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逻辑填空高分技巧揭秘,让你稳坐行测之巅!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行测一直能拿到比较满意的分数,跟我的言语理解模块比较高的正确率密不可分,所以「言语理解模块」的学习,也是大部分考生应该关注的。

  要想真正稳定提高言语理解的正确率,你需要有进阶的技巧,以下的方法经过很多知友们实践有效,所以请仔细阅读。

  言语理解分为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篇章阅读四部分题型,但因为篇章阅读主要是由前面三类题型组合而成的大材料题(1 个材料对应 5 个问题),所以实际上言语理解是包含三大类题型。

  因此,本文也将内容分为逻辑填空篇、阅读理解篇、语句表达篇三部分,系统地向各位知友介绍这三大类题型地进阶技巧。

  逻辑填空篇

  逻辑填空是我行测准备的重点之一,因为我知道,这一块如果能找到窍门,会比较稳定地能拿高分(相比于常识和数量关系)。经过大量真题练习,考前我的逻辑填空正确率终于维持在 90% 左右。

  接下来让我为大家说明如何快速破解逻辑填空。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涉及逻辑填空部分是这样写的: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

  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加粗部分是与逻辑填空相关的,概括来说就是,在逻辑填空的做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文段的含义,利用材料原意来选出合适的词。

  后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要根据文段的逻辑来选词,这便是逻辑填空不叫「选词填空」,而叫「逻辑填空」的原因。(真题做多了你也会有这种感觉)

  所以,有的同学在做题过程中发现虽然选的词读起来很通顺,但就是错了,这便是缺乏对文段逻辑的把握。

  那么,只要把握住文段逻辑就能做对?非也。你还可能遇到这两个问题:一是有的词语或成语不认识,二是词语或成语都认识,但几个词意思相近,很难区分。

  所以,这篇文章就是要帮助你解决三个问题,他们分别对应了三把钥匙。

  一、如何根据文段逻辑选出正确选项

  解题思路

  (图中的「目标」是指目标词的轮廓,包含了用词搭配、词义侧重、感情色彩、程度轻重四个方面)

  直接上解题思路:

  以逻辑提示和文段主旨为线索,确定空格处的用词搭配/词义侧重/感情色彩/程度轻重,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

  注:做题经验表明,逻辑填空使用直选法很容易出错,而使用排除法一步步得出最终答案,正确率往往很高。

  接下来,分成线索篇和目标篇进行说明。

  (一)线索篇

  1.逻辑提示

  逻辑提示指的是文段中具有提示作用的词/句,一般在空格的前后就能找到对应该空格的提示。大部分逻辑填空题通过找逻辑提示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例 1:(2018 国考 21 题)

  这个空格后面跟着「否则会使人反应迟钝」「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使......」,这两处就是逻辑提示,说明空格处应该填的是「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反义。

  「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和文段关系不大,排除。剩下的「张弛有道」和「适可而止」中,「张弛有道」的对立面是过张或过弛,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仅指「过张」一方面,两面对一面,排除。而适可而止的对立面是不停止,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相符,故选 C。

  例 2:(2018 国考 22 题)

  观察空格处所在的句子就会发现,空格与「急于进入市场大潮」是并列关系,意思相近,「急于进入市场大潮」就是空格的提示。

  看选项,B 项指用不正当手段捞取名誉,文段不涉及「捞取名誉」,排除。C 项「好高骛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与文意无关,排除。

  剩下的两项「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都有缺乏主见的意思,能够和「急于进入市场大潮」构成对应,当时我想的是,「大潮」与「随波逐流」形象更为贴切,所以选 A。

  (但后面看答案,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人云亦云」是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强调「说」,而进入市场是一个动作,所以排除 D)

  所以,找到逻辑提示,根据逻辑提示选词,是逻辑填空最基本的做题思路。

  2.文段主旨

  前文说到,大部分题目通过找逻辑提示就能解决,但有些难题还要求我们借助文段主旨来确定选项。而这种题就是高手与小白拉开分数差距的地方。

  例 3:(2018 国考 29 题)

