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掌握这几点很重要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原标题: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掌握这几点很重要

  编者按:高质量的学生工作可以有效地培育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及时补足社会中的人才缺口。而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以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了解学生需求,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少高校辅导员会抱怨工作的繁重与琐碎。那么高校辅导员究竟应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以服务学生为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用高质量的学生工作助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一读今日分享“辅导员工作三部曲”的第一篇《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掌握这几点很重要》,该篇为辅导员的“工作之术”,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了“怎么办”的问题,期望能为高校学工部门,尤其是辅导员带来一些工作上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为西北大学薛原授权一读转载,文章原标题为《高校头号玩家:辅导员自我认知与工作方法浅议》。

  用一个词形容辅导员工作,你会想到什么?

  奉献、责任、使命、担当、辛劳......

  没错,这些满含核心价值与时代精神的正能量词汇,为我们勾勒出一份光荣高尚但沉重辛苦的工作,这种褒奖是国家对24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高校专兼职辅导员们的认可与肯定,我们也从不吝惜使用这些词语来概括和强化辅导员的职业形象。

  只是,随着这种符号的深入人心,我们似乎业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在与一些新入职辅导员交流时,一谈到工作认识,这些经历过重重笔面试选拔的年轻人,原本轻松欢快的脸上一瞬间写满凝重肃穆,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令人肃然起敬,而又心生怅然,他们真的就已经有如此的觉悟了吗?

  我认为,在现今的语境下,我们对于辅导员回归初心能给予的最大支持,就是包容。

  我们应该注意到,如今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已是活泼张扬的90后年轻人,很多甚至本身就是95后“Z世代青年”,他们与前辈们相比,生活压力更小,信息涉猎更广,更加热爱展现自我,因此内心更关注工作带来的体验、成就感和发展性,在谈到初心的时候,我更希望听到有人能说:

  “我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有趣!”

  没错,事实正该如此。一份职业,初始吸引你的如果不是它本身能为你带来的快乐,那你注定不会真正喜欢它。而辅导员这份工作,实际参与进去,你就会发现它比绝大部分工作都更富生气和青春色彩,对刚进入高校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最能“玩起来”的职业,其本身蕴含的诸多不确定性,既是它在高校行政体制内的最大劣势,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大优势。

  辅导员,应该是大学校园里的头号玩家。

  01

  头号玩家的三个属性

  01

  来自未来

  如果大学是一款游戏的话,辅导员就是那个刚刚打通关的人(当然也可能是打通关好几遍的老人),一切过往情节都历历在目,不论成功还是挫折,现在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一种宝贵的 职业体验,他们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把之前的大学生活再过一遍”。而且,这群人目送同窗们奔赴人生下一站而自己仍驻留于校园,内心的失落会让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 “替代”心理(类似于失去幼崽的母狼哺育人类婴儿),潜意识会加速他们与学生达成 “共情”。再加上这些人都是学生干部出身,早已习惯也很善于与学弟学妹交流,几项优势综合,他们就像是专门从未来穿越回来,渡化后辈的使者。

  02

  头号玩家的终极任务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任务,教育部43号令等权威文件里已经阐述的十分详尽,我也非常认可文件里提出的 “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两个辅导员奋斗目标。

  但这两个词看上去还是有点“太美了”,就像开了美颜,让人很容易忽略过程的艰辛浩繁。关闭滤镜,头号玩家担负的终极任务,可以说Mission impossible:

  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大学体验的创造者与整合者。

  这里就必须先啰嗦一下,谈谈 体验。

  体验,产生于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是这个时代最核心、最昂贵的个人感受,从早期迪士尼主题乐园大成功到现在如火如荼的网红直播带货,任何对“体验”的改善都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商业利润。

  教育领域的“体验”革命也早已开始,在如今“一切皆可云”的信息技术冲击下,慕课、在线知识服务等教育手段正在以更新颖的形式、更低廉的价格迅速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与多元。有人说,未来10到15年,教育领域的竞争不是北大与哈佛的竞争,而是传统大学与谷歌、阿里、百度这样的网络科技公司之间的跨界之争。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悖论,对历史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一方面是每一次大科技浪潮都伴随的对传统大学的冲击与“唱衰”,另一方面是传统大学的框架和思路近千年来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这就说明传统大学肯定具备一些独到的优势,如同守护霍格沃茨城堡的古老魔法,成功的抵御住了技术、时代、市场这些变量,而使自己超然于变化之外。

