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拒绝“洋排名”,将再一次成为风向标吗?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南京大学郑重宣布,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对此,出现了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这是为了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做教学科研工作。有的则认为,南大长期受到排名下滑的困扰,被人们称为“华五守门员”,于是干脆不再参与,不再向任何大学排名机构提供数据,以名继续难堪。

  每个人都可解读,但解读是否符合实际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把视野放大一些,把观察时间段拉长一些,把各方面情况综合一下,就会发现第一种解读并不完全也不全面,第二种解读是基于拥趸排行榜的臆断,与实际情况不沾边。看一看宣布此决定的时机就知道,这是在通报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中宣布的,郑重其事,说明经过深思熟虑,表明这是高校在新时代发展基本思路的体现。所以也可以判断出,这绝非南京大学独家见解与独家做法,而是国内高校的共同认识和共同选择。对此,不妨具体分析一下。

  

  如果分析过“洋排名”就知道,暂且不论排行过程的“猫腻”,仅就所有榜单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言,论文以及与论文相关的数据在榜单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存在一白遮百丑的不合逻辑之处。

  比如,在泰晤士的指标体系中,教学、研究、论文分别占30%、30%、20%,但是研究与论文实际上还是论文的分解,占比达到50%。QS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10%、师生比例20%、单位教师论文引用数20%、国际教师比例5%、国际学生比率5%。其中的学术声誉不过是论文的另一面,论文占比达到60%以上。

  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出版物15%,规范化引文影响10%,引文总数15%,被引用最多的10%的出版物数量10%,被引用最多的10%出版物总数的百分比5%,被高度引用的论文数量在各自领域中所引用最多的1%中名列前茅5%,被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中排名前 1% 的出版物总数的百分比5%,算一算就知道,论文比重达到65%。

  

  即使是国内的软科排名,虽然权重较为平均,教师获奖、高被引科学家、N&S(Nature和Science)论文和国际论文指标均占20%,也是论文为重,因为高被引科学家不仅叫法不准确(文章引用很多,不一定是科学家,这是常识),而且还是间接评价论文。

  一所包括万象的大学,硬是只用论文去裁剪,可合理性到哪里找去?这正如一个人,高矮胖瘦、有俊有丑、有白有黑,还有人种的不同,硬是简单地用高度去评价,你说结果可靠吗?

  正因为如此,两年前相关机构又发布了规定: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可见,单纯用论文评价学校和学科的做法已被弃用。

  

  南京大学是引入“洋指标”并作为科研评价指标的国内第一校。40年前,该校有人提出,搞基础研究,一定要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要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要有SCI论文,要以此作为衡量物理系教师科研成果和水平的标准之一。此意见的确很有道理,即使现在看也是如此,所以被学校采纳,南大引入SCI指标体系并作为评价科研和水平的标准之一。#高考择校#

  当时南大的确实是第一个“吃螃蟹”,但简单的数量考核,避免人浮于事现象,还使评价绕开了很多难以处理的人为因素干扰,科研评价趋于客观,于是被所有高校效仿,在科研成果和水平评价方面起到了风向标作用。

  但是,后来的发展却逐渐偏离了“评价科研成果和水平标准之一”,SCI论文相关指标成为无所不能的唯一标准,除了用于科研学术评价标准之外,还是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校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后果。

  

  2020年2月,相关机构要求坚决扭转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问题,并发布了具体规定:在人员聘用中,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不宜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资源配置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等等。

  南大此次公开声明,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不再向任何大学排名机构提供数据,就是落实相关要求的实际行动,实际上这就是新情况下高校发展的新风向标。高校早就开展了唯论文、唯洋排名的清理工作,许多高校的简介中也删除了相关表述。人民大学2020年就宣布从2022年起,不向任何世界大学排行榜公司提供数据,兰州大学于2021年退出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可以预见,国内高校将会逐渐停止向各类排榜机构提供数据。

  

  唯论文、唯SCI现象虽然被明令禁止,但惯性作用还在,“洋排名”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排名结果,难以习惯不采信及SCI论文指标、ESI指标排行的评价方式。

  有的在问,远隔万里,国外公司是如何给国内高校排行的?它的资料从何而来?原来是国内高校向国外公司报送数据。这就太让人意外和惊讶了。谁都知道,各个单位的数据只有法定机构才能获取,为何却向外国公司提供呢?

  在数据方面,国内只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行政体系为了掌握全面情况,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内一级一级往上报送数据。另一个是国家专门统计机构,依照法律授权,获取各行业各单位各个方面的数据,也就是说各个单位必须向统计部门报送数据,而且还得十分准确,不能弄虚作假。

  国外排行机构是何方神圣?国内高校凭什么向他们报送数据?应该知道,所有排名机构都是商业运作项目,国内高校向它们报送数据确实荒唐。这不仅是妥当不妥当、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还涉及太多的法律、道德以及其它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进入一些“洋排名”,所有这些都被某此高校忽略了,值得深思。

  

  我们的高校有三大定位,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一切都是为了服务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国内高校根据我国需要确实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评价方法以及标准也只能是自己制定的标准,这样才合乎逻辑。

  国内高校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建设方案要求,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还要求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大学建设之路。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对比一下各种“洋排名”的指标就知道,与这些要求相差甚远甚至格格不入。所以用“洋排名”评价学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以“洋排名”作为作为发展目标更是大错特错。归纳起来有三大原因:

  

  第一,公办高校数据属于国家所有,除了有法律规定之外,不应该向境外一切机构提供数据,也不应向国内民办公司提供提供数据。

  第二,国内高校按照我国发展需要确定发展目标和制定行动计划,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洋排名”起舞,显然方向发生了偏离。

  第三,我国已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建设和学科建设评价方式与标准,并已经形成了体系。比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意见、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十条规定等。

  网友们,从逻辑上讲,国内高校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和发展逻辑,将“洋排名”当成指挥棒是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南大以及一些高校抵制这种做法,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正确选择。不知你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从“SCI索引系统”到“SCI至上”,学术界的反思?

  教育部要求博士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毕业标准低还是高了?

  破了论文“SCI至上”,教育部再破专利“数量至上”!

  破除“SCI至上”:两部门宣布1个取消,连说14个“不”!

  5年前一位教授的吐槽?精辟,精彩!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后摆摊卖书 有人出40万助其开书店
下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什么东西呢?来看看吧!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