红枣,对马玉生说:“马爷爷,您快吃吧,这是我从我家枣树上摘的,都是挑的最大最甜的。”

  吃一口枣,慈祥的银发老人脸上洋溢起幸福,心中荡漾着甜蜜……

  8

  三十年来的学雷锋日和清明节,马玉生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学雷锋日那天,马玉生给孩子们讲雷锋、郭明义、焦裕禄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街头,学雷锋,做好事,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清明节,他们来到宣化区红色教育基地——宣化烈士陵园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

  列队走进肃静的烈士陵园,马玉生和孩子们神色凝重,胸前都戴着自己做的小白花。在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展牌前,马玉生一一讲述展牌上英烈的故事,带他们回忆那些艰苦岁月,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

  蔚蓝天宇下,青松翠柏间,孩子们仰望着汉白玉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回想着刚才马爷爷给他们讲过的故事,他们的心灵如同经历一场神圣的洗礼。

  纪念碑前,孩子们为马玉生献上红领巾。面向少年先锋队队旗,马玉生高举右拳,给孩子们领誓:“我是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就是一颗颗纯洁的心,孩子们轻轻从胸前摘下,小心翼翼地捧着,把它们敬献给那些为了祖国安宁,为了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的英烈们!

  9

  马玉生经常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重要事件契机,给孩子们开展爱国教育、思想教育活动。

  199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为了给孩子们讲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系列故事,马玉生在白色的确良布上绘制了彩色的红军长征路线图。直观的地图和马玉生生动的讲述,深深地吸引打动了孩子们。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香港,马玉生又利用几天时间,绘制了《香港地区示意图》。指着地图上香港的位置和那些历史事件标记,马玉生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如今它回来了,这件事很重要,它洗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这是我们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还有澳门、台湾没有回来,你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牢记祖国统一大业需要你们去实现!”

  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水,导致全国29个省市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为了抗洪救灾,解放军、武警部队出动30余万人、12500辆各型汽车、1170艘舟艇、200余架飞机。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26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正是暑假期间,马玉生每天收集有关抗洪救灾的内容,在开学前赶制挂图、整理出比较完整的抗洪救灾故事。九月份刚开学,区里就有八所学校邀请马玉生去给孩子们讲“九八”抗洪故事。孩子们眼含热泪,听了马爷爷的讲述,都被中国军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点, 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揭晓。“BEIJING!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全世界说出这个名字,举国欢腾!

  马玉生压抑不住心中的激动,第二天便着手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奥运会的由来、分类、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举办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为了申奥中国做的努力……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知识,被马玉生汇聚在一起,他制作展板,编写专题,到全区各中小学去做迎奥运巡回宣讲。

  在泥河子希望小学,孩子们簇拥着马玉生,认真听他讲挂图上的奥运知识、奥运故事。当马玉生举起2008年奥运会会标和吉祥物的挂图时,本来安安静静听讲的孩子们一下子雀跃起来,他们太喜欢那五个可爱的吉祥物了,一个小女孩骄傲地对马玉生说:“马爷爷,我知道吉祥物的名字,它们是‘北京欢迎你’!”

  2008年5月12日,山河哭泣,人民同悲!那一天,发生了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为震中的汶川大地震。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灾后,全国人民伸出援手,救灾人员、救灾物质纷纷涌向灾区。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切的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马玉生做了《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系列展板,于同年11月份,到全区各中小学循展。

  展板挂满整面墙壁,挂图上有积极自救的灾区人民、有英勇献身的武警战士和消防员,更多的是一个个勇敢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马玉生站在展板前,给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做讲解员。一向活泼的孩子们从展板前走过,却没有一个说话的,他们都沉浸在悲痛中。

  当马玉生讲“汶川抗震小英雄”的故事时,孩子们都挺直了腰杆儿,眼睛里闪闪发光,有的孩子紧紧握起了小拳头。马玉生知道,那些英雄少年的事迹已经深深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

  10

  宣化区的几十所中小学,马玉生每年至少要走访一次。

  三十年来,凭着对孩子们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感,马玉生赢得了学校的认可,赢得了社会、家长和孩子们的爱戴!有个家长在家长会上激动地说:“没想到听听故事,就改掉了我家孩子挑食、不珍惜粮食的坏毛病。孩子还给我和他爸讲,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红军叔叔吃草根树皮都吃不饱,有的人把皮带和鞋子都给煮着吃了。作为家长,我真的很感谢马爷爷!”

  马玉生说:“孩子们的事是大事,咱不能乱来,绝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

  为了讲好课,马玉生每天都要学习。他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几种报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中华魂》、《辅导员》、《张家口晚报》是必订的。他还经常去书店、图书馆,查阅资料,积累素材。为了查资料,耄耋之年的马玉生还学会了电脑上网。以至于区关工委名誉主任于光浩感慨地说:“他哪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呀!”

  有人不解,问马玉生:“您这么大岁数了,订这么多报纸杂志看得过来吗?不就是给小孩子讲个故事,每年花两三千块钱,值吗?”

  “为了孩子们,我做什么都值得!”这就是马玉生心里话。

  三十年来,读书学习做笔记,剪贴资料听录音,深入学校调研、写专题讲稿、绘制地图,这些就是马玉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他经常白天去学校给做报告,晚上查资料准备下一次活动的讲稿。为了孩子们,马玉生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把故事讲得自然流畅,马玉生专门买了录音机。他每次都是先录了音,放给王彦听。然后再按王彦提出的意见反复练习,直到在王彦那儿过了关,他才放心地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为了练习讲故事,马玉生竟“玩”坏了两台录音机,留下了几十盒录音带。

  三十年只为做好一件事!为了孩子们,马玉生整理的剪报将近有500本,制作的影像资料100多盘,做专题报告近400场,受众达20多万人次。他编写的专题讲稿有60多件,其中文字材料达40多万字。这些专题讲稿按内容分类,诸如建党建军建国、领袖专题、英雄模范人物、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等,每个专题又分故事若干。故事讲稿中的每幅图片、每个文字,都倾注了马玉生的心血。

  马玉生编写的专题讲稿,就好似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宝库,而且都可谓精品中的精品!他收集的党一大到十五大的资料,被教育局借用;他的文章和整理的图片、专题,多次被有关部门编辑整理下发,成为各级机关、学校、厂矿的教学参考资料。他的建党80周年讲稿被区委宣传部编成基层学校教育资料。

  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们讲《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时,想拓展一下讲课内容,来马玉生家寻求帮助。马玉生二话不说,拿出他制作的专题《一代伟人周恩来》,这个专题里收录了周恩来所有的图片文字资料。

  《一代伟人周恩来》是马玉生的珍藏版专题,那是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前夕,为了给孩子们讲《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事,他整理的一组图片。从周总理日理万机的丰功伟绩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多方面、多角度,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周总理伟大高尚的一生。

  那位语文老师来送还资料时,激动地对马玉生说:“马爷爷,您这套资料可帮了我的大忙,学生们都说这一课我讲得特别好!”