  目前看来,这些优势里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体验”。

  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授之地,不光是知识与人的联合,更是人与人的联合。学生们待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里,不光“获取知识”,还在无时无刻的“获得体验”。教师与课堂带来学习体验,后勤服务带来生活体验,各类组织与活动带来成长体验等,这些体验既彼此独立,又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学生在这一特定时期对外部社会的感知,进而潜移默化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实境体验目前仍是各种技术手段无法跨越的护城河。

  

  只是,这道护城河现在也正在逐渐消逝。

  有来自外部的因素,比如通讯传输技术的迭代使得全息虚拟仿真(VR/AR)逐步普及,元宇宙越来越近,实境体验今后将不再囿于物理空间,当然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更多的还是源自大学内部,是因为我们疏于对“体验”的维护。 在现有高校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模式下,硬实力(学科、科研实力)所占权重远远高于软实力(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有那么多硬邦邦的办学指标要去追赶,相比之下提升学生体验这种不可量化的工作就显得愈发虚无缥缈、宽泛抽象。 再加上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下,大家都习惯于划分“分内之事”,没有人再愿意充当居间协调者,更没有人愿意主动为共同事务担责,学生们的大学体验因此经常处于片面、矛盾之中,减弱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减弱了育人效果。

  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制性难题,目前仍未有最优解,但值得欣慰的是,总有一些人在为弥合缺陷而努力,他们中有富含人文情怀的专业教师,但更多的还是身处一线的辅导员。

  因为,当这些人和学生朝夕相处,心越来越近的时候,就会超越某种认识局限,不计利益与得失,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自愿地、倾其所能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并主动担负起“体验整合”的职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辅导员啥都管,就是个良心活儿”,也是构成辅导员价值自洽和内心崇高感的力量来源。

  头号玩家的终极任务事实上从未发布过,但始终在这些人的自发觉醒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03

  头号玩家成长之路

  玩家从菜鸟变成老手须经历漫长的训练,辅导员也有一个思想和行动上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在我看来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01

  始于热爱

  优秀辅导员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这一方面取决于辅导员本身的素质与性格(参考九型人格测试里的助人型),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择业的初衷。

  

  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在辅导员愿意投入的时间精力、处理事务亲力亲为的程度、自我学习迭代的意愿等,其忙碌程度用“5+2”“白加黑”来描述亦不为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新手期的辅导员,千万不要苛责他们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他们在这一时期的所有时间与付出,都要为了与学生打成一片而努力,练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好能同吃同住、同玩同学,熟悉他们,陪伴他们,融入他们。

  然后,期待在某一时刻进入心流。

  心流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状态,我们常常用“忘我”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感觉。 辅导员如何进入心流是一个很难准确描述的过程,往往是在进入心流后的很长时间,通过追忆与总结,发现某件事成为了我们工作价值观升华的蕴含里程碑意义的仪式,比如一次成功的班会,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高高抛起,一次真诚的谈心,都有可能使你进入心流的心灵隧道。

  

  唯一能确定的是,辅导员的心流,来自于学生的认可与肯定,一旦感受到这种激励,你就再也回不去了,再也马虎不了了。心中的圣城已经浮现,此后一路艰难困苦,再也阻止不了你朝圣的脚步。

  02

  成于投入

  进入了心流状态的辅导员,干劲满满,踌躇满志。但是, 要成为头号玩家,他们还需要大量有意识的训练,这包含了理论素养、行政流程、专业能力、人生阅历等各个方面。那么这个从入门到精通的阶段要多久呢?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一万小时。

  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四到五年,这就是 一万小时定律。

  辅导员工作是很符合一万小时定律的,如果你刚入职负责的是本科新生,四年刚好是你带完一届学生的时间,此时你对大学全流程拥有了完整的学生视角和辅导员视角,对学生工作的各个阶段环节都有了实际的经历,具备成为领域专家的实践保证。

  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辅导员,最好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广博优于专精。所有涉及学生的工作包括党建、思政、班团、心理、奖助、就业等领域都应该积极参与, 不要过早给自己打某种“专业化”的标签,要争取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清楚流程,掌握关窍。