  这道题在某笔 app 题库里的正确率只有 28%。

  开始分析。

  这道题的第一个空,通过动词的程度和感情色彩,可以轻易排除 C 干扰和 D 支配(如果你现在排除不了也没关系,这里的重点不是第一空。先往下阅读,后文会有程度轻重和感情色彩的知识点,看完再回来做第一空就好了。)

  那么剩下第二空,就会在「危险」和「出格」之间纠结,这时,有的同学看到前面的「情绪失控」,再看到前面「破坏性后果」,可能会果断选了 A。然后就错了。

  这道题难就难在对文段主旨的把握,其实通读文段,你就会发现文段主旨是中性色彩的,不褒不贬。

  所以第二个空格的地方,也应当填一个中性词,所以选「出格」而非「危险」。

  例 4:(2018 国考 36 题)

  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 36%。

  第一个空,「陌生感逐渐 ____」对应了前面的「颇为熟悉」,「颇为熟悉」指很熟悉,而 A 项的「淡化」程度过轻,排除。第二个空,C 项艺术性与文意无关,排除。

  那么就只剩下 B 和 D 了,「一帆风顺」和「尽善尽美」填进第三个空都很顺口,这道题选错的同学往往就是选了「尽善尽美」。那么,为什么不能选「尽善尽美」呢?

  仔细比较,「并非一帆风顺」指的是客观上存在困难,「并非尽善尽美「指的是主观上自己没做好,存在缺陷。

  回看文段主旨,讲的是「西方观众对功夫片熟悉」这种外部的客观因素影响了作品的传播,显然,根据文段主旨,第三空应选「一帆风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逻辑提示和文段主旨都是选出正确选项的重要线索,要做好逻辑填空题,就要找准这两条线索。那么,线索找到后一般会给我们哪几方面的选词引导呢,请往下看,目标篇!

  (二)目标篇

  1.用词搭配

  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有许多固定的词语搭配习惯。从用词搭配入手,就是通过前后的提示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来排除明显搭配不当、不符合用词习惯的选项。比如下面这道题。

  例 5:(2018 国考 37 题)

  首先看第一个空,此处表达经济不好的状况,四个选项均可搭配。再看第二个空,「放缓」指速度放慢,与「刺激」无法搭配,排除 B。「刺激」「减退」,也没有这种表达习惯,搭配不当,排除 D 项。

  最后一个空,「资金约束日益 ____」,在「紧张」和「严重」中选一个,初看好像是选「紧张」更顺口,因为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资金紧张」这个短语嘛。但细读就会发现,前面是「资金约束」,而非「资金」,所以真正参与搭配的是「约束」,这里应该是「严重」更为合适。

  2.词义侧重

  从空格处的词义侧重入手,就是指词语的词义强调点是否符合逻辑提示。直接看例题~

  例 6:(2018 国考 27 题)

  第一个空,「暗藏」、「隐藏」、「埋藏」、「潜藏」感觉都可以,直接看第二个空。

  第二个空的逻辑提示是后面的「成为...领军力量」,强调的是领先的状态,可以迅速排除 A 和 C。剩下「捷足先登」和「独占鳌头」都有领先的意思,但是仔细分辨会发现,「独占鳌头」的词义侧重于独自占领首位、获得第一,但「领军力量」只是强调领先,根据文意,任何国家拥有射电望远镜都能成为领军力量,领军力量指的是很多的领先者,而非仅有一个第一名。所以应当选「捷足先登」,侧重于领先。

  3.感情色彩

  从空格处的感情色彩入手,很容易理解,就是通过逻辑提示和文段主旨得出空格处应该填褒义、贬义还是中性词。前文的例 3(2018 国考 29 题)已经体现了这一点。

  第一个空,根据后文的「指导」是中性词,得出第一个空也应该是中性词,所以排除了「干扰」。

  第二个空,根据文段主旨,选择中性词「出格」,因为前文已经详细解释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4.程度轻重

  空格处的程度轻重取决于句子前后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一般都有提示词告诉你是什么关系。例子仍旧是 2018 国考 29 题:

  第一个空的前后,是关联词组「不仅......还会.....」,也就说明空格处的词的程度要比「指导」弱,所以「支配」比「指导」程度还重,肯定不能选,排除 D 选项。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根据文段逻辑选出正确选项的详细讲解,那么接下来,还有另外两个问题也很重要,可以说是做好逻辑填空的基本功。

  二、有的词语或成语不认识该怎么办?

