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触电”水果玉米热销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浪沙村采取“合作社+基地+种养能手”的模式,利用土地流转42.6亩连片耕地,成立浪沙村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摄

罗良成用手机拍下短视频,并用“浪沙优品”的账号发布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为浪沙的农产品带货。

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摄

进入6月,肇庆市广宁县石咀镇浪沙村的水果玉米长势喜人。漫山遍野的玉米秆子为村子披上绿色的衣裳,轻轻掰开包壳,玉米粒儿露出金黄的外衣,与贫困户的笑颜交相辉映。

“扶贫产业上去了,大伙儿才有奔头。”浪沙村村支书冯肇坚说,通过三年的努力,浪沙村水果玉米的品牌逐渐在珠三角打响。今年该村计划种植三造玉米,每造30亩,预计年销售额超30万元,可为28户贫困户带来收益。

浪沙村位于石咀镇西北部,距县城约52公里,地处偏远山区。该村总人口数23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为省定贫困村。2016年,中山市教体局联合帮扶工作组进驻浪沙村,从产业扶贫、公益扶贫、教育扶贫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19年底,浪沙村57户贫困户已达到脱贫标准。

●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通讯员 凌杰 冯铁成 张舜同

1 家门口成立种植基地 贫困户收入破2万元

在自家承包的8亩水果玉米地里,冯汉修麻利地采摘成熟的玉米,闷热的天气令他汗流浃背,但他始终面带微笑劳作,直肠切除手术留下的排便辅助仪器在他贴合的衣服上微微隆起。

十多年前,有着一手好厨艺的冯汉修,曾走出浪沙村到广州等地打拼,从事餐饮工作,生活虽然忙碌但勉强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

起早摸黑、吃不定时的工作生活透支着冯汉修的身体。2015年的一天,他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并做了两次直肠切除手术。病愈后,他不得不回到家中休养,带着排便辅助仪器生活,一场大病让家庭的经济支柱轰然倒下,从此冯汉修不可以干粗重的工作,只能配合妻子干一些轻点儿的农活。

“我们盼着有一份能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活儿。”冯汉修告诉记者,那时自己身体不好,两个女儿也还在读书,一家只能依靠妻子打散工每月几百元的收入帮补家计。

2016年,中山市教体局联合扶贫工作组进驻浪沙村。为了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扶贫工作组投入35万元,与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优质农业产品水果玉米,采取“合作社+基地+种养能手”的模式,利用土地流转40多亩连片耕地,成立浪沙村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基地牵头带动农户进行种植并提供相应的种植培训,产品可通过农户自销、合作社联合营销、保底回收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

基地管理实行监、管两条线制度。驻村工作队负责监督,合作社理事会聘请基地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用工形式采用固定工与散工相结合的方式,设1名固定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安排有劳动力贫困户参与基地劳作。

2017年起,该基地主要种植水果玉米,间中轮种红薯、萝卜、大芥菜、木瓜、百香果等,水果玉米一年收获三造,销售额近30万元,形成“一田多种,一田多产”的格局,为全村8名有劳动力贫困户提供脱贫支撑,受益贫困人口108人。冯汉修与妻子亦加入到合作社,每月工钱有2000多元,为家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如今的“合作社+基地+种养能手”的模式被评为“十大广东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2019年,基地为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收益,开始实施分包制度。冯汉修争先“认领”了8亩水果玉米地,与妻子共同打理,当年亩产便达到800—1000斤。合作社按签订的购销合同,以3元/斤的价格收购冯汉修家中的玉米,预计今年能为家庭带来超过2.5万元的收益。

2020年,浪沙村为进一步解决单一依赖帮扶单位内部消化产品的困局,遂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保底包销的夜香兰种植项目。

夜香兰的花期较长,每天都有新鲜的花要采摘并交收,需要做好出入账的登记、密切观察与管养,这对零散务工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在项目开始之初,村里就举荐老实能干、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冯汉修担任管理员的工作,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冯汉修表示,自己虽然因身体原因无法做粗重农活,但完全能胜任日常的管理和抄写记录工作。合作社对冯汉修实行全年招聘,在原来500元的固定工资上再补贴每个月500元的资助。

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刁海文告诉记者,工作队进驻浪沙村后便为冯汉修申请了自付医疗费用的报销,并为其申请了各级就业的奖补;冯汉修的妻子除了种植玉米之外,在农余时间也会参与到基地的务工当中,种植基地和她签订了一份底薪500元的合同。

“现在我每天都保持着一定的工作量,心情也不错,上周去广州复诊,医生都说我恢复得不错。”冯汉修表示自己总是闲不下来,每天早上都会到种植基地走走看看。“早前夜香兰刚发新芽也是我第一个发现的呢。”冯汉修高兴地说。

