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的一块古匾,只有古河南才有的读书观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2022年12月8日下午,三苏后裔,许昌苏青龙先生联系我说,在洧川发现了郏县举人郭景泰书写的匾额,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激动。

  郭景泰,郏县南街人,道光戊子科(公元1828年)举人,一生致力学问,著书教育,仕洧川、滑县,修《郏县志》《滑县志》,虽无子嗣绵延,却为郏县、为滑县、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史资料,留下了精美敦厚的擘窠大字。

  他的坟穴在民国前后被盗挖,如今南水北调运河穿其茔而过,墓址已荡然一空,其它遗迹在郏县目前也尚无考存。今天发现郭景泰所书匾额,是冥冥中的天意,也是上苍对一个文化人的眷顾,亦不负我十余年研究郭景泰的苦心!

  

  郭景泰题写的匾额,许昌苏青龙先生提供

  撰文 | 郭旭锋

  01/

  一块古匾

  郭景泰题写的这块匾额宽近2米,高约1米,由浑厚雄健的正楷榜书雕刻而成,形制精美,气魄宏大!通匾虽寥寥50余字,却包含了大量信息和丰富的古文化知识。

  该匾匾文为:“硕德耆英”

  匾额首款:敕授修职郎戊子科经元候选知县现任洧川县教谕年眷弟郭景泰为

  尾款:邑庠生许克广立

  道光二十二年桃月上浣谷旦

  上款:官印(洧川儒学之印:满汉二文)

  为了便于理解,我对匾文作了如下注解:

  硕德:意思是指大德和大德之人。

  耆英:是对高年硕德者的称谓。

  敕授:唐制,朝廷封授六品以下官称“敕授”。

  修职郎:正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

  戊子:年号。道光戊子年即公元1828年

  经元:科举制度中,乡试(考中即为举人)第二名至第五名称经元。

  教谕:官名,元、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

  年眷弟:客套称谓。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即公元1842年。

  桃月:农历三月

  上浣:上旬

  谷旦: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许克广:洧川县(现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许寨人,清道光年间庠生。

  不难看出,这是郭景泰为洧川耆老许克广送的赞誉之匾。那么郭景泰又有那些故事呢?且容我慢慢分说。

  02/

  一个有学问有修养有意思的清末举人

  郭景泰:字砺岳,号瞻亭,河南郏县南街人,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到登封东金店,后又迁居郏县。他生于嘉庆乙丑年十月二十八日(1805年10月28日),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且家境殷实,是郏县城大户人家。

  郭景泰幼时饱读诗书,过目成诵,为文浩瀚雄俊,于理阐发精蕴。尤工楷书行草,书法之善,妙兼颜欧。道光戊子年(1828年),高中举人,历任洧川、滑县教谕,皆有政声。

  

  郏县魁星楼,郭景泰族人曾捐资修建

  据《民国郏县志》记载:郭景泰,貌伟壮,慷慨尚节义。士君子及桀骜不驯之辈见到他都非常礼貌,尊重他。

  咸丰初年,捻匪作乱,滋扰乡民,声言要进攻郏县城。危难时刻,官绅民众一致推举郭景泰为首领,抗击捻军。

  某日深夜,捻匪至郏城近郊,守备之人惶恐茫无所措。郭景泰急传令众人口含豆五枚,可保无事,不则必遇害。众人遵之,须臾城上寂若无声。

  捻匪至,忽而城上寂若无人,疑城中必有备,慌忙遁去,郏县城赖以保全。郭景泰让大家口中含豆,无法出声,营造静寂有备的场景氛围,吓退了心虚的捻匪,生动的上演了一场“空城计”。

  

  郭景泰族人分家房契,郏县李经纶先生提供

  郭景泰平生教人读书明理,重教化,善启迪,一时名士多出其门下。由于学问精深,人品俱佳。郏县知县姜篪特聘郭景泰纂修《郏县志》。他苦心孤诣,数易春秋,县志才编撰完成。该志阐幽表微,体制精严,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修成时即受到了文人官绅的称赞。

  100多年后的1983年,郏县有关部门整理旧志时,见此志内容严整,史料完备,刻板清晰,书法精美,予以优先整理出版。时至今日,郭景泰修的《郏县志》依然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被广大学者参考。

  该志中由郭景泰亲自书写的《纪捻匪事》一文,全篇计一千六百余字,详细地记述了捻军在郏县一带的活动情况,是研究捻军的重要参考史料。

  

  郭景泰修的《郏县志》

  郭景泰一生两修《郏县志》,后任滑县教谕又参修《滑县志》,为世人尤其是为郏县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他一生留下文章多篇,如《报功祠记》、《教匪纪事》、《司训高公传》等。

  他交游甚广,在《光绪九年癸未科会试同年齿录》里,陕州渑池县(今属三门峡)进士张铭坤尊称他为郭瞻亭夫子,留下了交往的资料。包括本文开始介绍的匾额里的人物许克广,也是他在洧川任教谕时交下的朋友。

  

  郭景泰科举资料,三门峡陈立先生提供

  据《滑县志》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郭景泰以疾终于滑县任所,一时士林靡不痛悼。登封东金店《郭氏家谱》记载,他有一子,早亡。

  郭景泰的祖坟在郏县城西杜庄,据传墓地里曾立有十几通石碑,民国前后郭景泰的墓穴被盗挖,后和祖坟一起被百姓夷为平地,开垦成了农田。如今南水北调运河穿其茔而过,遗迹已荡然无存。

  事实而言,郭景泰只是一县小吏,无甚大功,亦无盛名。若没有人探索研究,他就和平常人一样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人知晓,隐入烟尘。

