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闻传播学十大研究热点话题述评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摘 要:2017年新闻传播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以及传媒生态的影响下,有着新的发展和走向,在过去旧的话题基础之上,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梳理整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学界思考分析和新闻业的突出事件,认为2017年新闻传播学发展具有包括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后真相时代、互联网舆情等以下十个热点话题。

  关键词:习近平的新闻舆论思想;后真相时代;互联网舆情;美国大选的传播方式;媒介融合;VR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078-03

  一、引 言

  当今时代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新时期,思考2017年新闻传播的热点话题在结合这一年中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传播业的大事件,也应当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考量。政治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论断为新闻工作指明着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内的媒介技术蓬勃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改变,随着“互联网+”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智能化的传播生态下对于传统媒体的的转型出路、媒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在这种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穷,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在网络讨论空间中积极参与表达在在带来平等、多元和开放的同时也呈现出“情绪在前,观点在后”的“后真相”特点,由此演化出“江歌案”“红黄蓝事件”等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网络谣言、虚假新闻。在这一系列特别以美国大选为代表的事件中,社交媒体的推进,传统媒体的失灵,报道的错位和缺失也引发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反思和追问。由此以来,深入贯彻好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是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阵地的重中之重。

  二、2017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述评

  1.习近平的新闻舆论思想的进一步解读

  在2017年1月的瑞士达沃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世界瞩目的重要演讲,表明中国的国际领导力和话语权正在上升,在变化中的国际舆论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有了新的内涵和突破。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更需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性的话语体系与之相适应。习近平的新闻工作思想自去年至今年依然是新闻传播界的热点话题,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少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创新发展做了解读。

  尹韵公在《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新突破新进展》中谈到,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的核心要义,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大势及其相关的传媒背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的影响着新闻领域的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1]。

  2017年是“2·19”讲话的一周年,“2·19”讲话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不少学者围绕总书记讲话内容再度出发进行深入探讨,田宏明在《新闻舆论工作“道”和“术”的统一——重温习近平“2·19”重要讲话精神》中明确指出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特征。此外,林如鹏、支庭荣在《习近平新闻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大创新》中,围绕着“五个事关论”“48字职责使命论”“四个讲清楚论”“融合发展论”“九个创新论”和“四种角色论”进行解读,认为充分体现了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的统一[2]。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面对实际问题,应充分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对于新闻工作的意见和指导,在了解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以及认识新闻媒体独特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引导力”和“传播力”。

  2.后真相时代成为新话题

  “后真相”(Post-truth)这一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92年。“Post-truth”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The Nation)用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特点[3]。2017年以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爆发,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中事实让位于情绪,观点让位于“口水”“后真相”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胡翼青的《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危机》通过分析西方语境下“后真相”的表现及影响,认为“后真相”现象突破了政治领域,影响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全燕则在《“后真相时代”社交网络的信任异化研究》中指出“后真相时代”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信任异化[5]。

  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和权力的介入,使“谎话、流言、绯闻以真相的幌子在网络上肆意流传,甚至有人将“社交媒体”时代等同于“后真相时代”。面对一系列问题,怎样建构社会现实,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重塑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是“后真相时代”下传媒业理应思考的问题。

  3.互联网舆情问题持续成为焦点

  舆论、舆情通常是指是人们对于涉及公共事务且与自身利益相关事件的意见集中表达和反应,处理好舆情事件关系到民心所向和社会稳定,因此舆情问题一直为新闻传播领域所关注。

  黄楚新,王涵在《新传播环境下的舆情特点及挑战》中从新传播环境出发,认为移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最新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很容易在瞬间引发社会热点话题[6]。关于网络舆情的治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其中吴旭红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范式的转变与创新》中从公共管理的的角度,对舆情的监管治理机制、治理手段和方式上提出建议[7]。互联网舆情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带来对于传统舆情应对策略转变的要求,舆情监测和管理的挑战。

    4.美国大选的传播方式仍是热门话题

  美国大选落下帷幕后,有人称大选的结果不仅是希拉里的失败,也是传统媒体的失败;不仅是特朗普的胜利,也是新媒体的胜利。美国大选中延伸出的对于传播方式的思考依旧是这一年新闻传播研究中关注的焦点。

