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大概念统摄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历年高考地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0
手机版

  原标题: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大概念统摄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历年高考地理阅卷评分标准+知识点归纳

  NO.1

  编者按

  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何为“大概念”“单元教学”,对大概念下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按步骤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明确了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核心所在以及设计的落脚点,对一线教学颇具指导意义。 ——陈保腾

  NO.2

  文章目录

  一、什么是大概念

  (一) 大概念与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的关系

  (二) 大概念是个相对的概念

  (三) 大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

  (四) 大概念具有鲜明特点

  二、什么是单元教学

  (一) 概念溯源

  (二) 单元教学的类型

  三、如何做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

  (一) 选择并确定单元的组织核心是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二) 梳理单元大概念及概念体系是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

  (三) 确定教学设计的思维展开路径是单元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基于大概念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路径 第一步,预期的学习结果设计

  第二步,可靠的评估证据设计

  第三步,一致的教学过程设计

  2.指向大概念建构的论证式教学设计路径

  第一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建构概念图

  第二步,从概念图中逐级归纳大概念

  第三步,设计与大概念一致的学习活动和评价内容

  NO.3

  原文分享

  

  

  

  

  前言:在报告中,程菊老师多次强调“为一线教师服务,要尽可能的实用”。程老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由于内容量大,站位顶端,要把程老师的报告的内涵、精髓吸收,变成我们自己的理解,还需多下功夫研读。所以本人仅是整理了程菊老师的主要观点、措施和文字材料,做是一个“搬运工”。如在搬运过程中发生偏差,还请各位读者见谅。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概念

  (一)回到源点,寻找怎么改

  用一个思考“如何为一个未知社会培养人”作为切入点,结合我国自2001年开始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从“双基培养”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素养培育”,依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从顶层设计课改方案,到教育部编制课程标准、新教材,颁布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评价体系》等,在这一系列措施中都透露出“变化”、“创新”,如在本轮新课改中,发生了很多变化:课标内容和结构的变化、情境载体的加入、高中新课堂的产生等,这些为“大概念”的出现与实践提供了时代背景。

  由此可以看出,大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为了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更好的落实、实现新的教育思想——培育学生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为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养成学生“必备品格”、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与保障。

  (二)核心概念辨析

  这种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和之前的教育改革服务模式做比较的。大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其本身就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型态。这种教学型态相较于将知识点“搭建成不稳定的结构模式“和”搭建成稳定而死板的结构模式“来说,它的型态是灵活、可变的,它是在“信息知识——结构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迁移知识”。而要实现灵活、可变、可迁移,就要使得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向的、单角度的、单层次的,而是双向的、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基于此,大概念本身的概念界定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更不应以“课时多少、内容多少“来衡量其“大“。因其具有层次性,所以“大”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概念界定:

  威金斯特别指出,大概念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这里所谓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

  学科“大概念”可理解为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的,能将学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关键的、特殊的概念。学科“大概念”观下的概念由“核心概念”“主要概念”和“分解概念”组成。例:自然环境是一个系统——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地形、植物。

  学科“大概念”的基本表述方式:概念+主题+结论或观点+反复出现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一个定义,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

  大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在表述形式上,大概念重在揭系关系阐述观点。大概念是在事实材料基础上概括出事实与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并表达出这种关系的观点。大概念可以用陈述句表达,如“自然环境是个系统”也可以是原理,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还可以是高度概括的名词,如“自然环境”越是用陈述句表达,越能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迁移力。

  2.在统摄范畴上,大概念既能统摄连续内容更能统摄非连续内容。尽管大概念是相对概念,但一般来说,大概念更适用于单元及单元以上(内容范畴)的教学设计。只有在足够宽泛的内容范畴内,才更有机会在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之间发现本质联系,进而形成上位的大概念。也就是说,越是层级水平高的大概念统摄的内容越不连续,越能从更加宽泛的领域广泛组织内容,越能体现大概念的价值和进阶建构意义。

  3.在功能性质上,大概念具有横断性,能跨时间、文化和情境迁移。大概念的横断性区别于概念之间的纵贯性。概念之间的纵贯性结构是以先后順次逻辑为主,利于形成连贯递进、逐步探入的地理思维。概念之间的横断性结构是一种上下位的层级结构,利于表现不同内容之间的同一性并建立本质联系。用大概念来横断更多内容并组成围绕大概念的内容组块,教学就易与连续聚焦到相同的大概念理上,也易于发生学习迁移。因此,大概念在功能上具有可迁性,大概念的这一特征使它成为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

  例如:初中地理《西北地区》

  纵贯性结构:地理位置一自然环境特征→农亚生产与分布→能源好发与区域发展→生态问题与区域发展

  横断性结构: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共同建构可迁移的大概念“区域差异”

  4.在教学组织上,大概念可以将已知与未知建立联系。越是上位的大概念,统摄迁移力越强,与教科书上的章节越脱节。

  大概念的生成是“具体——抽象——具体”的循环过程,这其实也就是高通路迁移的路径。(说明:其中“高通路”,本人认为是错别字,应为“搞通了”,就是说这个生成路径也是大概念的运用路径:即从具体的情境中抽离出其本源“象”(原理、规律、逻辑等),并将该“象”作为一种工具作用到其他情境中,并再次回归到“象”,使“象”本身更具统摄性、可迁移性。)

