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故事·人物]符确:琼州进士第一人(配组图)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1-12
手机版

  核心提示          根据《儋县志》记载,符确,宋代儋州高麻都(今洋浦三都湳源村)人,少年时代,沉静好学,长大后博通经史,才识逸群,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1108年(宋大观二年)参加乡试而中举,为发自镇州(今东方市)之解元。第二年,赴京殿试而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官至承议郎,任广东韶化两州之知州。晚年隐退回乡,兴办教育。符确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在于他的官位大小,而在于他突破海南历史“天荒”,第一个挤身进士行列。符确的贡献还在于告老还乡时,在家乡设馆授学,扶掖后进,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符确的成长经历向世人证明了有耕耘才能有收获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符确既是他那个时代儋州人的骄傲,也是符确后裔值得引以为荣的榜样。本期,向你讲述进士琼州第一人符确的故事,一起感受他的勤奋好学、笔破天荒,同时,带你走进符确故里,感受这里的良好遗风。

   

    符确铜像

   

          符确是宋代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的中进,填补了自隋朝海南无进士的空白,这种零的突破既是海南的骄傲,也是儋州的荣耀。”明代琼山进士唐胄在《重修儋州儒学记》中感叹:“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有士莫盛乎儋。”2016年11月30日,符确后裔在湳源村修建符确纪念堂暨符氏宗祠落成典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符确。

  出世湳源

          符确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史书上说得一清二楚,但是,近三十年来,在报刊或网络上却炒得沸沸扬扬。据我所知,最早把符确改为“昌化县籍人”的言论,出现在《昌江史志》(1987年总第三、四期)一文。从此,儋州、东方、昌江等地对符确故里争论不休。          明代万历四十年(1618)修订的《儋州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又据民国《儋县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高麻都,即原儋州市三都镇湳源村,后来并入洋浦开发区。琼州知州张子弘撰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广东琼州府重修儋州儒学记》云:“而儋之士,如王霄、符确辈,已抗声宋室。”明代琼山进士唐胄在《重修建儋州儒学记》也云:“王霞举、符确辈继出,儋遂为名州矣。”清代进士王云清在《儋耳赋》中指出:“符确赵荆,榜开龙虎,琼海科名,于斯焉取。”在文末注释:“符确,高麻都人。”这些史料记载都明确说符确是儋州人。          乾隆三十九年(1764)修订的《琼州府志》称“符确昌化人”引起后人对符确故里的纷争。双方争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昌化”一词的理解。众所周知,儋州,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儋耳郡,北宋熙宁六年(1073)改称昌化军。宋代昌化军的领属曾有多次变化。《琼州府志》说的“昌化”,即昌化军,今儋州市,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改儋州为昌化军,“省昌化、感恩为藤桥镇,隶琼州”,以及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复县为昌化军,以宜伦、昌化、感恩三县还隶”的“昌化”(县),显然是不同的概念。陈烺《儋耳咏》“符贤科甲开琼海,黎士修藏继惠夷。”诗句末注释:“符确登进士,琼志甲榜如此,注‘昌化人’者,漏‘军’字也。”清人已看出说符确是“昌化人”,会给后人造成误解。明代张子弘和唐胄早已说清楚符确是儋州人,而清代撰写《琼州府志》的人不可能无知到把符确说成“昌化县籍人”。          其实,记某人的籍贯,省去行政区划单位,如“军”、“市”、“镇”等,与说某地也省去行政区划单位“军”、“市”、“镇”一样,司空见惯。譬如,人们常直呼“北京”“广州”“儋州”,都没有加“市”,道理是一样的。拿“昌化”来说事,有钻牛角尖之嫌。          根据海南《符氏族谱》记载:“与臣次男48世安会,字时可,授文林郎,配姜氏,生男符确,迁居昌化军高麻都。”又据洋浦开发区湳源村《符氏族谱》记载,宋太祖符安会——符确——符棒——文育、文恋、文珍。符确从韶化二州卸任后,回到湳源村,后来去昌化县赤坎村(今属东方市)去办学。据说随后家人也迁徙昌化县,只有文恋留在宜伦县(今儋州市)。前几年,文恋之墓在湳源村发现。文恋墓的发现回答了《符确故里辩析》以“文恋之墓址也找不到”为由,对符确是儋州人的质疑。由此说来,符确出生于昌化军高麻都,即儋州(今洋浦开发区三都区湳源村)人的事实,毋庸置疑。