  从媒体角度来说,谭天,李玲在《传统媒体的失效及社会化传播的兴起—基于美国大选的观察》中认为,特朗普胜选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标志着传统媒体的崩溃和失灵,传统主流媒体不再是引导公众的瞭望塔,反而成为误导国家的哈哈镜[8]。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让美国大选这一国事成为全民瞩目下的所塑造的“景观”。刘博在《新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景观重塑》中从“媒介景观”这一概念出发,认为美国大选作为万人瞩目的政治运动,已经超出其所承载政治含义,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聚焦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文化冲突交流碰撞,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浩大的媒介景观[9]。

  对于美国大选这一政治事件的报道,国内外主流媒体无论是在议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覆盖范围以及报道数量上,都难以与社交媒体的的影响力抗衡,人人传播的时代,自媒体上的大量相关内容,形成了以参与、接触、分享为特征的新的运作逻辑。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生产模式的改革和调整是重回公信力、重塑话语权的必要举措。

  5.虚假新闻再度引发热议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谣言和虚假新闻的产生便没有断绝过,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虚假新闻的滋生创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环境。2017年9月在英国加迪夫大学举行的“新闻业未来”第六次双年会上,“虚假新闻的出现”被列为重要的参考选题。因此,对于虚假新闻的研究在这一年里持续增热。

  《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课题组通过梳理近年虚假新闻的的典型案例,总结出移动互联时代虚假新闻呈现的新特点[10]。有学者对虚假新闻进行概念的界定和区分,在细分中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如郝雨,张晓伟在《“类虚假新闻”再批判》中指出,这种看似真实却隐藏着诸多失真信息的“类虚假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危害及其恶劣,需要进行学术批判的同时加强监督治理[11]。

  与2016年虚假新闻高发形势相比,2017年虚假新闻的数量和影响力都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在对于虚假新闻的处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些常见的虚假新闻类型仍层出不穷,则需要公民和媒体共同抵制。

  6.对媒介融合的再思考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新闻传播研究的热门话题。对于媒介融合的探讨除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转型还涉及人才培养、媒介素养以及国际传播等一些相关领域。2017年更是被喻为向“媒体深度融合”过渡的全新阶段。

  严三九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研究》中,发现现阶段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媒体内容生产的固有模式被客观因素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生产方式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等[12]。童兵在《对当今媒介融合目标和路径的思考》中认为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目标是坚持满足受众需求,优化内容生产,关键在于媒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改革自觉[13]。媒介融合的问题事关媒体未来,但对于融合路径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还需要媒体管理部门、媒体单位、从业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7.传统媒体现状及转型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乘技术的东风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与发展转型一直业界与学界共同面对的热点问题。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改变了媒体的生态,打破了传统媒体内垄断与封闭的格局,生存危机前所未有,但改革创新的举措效果却不明显,彭增军在《穿老鞋走新路》中认为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传统媒体的转型仅仅是“穿新鞋走老路”,即居安不思危[14]。支庭荣在《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融合背景下“转型媒体”》中认为新媒体和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其实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因此传统媒体应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争取一席之地,并应努力转变眼光和心态,以投资者定位自己[15]。而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在于,应找准自身优势定位,在“万物融合”的时代潮流中,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盲目从众,思考如何在“融合”中不被“融化”与“溶解”,才是走出困境的制胜法宝。

    8.“中央厨房”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2017年媒体进入深度融合的发展年,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和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在这一领域具备相应实力且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打造的“中央厨房”模式,近年来地方媒体、报业集团立足于区域特色的在媒体融合的道路的也取得的良好的进展。

  王昕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厨房”模式探析》中对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厨房”模式探析通过调研和整理,认为现阶段主流媒体探索建立的“中央厨房”模式具有三个共性特征,即实现全体系贯通和全流程覆盖;通过技术改变传统新闻运作模式;重塑新闻生产中心[16]。“中央厨房”这一模式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何瑛、胡翼青在《从“编辑部生产”到“中央厨房”—当代新闻生产的再思考》中揭示“中央厨房”从概念到落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其固有的逻辑和新闻记者之间存在着暂时未能解决的矛盾,因此需要以现实主义而非盲目推崇的态度对待“中央厨房”的模式及其可能随之而来的代价。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央厨房”模式对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推行实践的过程中,外界对于这一模式的质疑也不断涌现,包括能否承担技术迭代带来的昂贵成本,能否解决传统媒体数据空心化问题以及是否具有广泛推介的价值等。