  获取途径:

  途径1:以课程标准为基准﹣学科核心内容

  途径2:以基本问题为导引﹣﹣教学核心任务

  途径3:以学习者所达到的理解来架构﹣关键的、特殊的概念

  5.单元大概念

  (1)单元大概念的载体

  根据课标的变化与要求,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应以真实情境为设计的载体,情境选取应典型,有代表性,不应一问题一情境。

  情境解读如下图:

  

  对情境的误区:

  ①情境只用于导课;②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情境;③情境是贯穿性的,但学习(教学)过程是从知识到原理,再到问题解决的;④大情境下的不同任务是老师的思维,不是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上误区中,个人认为第4误区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是致命的。

  (2)基于素养的大单元整体教学

  ①环节:包括教-学-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教”是老师的引导、辅导,不是主体;“学”是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主体;而教与学的方向是由“评”来衡量,是实现整体教学的关键。

  ②结构:教学的结构组成为“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做中学—做中讲—做中评”。

  由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无法在教师习惯的1个课时内完成,往往需要多课时的“项目学习、主题学习研究型学习(多课)”因而,教学设计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重构学习单元,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

  ③目的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出台,明确了学科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到单元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实现从“一个一个知识点”到“在真实情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或完成相关任务”转变。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帮助教师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

  ④分类

  

  单元教学分类,要明确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并依据单元组织核心来架构单元内容线索和内容结构,这是实现有效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例1:概念界定:比如必修二可以提炼出区位大概念来。

  

  例2:复习课共性特点和表现

  

  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改后一种常见的教学型态。它的特点由:①单元是课程、学习单位,不是知识点。②单元是以一个大问题或大任务来组织,把时间、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要素结构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或完整的学习单位;③学习单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单元结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单元主题与单元课时;④学习单元具有情境性,学习单元与某种真实的学习情境相关联,指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形式为项目学习。包括情境(问题)、任务(内容)、活动(载体)、作品(评价)。项目学习是以项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围绕某个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自主决策或合作探究活动,最终以作品制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其相互关系如图:

  

  (一)基本路径为:细化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创设真实情境,找准核心任务——实施单元活动。

  (二)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结果、体现行为表现。学习单元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持久理解,并能够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它是对课程标准的准确解读,也是通过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2.学习任务。如图:

  

  情境、任务和活动三者的关系为:组成情境的要素要包含学习内容;任务能从情境中选择出来;学习任务是支撑目标实现的载体,任务设计要体现情境、任务和活动的整合设计;活动类型要丰富多彩,设计时首先围绕任务,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

  (以上内容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内容高度相符)

  3.学习评价。评价要基于核心素养,并保持课程性质与基本概念、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的一致性。

  (三)具体表现

  1.超越课时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单元(内容重构)。扬弃既有的教科书上以学科内容为依据的单元编排方式;综合考虑学科大观念、思想方法和学科探究模式的渗透、强调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要以能够支撑整合的、真实的现实情境或主题为宜

  2.学习单元目标一定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要明确学习结果和体现表现性的学习内容。

  3. 创设贯穿单元的真实情境或驱动性任务。整个单元以一个真实的整合性现实情境或主题统领;以完成贯穿单元的情境化大任务或项目为主线设计问题,组织活动;任务或項目的解决或完成,需要整合该单元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探究模式、价值观念等方而。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罗盘,而不是给学生铺路、指路。

  4.强调问题或任务驱动的单元学习过程。可以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情境化大任务或项目分成几个子任务或子项目;子任务或项目的关系要符合单元整合性任务(或项目)解决思路或逻辑,尽可能与学生所产生的问題相一致;确保任务(项目)完成能够落实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5. 强调学生自主的深度学习和探究。整个单元学习以情境化任务(或项目)为驱动,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实践,注重学科思维和探究模式的运用;重点关注学习过程,强调思维深度、合作或探究质量;尽可能使学生学习及思维过程外显化和可视化。

  6.展示与交流。目的是评判设计是否合理。方式一是应用网络平台,为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进行解说;二是小组或同学之间评论或评选。

  高考越来越近,只有了解高考卷子的答题规则才能有效精准复习,答出高分。老师就高考各科评分细则总结给大家,以便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予以掌握,尽早规范答题,学的好还要考得好!

