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茶庄,民国初期就已创设二百余载,鲁迅曾特地前往购买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随着春季到来,伴着大地回暖,全国各类绿茶也都纷纷上市了。而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要数龙井。林语堂先生就曾说:“春天要做三件事,赏花,踏青,喝西湖龙井。”由于天气的不同,龙井每年上市的时间也会略有波动。根据杭州市政府的官方发布,2023年西湖龙井茶的早熟品种“龙井43号”,于3月13日正式开采,龙井群体品种将于3月下旬开采。西湖的茶园山头热闹了起来,而京城的爱茶之人,又要有口福了。

  要说现如今的西湖龙井,确实价格不菲。例如西湖龙井中的核心产区梅家坞,一斤明前龙井的售价怎么也得几千块。实话实说,真不便宜。可在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有一家专营龙井的茶庄,却连梅家坞的龙井都看不上眼,并将其列入拒收的次等茶名单之中。不得不说,这可有点“凡尔赛”的味道了。到底是谁家这么牛?答:翁隆盛茶庄。

  现如今的爱茶人,知道这个老字号的已经寥寥无几。可想当年,翁隆盛一度垄断了西湖龙井的业务,不仅在内地做得风生水起,甚至还将龙井远销到了港澳乃至东南亚。新中国成立后,翁隆盛字号取消,门店关停,这才逐渐被人们淡忘。借着新一年的西湖龙井上市之际,笔者结合自藏的翁隆盛茶庄老物件,来聊一聊这位昔日“龙井霸主”的趣闻掌故。

  

  杭州虎跑 吴冠中绘

  龙井发展黄金期

  翁隆盛茶庄历史悠久,开设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所以到了民国初期,他家的广告纸上已经可以骄傲地写出“创设迄今已二百余载”的宣传语了。翁隆盛的创办人翁耀庭,原籍海宁,颇具经商头脑。他在茶庄选址上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将翁隆盛开在了杭州的梅东高桥。那里与当时的科举考场贡院相近,各地的学子络绎不绝。考生来杭应试,都少不了购买杭州特产中的龙井茶叶回去赠送亲友。由于翁耀庭善于经营,勤于招徕,茶庄生意越做越大。按今天的网络流行用语说,翁耀庭是抓准考生这批流量了。太平天国之后,翁氏为发展业务,又将店址迁至当时的商业闹市清河坊,生意更加兴旺。清河坊扩建马路时,翁隆盛就乘势建造了五层洋房,门楣上装饰“狮球”注册商标,气派非常,焕然一新。顺带多说一句,那狮球商标上的绣球里还写着“耀记”两个字,为的就是纪念创办人翁耀庭。民国时期,鲁迅就曾特地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购买龙井茶。1928年7月中旬,鲁迅在日记中记录;“晚又至翁隆盛买茶叶、白菊等约十元。”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杭州的图书比上海的贵,茶叶则比上海的好。

  除了选址精准,翁家创业时也正赶上西湖龙井发展的黄金阶段。其实自明代开始,西湖龙井就受到了知识阶层的重视,咏诵龙井的茶诗也不断出现。例如明代弘治朝礼部尚书吴宽,曾在《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中写道:

  谏议书来印不斜,

  但惊入手是春芽。

  惜无一斛虎丘水,

  煮尽二斤龙井茶。

  顾渚品高知已退,

  建溪名重恐难加。

  饮余为此留诗在,

  风味依然在齿牙。

  这首诗,明显受到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影响。时过境迁,顾渚、建溪等名茶都已是过去式,龙井茶则轰轰烈烈地登上中国茶界的舞台。除此之外,明代徐渭《谢钟君惠石埭茶》、陈继儒《试茶》、袁宏道《龙井》、于若瀛《龙井茶》、屠隆《龙井茶歌》等,都是歌咏龙井的著名茶诗。再喝龙井时,不妨也找来一读。

  皇帝来做代言人

  不过,龙井茶真正能够发展起来,还是托了乾隆皇帝的福。乾隆一生六下江南,都到了杭州。而其中有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对龙井茶若不是真爱,恐怕做不到吧?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帝第一次游览西湖茶区,并写下了《观采茶作歌》。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一句,道出了龙井茶采摘制作以清明为限的传统。而“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一句,则又点明了龙井茶精工细作的特征。

  此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二次到西湖茶区,又作《观采茶作歌》。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第三次到西湖茶区,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第四次到西湖茶区,作《再游龙井作》。回到京城后,乾隆皇帝对龙井茶竟还念念不忘。前后又作《雨前茶》《烹龙井茶》《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等茶诗,可见其对龙井之钟爱。

  乾隆,相当于代言人。茶诗,相当于广告语。有皇帝级的代言人,加上高水平的广告语,龙井,想不火都难。乾隆对于龙井茶的痴迷,成为了西湖畔的一段佳话。这些佳话不仅流传于市井,还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渗透进龙井茶汤的滋味之中。

