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了”|孩子厌学,父母该怎么办?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因为沉迷游戏?性格懒惰?不求上进?还是其他?

  先来看看本篇漫画主角「小明」的想法。

  

  

  NO.1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近几年,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大部分是因为,家长们发现,自家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抑郁,甚至自残、自杀行为。

  有一部分孩子,是像小明这样的,直接跟父母硬刚,一言不合就发火。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以沉默、拒绝沟通来应对,任你暴跳如雷,我自岿然不动。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亲子关系都变得剑拔弩张,家庭气氛降至冰点。

  

  然而,在咨询室里,双方都各执一词。

  · 家长束手无策,急白了头发,经常以泪洗面。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辛辛苦苦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吃好穿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吗?”“我说什么,ta都不听,软的硬的都试过了,没用呀!”

  

  · 孩子心里也很委屈,感觉被逼得喘不过气,非常绝望。

  “我说什么他们都不懂,只说他们想说的。”“我成绩不好,他觉得丢尽了脸面。”“感觉他看我就像看垃圾一样,我现在一听他说话就烦。”

  

  学习这件事,仿佛变成了家长和孩子“你追我逃”的死亡游戏:

  家长越逼着上学,孩子越不想上学;孩子逃不了了,就只能“拼死一搏”。

  为何会演变至此?

  也许,我们需要看到“厌学”的背后,孩子真正缺乏,和想要的东西。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和研究发现:

  青少年这个群体,之所以集中出现大量的情绪问题、叛逆问题,是源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

  这个关键期,称之为自我同一性探索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形成“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关于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角色定位的人格认知。

  

  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

  如果自我同一性得以顺利发展,孩子会有较高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但如果因为学习问题,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到了阻碍,无法获得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可能表现出“厌学”的行为。

  那么,“学习”如何影响孩子的同一性发展呢?

  NO.2

  学习不好,一切都不好

  若是问一个孩子:为什么要读书呀?

  他们的回答可能是:

  我也不知道,这个是灵魂的拷问;因为成绩好的话,才能玩自己的爱好,打游戏玩吉他;学习好,爸妈就会开心……

  很少会有孩子说,因为喜欢读书,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喜欢通过学习了解更大的世界。

  在这个焦虑盛行的年代,学习本来有的乐趣被稀释了,变成“功利性”学习和“表演型”学习。

  要么,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学习;要么,是为了扮演乖小孩而学习。

  

  我们都知道,学习本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过多地监督、催促,就无形中把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抢了过来。

  这意味着,孩子还没有经过反复探索、尝试和选择,就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个人选择,容易发展成自我同一性早闭。

  换句话说,孩子丧失了独立感和自主权,只能被动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不仅如此,学习的好坏,几乎成为了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其他缺点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成绩不好,其他的优点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学校,优等生受到老师、同学的喜爱;差生,不仅是老师的麻烦,还可能成为别人口中的“狐朋狗友”。

  

  在家里,由于学习不好,孩子的其他优点都不值一提,甚至变成了缺点。

  喜欢打篮球,会被父母说他贪玩;喜欢画画,会被父母会说不务正业,学习要也能有这个心思就好了。

  在父母眼中,只要学习不好,其他一切都不好。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得到的评价和反馈,几乎都是负面的、不好的,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那他们就会把【学习】和【被批判、被否定、被嫌弃】等等负面感受划上等号,并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更有甚者,会进一步把老师、父母、同学这种外界的评判内化:

  我爸妈不喜欢我——老师同学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自己。

  这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严重破坏,对自信、自尊的剥夺。

  

  那些被剥夺的自我价值感,到哪里去了呢?消失了吗?

  不,他们转向了其他地方寻求补偿,转向了一切可能给ta关心、尊重,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地方。

  比如游戏、网络、动漫、恋爱……

  

  但是在大人看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又开始对孩子新一轮的围追堵截:

  没收手机、强制补课、限制自由……

  终于,唯一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路径也被堵死了。

  果不其然,孩子越来越厌学。

  我们会发现,厌学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孩子重新获得自我价值感,回到成长的轨道上,才是关键。

  NO.3

  回到父母的角色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

  如果父母能看见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优点,并如实反馈于ta,那孩子也会认为:

  虽然我学习一般,但我还是好孩子,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

  正面的情感体验和反馈,有助于孩子提高自我价值感,也能打破学习与负面感受的等式,减轻对学习的抗拒心理。

  

  那么,对于已经厌学的孩子,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01

  先接纳自身的焦虑情绪

  害怕孩子落后于他人,总拿他与别人作比较;经常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孩子考好了就特别开心,考差了就情绪爆炸……

  这些都是父母内心的焦虑感在作祟,却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一提到学习,孩子潜意识里的反应就是:在爸妈心里,学习比我更重要。

  父母可以先接纳自身的焦虑,保持心理灵活性去处理教育问题带来的压力。

  而不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加压泵,把压力变得更大,然后交给孩子。

  

  另外,不仅仅是教育的压力,对于“解决孩子厌学”的焦虑,也需要接纳。

  尽量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今天我理解他爱护他,明天他总该去上学了吧。

  手上的伤疤尚且需要两三天愈合,何况是自我价值的心灵深层打击呢。

  当然父母的焦虑和自身的情绪,也需要重视和排解。如果无法自我消化,难以控制将这种压力向孩子传递,父母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寻求支持。

  02

  回到父母的角色

  父母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原本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爱。

  不要因为学习重要,家里所有人都变成了老师,都去管他的学习。

  

  尤其是,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理解ta是遇到了困难,接纳性倾听ta的想法。(戳我→学习接纳性倾听的心理技巧)

  而不是上升到智力、人格上,去指责和打压ta,否则,孩子所有的缺点都会因为父母的聚焦而被放大。

  ta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燃起对自己的信心。

  父母请回到自己的角色上,把一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关心、信任、自我价值重新补回给他。

  点击图片看看父母可以怎么沟通

  03

  必要时,可考虑家庭咨询

  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来帮孩子预约心理咨询,希望由专业的咨询师帮助孩子修复。

  但由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信任已被破坏,有些孩子会拒绝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进行咨询。

  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建议可以先从父母进行心理咨询开始,或者从家庭咨询开始。

  孩子的问题不是凭空的出现的,而且大都反映出家庭的问题。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可能需要在更大的单位——家庭的背景下去看待。

  同时,这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改变和力量。将事情的关注点,从孩子的身上分散、转移,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减少对孩子自我价值和自尊的破坏。

  这也是家庭咨询有效的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孩子厌学并非问题本身,只是一个表现。

  我们需要看到,厌学背后的心理问题,并尝试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和痛苦,帮助他们成长。

  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给孩子更多的倾听、包容和陪伴。

  - END -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公共营养师证怎么考?公共营养师证去哪报名?
下一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日均浏览量超2891万次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