  高考地理评分规则

  真题回顾(一)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评分细则

  (1)标准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其他答案:

  河流含沙量大或河流携带泥沙多或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或河口三角洲面积大或泥沙堆积、沉积(2分);冬春季河流水量小或处于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量小,湖岸出露面积大(2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或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使表土疏松(或土质疏松)(2分)。

  错误答案:

  只答“泥沙多”(0分);“西风从中亚、西亚携带沙尘堆积”(0分);只答“河流处于枯水期”“湖泊水量小”(0分);“土质疏松”“过度开垦”(0分)。

  (2)标准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2分),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1分)。(说明: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满分5分)

  其他答案:

  冬春季干旱或土地干燥(2分);沙源东部为河谷,狭管效应,风力强劲(2分);大风天数多(2分);湖面摩擦力小(2分)。(最多得5分)

  错误答案:

  只答“降水少”或“植被破坏”或“西北风”或“山地摩擦力小”(0分)。

  (3)标准答案:

  (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分)。

  其他答案:

  铁轨上沙粒沉积(2分);对铁路损害大(2分),对列车产生危害或影响正常行驶(2分);造成交通事故(1分)。

  错误答案:

  风化侵蚀路基(0分);对列车产生影响(0分);影响列车速度、方向(0分)。

  (4)标准答案: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2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

  其他答案:

  设立阻沙屏障(2分);(生物措施)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或单答提高植被覆盖率(2分);增加绿化面积(2分)。

  答“工程措施”“阻沙措施”“固沙措施”“生物措施”只得2分。

  错误答案:

  设立护栏(0分);防护网(带)(0分);防河大坝(堤)

  (0分);增加绿化面积(0分);只答“植树造林”(0分)。

  真题回顾(二)

  (2015·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2)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评分细则

  (1)标准答案:

  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3分)(答对1项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3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其他答案:

  气候特点:纬度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全年气温高降水多。(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防止晒伤;气温高,容易中暑;动植物种类非常多,有些动植物有毒,防止吃到有毒的食物和被毒虫叮咬,动植物遗体易腐烂,防止有毒的气体等。(3分)

  (答对1项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3分。)

  错误答案: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0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旱涝灾害、缺氧、冻伤。(0分)

  (2)标准答案:

  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4分)(答对1项得1分,答对4项即可得4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4分。)

  其他答案:

  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机车制造业、电子通信制造业、建筑材料、管线制造业等。(4分)

  (答对1项得1分,答对4项即可得4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4分。)

  错误答案:

  钢铁厂、机械厂、机车厂、建筑材料厂、管线制造厂等。(0分)

  真题回顾(三)

  (2015·全国文综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评分细则

  标准答案:

  季节: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1分),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2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1分),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2分)。

  其他答案:

  季节:冬季(2分)。依据:当地上部分气温低于地下部分时,热棒散热。因此冬季时,地上部分气温低于地下部分,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热棒倾斜可以增大与铁轨路基的接触面积(1分),巩固铁轨下的路基(2分)。

  错误答案:

  季节:夏季(0分)。依据:冬季地温低于气温(0分),增大接触面积(0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固定路基(0分),保护铁轨(0分),保护冻土(0分),有利于列车正常运行(0分)。

  .

  下面这些地理知识点,大部分已经成为得分点,说明它们的价值所在,赶紧看吧,对你的备考很有帮助!

  描述类:多为看图归纳

  ● 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

  ● 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状况)

  ● 人文特征的描述(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状况)

  ● 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候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

  ● 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如盐碱化过程、天气变化、风向变化等)

  ● 多个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

  原因分析类

  ● 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

  ● 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

  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

  逆温、温度变化原因、温差大小、光照强弱、降水、气压、天气、气候、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盐度、洋流、渔场、赤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水能、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地貌成因、地质构造、河流水文变化、旱涝、岩石成因、缺水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逆城市化

  ● 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评析类(或者布局是否合理)

  回答此类问题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二要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主要涉及人文地理事物的布局因素: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线(点)、商业中心等。分析的时候注意有利和不利的。

  ● 开发与环保类

  一般要先答出某地区的资源状况,再答出开发这种资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 危害、措施及治理类

  如能源措施、某工业区的整治、某环境问题的措施、某大河流的治理

  ● 意义类

  一般包括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

  ● 画图类

  多为画地形剖面图

  ● 特征问题

  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

  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区位分析

  ●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经济因素: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社会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区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旅游(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区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解决办法类

  ● 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条件:

  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扩宽道路,专线(定线)行使;建立统一的交通指挥系统;统一培训驾驶员;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城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 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环境: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搞好环境教育,提高公众意思,加强环境管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绿化;对垃圾进行无害、再生处理。

  ●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普通)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 山区农业资源如何综合开发:(以江南丘陵为例)

  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改良红壤;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 如何综合整治(发展)一个工业区(鲁尔区、辽中南等)的经济: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繁荣经济;消除污染,整治环境,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

  ● 如何分析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的优势:

  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综合利用。

  ● 分析一个地区(省)的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的类型、土壤肥脊,可开垦土地等;

  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

  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

  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

  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溶水等。

  ● 我国中部崛起的区位条件:

  中部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水库容量、耕地面积、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通过;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 山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

  煤炭储量丰富;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连通,利于能源输出;接近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地区。

  ● 山西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摸清资源的储量,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依靠科技,强化资源加工环节,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电力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 首都由沿海迁往内陆的主要原因分析:

  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促进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分散大城市职能;有利于国防安全。综合自滨州地理学科发展中心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责任编辑:

上一篇:职称评审最全攻略!何时申报?怎么评审?有哪些要求?
下一篇:还在为学习物理而烦恼吗?送你几份妙计,简单高效提高成绩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