  二是建立“领地意识”。一些基础性的日常事务比如班级管理、社团活动等,不要一股脑甩给学生助理或兼职辅导员,专项工作比如奖助、心理等也不要全盘抛给所谓的“专干”辅导员, 一切工作的分工依据都应该基于你所带学生,要有“领地意识”,你的学生就只由你来负责,努力成为他们的流量入口。

  三是重视工作外延。广泛涉猎与学生相关的其他知识, 尽你所能的深度介入到学生学业中,包括本专业基础知识、本学科前沿方向、行业发展趋势、领域内大牛学者、职业前景等等,多跟专业老师聊聊天,也不妨给院系行政打打杂, 不要觉得这些是偏离主业,这实际上是你跟学生最大的一部分谈资。

  总之,辅导员工作没有边界,只有核心,任何与学生成长相关的领域,都是值得我们涉足的。时间精力成本依然是这个阶段辅导员最大的投入成本。

  03

  臻于常新

  一般通关一周目后(完整带完一届本科生),就步入了职业发展的成熟期,变成了后辈俗称的“老辅导员儿”。

  前面已经说了,这是一份经验积累型职业,或早或晚,我们都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理念与方法论,掌握越来越多的资源,建立起一支相对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甚至还有源源不断的后辈新人可供差遣,所有这些,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也会让我们经常“自我感觉良好”。

  此时对头号玩家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不确定性的未来,而是目所能及的安逸和稳定。工作周而复始,稍一懈怠,就很容易陷入“舒适区”不可自拔。

  面对体制和工作本身的困境,我们该如何破局呢?

  一方面,需要寻求外部支持,通过改变环境来保持动力。此时我们可以积极争取学校交流借调、岗位流动等物理空间转换的机会,会让我们面对新的挑战,唤起新的斗志,跳出来看原本的工作也会产生新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内部寻求突破。依然是老岗位,能不能“玩点新的”?此时你已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玩家,政策与规则的力量环绕在周围,身边有一支如臂使指的学生队伍,“搞试验田”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思政理论、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指导这些常规选项自不必说,你能不能在工作精细化方面做出亮点?比如针对所在院系凝练一套特色育人体系,以创业公司的思路搭建一个社团,创新某种班级管理方式或学生自我治理模式,尝试最新的app来提升工作效率,甚或著书立说,将多年踩的坑总结出来,成为后辈的“攻略秘籍”......

  事实上,越往后期发展,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越多。这是一份常干常新的工作,也是一份永无上限的工作,始终坚持深入学生,保持最初的热情与好奇,拒绝思维闭环,是这份工作能够持久保鲜、并趋于至臻的唯一途径。

  04

  头号玩家的推荐玩法

  每一个头号玩家都有自己的玩法套路,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仅仅抛砖引玉谈几点个人思路。

  01

  树立系统思维

  先讲个小故事:话说万历皇帝从小喜爱书法,不到十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后来一次万历皇帝赐予了张居正一幅墨宝,不料张居正非但不领情,反而上书劝谏皇帝别再沉迷书法,理由是:帝王以德治天下,艺术修为毋需深厚,天子的书法已经很好,应对批阅奏章足够,没必要再在这上面花费时间了。

  

  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不近人情,但这里面蕴含着系统思维的理念,不是说写书法不对,而是在资源有限(时间精力资源)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战略优先原则,要有取舍 。

  辅导员工作也是这样,头绪众多,事务繁杂,时间精力资源始终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就要合理分配,尽快构建自己的“系统”。我们可以参考辅导员职责九大方面,对各工作领域有一个基本的预判,然后在实际中不断微调,这样有利于我们明确工作轮廓,寻找工作重心,便于对手头多件事的轻重缓急作出排序。

  当然,上面说的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只需要明确一点:辅导员的各专项工作包括个人理论提升,都应该融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是“盐”而不是“饭”,这些专项技能只是我们藉由解决学生各种问题的工具,我们应该花时间成为专家,但是不要沉迷其中,更不要“舍本逐末”, 须知我们的中心一定是学生,更多的精力应该投入到与学生的相处交流中,通过真实互动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然后补上短板。

  02

  建立量化体系

  辅导员与学生构成了一种封闭型“人治社会”,时间长了,辅导员作为上位者难免会有脱离群众、独断专行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积极求变, 主动压缩自己的“自由裁量权”,搞精细化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量化”思维,通过制定公开透明的制度办法,设定合适的量化指标体系,来对资源、机会等进行分配,最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公正的契约关系。

