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撞与威胁”还是“赋能与共荣”?如何看待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一体中的现实世界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科学是这个世界的骨相,

  人文是这个世界的肉相,

  艺术是皮相。

  还有人说,

  科学、人文和艺术代表了

  世间的“真善美”。

  如果把这三者放在一起,

  会产生什么样的观点碰撞?

  

  3月11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主办的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中心成立展——“百载翰墨续华章”展览举行,随后一场对谈讲座也拉开帷幕。在主持人刘凝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及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李大成以“科学、人文与艺术”为话题就近期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了一场三人对谈。

  01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画家

  因为它没有生命的神韵

  近期,ChatGPT聊天机器人以其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惊艳了全球,其不仅让科学界为之震动,也影响到了艺术界,机器人能够绘制人们期望的各种画作,绘画界一度出现了恐慌情绪。

  

  在杨玉良看来,机器似乎变得有智慧了,如果需要它绘制艺术大师梵高风格的绘画作品,它能画出带有梵高风格的艺术作品。但如果细看会发现,这些作品没有人性和情感的注入,和有情感的人绘制的不一样。所以不必恐慌。如果回溯过去,我们会发现蒸汽机发明引发的工业革命,当时社会的恐慌情绪比现在还厉害,有些人还想把蒸汽机砸毁。发明电脑后,很多人认为未来是无纸化办公,结果我们发现电脑使用以后,纸张的消耗反而一直在增长。

  

  “ChatGPT聊天机器人和绘画之间的关系让我联想到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关系。”陈思和说,当年照相机发明成功后,很多人也认为摄影取代绘画,但是艺术界还是接受了照相机的挑战。当年刘海粟先生到了80岁还前往黄山去写生,我们发现用生命体验完成的画作不是照片可以取代的。当然摄影后来也变成独立的艺术。

  

  李大成认为,从专家角度看,科技的发展对绘画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古人绘画完全靠目视心记,但照相机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捕捉到飞禽瞬间的动作,人的能力是很难在一瞬间捕捉到所有看到的事物,这就是科技带来的优越性。

  02

  纸墨传承

  古籍保护中的科学探索

  卸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曾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做出贡献的杨玉良又转战到古籍保护研究领域,近年来,他重点关注中国传统的纸与墨。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传统纸寿命很长,而今天制造的传统纸寿命很短,我们在浙江对失传的开化纸进行恢复研究,研究了所有工艺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发现许多传统纸的造纸厂在处理纸浆的时候不合理地使用了烧碱,并进行了高温蒸煮;在竹纤维的获取过程中的过度处理使得纤维素的分子链变得很短,聚合度只有不到一千;纤维素聚合度的剧烈下降降低了纸张的寿命。我们发现如果采用野生构树的内皮造纸,由于构树内皮纤维的聚合度可达一万,只要工艺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纤维素的破坏,制成的传统纸的纸寿可以达到4000到6000年!这就是化学的能力。我们正在将所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传统纸的生产工艺当中,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超越古人。” 杨玉良介绍说。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后,还用科学手段研究了中国的墨。“墨是什么呢?把松油点燃,维持合适的供氧量和湿度,搜集冒出的烟灰(碳颗粒),一般颗粒大概在100纳米左右,而且尺寸比较均匀。现在很多墨厂会改用桐油,桐油烧和松油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但是,如果采用将桐油和树木一起来烧制,那么产生的碳颗粒尺寸分布很不均匀,最大的颗粒尺寸甚至可达1000纳米以上。” 杨玉良介绍说,在宣纸上写字,假如使用的墨的碳颗粒尺寸分布很不均匀,小的碳颗粒就会沿着笔迹边缘扩散得更远,所以在笔迹的外围镶了一圈淡墨色的边。我们了解墨性,笔在纸上移动书写的速度和阻力等,就可以在中国传统纸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品种的艺术用纸,以适应不同的画家和书家的笔法和风格。例如,我们恢复成功的开化纸就能用于一般中国传统纸无法胜任的铜板印刷的作品。

  “研究纸,研究墨,研究修补,杨先生的团队注重的是物理性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让古籍活起来,让它成为人文修养,人文的知识,这个知识可以传承下去。”

  陈思和对杨玉良的科研工作十分期待。

  03

  科学未来朝哪里走

  关键在人文教育

  “科学很诱人,

  但是当你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

  会发现缺少了一些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会发现缺的东西

  实际上就是人文和艺术。”

  杨玉良有点感慨,上世纪50年代,英国曾经有一场关于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讨论,当时的科学家更多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认为人文学者应该学习更多的科学和技术,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工业革命意义和它所带来的好处。“但是我认为或许另一个侧面更加重要,一个科学家没有人文和艺术的修养,很容易滑向科学狂人和科学怪人的陷阱。”

  “基于科学原理的技术是有能力毁灭世界的,所以对于科技人员的人文和艺术的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不仅仅为了一个国家,更是为了整个人类。”杨玉良说。

  在陈思和看来,人文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生命当中最重要、最积极的东西发扬出来,贪婪的本质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人性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人的欲望会推动自身的发展,然后带动社会的进步。欲望在社会上带来各种各样的效益,效益当中一定是负面的效益,需要通过法律、道德、舆论来制约。科学教育是由外到内的教育,人文艺术教育是一种无声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跟老虎、熊猫等动物不一样,是因为人有人文素养。人性是人具有的人性,就是人文性。科学发展对于人文科学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撞,但是这个威胁不是挑战,而是使得人们更好迎接科学。

  03

  三位一体视角前行会拥抱更多光明

  陈思和对一些科幻小说中过度宣扬人性恶的一面表示了反对,他认为不管艺术、人文、科学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朝着人性正的方面发展,警惕负的方面产生。我们需要一个好人,会把科学成果用于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面,但是如果个人存在品行问题,那导向就会有问题。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仇恨,都有怨恨,不能让仇恨的种子发芽,这是人文最重要的自觉。人文教育第一步要制止负面的东西,要发扬人类正能量。

  “如果我们能把科学、人文、艺术三者用合理的方式地进行相互渗透和联系,对于个人而言,构建自己合适的阅读范围,形成自己合适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焦虑和担心,会让我们更加客观和积极地面对各种事物,更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就不会随波逐流给社会发展施加负面的影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够更好地避免社会的畸形发展。各个学科的学者需要共同努力,促使人类社会朝着一个正常的、可持续的、光明的方向发展。”杨玉良说。

上一篇:科技赋能教育!环球网校云私塾6.0发布会圆满结束!
下一篇:这样数学启蒙,孩子越学越轻松,做好这几步,不愁孩子学不好数学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