  但是,郭景泰偏偏遇到了一群当下的爱钻牛角尖,爱刨根问底的文化爱好者。这群人有的是三苏后裔、有的是政府人员、有的是金石爱好者、有的是体育老师。他们合力搜证出了郭景泰的家世、传记、逸文、功名、遗留匾额、甚至出生年月日和去世日期等,硬是把一个消逝在时空大漠中的微尘人物丰盈了起来。

  这是一群很有意思很特别的现代人,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03/

  一群业余的文化爱好者

  苏青龙,郭景泰题写匾额的发现者。许昌建安区人,三苏后人,只上了四年半小学。1998年,十八岁的他奉父之命只身去郏县三苏坟祭祖。那里埋葬着先人苏轼、苏辙,同时又是苏洵的衣冠冢所在。

  三苏后人从北宋至民国一直去郏县祭祖。解放后,由于诸多原因,中断了祭祀活动。从许昌到郏县三苏坟一百多公里,由于舍不得花钱,苏青龙步行了一天多才到达。

  到了三苏坟之后,管理人员却不让进,非让他买门票,苏青龙拿出身份证、搬出家谱,说明是苏辙二十七世孙依然还是不行。苏青龙纳闷了,坟是祖先的坟,苏家后人修的;碑是祖先的碑,也是苏家后人立的,祭拜下自己的祖先还不让进要收门票。他一气之下又从三苏坟步行二十多公里走到郏县城(注:三苏坟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小峨嵋山东麓),找到县政府和领导理论。

  县领导听完这个毛头小伙理直气壮的陈述,细查了他的身份后,当即拍板,以后凡是苏姓后裔来三苏坟参观,一律免票!

  这是苏青龙年轻时做的一件事,后来他去国家图书馆发奋读书,恶补知识,去北京大学拜访吴小如教授、段宝中教授,请教学问。如今只有初小文化的苏青龙已是河南省档案馆荣誉馆员、中国苏轼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许昌市谱牒创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昌市建安区政协委员。

  他沉溺于传统文化,热衷于民间文物、谱牒等的保护整理。他在洧川鉴定匾额,一眼就发现了郭景泰题写的“硕德耆英”匾,果断收藏并保护了起来。

  

  三苏后裔,许昌苏青龙先生

  陈立,生于1985年,三门峡陕县人,求学于河北、山东,数学硕士,是位标准的理科生。

  他在三门峡市政府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爱好研究金石、碑刻、方志、篆刻、地图、砖雕、科举人物等。他收藏了很多科举史料,善于查找考证历史人物。他既能在国外图书馆网站上悠游搜索,又能在菜园野地拓碑考证。凡是他有兴趣的历史人物,任何文字上记载的蛛丝马迹都要细查苦寻,探根索源,以证史实。

  我和陈立老师相识于网络,我研究郭景泰十多年,却久久未查询到郭景泰的出生日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向陈老师寻讨郭景泰的史料,仅仅两三分钟,他就发给我大量我未曾查到的郭景泰的资料,甚至包括郭景泰的出生年月日、曾祖、祖父、父亲、胞叔、胞弟等信息。让我不得不感慨:民间文史研究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三门峡陈立先生在田野拓碑

  郭旭锋,本文作者,80后,职业,体育老师。我儿时听爷爷说,他的老爷(我们当地对“曾祖”的口头称谓)为保举人郭景泰,从登封小金店迁到了郏县。

  2003年我大学毕业,爷爷去世,关于家族的历史,仅仅是爷爷活着时留下的传说。郭景泰是何许人?我的家史到底是什么情况?我茫然无知。

  从那时起,为了弄清家史,我走访老人、利用春节假期去县志办查《郏县志》、两次去登封寻祖查郭氏家谱、多次写文章寻访散居在郏县城的族亲。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对郭景泰的研究,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慢慢整理家史、家谱、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除了上文提到的苏老师和陈老师外,还有郏县原文化局长、苏学专家刘继增老师,他利用工作之便多次帮我勘查郭景泰在郏县城的历史留存。也有从不相识的热心网友给我提供郭景泰族人宣统年间的分家房契,让我研究。

  虽是小爱好,但每有发现,带给我的却是大欢喜。研读史志,丰富了我的文化知识,在镐镐铄铄的古文里感受到了古人充沛真实的情感。着笔作文,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这些年来多篇文章在搜狐、腾讯、豫记、美丽郏县等网络平台发表,我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文友。

  

  我访谈的对象:本家姑奶奶,郏县广阔天地乡板厂村人,家族历史的最后一位口述者。1924年生,身体健朗,每年清明仍能自己拄着拐杖给父亲、母亲上坟,历经民国匪患、1942、1958……祝姑奶奶永远安康!

  一块古匾,是一个县邑小吏留给世人的一点念想,让一百多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古人颜筋柳骨的书法艺术,感受到了他们在书法、在文章上下的孜孜苦功。也许若干年后,这块古匾会荡然无存,但是至少当下的几个寒酸文化爱好者发掘出了它的价值和故事。

  芸芸众生,谁非过客?瞬间年华,百代光阴,我等俗众,若干年后,还未必如郭景泰一样,留下志书、墨宝和故事。

  

  我在登封查到的小(东)金店郭氏家谱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老婆热炕头才是现实的生活。拼尽全力,我们很多人也仅仅成就了自己的平凡,最终和这个平凡的世界握手言和。

  苏青龙老师,陈立老师和我钻研传统文化,沉浸自己的小欢喜里,过的平凡而安静。平凡的我们虽继承不了“往圣绝学”,但我们敬重先贤,传续文化,吾道不寡,吾辈不孤!

  郭旭锋

  80后,郏县人,

  喜文好武,在信阳工作。

上一篇:初中生公认男生宿舍的奇葩“违禁品”,尤其第4个,怪我太单纯
下一篇:北京外国语大学VS上海外国语大学 实力对比,哪家最强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