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春秋战国时期“黄海渤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基础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前言·】——?

  山东半岛自周代形成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交通枢纽,是连接中原和四方各国的桥梁,因此在山东半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春秋战国时期与韩国、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等国家都有过联系。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看出,当时从中原地区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海上交通十分便捷,各国间的商贸活动频繁。

  各国都有自己的贸易市场和商道,并不需要通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再进行中转,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半岛上形成了东夷族系,主要有东夷、山戎、淮夷等族群。

  一、地理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山东半岛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海上交通体系。

  在地理环境上,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三千六百多公里,拥有良好的港湾资源;而且海岸线曲折且多港湾;整个山东半岛地势平坦,北高南低,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另外山东半岛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齐鲁大地,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山东半岛成为了中原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据史书记载,从中原到朝鲜半岛和本列岛的商路就是由山东半岛的东夷人所开辟的,他们沿莱州湾一带向南航行,途经长江口之后就到达了朝鲜半岛;而从日本列岛到中国内地,则是由山东半岛西海岸向北航行,经过黄海后到达朝鲜半岛。

  可见当时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的海上交通十分便捷。

  虽然在战国时期韩国的商业贸易和军事实力不如齐国,但是在政治上却一直是齐国的盟友,齐国在山东地区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齐国才对山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从战国后期开始到秦国统一六国之前,齐国一直都是山东地区的霸主。

  

  韩国在战国时期就曾经将烟台作为海上商路的起点,主要原因在于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半岛的海上交通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半岛的海上交通十分发达,其中韩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我国的海上交通较为频繁。

  韩国在其疆域内的东海沿岸也是韩国与我国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春秋时期我国就有来自韩国的商船多次来到东海地区。

  

  早在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就已经与日本有过直接联系,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也曾建立过海上交通路线。

  春秋时期,韩国虽然地处北方,但是对于东亚诸国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韩非子·内储说下》有“楚人使越,越言其志曰:‘我欲东行而攻周,则能东至海。’越使越往东,周王使人往观之,曰:‘我能为越伐周。’”

  

  韩非子所说的就是韩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我国进行海上交通的情景,这个故事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由于春秋时期韩国的领土范围也逐渐从辽东地区向东扩张,韩国的海上交通线路也因此由东北方向延伸至黄海和东海。

  春秋时期韩国与我国海上交通最为频繁,也是其与日本建立海上交通的重要原因。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齐人使郑伯游于鲁,入海而观之,见一物如龙文赤色然。使郑伯还,以说鲁侯。鲁侯曰:‘予不敢受也。’郑伯曰:‘予归告于齐王,与其龙文赤色者为证。’”

  

  “龙文赤色然”是指当时韩国的一种金属,这种金属在当时也被称为“金”。

  三、中国海上交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与周边各国的海上交通也不断增加。由于早期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较低,科技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对外界的认识较为肤浅,这就导致早期中国与周边各国之间的海上交通十分不通畅。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对外交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海上交通并没有那么发达,主要以近海运输为主。

  

  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海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在秦汉时期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记载:“天下之富者湖湘”。湖南地处长江以南,是典型的盆地地形,这片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因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所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长沙。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天下之货财出于湘沅,用益于道”。

  

  湘水是长江水系中的支流之一,在湖南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水运港口——湘水码头。长沙是汉代重要的水陆码头,随着国家经济贸易中心转向南方经济发展迅速,长沙码头逐渐失去了交通枢纽地位。

  自隋唐时期开始湖南地区正式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方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唐代时期南北方交通更加通畅发达、水陆运输也更加便捷,湖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

  长沙是古代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之一。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南蛮地里富庶”、“其民皆好勇”、“楚之南有沅江之蛮、巴人”、“汉、后岭南与交趾皆通使”等等。

  

  四、中国古代海运路线和方式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运输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手段。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朝,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同时设置了“丝绸之路”的商道。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从长安出发到达西域的道路大致有三条,分别是通过黄河、长江和珠江航线到达南方地区。

  

  通过对中原地区到西域路线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条路线与我国古代从海路向北航行的路线基本一致,这说明西汉时期的陆上运输方式已经十分发达了。

  但当时由于受到当时气候条件限制以及当时陆路运输成本高昂等问题影响,在陆上交通逐渐发达的情况下,海路成为最好的运输方式。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汉开康居、大夏、乌孙、月氏之国,通使于汉。汉使往往通于其王庭。于是自葱岭西者,谓之胡越;从北道来者,谓之胡商;自大月氏东者,谓之月氏人。”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已经十分方便了。在汉武帝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陆路运输十分发达。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从长安到大月氏、大宛等国的“丝绸之路”商业贸易路线,但此时大月氏、大宛等地并没有直接与中原地区联系到一起。

  东汉末年曹操占据中原地区后曾经多次以“天子巡狩”为名带着军队从陆路进攻这些国家,将这些国家的君主带到中原进行“朝拜”。

  

  五、历史上著名的造船中心

  战国时期,山东半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国为了在海洋中称霸,都想着从这里得到利益。其中韩国西部的山阳地区就是当时的造船中心,韩国所用的大型海船多出自于此。

  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出土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海船,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艘船式完整的“铁山舰”。

  

  这艘船是由大型铁船、铁锚、桅杆等组成,整个船体用铁条连接而成,并且船尾使用了铁锚作为固定物,船体中部有一个大烟囱用来加热船体,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根据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看出,这艘完整的“铁山舰”长约40米,宽约6米,船体下部由20根粗大的铁制构件连接而成。

  桅杆为方形,高约4米左右,可以在海面上航行。“铁山舰”主要用于海上运输货物,也可以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山东半岛地区出现了著名的“燕尾舰”。《战国策》中记载:燕国曾有一艘“燕尾舰”非常厉害,它能以十天为周期航行五个城市。

  这艘船长度约为45米左右,宽约为6米左右,满载排水量可达到6000吨左右。“燕尾舰”的船底形状非常特殊,中间被一根木梁隔开了上下两层船舱,上层舱用来装载货物、粮食等。

  下层船舱用来存放武器和士兵的衣物用品、粮食、生活用品等物品。它采用了“干栏式”的建造方式来建造结构稳定的船体。这种造船方式就是为了让船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存放物品,它与现代船舶在结构上进行了很大的区分。

  

  六、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及民间交往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而且在当时的胶东半岛及辽东地区还是十分发达的贸易地区,在半岛北部沿海还分布着众多的小渔村和海岛,这些都为海上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齐、燕等国已经有了大量的船只出海贸易,当时的齐国海船大小不一,大船有两层甲板,船底还有一层甲板,这种设计能够将运输工具和作战武器分开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船只使用效率。

  

  燕国在其北部沿海有很多岛屿和海岛,当时燕国的军队就是通过这些岛屿进行海上贸易的。燕国有大量的铁器和钱币、丝绸等珍贵物品出口到韩国等国。

  作者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等国已经有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它们的航海技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当时中国与韩国等国家就已经有了密切的民间交往,在这一时期海上交通便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巍:《齐国与渤海国交往的历史分析》,《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2.顾颉刚:《古书上的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9页

  3.尹鸿钧:《春秋战国时期齐、燕等国的政治地理》,《齐史研究论丛》2005年第3期。

上一篇:23款奔驰GLE450加版现车质量高于中规
下一篇:中工国际获5家机构调研:目前公司海外业务在手合同充足,生效合同快速增长,已生效可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