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位科技领袖北京集结!这次我们的命题是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过去一周,AIGC 在狂欢。

  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增长”,还未从 GPT-4 带给我们的震惊之中恢复,马上就被卷入了其与“文心一言”的对比和争论,紧接着微软又丢下了一颗名叫 Copilot 的重磅炸弹,要重新发明生产力,顺便给它差着辈儿的表亲 Clippy 正名(没错,就是二十多年前那个“臭名昭著”的回形针)。

  不过,在 OpenAI、微软、谷歌、MidJourney、百度的轮番轰炸之下,在 Copilot 究竟是解放打工人还是革打工人的命的争论之余,我们想谈谈人,包括技术背后的,当然也包括技术面前的。

  在这个全球化、细分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感觉自己像一颗螺丝钉,能做的永远都是高度分化的冰山一角,但事情并不总是这样的。回望我们文明的历史,那些璀璨的时代总是会出现一些极其耀眼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达芬奇这样的绘画大师,但他同时还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精通雕刻、发明、建筑、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而这样的通才在那个时代或许并没有现在这么无法想象,毕竟文艺复兴的"Renaissance"一词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了通才、博学家的代名词。

  

  图丨来源:Pexels

  我们把时间再拉近一点,看见上世纪初风起云涌的物理世界,一场索尔维会议集结了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 17 位诺奖得主,是量子力学的疯狂年代。而到了世纪末,约翰·卡马克和约翰·罗梅洛在堪萨斯城的车库里就捣鼓出了《德军总部 3D》这样的 FPS 游戏的奠基之作,乔布斯这样的狂人则凭着个人意志直接定义了苹果。可以说,每一次范式的转移,每一次对个人、对生产力的解放,都会带来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而随之而来的是井喷一般的人才涌现,而历史也许很快就要重复这一点了。

  或许去年我们仍对文生图的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摇摆不定,或许早前我们仍对 ChatGPT 的实用性有所怀疑,但 GPT-4 和 Copilot 的出现,意味着 "Work with AI" 将个人的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配备了合适的 AI 工具之后,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现有的社会规则很有可能被打破,“超级个体”的时代很可能即将(或者说,再次)来临。

  同时,AIGC 目前已经触及了许多领域,包括自动驾驶、医疗、金融、教育,以及以生物科技为代表的 AI for Science,这一轮 AI 的爆发势必将进一步赋能各行各业,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指数级的增长,乃至科学研究的突破。

  

  图丨来源:Pixabay

  不过,AI 虽然近来“功力大增”,可以帮我们完成更多的事情,但归根结底“超级个体”的天花板永远将由那个人才本身决定,而想要以 AI 重塑各行各业,同样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迁移、设计乃至训练、调校才能实现。我们相信,在 AIGC 爆发式增长的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同样也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点,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战略政策也可见一斑。

  为保障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网络安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持续进步和领先地位,美国延续其一向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重视,多年来频频出台政策以构建全方位的 STEM 人才培养体系,更于 2022 年 2 月 5 日在众议院通过了《2022 年美国竞争法案》,为吸引全球人才赴美、留美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新政,释放出强烈的人才争夺信号;欧盟也不甘落后,于 2022 年 7 月通过新的《欧洲创新议程》,旨在引领新一轮的深科技创新,同样在进行中的还有著名的“地平线”计划,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创新与合作。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我国自然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同代表委员谈到这三方面的工作。显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与人才,本质上都是对人才的极高重视。据悉,我国还出台了诸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旨在更深、更广地挖掘更多的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型、战略型、复合型和跨界型创新创业人才。

  

  图丨来源:网络

  创新人才从未如此重要。“跟随式创新”的时代正在 或已经成为过去,基层科学突破为应用技术升级累积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在当前全球形势下,“ 跟随”已经不再是选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秉承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一贯关注,在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下,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联合主办的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将于 3 月 30日-31 日在北京海淀举办。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国家一流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集聚密度最高的区域,在科学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方面遥遥领先。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简称“清华工研院”)成立于 1998 年 8 月,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和管理的事业单位,承担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北京转化和产业化的使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诞生于 1899 年,是历史上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商业化智库之一。自诞生起,就深刻洞察每个时代的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长期聚焦于创新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进程,使它不仅见证了百年岁月中跌宕起伏的产业变迁,也参与了一代又一代新技术浪潮引发的时代变革。

  此次活动的举办,除了希望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快提升海淀区域创新能力,还将通过最顶级的科技大脑们的分享,为我们绘制出一份关于中国创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蓝图。

  本次活动现场,除了新一届的 TR35 中国入选者之外,我们还将同步邀请往届 TR35 代表及评委,以及多位顶尖科学家、科技商业领袖、政府代表等一同参与。围绕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以及中国式自主创新的意义和指导等“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要在实践创造中找寻答案,更要在思想碰撞中提对问题,在为中国科技发展提振信心、指明方向的同时,共同投身于下一轮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爆发。

  

  在此之前,我们对这些“可能改变世界”的青年科学家们做了一个采访,提前问了他们关于这些“大问题”的思考,比如:从国家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终极命题亟待解决?又比如在各个科技领域,他们创新的最终目标和终极想象是什么样?