  

  这听上去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你是否有多套能让人信服的量化制度,比如班级管理、奖助学金评定、荣誉评比等,这是衡量一个辅导员对工作熟悉程度、公正程度、总体把控程度的最好标尺。

  并且,我更建议所有辅导员都能对自己再“狠”一点,为自己也建立一套量化指标,让学生来评价。我在做辅导员那些年,每年最重视的就是年底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我把这当成一场自己的期末考试。对所带的所有学生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投入度、专业度、公正度等多项量化指标,然后将反馈结果汇总形成一份数据报告,那里面的我,是一个真实的我,那里面的问题,是我在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去钻研业务和提高能力,可以让我始终不偏离以学生为中心这条主线。把每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

  03

  善于赋予意义

  辅导员不光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我们必须有意识提升自己为事情赋予意义的能力,俗称 “讲故事,画大饼”。同样一项活动,不同的辅导员开展起来可能效果天差地别,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就是辅导员赋予意义的能力。

  相较于量化思维,这是一种更难掌握的综合技能。事实上,我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理论积累就体现在这里(而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在日常工作和各种主题活动中,辅导员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为其赋予意义,使之得到拔高,并被学生吸收认可,从而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这是辅导员人格魅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最大程度 让你与学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拉近距离。这样搞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成为你与学生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向你靠拢,并加速向你引导的方向前进。

  09

  乐于主动学习

  学生工作是一项共性很强的工作,所谓“全天下学工队伍是一家”。要想把工作干好,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我世界,要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向那些优秀同仁学习,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

  就像与学生接触的策略、开展各专项工作的策略、各类提升效率的软件...这些工作中的内容细碎繁多,并没有一本指南可以让你读完一劳永逸。至于怎么做表格、怎么开班会、怎么分配时间、怎么活跃气氛,这些点滴在日常中也往往是许多前辈在给我们示范。

  辅导员是很适合搞“师徒制”的。当然,现实中囿于职务、岗位等复杂因素,师徒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向他人进行请教学习,网络资源的丰富也使我们能很方便的“云拜师”。

  比如我心目中的师者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曲建武老师、魏书生老师,还有如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贾海利老师等,虽然我与这些前辈在现实中毫无交集,但丝毫不妨碍我在精神上“云拜师”。不论是曲老师的 《架起心灵的桥梁》,魏老师的 《班主任工作漫谈》,贾老师的 《朝圣之路》,这些前辈们就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很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推广开去,而他们的教育理念也确实深深影响了我,使我产生共鸣,我会模仿他们的行事风格,向他们看齐,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识世界。

  值得称道的是,这种无私的分享精神在广大辅导员里非常普遍,只要我们有心,很容易就能获取这些前辈们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自己快速提升。

  05

  写在章节末尾

  正文正文 2012年,教育部公布《辅导员誓词》,这之后辅导员入职就需要宣誓,我非常喜欢这个环节,如同从医者需遵循古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可能一群人天生为另一群人而存在这件事本身就蕴含着某种使命感和神圣感吧。

  章节末尾,愿用刚工作时的一段笔记与诸位辅导员共勉:

  我们所面对的,永远是一群最活跃分子,这些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既富热情又有知识,充满了这个年龄段特有的青春躁动,对生活充满了最纯真的憧憬也有一丝天不怕地不怕的莽撞。而辅导员,就是那个在一开始指引他们发现什么是该做的事,引领他们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敦促他们精进学业,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指导他们适应未知社会,陪伴并和他们一起热爱生活、静享青春、共同成长的人。

  多年以后,当学生们逐渐淡忘昔日的大学生活,辅导员作为一个符号,会成为他们与学校之间的记忆联结。那些好的辅导员,真的可以烙印在学生心里,他们的言行,最终也将融入成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

  头号玩家们并不闪耀,他们大多数时间隐没于这座校园,是成长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时光将为他们加冕。

  

  来源:手册君

  文章仅作分享,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一读EDU”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一读EDU”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

  责任编辑:

上一篇:小学生戴N95口罩上体育课,家长着急了,专家表示有窒息风险
下一篇:大学毕业才知道,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现实太扎心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