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阵地 培育新品牌 共画同心圆丨兰州市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8
手机版

  

  兰州市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

  “三”大体系绘好“施工图”、“六”大平台激活“总开关”、“六”字引信点亮“引航灯”、“四”大品牌拓宽“新道路”……自2018年,中央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兰州市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扣中央和省市的工作安排和具体部署,把“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立足全区工作实际,通过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在完善主阵地的过程中把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群众夜校与文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构建了区、镇(街道)、村(社区)共建共享、联动一体的“3664”文明实践大格局,形成了“1个中心、7个实践所、56个实践站、7个实践基地、2个实践广场、N个实践点”的阵地体系,有效调动了广大文明实践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真正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区文明实践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大体系绘好“施工图”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红古区通过积极构建组织、服务、要素“三大体系”,科学制定文明实践的“施工图”,聚焦服务群众目标,盘活各类基层阵地、激活各种工作力量、带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有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阵地。

  一是建立完善三级组织体系。围绕打造有场所、有计划、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制度、有保障、有成效的“八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目标,红古区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1+7+56”的三级组织体系,并优化详细服务流程,切实夯实文明实践服务根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由区委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由各镇街党(工)委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建立形成了三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成效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由区级财政保障文明实践工作经费,全区的文明实践工作更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目前,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实现横向辐射各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志愿服务总队1支、志愿服务分队10支、志愿服务大队7支、志愿服务小队5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504支,注册志愿者25020名,各中心(所、站)全部正常运行,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全覆盖。

  二是主动探索蜜蜂服务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动作为、创新方法,成功探索出“123456”蜜蜂服务体系,即以“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旨的“蜂头”,以“志愿服务、资源整合”为抓手的“双翅”,以“中心、所、站”三位一体的核心架构,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两眼两触”,以“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为内容的“蜂体”,以“政策宣讲服务平台、理论教育服务平台、文艺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卫生健康服务平台、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为“蜂巢”的六大运行平台,通过将“蜜蜂服务体系”贯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过程,真正让“蜜蜂精神”沁润红古的每一个角落。

  三是做精做细要素保障体系。坚持区级抓设计,镇街、村社抓落实,全覆盖、全流程顶层设计宣传引导、工作推进、上门服务、政策落实、组织保障等工作,制定完善操作指南、工作流程,系统统筹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做什么、在哪做、谁来做、怎么做。从中心、所、站,到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再到实施方案、工作清单、阵地布局,从工艺、流程、标识,到队伍、项目、办法等方面做起,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所、每一个模块都有标准的样板。在此基础上,区委常委会每年针对文明实践工作进行专题研讨,积极组织召开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组织相关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到实践基地开展文明实践、总结交流等活动25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3.2万人。

  

  “践行二十大 志愿我先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六”大平台激活“总开关”

  按照“重点打造、梯次推进、全域覆盖”的思路,红古区着力搭建政策宣讲服务、理论教育服务、文艺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卫生健康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六大”文明实践服务平台,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提档升级、走深走实。

  一是搭建政策宣讲服务平台惠民生。积极整合利用乡村会议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乡村学校、田间地头等各类资源,通过拉家常、讲故事、谈变化、聊体会、看演出、搞培训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及乡村振兴、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各方面强农惠农政策1800余场,受众3.4万人,真正把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末梢拓展到村社、延伸到千家万户。

  二是搭建理论教育服务平台铸思想。立足63个党组织阵地和42个中小学、青少年活动场所、研学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机构,在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细分各类服务群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制定《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群众明细清单》,重点推进《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普及,先后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120余次,开展兰州好人、道德模范、新乡贤、好邻居、好公婆、五星级文明户评选和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最美家庭等活动20余次,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年推荐省级文明单位、村镇5个,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道德模范3人,兰州好人8人,兰州市新时代好少年3人。

  三是搭建文艺文化服务平台倡新风。利用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农家书屋、村社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载体,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汇演、经典诵读、节日民俗和体育健身活动,让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全年共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350余场次。同时,持续开展整治农村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倡导白事俭办,红事新办,禁止大操大办,倡导村社区树立文明健康新风尚。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共累计简办红白事47件、取消集会42场,带动了全社会400余场宴会、团聚等集体聚餐活动主动取消,助推了疫情防控工作。

  

  兰州市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四是搭建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提素养。利用2个科技示范基地、16个科普活动室、2个农技推广站、1个法律援助中心、7个镇街司法所、22个社区矫正中心、34个村级民事纠纷调解室,开展科技、技能、法律的普及服务。同时,结合党员干部社区“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创建·我做起”“全国科普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等活动,帮危解困800余次,环境整治15次,科技支农325次,精准化、专业化志愿服务220余场次。

  五是搭建卫生健康服务平台利群众。开展了“医疗服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打通医疗服务“神经末梢”;采取集中接种与分散接种相结合、宣传教育与部门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以“1234”工作办法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以“七大员”(指挥员、宣传员、服务员、指导员、值班员、疏导员、保洁员)的硬核担当,有效预防和阻止了疫情的传播;以“八大”岗位为载体,实施“八大行动”,通过“加减乘除”的工作方法,推动了全区公共卫生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六是搭建便民利民服务平台润民心。进一步压缩“四办四清单”事项办理时限,拓展帮办代办服务范畴,依法公开调整后的区级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办理事项905项,按时完成“一件事一次办”、不见面审批事项梳理和服务承诺时限压减工作。通过“通办窗口”和“小兰帮办”服务窗口,将划入的审批事项进行同类合并,推行并联审批模式,实现“一站办到底”方便更多人民群众。同时,以“争当金牌人民调解员”活动为主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498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9%以上。通过“线上+线下”并行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公共就业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目前,已建成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1家、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孵化)基地1家,区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5家,大学生返乡创业园1个。