  《一代伟人周恩来》只是马玉生编写的“领袖专题”之一,这个专题里属重量级的是《人民领袖毛泽东》。为了准备讲《人民领袖毛泽东》,马玉生不仅精心整理了贯穿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的故事,还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40多幅照片和100枚毛泽东纪念章。他把照片和纪念章按时间顺序安放在一块1米宽、4米长的展板上,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把毛泽东同志的一生讲给孩子们听。

  知道展板上的照片和纪念章是马玉生的珍藏,孩子们观看和搬动时都特别小心,有的孩子还不时提醒身边的同学:“不能摸,不能摸。”“小心点,小心点,千万别给弄坏了!”

  11

  三十年来,马玉生的心始终都牵挂在孩子们身上。给孩子们讲了那么多故事,每个故事都要有可靠的出处。遇到拿不准的事件,马玉生都要反复查资料、核实比对,确保故事中每个细节都要准确无误。

  要讲董存瑞的故事,马玉生专门去怀来南山堡,参观董存瑞的故居和董存瑞烈士纪念馆。要讲抗日战争英烈的事迹,他去卢沟桥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有一次,马玉生去南京旅游。半路上,他放弃既定的旅游路线,专程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因为到了南京以后,他突然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们讲讲“南京大屠杀”,让孩子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要牢记国耻,不要忘记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罪行!

  2013年3月,组织孩子们到炮兵指挥学院基地开展纪念“京汉铁路个人大罢工”九十周年活动。马玉生不但给孩子们精心准备当年大罢工的历史故事,他还领着他们去铁路沿线采集泥土,向烈士致敬!

  2013年4月,马玉生去韶山参加活动,专门从韶山学校的校园里捧了一捧红色泥土。一回来,马玉生便和炮院小学联系,说他买了一棵海棠树苗,打算捐赠给学校。

  炮院小学领导专门为这事给孩子们安排了个“红土育红苗”活动。

  望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马玉生把红色泥土举起来,说:“这捧红色泥土是爷爷从韶山学校带来的,你们知道韶山学校吗?韶山学校的前身是1921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倡导创办的毛氏族校。后来改名韶山学校,毛主席去视察时,亲笔题写的校名。韶山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而且中外闻名。这所学校凝聚着毛主席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希望。孩子们,你们要记住,这红色泥土也凝聚着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你们的关怀和希望!”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为马玉生鼓掌。

  “来,孩子们,咱们把这棵海棠树栽在校园里吧。”孩子们和马玉生一起动手挖好了树坑,马玉生郑重地把那捧红色泥土洒了进去。

  小海棠树栽好了。马玉生笑着说:“在来自韶山学校的红色泥土的培育下,这棵海棠树会慢慢长大,爷爷也希望你们和小海棠树一样茁壮成长。”

  活动结束,孩子们却不想让马玉生走,他们围着他小鸟一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孩子们向马玉生汇报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成绩,让他分享自己的快乐。有个孩子拿出笔记本,怯怯地说:“马爷爷,您能给我签个名吗?”

  马玉生高兴地答应了。

  “马爷爷,您等等我,我也要签名。”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跑回教室去拿笔记本。

  马玉生来者不拒,站在海棠树苗旁边签了一本又一本,直到老师喊停,因为老师得考虑马玉生的身体状况。

  拿到签名的孩子兴高采烈,可那些捧着笔记本、没有拿到签名的却很失落。看着那些孩子嘟起的小嘴、不开心的眼神,马玉生甚是不忍。几天后,他拿着一沓子签名信封来到学校。请老师们转交给没有拿到他签名的孩子们。

  马玉生嘱咐老师:“一定要交到孩子们手上,绝对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如今,马玉生亲手栽下的海棠树已经枝繁叶茂,春天繁花满树,秋天硕果累累。炮院小学的孩子们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都知道,那棵漂亮的海棠树是马爷爷种下的,海棠树下有马爷爷从韶山学校带回来的红色泥土。每当风儿吹过,海棠树的叶子就会“哗啦啦”地响,老师们、孩子们就像听见了马爷爷爽朗的笑声!

  12

  2010年,响应张家口市关工委号召,在各中小学开展“学英雄、赞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建立“英雄中队”活动。

  马玉生接到通知后,一趟趟跑学校,做宣传,做动员。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炮院小学建立了宣化区第一个英雄中队——“苏宁英雄中队”。在英雄中队成立仪式上,马玉生亲自为中队授旗,他鼓励孩子们:“作为苏宁英雄中队的队员,就要做像苏宁烈士那样艰苦朴素、刻苦学习,关心同学,舍己为人的好少年!”

  为了这个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形式在全区铺开,马玉生亲自备课,给全区各学校的德育主任办培训班,宣讲建立“英雄中队”的重要意义。培训效果显著,不久,宣化区又建立3个英雄中队、1个英雄团支部。

  2010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7月下旬,马玉生接到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和辅导员杂志社的邀请,请他带领“英雄中队”赴朝鲜参加全国第九届“火炬引导我前进”青少年夏令营。当时因为时间紧,又赶上放暑假,宣化区来不及选派“英雄中队”代表。

  马玉生说:“我们以英雄中队的名义去参加赴朝夏令营,没有英雄中队代表参加,真是太遗憾了!”于是,他就与区少先队总辅导员李阳联系,请他把全区英雄团、队的旗帜收集起来送到关工委。马玉生强调说:“如果英雄中队、英雄团支部不能赴朝,那我们的旗帜一定要去!”

  李阳被马玉生的话感动,马上联系相关负责人,不到半天时间,全区4个英雄中队、1个英雄团支部的旗帜就交到了马玉生手上。

  7月26日,马玉生戴着红领巾,代表宣化区的“英雄中队”,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门前,参加了全国第九届“火炬引导我前进”赴朝夏令营开营仪式。

  到达朝鲜后,他们先去祭拜中朝友谊塔和志愿军烈士陵园。

  中朝友谊塔在朝鲜首都平壤市的牡丹峰北麓,它记录着志愿军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丰功伟绩,也承载着中朝的友谊史!

  走向庄严肃穆的中朝友谊塔,马玉生的脚步异常沉重。

  “亲爱的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大个子连长,我来看你了!!”仰望塔上雕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场面,马玉生慢慢举起手臂!

  大家向烈士敬献红领巾后,拾级而上,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

  纪念馆里的烈士名录上有许多马玉生熟悉的名字——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杨连弟……一页页翻看,他默念着他们的名字,心情非常激动。他似乎又回到那个敌机呼啸、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张张鲜活的年轻的面孔在他脑海中闪现。安眠在这里的一万五千多名志愿军烈士,那都是他的战友啊!

