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探索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作为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积极贯彻李长春等中央领导来校进行主题调研时剧情片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学生在提升国家意识、提高政治素养方面的主动性,探索出了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培养目的的教育方法,营造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育人氛围。

  一、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请进来,走出去”,培养爱党爱国大情怀,中国传媒大学积极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如配合中宣部组织由部长级领导主讲的国情教育讲座,配合中国记协组织“三项学习教育校园巡讲活动”,赴延安参加“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夏令营”,赴法国寻访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奋斗足迹等等与新闻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开展党员承诺,永葆党员先进”,将党员学生撰写的“党员承诺书”张贴在教室“党员活动园地”中,倡导大家共鉴共勉; “学习优秀党员,书写党员心声”,组织同学们阅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开展“我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投票活动及征文活动,树立榜样,增强信心;“交流见闻感受,开展支部共建”,三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党支部定期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探讨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学习方法,交流在国际传播一线实习工作的见闻与感受。2011年,2009级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党支部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0级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党支部被评为校级优秀党支部。

  二、以简报制为途径,将能力训练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进程中,注重将新闻写作的能力训练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通过每周制作《班级简报》、定期出版班级刊物,并针对其中的重要主题(如国情讲座,实习就业等),组织深度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一方面做好资料收集与留存工作,便于总结经验,一方面在实践中锻炼与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及新闻报道能力。

  班级管理是国新硕士培养的保障。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时间紧、任务急,需要探索高效率、大容量的培养方式,营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育人氛围。在课堂学习之外,各班通过每晚开展英语训练,每周组织主题班会,每月出版班级刊物,定期组织时事辩论、新闻点评,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互相交织,将能力训练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大了自主学习交流的空间

  三、 以传媒资源为特色,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通过总结首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经验,学校总结出:打通课程学习与媒体实践的通道,可为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供契机。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丰富、立体的学习网络。学校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为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设计了六大类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类、国际关系类、专业英语类、传媒业务类、实务训练类、系列讲座类,并通过学校的3G现场连线报道系统、英语新闻节目制作训练等渠道形成丰富、立体的学习网络,培养了学生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和熟练的传媒业务操作。同时,学校采取“一对一”的专业导师指导模式,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通过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高强度、不间断的专业培养,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成果显著。六大类课程体系和一对一的专业导师指导模式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六大媒体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与业界联动,携手国内外媒体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2009年7月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下,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的同学们分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六大媒体进行为期半年的国内媒体实习,还有多名学生被派驻到中国日报纽约记者站、中新社华盛顿记者站和新华社巴黎记者站,圆满完成了海外实习任务,提高了外语能力,打牢了学生国际新闻传播的业务根底。中国传媒大学首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有75%的学生进入国家六大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

上一篇:临摹怎么入门?临摹学习方法
下一篇:【中国戏曲学院-专业一】历年真题及题型、考试范围、参考书目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