  办法很简单,就是背诵。但背诵也讲究方法,有好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在这里,就要开始放大招了。我利用爬虫抓取了目前所有能收集到的行测试卷,把里面的逻辑填空题筛选出来,将选项中的成语在真题中出现的频次用数据分析的工具做了统计。(答主理科出身,这点操作还是很 easy 嘀~)

  不过,因为工作量太大,所以肝了一周。所幸这份完全基于真题进行统计的高频词汇表终于出来了。词汇表里包含了所有出现超过 5 次的高频词。

  背完之后我不能保证大家所有选项的词语都认识,毕竟有可能考从没出现过的新词,但我能保证,你不会的,绝大部分人都不会。

  当初自己备考的时候也想有份这样的东西,像考四六级一样有单词书,可惜在网上找了半天没找到,现在自己终于有时间来填补这一块的空白了。

  我把电子试用版放在了本篇末尾,不过不用着急,大家请继续往下看,还有惊喜。

  三、易混词难以区分该怎么办?

  有的同学在做题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种困惑,选项里的几个词意思很接近,虽然知道大概意思,但觉得选哪个都可以,在纠结中选错了选项。

  比如下面这两组词:

  ① 一蹴而就、一挥而就、一步登天、唾手可得②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安之若素

  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无法一眼区分出同一组中各个词的区别。而在考场上,考生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容易语感失灵,觉得选哪个填进文段都觉得通顺。因此易混成语也是备考期间必须跨过的坎。

  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呢?方法无他,只有积累。当初我的备考方法就是把经常一起在题目选项中出现的成语放在一起辨析。

  举两个例子:

  第一组:一蹴而就、一挥而就、一朝一夕、一步登天、唾手可得

  辨析: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强调时间短,过程短,修饰事情本身,侧重于事情的过程,而非修饰做事的人)

  一挥而就:是说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朝一夕: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名词,很短的时间)

  一步登天:指某些事物一下子提高到很高的程度,常用以讽刺人突得高位

  唾手可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真题对应:

  (2012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26 题)

  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 999 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可是,第 1000 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可见,好想法的产生不是 的。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心所欲B.轻而易举C.一蹴而就D.信手拈来答:C。

  (2010 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25 题)

  一般而言,一幅大画不可能 ______,艺术家应该有一段时间收集资料、深入实地、写生采风,进而精心 _____、反复 _____,甚至数易其稿,从而成就一件佳作。A.一蹴而就 准备 修改B.一挥而就 构思 推敲C.一气呵成 设计 研讨D.唾手可得 筹划 揣摩答:B。

  (2015 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23 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 _____,都离不开 _____ 的艰苦奋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一蹴而就,百废待兴,不屈不挠B.唾手可得,筚路蓝缕,手胼足胝C.易如反掌,一穷二白,卓尔不凡D.一步登天,峰回路转,坚忍不拔答:B。

  第二组: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此消彼长

  辨析: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形容一系列的事物或事件出现,事情「多」)

  屡见不鲜:屡次看到不觉得新鲜,强调多次看到和不新鲜。PS:没有多次出现的事物也可以屡次看到

  此消彼长:是这个上升,那个下降的意思

  真题对应:

  (2012 年 915 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第 32 题)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各种公益组织和项目 _____,在运行中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爱心捐赠是否基于自愿?项目运作是否足够规范?信息披露是否透明专业?这些无不在 _____ 着大大小小的公益慈善组织。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屡见不鲜 质问B.司空见惯 考验C.层出不穷 拷问D.不断涌现 质疑答案:C。横线处强调公益组织和项目的「多」「不断出现」,所以搭配「层出不穷」而非「屡见不鲜」。