  马玉生不禁老泪纵横。

  马玉生他们受到朝鲜青年组织的热情接待,他们和朝鲜六九中学联欢,一起表演节目。马玉生兴致勃勃地指挥着夏令营辅导员们唱起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和《金日成之歌》,又指挥着全体营员合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中国少先队队歌》,铿锵有力的旋律在会场上回荡……

  知道马玉生曾在这片热土上,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宁奋战过,翻译人员特意把他介绍给金日成社会主义青年同盟的金胜焕部长。金胜焕部长紧紧握着马玉生的手,动情地说:“感谢你,感谢亲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7月29日,在平壤举行了闭营式,第九届“火炬引导我前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圆满结束。

  13

  从朝鲜回到丹东,马玉生把这次夏令营的营旗和带来的英雄团支部、英雄中队的队旗一起打包,托运回宣化。没想到,他刚办完托运手续,却接到了这次夏令营活动的组织者长城辅导站辅导员的电话。

  辅导员邀请马玉生在沈阳呆几天。因为他们要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之际,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杨连弟、孙占元和65军的赵先有六位烈士扫墓。辅导员说:“这次活扫墓动,我们还邀请了辽宁省关工委副主任王卓、原黄继光连指导员钟仁杰和原沈阳军区装甲兵副政委、战斗英雄晏世禄。沈阳市岸英小学的岸英英雄中队也参加。您曾是志愿军,可一定要参加!”

  马玉生跟同去朝鲜的几位张家口市关工委负责同志商量:“这次扫墓活动是有意义,这样的活动机会也很难得,我觉得应该去参加。”

  市关工委的同志说:“那就举着咱们的那些旗帜一起去参加。”

  马玉生叹了口气,懊悔地说:“我刚把旗帜托运回宣化了。”

  “唉,不举旗子,这次活动,咱们参加的就没多大意义了!”有人跟着马玉生叹气。

  “只能重新做了!”马玉生说罢,便去找做旗帜的地方。可是他问了好几家制旗社,人家都说:“你要的这么急,我们根本做不出来。”

  最后终于有家规模大一点的制旗社,接下了马玉生的活儿。第二天,马玉生按约定时间去取旗子,却发现做出的旗帜颜色和他要求的不一样。没办法,好说歹说,只好重做。花了双倍的钱,折腾到31日下午,旗子拿到手,马玉生这才松了口气:虽然一波三折,幸好没耽误事儿!

  8月1日早晨,马玉生早早起床。趁活动没有开始,他先去了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

  走进烈士陵园,还不到五点。晨曦中,陵园里一片寂静。偶尔几声鸟儿啁啾,倒似在欢迎马玉生的到来。烈士纪念碑上,董必武同志亲笔写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十二个金色大字在晨光里熠熠生辉。

  马玉生神情庄重,向纪念碑顶端紧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雕塑敬了一个神圣的军礼。

  烈士墓群在纪念碑后的松林里,那里的青松翠柏间,安眠着123位各级英雄模范的志愿军烈士。马玉生找到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杨连弟、孙占元、赵先有六位烈士的墓碑,一一抚摸着,就像跟烈士们握手。

  墓碑常年寂静在松林里,风吹雨淋,碑身上积了一层灰尘。马玉生看着心中不忍,便敲开了陵园办公室的门。

  听马玉生说想借用脸盆、毛巾,陵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有点诧异。但知道他是想给六位烈士擦洗墓碑,工作人员欣然答应,还帮端了盆清水,要同马玉生一起去。

  看着满头银发的马玉生弯腰擦洗墓碑很费力,工作人员想要帮忙,但马玉生拒绝了。这件事,他一定要亲手完成!

  马玉生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如同是在给他的战友兄弟们洗脸,工作人员不禁心生敬意。

  墓碑焕然一新!

  马玉生轻松地舒了口气。他看着手里的白毛巾,颇为不舍,对工作人员说:“同志,这块毛巾能不能送给我做个留念?”还没等人家回答,他忙补了一句,“卖给我也行。”

  “毛巾就送您了!”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工作人员感动地直点头。

  扫墓活动结束后,那条白毛巾跟随马玉生回到了宣化。马玉生把它洗净晾干,用毛笔在毛巾边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些文字:“2010.8.1在沈阳北陵志愿军烈士陵园曾用这块毛巾为黄继光等烈士擦过墓碑”。

  参加赴朝夏令营回来后,马玉生马上制作了他参加全国第九届“火炬引导我前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展牌。在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活动中,马玉生向全区中小学德育主任展示那些照片,讲了参加夏令营和在国内外展示宣化区英雄中队的意义。他又重点强调了为什么要成立英雄中队,成了英雄中队对孩子们、对社会都有什么好处。

  为了把活动成果落到实处,马玉生经常深入各中小学,对英雄中队建立工作进行督导,全面准确地掌握着全区英雄中队的建立进度。在马玉生的努力下,截止到2021年5月,宣化区已建立英雄中队40个。

  14

  孩子们说:“马爷爷不只是故事爷爷,还是百变爷爷。”

  和孩子们在一起,马玉生的身份确实是多变的。开展军营一日游时,他是称职的向导;参观博物馆时,他是合格的解说员,在学校的军体操表演活动中,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严格的教练……

  马玉生先后被宣化区20多所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不但担任过中小学的名誉校长、少年军校校长、政委和知心家长学校校长,他还当过一次代班主任!

  1995年,马玉生任大洪寺街小学校外辅导员兼名誉校长。他平时有事没事,总要去学校转转。那年11月中旬的一天早上,马玉生去学校查看各班的晨读情况。他从后门悄悄走进一个教室,一眼看见教室后边一块窗玻璃碎了,上面还堵了一团报纸。

  马玉生跟学生借了把直尺,在那扇窗户上比量一阵,就走了。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手里拿着钉子、锤子和一块划好的玻璃。

  马玉生安好玻璃正要离开的时候,那个班的班主任走进来。班主任看见马玉生手里的工具,不解地问:“马爷爷,您这是?”

  马玉生指了指刚安好的玻璃,笑着说:“安了块玻璃。”

  班主任一头雾水,靠窗坐的那个男孩子起身走过来,低着头说:“马爷爷,老师,我错了,是我不小心把玻璃给打破了。”

  原来,这孩子早上和同学打闹着玩,把玻璃打碎了,他不敢告诉老师,就在那里塞了一团报纸。

  送马玉生离开的时候,班主任过意不去地说:“这么冷的天气,还让您给换玻璃。”

  马玉生摆摆手说:“举手之劳,把孩子们给冻坏了那可是大事儿。”

  有一次,学校要开运动会,而五一班的班主任张老师却要去石家庄开会,出发前,张老师嘱咐班干部:“这几天,班里要是有事儿,你们就多跟马爷爷商量。”

