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刘小惠:基础教育阶段就要为人工智能人才奠基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0-03-04
手机版

  2019年(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现场。资料图片

  新京报讯(记者高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对学习方式、学校形态、教师作用、教育评价等方面产生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将如何重塑教育与学习?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规划引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10月25日至26日,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2019年(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就“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进行讨论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刘小惠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从广度、深度、速度上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教育生态的重构。作为教育者,需要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为着力培养人工智能高新人才奠定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刘小惠在会上发言。资料图片

  据介绍,人大附中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了教师和专家团队,做了诸多的尝试和实践,在校内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的体系,打造了人工智能大课堂,开设了相关课程共20多门,并初步构建起了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的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看来,“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他指出,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教育方法,但技术、知识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育人、培育人才的初衷没有变,有道德情操、仁爱自信的指导和帮助,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能由机器代替,教师永远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又将起到怎样的作用?“长远来看,知识性的教学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能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解读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余胜泉认为,未来教师的工作形态会发生实质变革。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团队激励、情感激励、引领创新都是人类教师不可被替代的东西。

  本次论坛上,继去年出版全国首套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教材和中小学人工智能系列丛书后,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还推出了《STEAM教育实验课程》《带着课本环球旅行》研学课程。

  新京报记者 高杨 校对 范锦春

上一篇:宅家抗“疫”|巫山县妇联家庭教育微课堂第九课开讲啦!
下一篇:北京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网课平台,在线选课,随时接受培训教育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