  (2011 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B 类)第 73 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变,各种各样的思潮也 _____。这些社会思潮与社会的变迁有怎样的纠结,其间是否有 _____ 可寻,各种思潮是否有共识可以分享?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层出不穷 踪影B.各有所长 来源C.来势汹汹 答案D.此消彼长 脉络答案:D。思潮一般与此起彼伏或此消彼长搭配。

  我积累了二十组左右,大家想要的话,可以到文末一并下载。但我还是鼓励大家也要自己多动手整理哈~

  综上:

  我主要是从三大问题入手阐述了逻辑填空题应当如何突破,当你拥有了根据文段逻辑进行选词的思维、扎实的词汇基础、辨析易混词的能力,那么逻辑填空将不再是行测的拦路虎,而是你领先于其他考生的垫脚石。

  下面进入阅读理解篇。

  阅读理解篇

  我们先来看看,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涉及阅读理解部分是怎么写的: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

  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

  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

  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

  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加粗部分就是阅读理解相关的,其实和题型是逐一对应的。①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细节判断题②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语句理解题③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主旨概括题④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意图推断题

  题型有四种,所以说,大家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请务必按照「问题-->材料-->选项」的顺序来做题,先弄清楚题型,不要上来就直接读材料。

  因为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比较难,题量也较多,所以接下来重点先讨论这两种题型怎么破解。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疑惑,怎么还有个「意图判断题」?不都是中心理解题嘛,不都是概括文段大意嘛?

  非也,虽然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主要都是寻找材料主旨,但主旨概括题基本忠于材料主旨,没有引申含义,而意图判断题则可以忠于材料主旨,也可以合理引申。

  这导致了两种题型的部分解题步骤有区别,合理区分这两种题型有利于理清大家的做题思路。

  一、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就是概括文段主旨,常见提问方式如下:

  ·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说明(介绍)....

  · 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是...

  ·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最全面的是....

  (一)主旨概括题解题思路

  经过大量真题实战,我认为解题思路应该是:第一步,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第三步,对比选项 接下来详细说明。

  1.第一步,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篇幅较小且语言直白的材料可以直接在这一步就确定答案,但很多时候无法直接确定答案,你就需要下面的方法了。

  2.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 (这部分用了几个意图判断题的例子,并不影响技巧的掌握)

  ① 寻找可能的主旨句(注意,是「可能」!)

  从首尾句、关联词、并列句、例子、对策句等五个角度进行查找:

  a.材料首句和尾句。

  例:2018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43 题

  首句「名字变化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好恶」可能是主旨句。

  b.关联词附近的句子。

  · 因果关联词。「因此」「所以」等词后面的句子。「因为」前面的句子。

  · 转折关联词。「但是」「然而」等词后面的句子。

  例:2018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48 题

  最后「因此」后面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可能是主旨句,而且它也是尾句,主旨句的概率很大。

  c.并列句前的句子。材料中有「同时」、「此外」、「另外」、「以及」,或者「;」。

  材料中有「同时」,存在并列句,前一句讲的是战略资源,后一句讲的是战略位置。这两句前的「战略意义凸显」可能为主旨句,「战略」或「战略意义」大概率为主题词。

  d.多个例子前的句子。材料中有「例如」、「比如」,或者分号「;」。(注意是两个以上并列的例子,如果只有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反而可能是重点,要具体分析)

  例:2018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50 题

  材料中有「比如」、「再比如」,存在两个例子,例子前面的「科学的发展总带给人类崭新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是主旨句。

  e.对策类句子。「应该」、「应」、「要」等词后面接的句子。

  例:2018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60 题

  最后一句「对此,我们应...」这是对策类的句子,可能为主旨句。

  ② 锁定主旨句

  怎么判断你前面找到的可能主旨句就是真的主旨句呢?

