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娶18岁毛福梅,婚礼开场闹笑话,她从一而终换来守活寡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08
手机版

  她出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作为一个旧式女子,她一生勤劳贤惠,辛苦持家,但却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虽然她为蒋家开枝散叶生了蒋经国,在蒋家拥有颇高地位,但是她人生的悲欢爱恨只能硬咽在心里,带到坟墓中。她就是蒋委员长的原配夫人毛福梅。

  

  毛福梅生于名门望族,但却大字不识几个,在她18岁的时候还待字闺中,最终终于等来自己的新郎,他就是蒋家蒋肇聪的公子。奉“父母之命,媒妁之约”,18岁的毛福梅嫁给了14岁的蒋委员长。当时14岁的蒋委员长还没有“开窍”,还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所以婚礼那天闹出了笑话。

  

  按照习俗,新娘子进门的时候都会放鞭炮庆贺,鞭炮响完之后一群小孩子一窝蜂的跑去抢爆竹蒂头,此时小新郎按耐不住也跑去跟他们抢爆竹蒂头,这时引起旁人哄堂大笑。不过在当地有一种说法是“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这似乎预示着他们往后婚姻的不幸。毛福梅作为一个旧式女子来说,她对此是深信不疑的,她被气得欲哭无泪。好不容易走完婚礼流程,结果洞房花烛夜新郎跑到母亲房间睡觉去了。毛福梅虽然心里面怨恨,但却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

  

  毛福梅拥有传统的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后伺候好婆婆,照顾好家庭,兴许丈夫就会在意自己多一点。

  对于这个长相一般又不识字的妻子毛福梅,蒋委员长对她是不来电的。一直到1903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蒋委员长提出要带妻子一同去奉化上学。这对于毛福梅来说是喜事,既能学习又可以跟丈夫在一起。但是好景不长,蒋委员长在他所读的凤麓学堂闹了点不大不小的事情,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心高气傲的蒋委员长最终不愿待在那里。他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丰镐房,毛福梅短暂的求学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蒋委员长也担当起了作为丈夫的责任,他更懂得如何关爱妻子,于是给她请了一个梳头的姨娘,空闲的时候还教毛福梅认字,周末还带她去寺庙烧香祈福。这段时光也是毛福梅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一直到1905年,蒋委员长开启了日本求学之路,两人不得不分开。

  

  随着蒋委员长在外求学,接受了新思想教育,毛福梅与他的距离越来越大。1909年,蒋委员长借暑假之际回国,并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毛福梅为了解相思之苦也去上海陪伴丈夫,但是蒋委员长已经不能满足于妻子的嘘寒问暖,他需要的是那种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的组合。蒋委员长开始对她冷落,但是即便如此,传宗接代的任务还是要完成的。

  1910年4月27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蒋经国出生了,身在日本的蒋委员长自然是万分高兴,蒋家有了后人,这下他终于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中。毛福梅也把更多心思放在了儿子身上。

  

  1911年秋天,蒋委员长在儿子出生后第一次回老家看望儿子,看着蒋委员长抱着儿子显得格外温柔,毛福梅感到幸福得有点眩晕,不过蒋委员长仅仅待了三天便走了。此去经年,没想到丈夫不再是丈夫。

  在那个封建时代,一夫多妻制是很正常的,而蒋委员长这样的人物有个三妻四妾毛福梅也说不得什么。不过一直到宋美龄的出现,毛福梅的地位终于稳不住了。蒋委员长为了能够跟宋美龄在一起,他跟毛福梅提出了离婚。但是在毛福梅观念里,嫁出去的女儿断然不会再回娘家,离婚可以,但她绝不会离开蒋家这个大宅,她毛福梅依然是丰镐房的女主人。毛福梅对丈夫已经没有任何期盼,她只愿早日跟儿子团聚。最终这桩婚姻以离婚不离家收场。

  

  离婚后的毛福梅唯一的念想就只剩儿子蒋经国,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跟儿子一别就是13年。

  1937年3月,蒋经国带着妻子、儿女回到老家,已经13年之久没见过母亲的蒋经国与母亲相拥而泣,满肚子的心酸,半天说不出话。最后毛福梅在老家给儿子办了一场隆重的中式婚礼。

  

  战火蔓延,生灵涂炭。毛福梅一直不愿意离开丰镐房这个地方。意识到母亲所处的地方有危险,蒋经国三番五次发电报催促母亲去赣州,可是没等蒋经国把母亲接走,1939年12月12日,毛福梅不幸被日寇飞机炸弹炸死。蒋经国悲痛不已,含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并叫人刻在母亲的墓碑上。

  

  毛福梅一生从一而终,对丈夫赤诚忠心,可却换来“守活寡”的境地。她的悲欢爱恨只能硬咽在心里,带到坟墓中。毛福梅生前死后都成了一场悲剧。

  声明: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上一篇:3本主角是建筑师:披着现实向外衣的完美成人童话
下一篇: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