  张老师走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班干部们就去马玉生家求助。

  “我们老师去省里开会了,过几天学校要开运动会,马爷爷,您能不能带我们班训练队列和广播操呀?”孩子们期待地问马玉生。

  “没问题,那我就给你们当几天代班主任吧!”马玉生愉快地答应了。

  连着几天,马玉生都去学校,真正履行起代班主任的职责,他课上管理孩子们学习;课余,带孩子们训练。那次运动会上,五一班夺得队列和广播操两项冠军。

  1996年,马玉生担任和平街小学一二年级的校外辅导员。有个班从孩子们入学到毕业,马玉生带了六年。孩子们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9年7月的一天,这个班举办庆“七一”表演活动,特邀马玉生参加,受邀的还有该校的马校长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表演开始,主持人报出了活动主题:《歌唱马爷爷 赞颂老党员》。快板、歌曲、诗朗诵……每个节目都是他们围绕心中的马爷爷自编自演的,孩子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才艺表达了对马玉生的爱和感恩,用自己童稚的语言赞颂马玉生为学校为他们的付出。

  活动最后,主持人说:“下面请马爷爷走上讲台。”

  马玉生以为是让他也出个节目,便乐呵呵地站起来走了过去。

  没想到,这时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郑重其事地捧着一本相册朝马玉生走过来。“啪啪啪……”教室里突然响起了暴风骤雨般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都起劲儿地拍着小巴掌,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开心、激动的微笑。

  相册里是全班孩子们的照片,每张照片背面都写着孩子们的名字和对马玉生的祝福语。马玉生捧着相册,幸福得热泪盈眶。

  马校长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也被孩子们的举动感动,马校长对马玉生说:“这活动不是学校布置的,受到邀请,我也很意外。这是孩子们对您老的一片心呀!孩子们懂得感恩,也是您培育的结果。”

  2002年2月10日,是除夕的前一天,这个班的15个孩子自发组织着来看望马玉生。孩子们都已经上了初中,他们还惦记着他们的马爷爷!

  看见孩子们,马玉生特别开心,他拿出孩子们送他的那本相册,让他们看他们自己变化有多大。孩子们看着照片,给了马玉生一个承诺:“马爷爷,等十年后,我们再来看望您,到那时候,您再看看我们变化有多大。”

  那天,送走孩子们,马玉生捧着相册看了很久,最后在相册上写下了一行字:愿同学们10年后再相会2002.2.10。他还把孩子们的名字工工整整写在了那句话下面:

  王梦玲 吕梁 王男 张婕 王秉梅

  梁靖 刘婧 赵凯 任杨 杨紫剑

  王蒙 陈彦龙 施奇 王晶洁 崔欣琪

  2014年2月3日那天,和平街小学的刘海玲老师敲开了马玉生家的门。同来的还有十多年前那个班的学生:桂天香、王晶洁、李楠、刘芸、李艺超。

  “马爷爷!”

  “马爷爷好!”……

  打开门的那一瞬,马玉生愣住了。熟悉的问候,似曾相识的笑脸……

  站在马玉生面前的孩子们都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小伙子,他们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虽然他们都很忙,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十年前对马爷爷的承诺。今天他们来了,来兑现他们的诺言!

  马玉生忙拿出那本相册,欣喜地让孩子们看他写下的那行字。马玉生说:“我知道你们一定回来的!”

  那天,刘海玲老师和孩子们都在相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还和马玉生拍了许多照片。后来,马玉生选了一张他们的合影,贴在了孩子们的名字下方。

  马玉生保存着很多信件,最多的是孩子们写给他的。

  15

  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在一起时,马玉生经常说:“我们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可不是为了当先进、受表彰,而是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要在孩子们面前树立个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马玉生从来没有忘记这句话,几十年来,他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在孩子们面前,他既言传又身教,而且身教多于言传。

  三十年来,去学校参加活动,马玉生始终是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如果学校比较偏远,他就早点动身,从来不用学校接送,也从不接受学校的宴请和礼物。有时候,活动时间比较长,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饭点,老师们想留马玉生吃饭,他却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来谢绝老师们的好意。

  马玉生经常受邀去财神庙街小学参加活动,还多次给那里的老师们做师德讲座。为了感谢马玉生,学校买了一盆巴西木,派德育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给他送到家里。

  看着已经搁在他家客厅的巴西木,马玉生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可巴西木已经买来了,两位老师还不辞辛苦地给送到家,沉甸甸的再搬回去,也有点不近人情,于是马玉生就开开心心地收下了这份礼物。可是让老师们没想到的是,几天后,马玉生专门买了两面三号国旗送到了财神庙街小学德育处。

  说马玉生谁的礼物都不收,也不太准确。那些贵重礼物,马玉生当然是不会收的,但如果是孩子们做的小礼物,他每次都会开开心心地收下,而且还会像宝贝一般珍藏起来。

  马玉生珍藏着很多孩子们自己做的新年贺卡、祝福卡、小礼盒和手工。还有孩子们送给他的照片,也是照单全收!

  闲的时候,马玉生就喜欢把玩这些小礼物。他一边看,一边念着上面的名字,回忆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总会不自觉地笑起来。

  16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几十年过去了,马玉生身上的军人气质和军人作风却从未改变。根根白发直挺,一身衣着朴素,骑了几十年的自行车,戴了几十年的手表。

  说起马玉生在生活中的节俭,那可是出了名的。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他有点小气!可为了孩子们,他从不小气。那次去朝鲜参加全国第九届“火炬引导我前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本来是集体活动,是他的工作,可以公费的,但他一个人代表宣化区的“英雄中队”去了,便非要自费。为了参加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六位烈士扫墓活动,补做的队旗也是他自掏腰包。

  参加各种互帮互助活动,马玉生也不小气!他的关爱不仅仅给了宣化区的孩子们,还跨越千山万水,传递到遥远的青海。

  一次,马玉生去和平街小学参加队会活动。还没进教室,就听见里边吵吵嚷嚷,很是热闹。

  走进教室,果然看见孩子们都不像往日那样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他,而是围在中队干部身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马玉生忙走过去。却看见孩子们手里都拿着钱,中队干部一边收钱,一边登记,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有的在喊:“我三元。”

  有的在喊:“我五元。”

  还有一个孩子把一沓子钞票伸到中队干部面前,说:“这是我的,十八元。”

  马玉生疑惑地问中队干部:“你这是收的什么钱?做什么用呀?”

  一个男孩子抢着说:“马爷爷,我们是给青海省互助县双树乡大通苑小学捐款呢。”

  大通苑小学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那个县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非常贫困。大通苑小学远离城镇,学校条件很差,贫困儿童很多。为了帮助那里的孩子,和平街小学与大通苑小学结为“手拉手”学校。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

  知道了事情原委,马玉生马上掏出五十元钱,递给中队干部:“那我也捐点爱心款。”

  中队干部站起身,说:“我们怎么能收您的钱呢?”

  孩子们也齐声说:“对,我们不要马爷爷的钱。”

  马玉生问:“你们为什么不收我的钱?”

  孩子们说:“这次捐款是我们少先队的活动,不收大人们的钱。”

  “我是大人,还是老人,那你们说,我还是不是你们的校外辅导员?”马玉生似乎有点不高兴了。

  孩子们点头说:“是!”

  马玉生笑了,他把钱再次递给中队干部,说:“难道你们还要拒绝你们的校外辅导员参加你们少先队的活动吗?”