  方法很简单:

  a.如果【可能主旨句】在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内容是围绕这它展开的,那么它大概率是主旨句。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增强文化自信。」可能为主旨句,再看后文基本是围绕着「增强文化自信」展开的,所以「增强文化自信」肯定是主题词,四个选项中只有 D 包含了「增强文化自信」,故大概率选 D。将其代入原文检验,符合材料大意,选 D。

  b.如果【可能主旨句】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的材料是否为背景性或铺垫性语句,如果是,那么后半部分的这个【可能主旨句】大概率是真的主旨句。

  我猜可能有机智的同学会问,怎么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背景性或铺垫性语句呢?问得好,主要就是看在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在后文中重现,如果没有重现,那么大概率就只是背景性或铺垫性语句。

  前半部分关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的内容在最后三句话再也没出现过,说明它只是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的。而最后两句话的主要意思都是「文」与「史」不能相互取代,即不能以「文」代「史」。对应 C 项。

  ③ 如果找不到主旨句,那么就找主题词如果觉得文字材料看起来眼花缭乱,完全读不通,在前面的方法用完都找不到主旨句的情况下,那么就找主题词。

  主题词的特征:

  · 多为名词

  · 一般材料的前后都会出现,贯穿始终。(同义替换词也算)

  · 如果没有前后都出现的词,那么在材料后半部分出现频率较高(不同句子两次及以上)的词也可能是主题词

  主题词可以直接和选项进行对比,不包含主题词的,就可以排除。包含主题词的,再进一步对比得出答案。(如何对比,可以继续往下看)

  3.第三步,选项对比

  ① 如果找到主旨句,并且你很有把握,那么就选和主旨句意思最相近的选项即可。

  ② 如果不幸没找到主旨句,说明这道题很难,但你也可以使用排除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a.是否包含主题词。b.是否「无中生有」。选项中是否出现原材料中不存在的内容。c.是否「偷换概念」。选项中是否出现看似和材料内容一致,实则偷换概念的内容。

  例:2013 年 413 联考《行测》真题第 75 题

  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 58%。

  通读文段,你会发现主旨句很难找,只能确定主题词包含「传记」。

  没关系,我们根据上述的几个角度逐一分析:

  ①是否包含主题词。C 项不包含,排除;

  ②是否「无中生有」。A 项「最为生动」无中生有,排除。D 项「个体与整体...不同表现」无中生有,排除。只能选 B。

  例:2017 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下半年)第 16 题

  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 55%。

  主旨句不好找,只能确定「隐型武器」为主题词。BC 很容易排除。剩下 A 和 D。

  虽然 A 项缺少主题词「隐型武器」的字眼,但「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句话指代的是「隐形武器」,所以不能根据是否包含主题词来排除。A 项之所以不能选,是因为原材料中「隐形武器」是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趋势,而 A 项描述为主要趋势,偷换了概念,排除。

  (二)主旨概括题实战演练

  方法好不好用,试一试就知道,我就拿两道比较难的题来给大家演示一遍吧。

  例:2019 年 420 联考《行测》真题(山西县级+乡镇)第 47 题

  【解题思路】看题干,是主旨概括题。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比较难理解,无法准确归纳主旨。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尾句都不像,没有关联词,没有并列句和多个例子,没有对策类句子。好吧,主旨句比较难抓,那就找主题词。前后都出现了「科学普及」,科学普及大概率为主题词。

  第三步,选项对比。① 是否包含主题词。全部都有主题词,无法排除(/开始慌了)。② 是否无中生有。B 项「异常艰辛」并未提及,排除。C 项「切入点」并未提及,排除。D 项「前景」并未提及,排除。(/稳)那么只能选 A 了,正解。

  注:其实,如果有足够时间仔细读材料你会发现,主旨句是「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其中「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的同义替换。但在考场上很难理解得这么清晰,所以还是得按照上面的思路来。

  例:2011 年 917 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第 48 题

  【解题思路】看题干,是主旨概括题。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不难理解,但没把握准确归纳主旨。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句有点像,而且「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又是对策类句子,大概率是主旨句。往后看,发现都是围绕着「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展开的,所以锁定主旨句。

  第三步,选项对比。找到了主旨句,发现 B 和 D 都比较接近,再对比,发现原文讲的是「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D 项「普及诗歌」不够全面,而且文中也并没有说舞台和影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属于无中生有,所以权衡之下选 B。

  二、意图判断题

  意图判断题和主旨概括题相近,但它的答案既可能是材料的主旨,也可能是材料主旨的引申义。一般题目中不会同时出现主旨原义和合理引申两种选项。

  合理引申指符合材料主旨的呼吁、倡导。(一般是对策类的句子)

  常见提问方式如下:

  ·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强调...