  “六”字引信点亮“引航灯”

  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红古区通过实推行“领、帮、引、带、聚、融”的“六字”工作法,有效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是三级班子“领”。红古区所有县级领导包片联镇(街道)、科级干部包村(社)联组(小区)、机关干部包村(小区)联户。区、镇(街)、村(社)三级文明实践一线指挥员,定期不定期深入镇街和村社督导工作,助推志愿服务高位推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区委宣传部整合部机关和文明实践中心的15名干部,由2个副部长带队,成立2个包联专班,常态深入7个包联镇街和56个包联村社,以所、站示范点建设为抓手,点对点的帮、手把手地教,并召开现场会,由点到面推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星火燎原。

  二是志愿服务“帮”。为有效推进文明实践工作落实落细,红古区以“123456”蜜蜂服务体系为引领,并以“蜂体”五项内容为重点,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税法宣传、妇女维权、科技传播、文明餐桌、文明交通、义务植树、环境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300余场次,累计发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300多个,志愿服务时长21万余小时。

  三是百姓需求“引”。按照“百姓吹哨,各方必到”的原则,红古区建立了共性与个性需求统筹、线上与线下服务结合、城区与乡村力量联动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四单运行机制,切实把群众需求当作文明实践的指挥棒,哪里有需求,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有效破解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目前,收到群众矛盾纠纷、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演出、疫苗接种、疫情防控政策等需求单620个,均已办理完成。

  四是基层能人“带”。积极发动“五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土专家”“致富能手”“好邻居”等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依托村社广播室、乡村“大喇叭”,成立乡村“小板凳”流动宣讲队19支,定期就党的创新理论、农业知识、惠民政策、致富信息、疫情防控政策等群众关心的热点进行分享与解读,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累计开展活动1065场(次),受众4.2万余人;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六个一百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的节日”“中国梦 歌曲大家唱”、广场舞大赛、地方戏曲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78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1000场次。通过多方位组织开展活动,全面提振群众的精气神,真正将党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传到千家万户,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

  五是七彩基地“聚”。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文明实践基地为重要依托,主动抢抓国家建设兰西城市群和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机遇,依托与青海民和县地缘相近、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文化相通等区位交通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抓爱国主义教育、民生服务保障、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文化助农、法律援助服务、维护民族团结,党校和《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党员干部、团体组织、社会群众超4.2万人次进入参观学习。同时,“553”为民兴办实事行动得到有效落实,工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科技文化取得新突破,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功创建,川海大桥、团结桥等互联互通工程有效落实,文明实践聚集作用有效发挥。

  六是服务宣传“融”。红古区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共建共享、互融互通,在“爱红古”APP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栏,积极探索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切实使融媒体思维和文明实践思维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花结果。同时运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及村务公开栏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平台,不断向广大群众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最新成果,强化了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广泛挖掘和拓展宣传渠道,在有效运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网络平台基础上,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一抖一条”全媒体平台,推送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等新闻稿件3500余篇,点击量超过6万人次,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风貌,有效动员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工作中来。

  “四”大品牌拓宽“新道路”

  在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红古区立足区情发展实际,突出品牌创建工作,先后打造了具有红古特色的“四大”文明实践品牌,同时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七员”(政策法规宣讲员、社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代理员、促进发展服务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绿色低碳倡导员)“五部”(促进发展项目部、民生保障服务部、民族团结连心部、和谐稳定参谋部、应急管理指挥部)工作室,为文明实践工作进一步拓宽路径、丰富载体,有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人心。

  一是打造“文明实践+党建引领”品牌。坚持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把党建工作与文明创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推进基层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设“书记讲堂”,全区7个镇(街)党(工)委书记、56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纷纷走上讲堂,每季度至少为群众传一次党音、办一批实事;到目前为止,全区8000余名党员深入群众家中,每月至少带头开展了一次志愿服务活动。

  

  兰州市红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储蓄所存折发放仪式

  二是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围绕“文明红古、爱心红古”,推行“社工+志愿者”“项目+队伍”双联动模式,形成全区志愿服务大体系。先后培育打造了“授渔行动”“暖冬行动”“彩虹1+N”“萌智学堂·四点半”“三社联动”“互益行”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10个,志行公益结合农村“一约四会”,推行“互益行”志愿者积分制度,向居民开展文明积分兑换制,目前,红古区居民个人积分最高达9500分。

  三是打造“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品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大众传播平台,根据面向农村基层传播的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特点,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惠民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科技等宣传培训450余场次,分门别类开展“菜单式”帮扶志愿服务900余场次,切实把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与带领群众致富兴业、参与农村改革、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投入生态环保等结合起来,让科学理论走进田间地头、浸润人民心田,形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学习理论、践行理论的生动局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除了注重发挥本地人才资源的作用之外,还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各方面力量统筹起来,吸引支持党政干部、企业家、医生、教师、律师、技能人才等下乡担任志愿者,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四是打造“文明实践+群众夜校”品牌。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为导向,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夜校”活动,目前,红古区已建成“群众夜校”34家,讲师团队12个,讲师178人,结合群众实际需求,融入家庭教育、艺术培训、文明宣讲等主题,设置课程8类,分阶段开展亲子课堂、婆媳讲堂、文明大讲堂、心灵守护学堂、百姓宣讲会、身边好人分享会、文化艺术培训、读书沙龙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同时,“群众夜校”还聚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立了“心灵守护”志愿服务队,旨在为全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公益性的心灵关怀服务。目前,全区已有42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领头人、教师加入了该志愿服务队。

上一篇:先学做人,再学习,教育孩子时品德要比知识更重要
下一篇:平桂区开展“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专题培训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