  这话让孩子们哑口无言,中队干部只好收下马玉生的捐款。

  捐款收齐以后,中队干部把钱交给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卢毅勤。卢毅勤寄钱时,给大通苑小学介绍了马玉生的情况,并特别注明,捐款中有50元是马玉生捐的。

  大通苑小学用马玉生的捐款买了两双棉鞋和两个书包,分别送给特困生王炳德和王迎虎。从没穿过新棉鞋背过新书包的俩孩子激动地给马玉生写来了感谢信。

  在收到孩子们感谢信不久,马玉生又接到大通苑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费芙玲的来信。费老师说经学校研究,想聘请马玉生为他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马玉生立刻给费老师回信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几天后,马玉生收到了青海省互助县双树乡大通苑小学寄来的聘书和红领巾。

  既然受聘大通苑小学校外辅导员,就要尽百分的力。在那段时间里,马玉生经常联系费芙玲老师,帮他们建起少先队活动室,还寄去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革命英雄的红色书籍、世界名人故事丛书。给那里的七个班级购买了布置少先队大队部的队旗和国旗挂图,多次订阅少年读物,使大通苑小学的少先队工作打开了新局面,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00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大通苑小学校长吉宗礼代表全校师生给马玉生写来感谢信,寄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缝香包!

  从那以后,马玉生资助王炳德和王迎虎,直到初中毕业。不管是他们的学习还是生活,只要有困难,马玉生都会伸出援手。王炳德和王迎虎与马玉生也一直有书信往来。

  2003年1月24日,王炳德在给马玉生的信中表达了他对马爷爷的深深谢意:“今生今世我永远不会忘记您,马爷爷,在我极度陷入绝境的时候,您给了我光明,也给了我希望,使本已丧失学习机会的我,又重新返回校园读完小学。去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双树中学继续上学。”

  王炳德完成了学业,参加工作后,还经常给马玉生打电话,向他敬爱的马爷爷汇报自己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他还给马玉生寄来土族布鞋和鞋垫,那是王炳德的妈妈亲手做的,一针一线都饱含着他们对相隔千山万水的这位老人的感激和深情。

  一次,张家口日报社王晓娜跟朋友聊天,朋友提起宣化区关工委有个热心老人马玉生,建议她去采访一下。其实,王晓娜与马玉生早是老相识。

  有一回,看到日报上刊登着贫困大学生的情况,马玉生专门来到报社。接待他的就是王晓娜。那天,马玉生把一沓子钞票和两本书交给王晓娜,说:“这4600元钱和两本雷锋精神的图书,请帮我交给裴玉锦同学。这孩子一家人不容易,父亲出了车祸,母亲一个人打工赚钱养家,看病、上学都要花钱,今年她上大学的学费我帮她出了,咱得让孩子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王晓娜的同事杨晓朴对马玉生也是无比钦佩,他说:“马老一直是我们的忠实读者,每天都会关注报纸内容,尤其是一些公益活动的报道,一看到助学活动栏目刊登出寒门学子的事儿,他总会第一时间致电爱心热线,表达他的捐助意愿。开始都是匿名捐助,后来捐款次数多了,一接电话,我们就能听出是他。有一回给白血病患儿捐款,马老一下子就捐了一万元!”

  马玉生用爱心和行动救助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也为宣化区的孩子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有一次他去回民小学走访,正好赶上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向几名特困学生捐款,他立刻排在捐款同学后面。当马玉生向捐款箱投下100元钱时,参加捐款的孩子们一齐为他鼓起掌来。

  三十年来,小气的马玉生资助过多少学生,捐了多少款,连他家人都说不清。为人所知的也数不胜数:他为六中患血液病的学生捐款500元,为米市街小学患脑瘤学生捐款1000元,为建国街小学、新华路小学两名患白血病学生各捐款1000元,先后为5名贫困大学生捐款8500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上交两次特殊党费2500元,2020年疫情期间,他又交特殊党费5000千元……有人粗略地估算过马玉生的个人捐款,已高达十多万元。

  像这样的事,马玉生只管做,从来不跟别人谈起,甚至跟家里人也不说。

  有人曾问过马玉生的大儿子马军:“马老一次次捐款都和家里人商量吗?”

  马军回忆说:“在家里,父亲从来不说这些事,一般都他的事迹上了电视、见了报,家里人才知道父亲又去做好人好事了。”

  “家里人知道以后,对马老的行为没有意见吗?最起码得告诉家里人呀。”

  马军却说:“父亲捐款,大多是用他自己的退休金和受表彰的奖金。父亲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他最喜欢的郭明义说过的那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没有意见,只要父亲快乐就好!”

  17

  三十年风雨无阻,马玉生的双脚踏遍宣化区的每一所学校。课堂上、校园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碑前,到处都有马玉生忙碌的身影,他的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

  马玉生用无私的爱浇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他成了宣化区80后、90后、00后心中敬爱的马爷爷。

  曾就读和平街小学的吕梁至今还记得马玉生,他说:“从一年级起,我们队会总有一位老人参加,他是我们的校外辅导员,是我们最敬爱的人——马爷爷。马爷爷经常给我们讲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故事,还给我们讲过毛泽东、周恩来和雷锋的故事……”

  张子徽也是听马玉生讲故事长大的,他说:“记得有一次,马爷爷讲李向群英雄事迹,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中间一会儿也没休息过。我和同学们还向马爷爷提了好多问题,马爷爷都是笑呵呵地回答我们。”

  在朝阳街小学的一次活动中,马玉生给孩子们讲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想对马玉生说句话,他便把自己的笔记本递给他们。在笔记本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他们对马爷爷的心语和祝福。

  炸子市街小学书记王文洁从九十年代就认识马玉生,那时她刚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马玉生是她第一个辅导老师。每年的活动安排、方案设计、单位共建和协议签订,都是在马玉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炸子市街小学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王文洁也很快熟悉了岗位工作,成了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马玉生是宣化区德育工作者的导师。生活中,他又是他们的朋友。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都把马玉生当成学习的榜样。

  三十年来,马玉生受到宣化区学生的爱戴,他关心下一代的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也受到各级党政机关和新闻媒体的表彰奖励。解放军报、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和各级电台、电视台多次宣传报导,他多次被评为全国、河北省的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先后有20多次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和先进工作者。

  1998年,马玉生被评为张家口市“十佳市民”、河北省国防教育十佳先进个人、河北最美五老;1999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评为“河北省支持少先队工作的社会热心人士”;连续三次被北京铁路局教育管理中心委员会评为 “优秀校外辅导员”;2004年,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授予“全国先进军工离退休干部”荣誉称号;2009年,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军休系统先进离退休干部”荣誉称号;2010年6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共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10月,荣获“时代新人﹒河北好人”称号;2020年12月1日,河北文明网还发出题为《河北好人|马玉生:八旬老军人功成身不退 余热再生辉》的文章。

  这样的荣誉、称号,不胜枚举,仅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及办公厅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荣誉,他就荣获过五次。像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各种表彰更是数不胜数。马玉生的荣誉证书堆在一起,就如同一座燃烧着红色火焰的山峰;排列起来,又像是一条长长的红色爱心之路……

  马玉生特别珍惜荣誉,却从不去争取荣誉。当别人问他这么大岁数了,不去享清福,一天忙忙碌碌地去学校讲课,到底图个啥?他总是说:“我做这些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就希望能为孩子们健康成长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当别人赞叹他有那么多荣誉证书时,他总是说:“这些证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愿意听我讲故事,愿意叫我一声马爷爷!”