  ·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最能推出...

  · 这段文字启示我们...

  · 作者的态度/观点/看法是...

  (一)意图判断题解题思路

  意图判断题的解题思路也是:

  ① 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② 找主旨句/主题词;

  ③ 对比选项

  1.通读材料,尝试理解材料内容大意,自行归纳主旨得出答案。 (同主旨概括题。)

  2.找主旨句/主题词 (同主旨概括题。)

  3.选项对比:

  ① 如果找到主旨句,并且选项中有主旨句的合理引申,那么优先选合理引申项。

  ② 如果找到主旨句,但没有合理引申项,那么就选和主旨句意思同义替换或最相近的选项即可。

  ③ 如果不幸没找到主旨句,和主旨概括题一样,你也可以使用排除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a.是否包含主题词。

  b.是否「无中生有」。

  c.是否「偷换概念」。

  (二)意图判断题实战演练

  例:2018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45 题

  【解题思路】

  看题干,是意图判断题,那么可能存在合理引申选项,要小心。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不难理解,主旨可能是防灾教育落后,待定。(建议每道题都要采取比较谨慎保守的态度,不然很容易踩坑,这次对了,下次可能就错了)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句的「防灾教育依然落后」可能是,而且还位于转折「但是」的后面。再往后看,发现调查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防灾教育依然落后」,可以锁定。

  第三步,选项对比。找到了主旨句,看看选项中是否有合理引申,发现 B 为合理引申,「防灾教育依然落后」就需要加强。再看看其他选项,也并没有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或相近意思的。所以选 B,正解。

  例:2018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 46 题

  【解题思路】

  看题干,是意图判断题,那么可能存在合理引申选项,要小心。

  第一步,通读文段材料,内容较难理解。无法归纳得出主旨。

  第二步,找主旨句/主题词。首句尾句都不像。有个转折词「但」,后面接的是「数据并不会直接创造价值」,后文也不完全是围绕它来描述的,不能肯定是主旨句。找主题词,发现「中国」「数据」再前后文均出现了,而且出现了三次,大概率是主题词。

  第三步,对比选项,同时包含「中国」、「数据」的就只有 B,选 B,正解。

  注:本题中,如果有足够时间仔细阅读材料会发现,它描述的重点是「数据不会直接创造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数据流,所以中国作为一个面向价值创造端的数据资源大国,应当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形成数据流」,加粗部分就是合理引申,对应 B 项。

  三、细节判断题(一)解题思路

  我总结的细节判断题解题思路是:① 看题干问题,确定是否为细节判断题② 通读文段,在第一遍就尽可能去记住主语和宾语(最好能理解文意)③ 看四个选项,选择最容易核对的选项逐个开始入手④ 定位文中相关句子,进行核对,排除错误选项

  (二)常见错误类型

  1.无中生有

  2018 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 《行测》真题(3 月 25 日网友回忆版)第 16 题:

  题目: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阅读危机」的产生是因为海量信息B.读者的阅读心态随着阅读场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C.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D.全新的装订方式能够解决「阅读危机」

  题目中的 C 选项「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关于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对比。

  文中提到注意力的地方是「面对海量信息...注意力也不够用了」,「注意力不够用」不代表「更吸引注意力」,所以 C 选项确定为无中生有,排除 C。

  2.偷换概念

  2019 年 420 联考《行测》真题(云南卷)(网友回忆版)第 50 题:

  题目:

  在宏观尺度下,金刚石通常被认为表现不出丝毫变形行为,任何极端尝试对它进行变形的后果往往在还没有达到可见形变之前就发生脆性断裂。这使它在一些可能承受机械变形的应用受到限制。为针对其进行纳米尺度力学测试,研究组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纳米力学实验方法,对单晶和多晶金刚石纳米针样品进行了定量的「压缩—弯曲」测试。结果显示,测试样品均可实现远高于宏观金刚石数十倍以上的大变形,且在极大范围内可完全回复。实验结果经模拟分析,确认单晶金刚石纳米针在拉伸侧的弹性形变量达到约,对应强度亦接近其理论极限。此次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金刚石在药物传输、生物探测和影像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以下各项中,对上述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多晶金刚石纳米针样品在拉伸侧的弹性形变达到约B.在宏观尺度下,任何极端尝试行为也无法让金刚石达到可见变形C.目前金刚石在生物探测和影像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较为受限D.该实验结果发现得益于研究组设计的独特的纳米力学实验方法

