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德国科学家的偶然发现,直接让日本60年内成全球毒窝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1-16
手机版

  现代化社会中,目所能及之处,全部都是人类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而之所能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探索。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索都能带来正面发展,还会在无意中打开潘多拉魔盒。

  

  就像1936年的时候,德国科学家迈尔就意外发现了一种化合物的神奇作用。这一神奇作用马上被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注意到,随后科学发现被应用于生产,大量“战争药剂”被开发。

  这种“战争药剂”不仅仅是侵华日寇“战争机器人”的能量源泉,同时也是日寇自杀分队的催命符。更为致命的是,战后“战争药剂”的泛滥,更是让日本在短短60年内成为全球毒窝,将全球国家拖下水。这种“战争药剂”到底是什么?为何会造成如此恶劣的后果。

  

  这还要说到1887年,当时一名居住在德国的罗马尼亚化学家,在一次失败的研究后,意外得到了后来被命名为苯丙胺(安非他命,冰毒前身)的化学物质。巧合的是,日本化学家也在同一时间合成苯丙胺。

  庆幸的是,无论是罗马尼亚化学家,还是日本化学家,都将苯丙胺当作了实验失败的副产物,没有重视这样的“恶魔果实”。不幸的是,32年后也就是1919年,又一名日本化学家,得到了粉末状的甲基苯丙胺(冰毒),通过研究,日本发现了冰毒的兴奋作用。

  

  关键的转折发生在1936年,德国科学家迈尔通过研究发现,甲基苯丙胺有着“消除疲劳”的作用。迈尔的发现,直接引起了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视,因为两国都在密谋侵略战争,这种能够“消除疲劳”的药物,对这两个丧心病狂的国家来说,无异于“神药”。

  抱着战争的目的,大量甲基苯丙胺被批量制造出来。当时日寇还给它起了其他的名字--突击锭、猫目锭、特攻锭。就这样,大量的突击锭就被发放到侵华日寇士兵和军工厂的工人手中。随后,日寇高层就要求侵华日寇在战时不眠不休,像“战争机器人”一样残害中国。

  

  不仅于此,在侵略战争后期,日寇为了挽回战争颓势,曾经建立了“神风特攻队”,要求日寇激进分子发动自杀式袭击。当时为了让这些激进分子听命令、无惧生死,日寇再次发放大量的突击锭。而拿到了大量突击锭的日寇,也就意味着被选中去送死。

  事实上,日寇官方推动吸毒的行为,不止是影响了侵华日寇,还直接影响了相当一部分的日本人。在日本投降后的10年内,大约200万名日本人沉迷于滥用甲基苯丙胺。

  

  这样庞大的市场,也让日本黑帮动了心。在日本政府限制甲基苯丙胺使用的时候,日本黑帮变成了推销组织,将大量的甲基苯丙胺送到了日本人手中。

  70年代后,日本黑帮又发现了更加便于存储的结晶状甲基苯丙胺,也就是现代冰毒。在随后的20年内,冰毒和冰毒技术被日本黑帮扩散到全球,直接将所有国家拖入了冰毒深渊。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上海幼小初高一贯制双语/国际学校,转学插班“上岸”好时机
下一篇:2022陕西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炉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