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首批青年战疫突击队凯旋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19
手机版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谢梁晖

  近日,南山区南山街道南园村相关区域满足解封条件,解除相应防控措施。在南园村管控期间,不少志愿者逆行来到村子里,为疫情防控发光发热,这其中有7名来自哈工大(深圳)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哈工大(深圳)青年战疫突击队。

  

  3月15日,深圳正处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哈工大(深圳)响应团市委号召,面向全体师生发布了一封特别的“招募令”——希望广大师生积极加入哈工大(深圳)青年战疫突击队。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哈工大(深圳)首批青年战疫突击队组建完成,整装待发。

  3月18日,突击队员们来到南园村,正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该村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等防控措施,村内居民除参与每天统一的核酸检测外,原则上必须居家观察。

  南园村是一个较大型的城中村,居民人数多、情况复杂。除了在固定的核酸检测点协助扫码、整理物品、维护秩序等保障工作,突击队员们还承担了协助社区及医护人员开展流调、核对信息、统计数据、发放物资,对行动困难人员、居家隔离人员上门核酸采样等工作。

  突击队合影(左起依次为:赵飞、徐一方、曹睿迪、王鸿程、孙士龙、李雨恬、范鑫)

  “开始工作后,才发现基层工作真的太不容易。”队员们在服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突发状况”。“一些居民不太配合开展每日一检,我们就花尽心思劝导。”“穿着‘大白’防护服爬到8楼,却发现居民不在家,我们只好晚些时候再爬一次楼。”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队员们却笑称“一年的运动量都在这了”“是提升交际艺术的好时机”。大家互相加油鼓劲,共同商讨策略,迅速成为了当地居民们的“好邻里”、防疫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一周的志愿服务中,突击队员们累计协助核酸检测将近万人次,上门服务近500人次,为居民们发放物资近200份,充分展现了哈工大(深圳)志愿者们的责任担当。

  教务部的范鑫是首批突击队队长,让他最感动的两个关键词是“团结”和“积极”。他说,队员们互帮互助、有商有量是常态,休整之余,队员们会主动来到疫情工作站,看看有没有什么力所能及能帮上忙的工作。“这次的志愿服务结束了,但大家一定会把这份温暖传承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范鑫说到。

  发展规划处的李雨恬是突击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24岁的她工作起来干劲十足。她说,每次社区在志愿者工作群里发布任务时,哈工大(深圳)人的“手速”永远都遥遥领先,大家总是“抢着”要工作。“能多做一点是一点,我们都希望为这座城市发光发热。”

  科学技术处的徐一方同样是一名“90后”。工作期间,令她难忘的是队员们累计爬楼100层、步数轻松过万是常态。“大家团结一致,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这种感觉让我深受鼓舞。”徐一方说,今后将弘扬这种团结的精神,不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同样来自科学技术处的曹睿迪,是在深圳长大的姑娘。在她看来,这座城市“生病”的时候,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并肩作战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战疫期间,我更加感受到深圳是一座温暖之城,我爱深圳!”曹睿迪说,今后将更积极地去做志愿者,把爱与温暖一路传递。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赵飞的女儿只有一岁多,在背上行囊离开家的时候,她甚至没敢拥抱一下女儿,说一声“妈妈这几天不在家”。放下母亲的柔情,暂别年幼的女儿,防疫“战场”上的赵飞十分干练。工作之余,她在朋友圈写下“这场战役没有硝烟,但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编排队伍、培训调度、扫楼登记、分配物资、大规模核酸,志愿工作随时上岗。”女儿长大后,会明白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孙士龙在看到招募令后第一时间报了名。“来了就是深圳人,我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孙士龙说,真正成为“大白”后,才知道防护服里有多闷热,也对医护人员的辛苦有了真正的感同身受。他希望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一起早日战胜病毒。

  “每个人都了不起!”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王鸿程为南园村战疫中每一名医护人员、每一个村民点赞。他说,相比大家的坚守与付出,志愿者们的工作不算辛苦。“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疫情当下,努力为社会做些什么,正是一名党员的初心。”王鸿程说道。

  审读:喻方华

  举报/反馈

上一篇:孙宽 | 书写生活本真,冷飕飕的人间有温暖
下一篇:天津高新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引领大健康时代扫码阅读手机版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