  题中的 A 选项「......多晶金刚石纳米针样品在拉伸侧的弹性形变达到约」,而原文指的是「单晶金刚石纳米针在拉伸侧的弹性形变量达到约」,A 选项偷换概念,排除 A。

  3.偷换逻辑: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互换 。

  (1)因果倒置

  2019 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乡镇卷)(网友回忆版)第 6 题:

  回顾 40 年,改革开放旗帜之所以始终高高飘扬,关键得益于基层求新求变的强大意愿以及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改革再扬帆,也必须尊重基层干部群众在改革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

  A.实践是改革开放最关键的一环B.基层的探索精神完全决定于改革的效果C.改革必须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D.改革开放促使基层创新求变

  本题中的 B 项,文段说的是改革的效果「得益于基层求新求变的强大意愿以及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而 B 项的意思是改革的效果决定了基层的探索精神,属于典型的因果倒置。

  (2)强加因果

  2018 年 421 联考《行测》真题:

  方言,指各地用语。周秦之时,政府派遣「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地方用语,并加以记录整理。两千多年前,西汉施杰狗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东汉陈亮将此书名简称为《方言》,此后「方言」开始作为特定词语使用。与方言对应的是雅言,后称官话、国语,1956 年后称普通话并予以推广。60 年后,普通话推广已非常成功,而方言却面临着式微、需要保护的局面。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方言与普通话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B.说明方言与普通话都拥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C.作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导致了方言式微的局面D.应该思考如何让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相得益彰

  C 选项「作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导致了方言式微的局面」,属于强加因果,文章仅仅只是提到「普通话的推广成功」的同时「方言面临式微的局面」,但并没有因果关系。

  (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互换

  2010 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27 题: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各个国家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然而,数字技术毕竟只是技术手段,最终不可能代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它可能堕落成「数字陷阱」。虚拟性有可能让一种文化变成一种「真实的」幻境,同时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文化样式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从而在「马太效应」中更加速其消亡。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只要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数字技术就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很好的保护。B.正确理念的引领是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提C.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对强势文化有利,而对弱势文化不利D.数字技术会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马太效应」的出现

  对于本题中的 A 选项,文段强调了正确理念引导对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但由此并不能推出满足了这一条件,数字技术就可以发展,从而为文化遗产提供很好的保护,A 项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排除。

  4.表述绝对

  2018 年 421 联考《行测》真题(山东卷)(网友回忆版)第 14 题: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是从大约 500 万年前的非洲猿分化而来的,不过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提出,欧洲发生的这种分化要早得多。关于人类起源的这一新假说的依据是,在希腊和保加利亚洞穴里发现了 720 万年前的前人类遗骸。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对两个已知样本的牙根进行了分析。他们利用专门的 X 射线,即计算机断层检查技术,对来自希腊的下颌化石和来自保加利亚的上前臼齿化石进行了扫描,发现其特征表明这两个古猿——外号「希腊人」,可能是前人类,即原始人类。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人类从欧洲古猿分化而来B.「希腊人」古猿具有人的特征C.研究人员只找到了欧洲古猿的牙根D.X 射线技术能准确测算古猿人的年代

  A 选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话「......两个古猿——外号『希腊人』,可能是前人类,即原始人类」,文中阐述的是「可能」。而 A 选项「原始人类从欧洲古猿分化而来」,表述绝对,可以排除。

  5.偷换时态

  时态有:① 将来时(将要、未来、趋势、以后)。②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③ 进行时(正在、在……中)。

上一篇:广州儿童友好丨打造儿童友好城区,增城一大波动作,快来看看你家附近有没有……
下一篇:中国在南海若真击沉一艘美国军舰,美军敢不敢全面开战?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