  我们试图通过聚合他们的答案,拼出一张中国科技和产业未来的蓝图。以下为部分节选。

  终极命题

  为了人类物种的延续与繁衍

  有人钻研卵子分子机理,TA 说我们的使命是在伦理规范下改善全体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有人要做“三维基因组版 AlphaFold”,TA 说希望能给世界带来战胜各种大脑相关疾病的新武器。

  有人致力于“看清”癌细胞的分子特点及其生存环境,TA 说将帮助我们对于生命体和疾病的分子特征的理解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希望能够引起生物医学研究与制药产业的范式转变。

  为了打破芯片和算力的瓶颈

  有人利用磁学新奇物理现象,要打破冯·诺伊曼结构的长年垄断,建立 IT 器件新范式,TA 说大力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是每一个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有人专注构建更高效、更通用的光学芯片接口方案,TA 说科研工作者需要去解决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公共问题,需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挑战痛点,不去回避难点,不跟风追热点,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工作。

  有人致力于将金刚石变成半导体,并实现微电子应用,TA 说要破除当前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新的赛道上“换道超车”。

  有人专研将光子芯片通用化,TA 说作为科研工作者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需要把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经常反省自己研究工作的价值。

  为了解决全球的气候与能源问题

  有人研究高端微型热电制冷器件,TA 说TA 的研究拓展了新型制冷材料的研究范围。

  有人聚焦光伏发电多维评估技术,构建了全球普遍使用的综合评估体系,TA 说要寻求低风险-高效益的光伏开发路径以服务全球净零排放愿景。

  有人专注于高温超导带材,赋能下游紧凑型可控核聚变,TA 说让中国高温超导产业蓬勃发展是我一直坚持的梦想。

  为了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

  有人深入钻研光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TA 说创新的意义在于增强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或造福我们的实际生活。

  有人用物理学实验方法,在原子尺度拍摄下溶液中化学反应的过程,TA 说要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物质观”。

  有人利用基于物理模型的计算成像技术,并与先进电磁探针结合实现原子级别分辨率,摆脱光学观察手段,TA 说要拓展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边界。

  有人建立起单原子催化剂的数据库,找寻规律、探索纳米催化,TA 说想看见催化的最本质过程。

  有人专注电子显微学,利用机器学习、材料学等交叉学科方法解决技术难题,TA 说我们的研究非常基础,从原子尺度上观测材料的结构,从而为未来在原子尺度上调控材料性质打下基础。

  终极想象

  一个超信息化社会

  有人专注于重构 6G 智能超表面,要实现无所不在的通信场景,TA 说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机会。

  有人致力于开发可穿戴的柔性电子纤维,打造智能服装、纤维手术机器人等,TA 说要开发能够计算的织物/衣服,就如同我们的手机和电脑。

  有人钻研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投身开发面向普通大众的,能用、好用、爱用的消费级脑机接口产品,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方式,TA 说这必将颠覆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

  通用人工智能

  有人基于“不同智能问题的本质一样”的信念,统一机器看世界和读文字的方式,颠覆机器视觉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TA 说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将有望和 100 年前的电力革命一样,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颠覆医疗

  有人研发电子皮肤和更高集成度的芯片,TA说 我更愿意把技术拿出来,和产业公司一道探讨产业化。

  有人专注柔性可穿戴电子皮肤发光显示器件,TA 说未来有望能够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讯和医疗方式,实现全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模式。

  有人利用跨学科的功能性光刻胶打破了柔性电子皮肤可拉伸晶体管的集成密度世界纪录,TA 说要逐步替代现有有线连接的、硬质的、大型的医用传感器,如心电监测器、血压监测器等,把门诊搬到家里,甚至是身上。

  一个大同的世界

  有人致力于结合前沿物理与硅基集成电路技术,实现服务于量子计算的大规模低温精密测控电路,TA 说当今世界的问题,在于物理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由此导致新的产业出现的速度缓慢,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我们将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个体的力量很渺茫。

  当然,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其中一位入选者的说法,在科学研究项目中,创新=生存。

  截止目前,已有 80 余位顶尖科技大脑和青年人才确认出席,他们将在为期 2 天的会议里,围绕生物医疗、科学家创业、AIGC、量子计算、可持续能源及材料、交叉跨界等主题,将他们的创新成果及对创新目标的思考密集地呈现给现场所有参会嘉宾。想快人一步看见未来图景吗?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报名参会!

  

  运营/排版:何晨龙

上一篇:雄安未来零碳馆预计今夏落成
下一篇:ISO9001-2015版质量管理评审输入资料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