  有一回,炮院小学想给马玉生写一份先进材料,被马玉生婉言谢绝。宣化区关工委每次想给马玉生申报先进,他也都会极力拒绝,但是他的工作成绩摆在那儿呢,即使他不愿意,该申报的还是得给他申报。

  外界媒体知道了马玉生的事后,很多人想来采访他,都被他回绝了。张家口市召开了有好几次表彰会,特邀马玉生参加,他都找理由推脱不参加。

  有一次,市关工委要在全市范围内,公开表扬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干部。马玉生接到会议通知后,直接说自己不参加。老干部局的陈晓娟去他家里动员他去参会,马玉生还是坚持不去,他说:“我做那点儿事不算什么,换别人吧。”

  陈晓娟央求他:“名单是市里定的,换不了。马爷爷,您就去吧!我陪您去。”

  马玉生说:“换不了了,那晓娟,你自己去就行。”

  僵持到最后,马玉生还是不答应,陈晓娟只好替马玉生去参会。到那儿一看,别的县区都是受表彰的本人风风光光地参会,只有宣化区是替会的。

  18

  每当朝霞映红天空,太阳就会像个顽皮的孩子,从地平线一跃而起。把金色的阳光洒满炮兵管理学院那条笔直的林荫路。

  在哪里,人们常会看到一对银发老夫妻在散步。他们相互搀扶,慢慢相随而行,一边走一边聊,偶有熟人跟他们打声招呼,都能得来满眼微笑。那情景,任谁见了,心里都是暖暖的。

  这对老夫妻就是马玉生和王彦。

  马玉生的家庭非常和睦,王彦是出了名的贤内助。结婚几十载,夫唱妇随。马玉生退休后,除了日常生活的照顾,王彦对他关工委的工作也非常支持。马玉生资助贫困儿童、贫困大学生,收集红色革命教育资料、制作主题挂图展板、绘制地图,哪一个也少不了王彦帮助和付出。

  儿子马军和马威也很优秀,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成绩都很突出。

  2015年,王彦病逝。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马玉生不离不弃、陪伴王彦安享晚年。又寸步不离、日夜守候着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马玉生说:“她走了,我不仅失去了生活中相濡以沫67年的伴侣,还失去了工作中的一位好帮手、好军师!”

  一句话,道出马玉生对亡妻无尽的思念和不舍。

  给王彦筹办丧事时,忍着心中悲痛,马玉生对儿子们说:“你们母亲的丧事要一切从简,不要通知亲戚朋友。”

  “我的同学说要过来帮忙。”马军说。

  马玉生点头,又强调说:“尽量不要给人家添麻烦。”

  马军马威答应了。因为他们知道父亲的处事原则:“你需要我的时候告诉我,我有困难你们忘了我。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望着老伴儿的遗像,马玉生沉思良久,最后又对儿子们说:“还有一件事,你们记住,以后不要给我们买墓地,也不要存放骨灰。”

  “那怎么行?”马玉生的话马上遭到马军马威的反对。

  “我去过八宝山烈士公墓,那里都满得很,没地儿放了。这人死了,还是回归自然最好,死人不能同活人争地方。”马玉生语重心长地说,“我有个想法,找个适当的时候,咱们去把你们母亲的骨灰撒进大山,撒进大海,让她清清白白地回归自然。”

  马军和马威也是听着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的,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那份情感早已潜移默化到了血液里。虽然舍不得母亲,但他们知道父亲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那样伟大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何况是自己父母这样的普通人呢!

  料理完王彦后事不久,马军马威又被马玉生叫到身边,说要开个家庭会议。

  见父亲表情如此严肃,马军马威以为父亲是要跟他哥俩商量他以后的生活问题,但马玉生说的却是另一件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的事情。

  马玉生要“传递生命最后的礼物”!

  马玉生说:“百年以后,我要把我的遗体无偿献给医学事业,这就算作我为祖国的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献出的最后一份礼物!”

  不论从情感,还是捐献遗体这事本身,马军马威都无法接受这个决定,面对父亲不容反驳的眼神,哥俩没开口反对,也不点头。

  儿子们的沉默,就是无声的抗争与反对!

  马玉生明白儿子们的心情,便放缓语气说:“你们知道,比起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从朝鲜战场上活着回来,就非常知足了。没有党的培养和关怀,也没有今天的我。把我这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党,我无怨无悔!”

  从以沉默反对到用无言默认,期间马军马威哥俩心里的挣扎,只有他们父子三人知道。对于儿子们来说,马玉生的决定既使他们痛苦,又让他们骄傲。从小到大几十年,父亲永远是那个让他们可亲可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是一名真正的军人,真正的共产党员!

  那天,马玉生给马军马威安排了个任务,让哥俩负责去市红十字会咨询办理无偿捐献遗体的手续。

  2015年7月23日,马玉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认认真真地填写了《张家口市公民生前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马军马威怀着复杂的心情,为老父亲最后的奉献,在登记表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能做出如此决定的人毕竟不多,马玉生的举动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人们被他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感动,多家媒体争相报导。马玉生把报纸上报道他无偿捐献遗体的内容保存下来,做了剪报,命名为《传递生命最后的礼物》!

  关于这件事的采访报道,马玉生没有像以往那样拒绝。虽然他没有说过不拒绝的原因,但谁都明白。他是想以身作则,开一个头,举一面旗!

  19

  在马玉生心里,孩子们的事儿永远是天大的事儿!

  2005年,家人生病住院,马玉生在医院陪床。当关工委的郑复兴主任到医院看望马玉生时,马玉生把一叠宣讲手稿交给他,一再嘱咐他:“我这里走不开,学校活动那天,你一定要请人帮我去给孩子们讲,不能让孩子们白等了。”

  薄薄的几页纸,在郑复兴手中重若千斤!因为他知道那是马玉生在医院熬了三个通宵完成的。一边是他深爱的家人,一边是他牵挂的孩子,哪一边他也放不下!

  2016年,马玉生被确诊肝硬化。住院修养期间,马玉生让家里人隐瞒病情,不让外界知道。如果有人打电话,说要来看望他或有不怎么着急的事儿找他,他本来人在宣化,却会跟人家说什么“实在不巧,我这段时间在外地呢,过几天回去了,您再过来。”什么“我这会儿在张家口办事儿呢。”

  但是遇到与孩子们有关的事儿,马玉生又该另当别论了。

  有一天,马玉生接到一个学校老师的电话。电话里,老师非常恳切地说:“马爷爷,我们想邀请您给学生们做一次报告,您方便吗?”