  9.对于VR新闻的反思仍在继续

  从2015年《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卫报》等国际主流新闻媒体开始将VR融入新闻生产实践,到2016年新闻界对于VR新闻的理念认知和试验进入盲目和狂热的阶段,再到目前随着VR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中涌现的矛盾和冲突,新闻从业者和观察者们开始从批判的角度反思VR新闻的演进过程。因而,对于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在今年呈现出更加深入和多元的研究视角。

  韦笑,潘理安在《VR技术:对新闻传播业态的影响也改变》中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出发,分析VR技术下的新闻传播业态的改变,并就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17]。除了对我国VR技术的发展的探讨,亦有对国外这一领域的借鉴与思考。王颖在<《纽约时报》VR新闻的实践与思考>中总结的《纽约时报》在VR新闻上的三种实践方式,包括开发VR产品、制作VR视频和开展VR旅行。

  VR作为全新的信息生产及体验技术,无疑还将不断对新闻业产生影响,技术最终的作用和去向取决于人,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们的认知深度和反思能力,将决定这一技术在新闻业里的未来。

  10.新闻专业主义的反思仍是研讨焦点

  在移动互联网、VR/AR、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塑传媒新生态的今天,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公民新闻的日益崛起,机器人写作的广泛应用,让专业记者陷入职业危机。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价值追求以及如何重构问题的反思是过去一年里学界探讨的焦点。

  吴飞,孔祥雯在《反思新闻专业主义》中站在宏观的视角上,从客观性理念、技术革新以及媒介的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反思[18]。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品”,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对于其适用范围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李良荣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当代命运》中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适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包括向社会公开传递信息的媒体才能谈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只适用于专业的新闻机构和严肃新闻的传递。在互联网带来一系列变革的大时代下,重塑专业化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闻专业主义的成败不仅在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更在于整个社会的觉醒和支持。

  三、结 语

  本文梳理了2017年新闻传播的十大热点问题,其中新闻宣传思想工作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生命线,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同时也包括技术环境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关系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在社会舆论中,报道的偏颇、公众的情绪至上引发的对于舆情治理、“后真相时代”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反思问题。纵观2017年新闻传播的十大研究热点问题既有现实的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困惑,也有新的媒介环境下学理上的迷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把握、思考分析,以期在新的社会环境和传媒生态中把握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并对接下来的这一领域、行业的走向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尹韵公.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新突破新拓展[J].紫光阁,2017(3):36-38.

  [2] 林如鹏,支庭荣.习近平新闻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大创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7):1-10.

  [3] 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28-33.

  [4] 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8-35..

  [5] 全燕.“后真相时代”社交网络的信任异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7):112-119.

  [6] 黄楚新,王涵.新传播环境下的舆情特点及挑战[J].新闻与写作,2017(3):5-8.

  [7] 吴旭红.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及治理范式的转变与创新[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07-111.

  [8] 谭天,李玲.传统媒体的失效及社会化传播的兴起—基于美国大选的观察[J].新闻爱好者,2017(1):27-29.

  [9] 刘博.新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景观重塑[J].东南传播,2017(7):79-83.

  [10]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7(1):4-15.

  [11] 郝雨,张晓磊.“类虚假新闻”再批判[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0-129.

  [12] 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7(5):119—125.

  [13] 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3):101-117.

  [14] 童兵.对当今媒介融合目标和路径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7(7):44-47.

  [15] 彭增军.穿老鞋走新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创新”为何会失败[J].新闻记者,2017(5):70-74..

  [16] 支庭荣.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融合背景下“转型媒体”[J].国际新闻界,2011(12):6-9.

  [17] 王昕.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厨房”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17(9):125-129..

  [18] 韦笑,潘理安.VR技术:对新闻传播业态的影响也改变[J].新闻与写作,2017(8):100-102.

  [19] 常江,徐帅.从“VR+新闻”到“VR新闻”—英美主流新闻业界对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转变[J].新闻记者,2017(11):35-43.

  [20] 吴飞,孔祥雯.反思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记者,2017(10):16-26.

  [21] 彭增军.因品质得专业:人人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J].新闻记者,2017(11):27-34.

  [22] 李良荣.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当代命运[J].新闻与写作,2017(9):36-37.

上一篇: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赵承华学雷锋先进事迹
下一篇:2023年了,中国养老金储备数据如何?现在养老金结余还会耗尽吗?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