  笔破天荒

          明万历《儋州志》记载:符确“沈静好学,博通经史,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大观二年(1108)发镇州解,三年(1109)登赐同进士。”清乾隆《琼州府志》有关符确的记载与明万历《儋州志》的记载基本相同。          史书对符确的记载较为简略,而民间的传说却丰富多彩。          符确专心读书,民间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初一,符确伏案作文,文稿一改再改,沉浸在意境中,忘记吃饭。內人把年糕和糖浆端放在桌上,让他边写边吃。当内人来收拾碗碟时,年糕已吃完,糖浆却照样放着。内人看见符确的嘴巴留着墨迹,就笑起来。符确问:“内人何笑?”内人指着碗里的糖浆和砚上的墨汁,符确恍然大悟,也笑了起来。          由此看来,符确中进士决非偶然。          史书上说,符确“发镇州解”这是怎么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镇州的设立说起。根据《宋史·徽宗本纪》和《王祖道传》有关记载,王祖道是“镇州”设立的提议者。海南著名的学者周济夫在《镇州的设立与符确的中举》指出:“宋徽宗登基之后,逐渐重用蔡京,蔡京则欲以开边固宠,王祖道也欲乘时邀取富贵,因此极力迎合蔡京……大观元年(1107)又言黎人愿为王民,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大观元年(1107)“镇州”因王祖道的提议而设立,下辖龙门、感恩、四达三县,治所设龙门。据《地理志》记载,镇州在感恩县东北七十里。王祖道死后,被追究在广西时妄言拓地罪,受到追贬处分,他所立的镇州也被废除,镇州实际只存四年。          根据周济夫的考证,宋代举人选拔与明清两代有区别。“明清两代的举人,一定要经过每三年一次至京城和各省会举行的统一考试即乡试(一称秋试)”“但宋代恐怕就有所不同,由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举人,而选拔乡贡的单位可以是府、州一级,比明清两代分散得多,读书人在何处参加选拔也没有硬性规定。”正因为如此,镇州也是府、州一级建置,有权力单独举行选拔考试。          符确遇上东坡居儋敷扬文教,“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的大好时机。他深受东坡文化的熏陶,胸怀大志,发奋攻书。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史册经书富五车,才如子建腹藏储”,鏖战科场,一鸣惊人。符确“大观二年发镇州解,三年登进士”,笔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有楹联赞道:          幸沐坡风,芸馆潜心攻典籍;          高扬意气,秋闱挥笔破天荒。

  创办学堂

          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先后在广东韶州和化州任知州。符确为官数十年,以解决百姓问题为己任,办事公正,清正廉洁,受到百姓的爱戴。          符确卸任后回到湳源设帐施教。根据湳源后裔符骥介绍,符确回乡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湳源建孔庙。当时这座孔庙有庙堂、横舍、神台、长亭等建筑,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孔庙除为村民顶礼膜拜孔子外,实际是一所学堂。符确就在此教书育人,培养大批人才。在符确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孙子文育、文恋、文珍都先后中举。湳源村人称符确建的孔庙为“大圣堂”,另一处后人建的符确纪念堂为“小圣堂”。          2016年冬,儋州符确后裔经过几年的大兴土木,在湳源村重建符确纪念馆和符氏宗祠(即前“大圣堂”)。两座建筑物富丽堂皇,已昔非今比。岛外符氏子孙赠送符确铜铸塑像,儋州墨客骚人撰写大量歌颂符确的诗词楹联,有的用木刻悬挂堂內。符确纪念堂和符氏宗祠落成典礼那天,数万人聚会,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可见符确后人对先祖的敬仰。          符确晚年到昌化县(今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去传播文明种子。当时赤坎村相比湳源村还算文化落后。当地父老听说符确进士亲临,热烈欢迎,热情接待。符确在此办起学堂,名曰:兴贤堂。附近学子闻讯赶来拜符确为师。在符确的精心培育下,昌化县大批优秀人才涌现。有人说,符确去赤坎办学,用今天的流行语说应属支教边远山区。符确在赤坎培养人才,想尽办法。据史料记载,符确捐资在赤坎买下近八亩盐田,交赤坎符氏管理,将每年收入的钱作为培养学子费用。符确千方百计培养学子的襟怀,九百多年后仍使人肃然起敬。          符确创办的“兴贤堂”,因赤坎村遭水患,村址迁离,随之也成了废墟。乾隆年间,儋州符确后裔符凤纪中举后,提倡儋州符氏子孙捐款在昌化县大赤坎村重建兴贤堂。          2003年8月16日,儋州市隆重举行纪念宋代进士符确中进894周年大会。符氏子孙,以及当地文化人畅谈符确的勤奋好学、办学育人的精神。会后,儋州中华诗联学会编辑出版诗文集《儋耳儒宗》,符确的精神又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播。          符确在儋州市与东方市的后裔都确认符确是他们的先祖,血缘相同,亲密往来。符确逝世后葬于今日东方市三家镇居侯村,从古至今,两地符氏子孙为保护符确墓传出的故事,令人感动。          符确已远去九百多年,然而他对当代儋州,乃至海南的影响还在继续……(作者韩国强 编辑梁娥 吴宗绩)

