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雅气质以及文明精神的养成,要从多方面培养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19
手机版

  诗礼乐,都是儒家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辩证地看,三者既相区别,又有内在的统一,统一性重于差别性。这种统一性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诗、礼、乐的内在统一

  首先,三者统一于“兴于诗”,或统一于“学而时习之”。诗、礼、乐都是君子必学、必修的内容。如果人的修养是毕生之旅,那么其发端是始于读书。而这种自我完善之旅永远在进行中的标志,就是读书习惯,以及一次次重新开始的读书习惯之养成。简言之,“兴于诗”就是指明,个人修养之启动与成功,都在读书一事。“兴于诗”,就是别想“离开书”。其次,三者统一于“礼”或“立于礼”。诗与乐都有喜怒哀乐,爱憎悲欢。而这些都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所以,无论是诗,还是乐,都离不开道德礼义之“礼”。诗必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且达于礼,然后才可论诗。而儒家所谓“乐”,是符合礼的乐。故三者可以统一于“礼”。第三,三者更统一于“乐”。诗就是可以读的音乐。所谓“《诗》为《乐》章,《诗》《乐》是一,而教别者,若以声音、干戚以教人,是《乐》教也;若以《诗》辞美刺,讽喻以教人,是《诗》教也。”

  

  诗与乐,本质上不分,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关系。且诗、乐既然同是教化,而所教者何?礼也。故,诗与乐,通过礼,也达到合一。当然,在最终的形而上的层面,正如《论语》首句所说,学问、仁义、以及人不知而不愠,都是一种“乐”。此三者向上升华,最终合于儒家教育哲学所称道的广义的、普遍的“乐”。读书要达到小成,必须达于“敬业乐群”,“仁以行之”,就是“礼”,或“立于礼”。小成不足,还要“大成”。而所谓“大成”,就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遁世无闷”,“人不知而不愠”。概而言之,就是“成于乐”。进一步追本溯源,也可以说“兴、立、成”之教育哲学思想统一于《易经》的哲学趋向。《乐记》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简”与“易”都渊源于《易经》中关于“道”的漫长的历史沿流。

  

  更重要的是,《论语》所描写的孔子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兴于诗”,何其相似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立于礼”“敬业乐群”何其相似于《周易》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而“人不知而不愠”、“成于乐”,何其相似于《周易》之“遁世无闷”而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高度对应于《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元亨利贞。“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矣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而“兴于诗”,学而时习,乾之元也;体仁乐群,得众用世,礼也,立也,亨而利也;“成于乐”,“人不知而不愠”,语默出处,潜龙之德,贞夫一也。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论学之元亨利贞也!可以说,在此,既有儒家学问之道,又实现了天道、人道与学问之道之大统。大统之中,又内含着一种内在的循环。

  

  二、音乐教育、乐教和大学精神之养成问题

  联系到当今高等教育,大学精神,以及高教的改革和发展,儒家关于音乐及“成于乐”的哲学对当今的启发是,应该重视大学中的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以及儒家的“成于乐”所代表的教育哲学思想。大学生高雅气质以及文明精神之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固然始于读书,但只读书是不行的。就学养而言,还要“知书达礼”,乐于所学,安于所学。故“兴于诗,立于礼”之后,仅是“小成”,还必须“成与乐”,以至于“大成”。换言之,“立于礼”但没有达到“成于乐”,就不能保证真正解决了培养人、改变人、成就人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教育之“成于乐”,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成于乐”了,才算彻底培养、改变、成就了人,使之能“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校大面积朝职业化转型的发展,不能被理解为“文化以及学科”知识系统的降格或通俗化,功利化,甚至庸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质量滑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教育水平下降等问题,部分原因就在于,在很大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文化降格、学科要求降低为代价,甚至以此为途径的误区。普及或大众化,不能等同于通俗化;注重实用不能堕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甚至包括职业教育,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等人文学养的要求和教学。

  

  分析显示,失败的原因在于学生语言训练不足、选择职业过早,以及欠缺对工作环境的认知等。这说明,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也必须指向、并达到“成于乐”的境界。如果学而不知所学之意义,不爱所学,不要说走出校门之后,即使在课堂上,也将心不在焉,甚至厌恶、痛恨自己的专业和学科。教育之悲剧,大学生涯之败,源于不能“成于乐”者应当是大有人在,甚至比比皆是。所以,忽视了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的“成于乐”这一点,不但意味着专业思想教育自始至终都没有成功,而且整个教育过程都失败了。“成于乐”,就是要指向相关审美观的养成,或以此为旨归。当然,“乐”首先是指音乐。但是,参考儒家之爱乐的传统,特别是儒家之“成于乐”的理念,音乐教育和音乐修养本身,也必须指向学问“大成”意义上的“成于乐”。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乐”,才不但关乎大学生个人,也关乎大学精神与社会风气,乃至国家之治乱,民族之兴衰。结语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应当重新思考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因为,从学理的意义上说,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在教育方面。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上浓缩了儒家的教育哲学。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而摆脱戾气,弘扬正能量,恢复与倡导人情风俗之温柔敦厚,广博易良,恭俭庄敬,礼义廉耻,正是目前社会与大学所急需的。尤其是“成于乐”,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建设良好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改进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历史进入现代、后现代,整个世界面临着传统断裂之后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有的学者将这些危机概称为现代文明之病。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类危机在我们国家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表现也更为深剧。现代危机的原因,人类文明的病源,与人类抛弃传统,或传统之断裂,大有关系。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共识。

  拉库-巴拉特认为,在我们精神的纪律组织中,音乐实际上比图像更为根本。借助音乐的纽带作用,萨义德和巴伦博伊姆首先跨越了他们之间的种族和文化隔阂,也跨越了种族冲突。当萨义德、巴伦博依姆、马友友、以及来自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的阿拉伯、犹太、黎巴嫩、还有德国音乐家们超越了政治分歧和身份差异,成就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合奏,欧洲文化首都魏玛音乐厅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的时候,他们就以音乐的形式,实现了歌德的《西东合集》。他们所代表的音乐文化追求,应该说是遥遥呼应了当今世界政治和文化走出分裂,恢复统一的时代需求。

  重温儒家教育哲学关于音乐和乐教的思想内涵,不但是教育的本质和国家发展需要所决定的,也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厦大教授赵燕青惩罚不生孩子事件有多可笑:历史典故杞人忧天解析
下一篇:大学应该怎么过,怎样做才能拥有完美的大学,接下看看吧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