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09
手机版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而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其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势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由于存在高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家庭缺少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社会缺乏对良好劳动风气营造等原因,使高校劳动教育出现定位不精准、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效果不显著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劳育人”和劳动“四最”价值取向,发挥工匠劳模精神;以高校为主阵地,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完善课程、师资、制度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

  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发挥家庭、高校、社会作用和功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实现劳动教育入脑入心,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想劳动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虽已“重新回归”教育体系,但发展之路依旧道阻且跻。高校还未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落实方案,对定位、目标等大方向问题仍存在迷思,在教学设计、考核制度、师资统筹等具体安排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为此,必须探寻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家庭基础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形成崇尚劳动的家风家训。

  家长要改变以往“分数至上”的重智轻体观念,提高劳动认知水平,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子女在“勤俭持家”“勤劳质朴”的家风和“求知”“上进”的家规家训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养成劳动品质、耳濡目染地端正劳动观念。

  同时积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类劳动实践活动,推动良好家风家教进校园、进社会,以家风促校风、以家风带社风。

  二是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想让子女尊重、热爱劳动,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积极地开展劳动实践,争做单位的优秀员工和工作标兵。

  

  还可以邀请子女到自己的工作单位进行工作现场观摩,加强亲子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向子女传授自己的劳动经验,引导子女发自内心地爱劳动、想劳动、会劳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

  在子女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时给予正确劳动指导,让子女从喜好、专业、特长等维度考量职业选择,协助子女分析、选择合适的岗位,并对求职受挫的子女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

  三是赋予子女劳动实践的机会。大学生相较中学阶段时课业压力会相对较低,且通常只在节假日时居住在家,家长则应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鼓励子女开展劳动实践,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例如洗衣、刷碗、收拾房间等,鼓励子女到社区和家附近参加公益服务或兼职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及时对其劳动行为成果予以评价反馈,帮助子女增强劳动信心,激发劳动热情。

  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一切教育在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不论是家庭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都要通过大学生本身自觉的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处于高校阶段的大学生心理与生理更加成熟,已具备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中小学被动的劳动意识启蒙与习惯养成。

  

  应把重点放在自我教育上,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劳动素质,锤炼劳动品格,挖掘劳动潜力,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培育“爱劳动”的精神

  爱劳动是大学生在参与劳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既要在情感上充分肯定劳动对美好生活的意义,培养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体会艰辛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价值。

  大学生想要真正做到爱劳动,就必须端正劳动态度、丰富劳动情感、增强劳动认同感,发挥劳动振奋精神、完善道德、锤炼意志的作用,充分调动自身劳动积极性、劳动主动性以及劳动创造性。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积极参与各类劳动实践,做到发自内心热爱劳动。大学生要崇尚劳动,要坚持“爱劳动”的情感导向以焕发劳动热情,在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积极参加学术竞赛、创业比赛等科学竞赛,以及校园美化、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

  在校外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兼职等活动;在网络生活中积极关注劳动相关的正面新闻报道,自觉抵制消极的劳动观点的传播,弘扬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是热爱劳动人民。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关爱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在假期参加下乡支教、街道挂职锻炼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尊重清洁工、服务员、保安等普通劳动者,对所有为人民干实事的劳动者心怀感恩之心。

  

  三是爱惜一切劳动成果。大学生既要珍惜自己的劳动创造,更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一针一线、一饭一粥,不损害一花一草、一砖一瓦。

  涵养“懂劳动”的价值观

  大学生在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直接受到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必须“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悟劳动之美”,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共识。

  首先,要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大学生要明确劳动创造价值,将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求,达到磨砺意志、提升心性的目的,把自己从赚取薪酬、发财致富的狭隘劳动观念中解脱出来。其次,要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道理。

  

  一切劳动都是平等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靠劳动创造,大学生要将创造美好生活为己任,消除对体力劳动的职业歧视,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

  不通过工资水平、社会地位、行业前景划分劳动者的等级高低,正视不同行业岗位劳动者对国家与社会建设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中,在不懈奋斗中感受劳动幸福。

  最后,要懂得劳动的相关科学知识。掌握劳动与安全、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数字化时代中出现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共享劳动等形态,自觉学习劳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共同构建劳动科学体系。

  提高“会劳动”的技能

  

  首先,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锻炼日常劳动能力。大学生要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洗衣叠被等内务整理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参加宿舍卫生评比、美化校园等活动,在改造校园生活条件的过程中锻炼基本劳动能力。

  其次,积极参加生产性劳动和技术型劳动锻炼生产劳动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三下乡暑期实践、参观劳动基地等方式提高劳动素养,还要注意到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主动学习适应科技发展与复杂劳动的技能。

  大学生要准确评估自己当前的技能水平,正视自身劳动能力的缺陷,通过实习实训、企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最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培养服务性劳动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社区服务、法律宣讲、小学支教等活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情怀,提升服务性劳动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养成“想劳动”的习惯

  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和人民,巩固习得的劳动技能,并以积极的心态加入到劳动队伍中去。首先,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在劳动实践中坚持慎独和自省,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主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勤思考、善反思、爱创造的劳动习惯。

  

  其次,制定劳动任务清单。科学安排每日或每周的劳动任务,并按时完成设定的相应指标,定期进行回顾和总结。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来巩固以巩固旧的劳动习惯或养成新的劳动习惯。

  最后,将劳动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初期,大学生要将劳动视作一种乐趣,学会从劳动中获取满足享受,例如通过家政打扫获得环境整洁的愉悦感受、通过种植瓜果获得农耕丰收的快乐、通过公益服务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等等。

  在后期,大学生则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思想境界上,将劳动本身作为一种习惯,即把劳动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劳动目的从谋生手段到实现价值和奉献社会的飞跃。

  举报/反馈

上一篇: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如何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
下一篇:2023年成人高考的条件与要求!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