   

  符确故里 :遗风犹存

   

          初夏的一天,我们来到符确故里----三都湳源村,触摸村里的古韵,感受符确的遗风。          从洋浦开发区驱车10多分钟,湳源村便到了。湳源村原隶属儋州市三都镇,现已划归洋浦经济开发区。来到村里,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门牌和符确纪念堂,据村民介绍,这是2016年符确后裔为了纪念他而捐资重新修建的,原来的纪念堂已经破损,纪念堂有符确的塑像和一些与符确相关的文物图片。符确塑像目光慈祥,温文儒雅,整个纪念堂呈四合院布局,宽敞、古朴、大气。院中间,一棵高的的大叶榕拔地而起,枝繁叶茂。据村民介绍,这棵古树已经有800年以上历史了,细看古树,枝干粗壮、苍劲有力,抬头仰望,树叶青翠浓密,不时有小鸟雀跃飞起,海风吹来,树叶轻轻晃动,阳光便乘机偷偷洒落,这时,古老的大树一片斑驳,一地清凉。          据陪同我们采访的村民介绍,符确当年就出生在湳源村,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其他原因,符确的故居已经没有办法确认了,如此算来,湳源村的历史也有将近1000年了,现在生活在村里的已是符确的38代后裔了。符确小时,沉静好学,博通经史,才识超群。苏东坡被贬儋州后,他师从东坡,成为师生关系后,苏东坡对符确的聪慧非常欣赏,称赞他是可造之才,在苏东坡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在北宋大观三年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在这个千年历史的古村行走,处处都可以感受到符确遗风。整个村子古木参天,百年以上的古树有近百棵。村子规划有序,一条一条的巷道干净整洁。据村民介绍,村子最早的格局就是符确规划的,一直以来,村民建房也都自觉的遵守这一规划,从不乱搭乱建。如今,富裕起来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在盖房时,大家依然严格遵守原来的规划,自觉维护村里固有的格局。在村子里行走,没有其他农村常见的猪牛粪便,街巷上也没有猪牛的影子,整洁的路面让人感觉到这里仿佛不是农村。古树下,老人三五相邀,谈古论今,怡然自得。村子里除了古树,就是随处可见的番荔枝,这种水果不知何时从海外引进,很适合在儋州沿海地区种植,番荔枝树身不是很高,树叶却很浓密,一棵树,就是一片荫凉,村民的院子,村里的巷道,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番荔枝,真是一片番荔枝的世界,有了绿树的护佑,虽已是炎热的夏天,但我们仍然感到阵阵凉爽。每一棵番荔枝都硕果累累,锥形的果子挂在树上煞是好看,村里的女人就在果树下织鱼网,逗小孩。这里的番荔枝到收获的季节,会有人上门收购,市场价格也很好,每年番荔枝都能给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虽然我们并不相识,见到我们,每一个村民都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树上结的水果,也由我们随便的吃。陪同我们的村干部介绍,村里,一直保持着符确的遗风,重视教育,尊师重教,礼貌待人,勤劳致富。以前,村民生活困难,但都要想方设法的让小孩读书,现在,村民手头有钱了,都把小孩送到洋浦、海口等地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每年,村里都有近20个小孩考上不错的大学。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经过了解才得知,村里的年轻人都去读书或者打工了,如果年轻人闲赋在家无所事事,会被大家看不起的。          符确遗风,是一种习惯、一种传统,虽是一点一滴,传承下来,就是一种精神,就是全村的财富。(记者梁娥   吴宗绩   实习生符丽曼)

   

    湳源村大门

    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悠闲的村民

    村巷边的番荔枝

    整洁的村民小院 图片由记者  黎有科  摄

上一篇:2023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第一批:重庆10人保送清华
下一篇:2021年山东省成人高考录取结果怎么查 成考录取去向查询入口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