  三十年来,只要是学校邀请去作报告,马玉生从没有推托过。这次马玉生一如既往,虽然他的病情刚刚稳定。

  到了作报告那天,不顾家人劝阻,马玉生让护士早早给他输了液,然后让儿子用电动车把他送到学校门口。一路上,儿子心疼地埋怨:“也不看看自己身体,您还病着呢!等把身体养好了,再去作报告不行吗?”

  马玉生只是“呵呵”地笑。

  那天的马玉生,依旧是满面春风。报告结束后,见马玉生这次没有骑自行车,老师便要打车送他回家。马玉生却说自己现在不回家,在学校附近还有点事情要处理。马玉生在校门口与老师告别,直到目送他的老师看不见他了,才打了车回家。

  只要回到孩子们身边,看见那些天真可爱的笑脸,马玉生就会忘记自己的病。

  也是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马玉生给车站街小学的孩子们作报告,整整四十分钟,他全程站着讲,没喝一口水,没坐下来休息一分钟。

  报告结束,当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时,马玉生才松了一口气。一只手下意识地扶住桌角,凭借桌角的那一点力,支撑住他疲惫的、站立不稳的身躯。

  20

  2020年深秋的一天,对于病床上的马玉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

  马玉生收到一个紫红色的木盒。盒盖上印着一枚金达莱花型的金色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字样。

  马玉生颤抖着双手打开盒子。黑色的金丝绒上,彩虹般的绶带穿着一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抚摸着纪念章上金色的五角星、抚摸着银色的和平鸽,抚摸着七十道金光里紧握钢枪的抗美援朝战士像,马玉生激动得老泪纵横。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颁发了这枚纪念章。全中国,能得到这枚纪念章的人屈指可数,马玉生竟是其中一个!

  马玉生抬起插着针管的手,向纪念章敬礼。他哭着说:“10年前,我还能去沈阳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为战友们扫墓……他们这一走都70年了,真想他们啊……”

  21

  宣化区关工委副主任郭剑锋和马玉生共事15年。在他的印象中,马玉生对工作负责,对同事热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若说对孩子们,那可真是全心全意。郭剑锋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老那标志性的白发和脚步匆匆、精神挺拔的身影。”

  2020年底,得知马玉病了,郭剑锋和刘万镒去看望他。到了马玉生家,他们才知道他是去医院输液刚回来。看见两个老朋友,马玉生非常高兴,他强打着精神陪他们坐在沙发上聊天。

  看着马玉生身体虚弱、满面倦容,郭剑锋和刘万镒不忍多打扰他,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马玉生拉住郭剑锋的手说:“明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咱们得搞些活动。我这段时间身子不太好,你先筹划着,等我好些了,咱们一起弄。”

  “好,我回去就做计划,你就放心好好养病。”郭剑锋说着一阵心酸,只能不住地点头。

  马玉生恋恋不舍地看着两位老友,回身对照顾他的家政服务员说:“帮我们三个人拍张照吧!”

  每次郭剑锋提起这件事,总会叹息:“没想到那次跟我说的话竟成了马老的最后遗言,那次的分别竟成为永别!”

  22

  听过马玉生讲故事的孩子中,若论起谁对他的感情最深,谁也比不过陈晓娟。

  陈晓娟在阁西街小学读书时,马玉生是校外辅导员。马玉生去给他们讲故事,参加他们少先队的活动,那是常事儿。因此,陈晓娟对马玉生的印象特别深。

  陈晓娟曾回忆说:“我是从小听着马爷爷故事长大的,记得那会儿,我们可喜欢马爷爷了。经常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革命故事。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的故事,我都听过。一看到马爷爷,我就会想起那些英雄人物,就会想起他给我们讲的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的故事。现在啊,是一看到那些英雄人物的照片,听到那些故事,我眼前就会浮现出和蔼可亲的马爷爷。记得那时,只要有马爷爷参加,我们什么活动都是最快乐的、最有意义的!”

  陈晓娟没想到在十几年后她还能与马爷爷相遇。那次她和同事去鼓楼小学参加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当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上讲台时,陈晓娟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孩提时代。讲台上是她曾经无比熟悉的亲切面孔,虽然当年花白的头发已经成了一片白雪,但那眼神、那笑容……她永远记得。

  “马爷爷!”陈晓娟激动得叫出声来。

  活动一结束,陈晓娟朝马玉生跑过去。马玉生跟她点头微笑。陈晓娟知道马爷爷已经不认识她了,那个他曾亲切地喊作“小娟”的小姑娘,已经变成精炼能干的宣化区委老干部局的干部。

  那天,陈晓娟跟马玉生开心地聊了好长时间。一老一少,一起回忆了很多快乐的往事……

  从那以后,陈晓娟与马玉生的生活又重新开始了交集。

  陈小娟第一次去马玉生家,是在王彦去世不久。当她走进马玉生的家门,映入眼帘的到处是报刊书籍。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个镜框,镜框里镶着一张纸质泛黄的《入伍通知书》。

  一张记录岁月、记录历史的《入伍通知书》,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竟完好无损,足见它在马玉生心中的分量。

  也许是马玉生还沉浸在对王彦的思念中,也许是有些凌乱的书桌,让他在陈晓娟面前有点难为情。马玉生环顾着家里的物件,对陈小娟说:“以前老伴儿在的时候,我的资料都摆放得很整齐,学校来的电话都是老伴儿帮我记录,如今她走了,我少了一个好帮手。”

  看着落寞的马爷爷,陈晓娟心中酸楚。她起身来到书桌前,动手整理桌上的东西。无意间,她看到了一份《张家口市公民生前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陈晓娟心里一颤,轻轻翻开登记表的封面,她果然看到了照片上微笑着的马爷爷。

  把自己的前半生献给了国防,退休后又全身心地投身公益,现在他竟连自己的遗体都要献给社会!陈晓娟心如针扎,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2020年7月,带着区关工委下发的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文件,陈晓娟和同事一起去看望马玉生,打算顺便找些资料。她们在马玉生家的楼下拨通电话。

  马玉生说:“我在炮兵学院门口呢,刚理了头发,正要回去。”

  陈晓娟她们一边等马玉生,一边浏览干休所的公示栏。突然,陈晓娟看见公示栏里的抗疫捐款名单里马玉生的名字,他又交了5000元的特殊党费。正在她们对马玉生的行为大发感慨的时候,马玉生推着自行车走过来,脸上依旧是陈晓娟熟悉的微笑。

