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事业编”,科研院所靠什么吸引人?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此前的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对于包括核工业在内的各个行业,以改革促创新无疑都是迫切的命题。《中国核工业》2020年第8期的本期关注栏目,聚焦的正是科研院所改革话题。系列文章即日起在微信刊发(有删改,原文见纸质版杂志),除本文外,后续还将分享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若干具体案例。

  紧贴高质量发展需求

  以院所改革激活科研生态

  ◎ 本刊记者 李春平

  近年来,全球核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的前沿和方向,并可能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的中核集团,认准科技创新为自身核心竞争力,正在以空前力度全面推进科研院所改革。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在去年的科技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新时代核科技创新新体系”“院所改革势在必行,坚定不移,不要再观望等待”。

  2019年6月,中核集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以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领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激发科研院所活力为核心的改革思路。一年多以来,中核集团待改革的17家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已全部获批,院所改革全面实施,一些先进做法和阶段性成效已然显现。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核集团战略规划部主任李光亚,梳理了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成效,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

  院所改革势在必行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今年7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高质量发展需要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中核集团几十年发展形成的科技创新体系,曾经为我国核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套体系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已难以满足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需求。“内外部发展了,很多管理制度和方法不能满足需要了,甚至阻碍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不改革是不行的。”李光亚表示。

  视野向外,从国家到地方都在这方面开展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例如,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探索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揭榜招标立项改革,旨在集聚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联合攻关。航天科技一院也正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计划于今年年内实现全院公司化运营。

  “对科研院所改革的重大意义和迫切性要有充分认识。”李光亚强调,“要从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来理解,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在‘十四五’期间将其加速往前推进。”

  紧贴着需求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核工业发展高度重视,核工业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面临着率先实现核科技领域由跟跑向并跑,进而领跑的跨越发展机遇。

  我国核工业创建65年来艰苦奋斗的成就斐然,但是在部分环节的技术水平和核心能力等方面,与美、俄等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技术储备不足,亟需提升核科技领域自主研发能力。

  “院所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让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强起来。”李光亚表示。

  关键是要面向国家和市场需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结果导向。要从国家和集团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中提炼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关系到产业命脉的“卡脖子”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加以研究突破。李光亚将此形容为“紧贴着需求走”。

  改革以来,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已经见到一些行动和成果。例如,2019年,中国铀业的“千吨级大型铀矿基地绿色高效原地浸出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评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今年4月,由核动力院研制生产的首批国产化堆照锶-89医用同位素正式交付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通了锶-89研发、堆运行、辐照、产品生产全流程关键技术,解决了氯化锶注射液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境;中核集团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理念,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中国海水提铀创新联盟”,在海水提铀颠覆性技术领域搭建起科技创新联合体。

  打破“国家养着我”思维惯性

  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还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实现融合发展。“改革要融入集团公司的整个发展战略之中,强化市场导向和市场配置。”李光亚说,“这是提出科研院所‘企业化’的根本所在,科研院所要融入企业,作为研发基地服务企业,与企业建立紧密连接。”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搭建一个“企业化运作平台”,定位于强化应用研究、突破工程技术,逐步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打造科技型企业。

  “要打破‘国家养着我’的思维惯性,面向市场需求,坚持做到三个转变。”李光亚说,“缺乏市场意识的观念必须转变,缺乏效益意识的观念必须转变,缺乏竞争意识的观念必须转变。”他还表示,在各方面政策上,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而企业政策则更加灵活。

  企业化、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是否适用于基础科研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答案是肯定的。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就是由企业运作的,政府以定向资助的形式予以支持。其人员机制灵活,按照项目进行管理,“不固化人员身份,保持稳定和延续的是‘事’,而以流动性激活的是‘人’。”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SpaceX公司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屡获突破,也是以任务成果为导向,倒逼研发动力的典型案例。

  推进改革以来,各科研院所呈现出研产高度融合发展、科技产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势头。去年以来,原子能院累计签署或达成协议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15项,合同金额总计近1.6亿元,并与外部资本合作成立原科核能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有效解决了产业项目孵化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铀业在2019年授权发明专利69项、软件著作权11项,制定了国内首个铀-稀土行业技术标准,7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航测遥感中心的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突破高海拔复杂地貌技术难题,应用于川藏铁路建设选址,实现转化收入达1亿元。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根据产业需要策划成立了氟化工研究中心,并梳理出稳定同位素、储能飞轮应用等可转化项目。

  人才活力是第一位的

  改革如同“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何为最优方案必然众说纷纭。在李光亚看来,其实判断科研院所改革进与退、成与败的准绳就在于,“通过改革举措的实施,能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真正释放科研人才的活力?”

  毋庸讳言,科研人才活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是存在的。“此前人才流失的一些状况,当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从内部反思原因,通过改革来创造一个好的机制、好的生态。”李光亚说。

  对于人才,“钱是要砸的,但还要砸到刀刃上。”并不是一起水涨船高,继续吃“大锅饭”,而是创造以成果换回报的条件与机会,拉开分配差距,“让科学家拿最高工资”。

  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鼓励按照市场化的价格招人”,以顶级研究平台吸引人,分层次建设人才梯队。如核动力院依托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个研发中心等平台,在成熟人才和海外顶尖人才引入方面均有突破;中国铀业对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单位予以重奖,并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增量纳入成员单位年度考核。

  在用好人才方面,既要在科研院所中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也要“以平台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例如,原子能院联合烟台恒辉、地方基金公司等资金方共同设立的原科恒辉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集团公司内首次实现科技人员持股的成果转化项目;中国铀业正在探索实施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和股权分红等激励方式,以中核矿业科技和大成制药作为分红激励试点单位。

  论资排辈的惯性被打破了。2020年1月,核动力院完成了2019年度院年轻干部公开选拔工作,首次选拔任用了5名年轻处级干部,平均年龄31岁。

  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同步了。中核矿业科技的医药化工所实施虚拟股份后,2019年主营收入增长36.7%,同时“企业得发展、员工得实惠”的改革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员工收入增长约20%。

  科研人员的话语权也变大了。各院所正在强化项目负责人制,发挥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作用,并赋予项目负责人人员、资金和考核分配权力。

  事业身份不再是吸引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集团公司科研院所改革总体进展情况符合预期目标,由“要我改革”转变为“我要改革”的氛围正在形成。据了解,今年年底集团公司将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科研院所改革成效评估工作。

  同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有难点、有矛盾”,主要体现在新老体制的碰撞、对外接口的不统一等方面,根本而言还在人、财、物三个要素。中核集团下属各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性质有其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但必须正视的是,在此基础上多年以来形成的管理机制比较僵化,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心态突出,这成为科研院所改革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目前采取的方案是从实际出发,事业性质的科研院所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人员保持事业身份不变,实行企业化管理;成立的企业化运作平台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新进人员实行合同制。李光亚认为,随着体制机制的完善,“事业”和“企业”两种身份下人的利益差别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事业身份不再是吸引人才的决定性因素。“长远来看,应该还是要整体转制为企业。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此是支持的,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没有明确,但目前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加强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继续深化改革。”

  成效初显,而改革永远在路上。“‘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切实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迫切感,进一步将科研院所融入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强化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资源配置,加快相关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并形成长效。”李光亚说到。

  策划:杨金凤

  原标题:《假如没有“事业编”,科研院所靠什么吸引人?》

上一篇:中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排名
下一篇:从2024年起,除北外、上外、外交学院三所高校外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