  雍正、乾隆时期,翁隆盛依托杭州西湖,做起了当时最热门的茶叶品种——西湖龙井。他家之所以成功,绝不只是店址选的好,更是在龙井茶质量上精益求精。毕竟,流量可以给你带来客流,但要是抱着来一个宰一个的想法,那这茶店绝不会有前途。现如今一些茶商到各大网络平台花重金买流量,却不在产品上下功夫,最终必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翁隆盛茶庄极其重视茶叶的质量,并在广告宣传中明确强调:“每逢进货必采头帮之叶,逾立夏后之二、三、四帮则摒而不取。因初春所摘之叶,其色嫩绿,其气芬芳,其味隽永。”头帮,即是春茶。至于二、三、四帮,则指夏秋茶。夏秋龙井,价格虽低,但滋味香气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翁隆盛采购龙井茶,从清明前新茶采摘开始,到立夏就全部停止了。

  不仅对采茶季节严格掌握,翁隆盛选择产区也非常认真。如龙井只选购狮峰、龙井、翁家山等高山区,连梅家坞的龙井也不要。旗枪只选购上泗区的转塘、桐坞、大青,余杭的双溪、闲林埠南路、石马、里山桥,富阳的东坞山、施家园等地的高山正路茶。对于平地茶和无甚名声的茶叶,翁隆盛一律不收。

  坛子也要有讲究

  春季向茶农收茶,尤其是收好茶,必须是现金结算,绝没有拖欠一说。即使在移动支付如此普及的今天,不少茶商一到春季,还都要提着一麻袋钞票进山收茶呢。没办法,年纪大的茶农仍然只认现金。晚清民国,要收好茶更是要拿真金白银。小茶庄也知道该像翁隆盛这样,把高山正路的龙井茶一季就收足,这样全年就可以稳定销售了。可资金有限,一次吞不下这么多尖货。所以长期以来,翁隆盛对西湖龙井简直形成了垄断。

  货品稳定性有了保障,保存却又是一大难题。一百年前的翁隆盛,靠什么保存高档西湖龙井呢?既不是纸盒,也不是马口铁的罐子,那些都是零售时才用的包装。翁隆盛存龙井,靠的是坛子。

  翁隆盛的龙井茶叶在收购入库以后,必须再经过一次开汤审评。符合要求的茶叶,当晚下锅文火复炒,达到香气透发,含水量降低到3%左右,起锅筛选簸片,去末拣梗,以符合零售标准。冷却后上包,每包一斤,装入灰坛。坛子也有讲究,要在盛茶之前都用旺火炭笼烘烤,待茶坛完全干燥后使用,每坛装茶十三包。再放二斤装石灰袋一只,第一、二次用嫩的石灰,以后三、四次用老的石灰。装坛以后及时换灰,并在石灰将化之前取出,再用新灰装入。

  据老一辈人回忆,翁隆盛店里准备了茶坛二万余只,足见其对保管茶叶不惜工本。由于加工精细、保管得法,龙井、旗枪各类名茶的色、香、味能长期保存。全年前后期产品质量一致,形成龙井茶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

  

  带狮球商标的翁隆盛·发奉。(作者自藏)

  

  上世纪三十年代翁隆盛纸质茶叶盒。(作者自藏)

  好茶何必分高下

  老年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打出打折送礼的口号。实际上呢,都是先暗抬价格再打折扣,消费者捞不着什么实惠。翁隆盛卓尔不群,自创业以来一不打折二不议价。笔者收藏有一张民国廿九年(公元1940年)翁隆盛茶庄上海分号的发奉,上面用俊朗的小篆写有“价定不二,童叟无欺”八个字,体现了其对价格的审慎态度。

  翁隆盛茶叶质量好信誉高,生意越做越大,麻烦却也接踵而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陆续出现了“翁龙盛”“翁隆顺”等“高仿”字号。因此在1933年,翁隆盛还特刊印了《为中外市场冒牌充斥的敬告各界书》特刊,广为分发,澄清真伪。该刊有当时杭州市长周象贤“出品精良”题词,成为了有力的品牌背书。

  即便如此,也挡不住造假者。当年有用真翁隆盛包装放假茶的,据说当时在粤港澳,翁隆盛的包装纸每副能值港币1角到2角。要是茶叶盒,能卖得更高。怪不得现在翁隆盛茶庄的老物件不好找呢,估计当年就都被奸商们搜罗一空了吧?

  东西火了难免有仿冒,爱茶之人,也要多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品茶。就拿西湖龙井来说吧,您如今要是花几百元买回一斤龙井茶,那一准儿和西湖不挨边儿,而是钱塘龙井或越州龙井。其实浙江很多茶区产的龙井,味道都不差,只是名气上和西湖龙井不能比,价格上自然也就有了差距。西湖龙井也好,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也罢,只要按照乾隆所说“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原则,做出来的都是好龙井。有的味道清淡,有的味道馥郁,风格不同而已,又何必人为地分出高下呢?

  (原标题:春忆旧时龙井香——昔日“龙井霸主”翁隆盛茶庄的趣闻掌故)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杨多杰

  流程编辑:u09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上一篇:中央选三所985高校进广西,支援建设3所院校,广大学生将受益
下一篇: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主力泡沫车采购项目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