  理发店到干休所也就两公里的路程,马玉生骑车竟走了近半个小时。那天的马玉生,看起来很疲惫,说话的气力也明显不足。想必是知道陈晓娟她们在等他,路上赶得急了些。

  知道了陈晓娟她们的来意,一进家门,马玉生便戴上老花镜,接过文件认真地看起来。马玉生鼻梁上架着的那副老花镜,不知戴了多少年,镜腿儿上缠了胶布。

  从马玉生家出来,陈晓娟心里惦记着那副老花镜。第二天,她从一家眼镜店拿了四个度数的老花镜,赶在午饭前去了马玉生家。

  看着崭新的老花镜,马玉生连连摆手:“我那个还能戴,不用买新的。”

  陈晓娟把四副老花镜一一摆在马玉生面前,一本正经地说:“眼镜我已经买来了,您必须挑一副合适的。”

  见陈晓娟态度坚决,马玉生也不再坚持。他反反复复试了好几遍,最后留下了一副400度的。

  马玉生戴上新老花镜,还拿起报纸读了几句。收好老花镜,马玉生马上奔上正题,和陈晓娟讨论起给孩子们讲课的事。他拿出几本准备好的剪报,递给陈晓娟,告诉她要从哪些方面讲。怕她记不住,他还简单地写了个提纲。

  那天,马玉生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许是有了新老花镜,他很开心,陈晓娟心里也倍感轻松。

  2021年1月15日,陈晓娟又去看望马玉生。那天他显得越发消瘦,身上穿了很厚的衣服。得知马玉生不久前曾昏迷过一次,是最近才出院回家的,怕打扰他,陈晓娟稍稍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马爷爷,您好好养病,过几天,我再来看您。”

  马玉生执意要出门送陈晓娟,陈晓娟拗不过,只好让他送到楼门口。走出一段路了,陈晓娟回头去看,见马玉生还扶着门框,跟她挥手。

  陈晓娟眼睛一热,扭头匆匆离去,再不敢回头去看他。

  没想到,那竟是她与马玉生见的最后一面!

  23

  2021年3月6号上午,张家口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电话,说需要马玉生的生平事迹。区关工委的同志这才知道,马玉生已于3月5号晚上,永远离开了我们。

  得知这一噩耗,陈晓娟特别难过。她想去家里祭拜,马玉生的家属却谢绝了她的好意。

  老干部局很多同志们都想去送送马玉生。局长王晓义打电话联系到马军。马军沉痛地说:“大家不要过来了。父亲有遗愿,丧事从简。谢谢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这份情意我们心领了。”马军还再三叮嘱:“我父亲去世这件事,请不要告诉别人。”

  虽然知道家人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想对外公布马玉生去世的消息,王晓义、王雅洁、吴金莲、陈晓娟四人第二天还是去了殡仪馆。王雅洁和吴金莲是老干部局的秘书长,负责关工委工作,与马玉生接触较多。这么多年的深厚情谊,不去送马爷爷最后一程,他们怎么会心安?

  塞北三月,虽有初春的气息,但天气仍然冷冽。7号那天,天气倒是晴朗。殡仪馆院里松柏林立,虽有苍翠掩映,阳光也很好。

  马玉生的遗体告别仪厅设在东厅。东厅是个小厅,陈设简单,身着普通寿衣的马玉生,安详地躺在厅中央的水晶棺里,旁边只有马军马威夫妇租来的两个花圈两幅挽联。送别的家属也只有衣袖上带着“孝”的马军马威夫妇四人。

  东厅里的空旷寥落让人心酸,陈晓娟他们四人每人租了一个花圈,敬献了挽联,以此表达对马爷爷的哀思。

  那天的告别仪式上总共11个人,除了家属和陈晓娟他们,还有炮兵指挥学院干休所的1名干事、报社的1名记者和张家口市红十字会前来接受遗体的1名工作人员。

  告别仪式在上午九点开始。东厅里回荡起缓缓的哀乐,殡仪馆司仪简述了马玉生的生平,陈晓娟他们依次瞻仰遗容。整个仪式没有超过五分钟。

  马玉生这个级别的老干部去世,在炮兵指挥学院是有很高待遇的。按照惯例,单位工作人员已经为马玉生的丧事做好了准备,却被马军马威婉拒。

  没有震天鸣放的礼炮,没有家属披麻穿孝衣,更没有焚烧花圈纸扎遗物,只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便为马玉生崇高伟大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马玉生的遗体被抬上市红十字会的救护车。

  在马军马威夫妇和王晓义、王雅洁、吴金莲、陈晓娟、干休所的干事和报社记者十个人的目送下,救护车缓缓离去。虽然每一个人都早有心理准备,但此刻心中那份不忍、那份不舍,还是让他们泪流满面。

  2021年3月7日,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市红十字会和河北北方学院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马玉生完成了生前遗愿,传递了他生命最后的礼物!

  那一刻,有一个平静的声音在上谷大地回响:“人死后就是一把骨灰,把遗体捐献出来还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

  24

  马爷爷走了!

  大多数人是在3月8号早晨知道这个消息的。

  那天,有人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马爷爷走了!倍感怀念。他为宣化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们最尊敬的老一辈!向他致敬。遵从老人遗愿,遗体捐献,丧事从简,不通知亲友,不接受捐赠。他是马玉生,关爱青少年的马爷爷。尊敬的老人,向您致敬,一路走好!”

  马爷爷走了!

  这句话,如同惊雷,让古城宣化的天空涌动起无尽哀思。

  “怀念马爷爷!”

  “马玉生老人一路走好!”

  “马爷爷太伟大了,您一路走好!”

  ……

  转发、跟帖、留言,一天时间,追思马玉生的文字刷爆了朋友圈,流淌成一条怀念的泪河……

  市红十字会的支天梁在网上感慨:“马老是2021年首位遗体捐献者,能成功完成捐献,离不开老人的境界,也离不开家属的支持。”

  河北北方学院解剖实验室主任宋文留言:“马老这种无私奉献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是对医学院学生最好的人文教育。”

  3月24 日,宣化电视台直播民生栏目播出题为《宣化区:马玉生——“生命最后的礼物”一位老党员的初心》的节目。

  4月12日,张家口日报头版刊发题为《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追记宣化区关工委副主任马玉生》的文章。

  河北省红十字会的博爱燕赵、张家口市退役军人、宣化区老年大学的老年学友、宣化融媒体中心等多家网络平台争相转发、报道马玉生的事迹。

  宣化区的中小学里,通过主题班会、追思会等形式,掀起了追思马爷爷的热潮。

  3月10日,阁西街小学五五班李大钊英雄中队举行“马爷爷教导记心间,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员们和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起缅怀敬爱的马爷爷,一起回忆与马爷爷在一起的幸福日子……孩子们用稚嫩真挚的话语,表达着对马爷爷的怀念。

  五五班的班主任成彩红代表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当年,马爷爷为阁西街小学创建了李大钊英雄中队,马爷爷希望少先队员们能把李大钊英雄中队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不会辜负老人家的期望,一定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

  3月12日,宣化区教体局和区关工

上一篇: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下一篇:热搜第一!高考考生拍题上传APP,多方回应!场外安检失守场内信号屏蔽疏漏,责任如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