除了玉米种植基地,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浪沙米制品厂将是该村另一个致富空间。刁海文介绍,米制品厂内设有粉加工车间、成品仓库、晒场以及生产设备、化验设备等,建成后日产量1200斤,年产量预计达30万斤,预计今年下半年即可正式试产投产。

2 贫困户“触电”带货吸引珠三角千余名粉丝

“浪沙水果玉米,清甜爽口,即将上市!”“自家养的肉牛、肉鸡,绝对原生态!”“等到夜香兰长出来了,这里将是休闲农业的网红景点。”每天,罗良成骑着摩托车,穿梭于村里的田间地头,用手机拍下短视频,并用“浪沙优品”的账号发布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为浪沙的农产品带货。

曾经,罗良成是“吃了这顿愁下顿”的贫困户,如今他已成为浪沙村新晋的“村播”,新开的视频号也吸引了超千名粉丝关注。

罗良成家中育有4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在读小学六年级,最小的还没上小学。此前,罗良成在县城做电工,但小儿子出生不久就患病,需要去广州就医,家中老母亲年事已高,妻子的身体亦有小毛病,只能做简单的农活。罗良成需要照顾家庭,便辞掉了县城的工作,靠在周边打散工和务农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

2017年,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因缺乏带头人的引导而不愿在种植基地劳作,基地用工困难。此时,聪明、肯吃苦的罗良成被工作队看中并选为种植基地的经理。他承担农产品的打包与销售工作,事事亲力亲为,不仅带动贫困户加入到基地的农作中,渐渐地其他非贫困户村民亦愿意跟着他干,大家都称他为浪沙的“致富带头人”。

作为种植基地的经理,罗良成每个月可以领到2000元的固定工资,加上村电商服务站的1550元的固定工资和务农所得,一年算下来收入近4万元。罗良成已达到脱贫标准,他还计划着接下来向养殖业发展,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现在生活有了盼头,罗良成的精气神都变好了。”刁海文说。

今年以来,浪沙村与广宁县电商平台合作,贫困户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拍照后做简单的描述发布到电商平台,扩大自家农产品的销路,不少贫困户亦因此“触电”成为“网红”。

性格开朗的罗良成成为了浪沙村第一批电商专员。今年5月,在扶贫工作队的协助下,罗良成开始运营自己的视频号,拍摄自家农作物产品并加以简单的剪辑后上传到网络以扩大农产品销路。

“中山、佛山、广州的网友都是我的粉丝,今年我家第一造水果玉米的订单都满了。”罗良成笑着将玉米打包装箱。

3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

5月下旬,中山市中职、技校陆续返校复学。刁海文与队员们准备好车辆,轮流驾驶四小时,点对点接送贫困生冯咏仪、罗金花回到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继续专业培训学习。

两位学生于去年初三毕业,都渴望着读书学习,但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不得不考虑辍学打工。为了让其延续学业,扶贫工作队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按她们的意愿录取专业,并对二人实行中职免学费和按政策领取国家助学金。

“确保贫困学子延续学业、健康成长,是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刁海文表示,作为中山市教体局联合帮扶工作队,更要确保不让一户贫困户因学致贫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

针对贫困生,扶贫工作队做好结对帮扶上学工作,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摸清底数,做到细致入微。“谁家庭贫困,谁学习困难,谁需要鼓励,谁有不良习惯,需要如何教育纠正,如何关心帮助,我们都做到心中有数。”刁海文说。

当前,浪沙村贫困户家庭成员有适龄就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均全部就读,在校生35人,其中县内就读26人,县外就读9人。就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高中、中职、大学学生的生活费补助亦已落实到位。

在浪沙小学内的电子阅览室,白天,小学生在此进行线上学习;晚上,村民们在此办起了“农民夜校”,观看种养教学视频。

刁海文介绍,为更好落实“三保障”中保障义务教育政策,让贫困村子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扶贫工作队于去年建成电子阅览室,并将其作为村里成人教育的阵地,建立起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有力辅助措施和长效的脱贫机制。

■数读

2019年,浪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42人,各项达标,拟全部退出,脱贫率达100%。

2016年,浪沙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48元;2019年,浪沙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23元,比2016年增长9475元。

2019年末,浪沙村有劳动力贫困人口44人,组织培训44人,培训率100%;就业人数37人,就业率84%;全年连续就业6个月以上人数34人,稳定就业率超91%。

中山市教体局驻浪沙村联合扶贫工作队组积极筹集扶贫经费,合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19.0698万元。

中山市教体局驻浪沙村联合扶贫工作队开展“微心愿”活动,发动支部力量筹集9.98万元,为帮扶对象实现“微心愿”和解决实际困难。

2018年9月,村级公共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11月村级卫生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浪沙村已建成4间文化室,3间在建,已建成10个篮球场,公共服务设施(场所)已基本完善。

上一篇:绍兴3品牌入选首批省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学习品牌名单
下一篇:网络教育的学历,用人单位认可吗?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