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字告诉你:资本主义社会何时灭亡?之后,是什么社会?(三)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9
手机版

  人类经济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论物性经济和人性经济

  本文简介:本文用15万多字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告诉大家:财政赤字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必然方向是什么?人类将过上怎样的生活?发展的希望在哪里?劳动人民将发生怎样的发展变化,又将成为什么?同时,也告诉大家:智能化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将会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事物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决定因素?最终,告诉大家:人类社会将发生相对过去一切人类社会的剧烈变化,因而走上区别于过去一切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开启历史的新篇章。但是,这将是怎样的人类社会?

  关键 词:劳动者经济 劳动者社会 生命经济 生命社会 共产主义

  说 明:本文分为5篇持续推出。(1),(2)等,为引用文献序号

  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

  三、体力替代运动时期

  人类经过徒手劳动时期和肢体替代劳动时期的发展,其认识和实践都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发展又必然把人类劳动和社会推到下一个发展阶段。首先,通过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人类本身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原始人,已经认识了金属、木头、火、大地、水、风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能够利用这些规律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运动。由此,人类本身的文明素养得到提高,这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发展劳动和生产创造了首要条件。或者,这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提高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运动规律的能力。其次,在认识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劳动文化。由于人的生命运动是世代传承,其发展性局限于一代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智慧见识、劳动能力等等,在其生命消失的时候就终止了;而一个新生的人,又需要从婴幼儿开始,通过培育、学习、锻炼、劳动等重新开始成长和发展。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都在不断的创造和消亡,例如,生产的木器、石器、铁器等劳动工具,随着劳动和生产的消耗就自然消失了。再如,生产的一切维持生命发展运动的粮食、蔬菜、果实、房屋、马车等,随着生活消费而消失。惟有劳动文化一经发现和生产就会一直存在,并且一直积累。再次,人类通过劳动和生产奠定了厚实的劳动物质。发展了的丰富的劳动物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给劳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是生活用具,还是生产用具,都是认识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没有轮子一样可以转动的事物,就难以认识和利用水力;没有水瓢、水桶、轮毂等事物,就难以发明和制造龙骨车或翻车;如果没有龙骨车、马车、磨子等只要拥有相应的动力就可以运动的事物,纵然发现风力和水力,也不知道风力和水力有什么用处。丰富的发展的劳动物质是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真实展现,它会扩大劳动者认识和利用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运动规律的范围,进一步促进劳动和生产的发展。劳动力的提升、劳动文化的积累、劳动物质的丰富等,使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之间、生命对象与客观存在之间以及劳动和生产与客观存在之间等的联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展。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客观存在越多,那么可以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客观存在就会越多,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就越多,这就会不断推动劳动和生产的发展运动。

  通过劳动力、劳动文化和劳动物质的积累和发展,特别是对金属以及金属器具等单一物质,船、马车、风车、磨子、龙骨车、犁等组合工具,牲畜力、风力、水力等动力的认识和利用,就把客观物质元素、物质组合工具、动力等事物联系起来了,也把生命对象、劳动和生产、作用对象以及人的生命运动等联系起来。这些联系的建立,决定人类必然会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动力与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和生产的联系和作用。当然,至于由哪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认识到客观物质运动形成的动力,这具有偶然因素。这是客观存在决定意识的发展运动关系决定的。在前面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人类走上了发现和利用蒸汽,并发明制造蒸汽机的道路:在公元1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希罗发明了气转球;约公元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1698年,托马斯·塞维利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最终,在18世纪,瓦特改良了工业蒸汽机。随后,内燃机、电动机、核动力等,陆续被人类发明和使用。客观物质的运动属于其本身的运动,虽然在运动中可以形成力,也会作用其他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劳动和生产的力,更不会自觉按照人类的要求去作用其他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人类通过劳动去认识和利用,才会形成生产的动力。客观物质的运动是物质本身自然的运动,只有人类通过劳动去认识它,并掌握其发展运动规律。而且要根据其发展运动的特性,利用多种客观规律,把各种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运动规律组合起来,才能获取人类想要的物质运动。例如,蒸汽的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水的运动,而是水、火以及金属器具共同形成的运动;要把水蒸气的运动转换成劳动需要的动力,还需要用金属等物质组成特殊的物质工具才行,即要制造蒸汽机才行。这个历程证明:动力机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运动规律的结果,不是客观物质自我运动的结果。

  在肢体替代之后,出现体力替代,这是以人为中心和标准的发展关系。如果没有木器、石器、铜器、铁器以及组合器具替代人的身体、肢体和器官等,去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那么即使人类发现了客观动力,也无法利用这种动力。因为人类徒手劳动所依靠的动力是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形成的,而客观动力并不能直接融入人的身体,并形成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的作用力。当然,即使能够融合,但是人的身体、肢体、器官等是具有生命的肉体组织,也承受不了这种动力与客观对象形成的发作用力。另外,如果没有铜、铁等工具以及组合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姑且不论是否可以制造动力机,纵然可以制造出动力机,单一的动力也无法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即动力机的发明和使用,是以金属元素和组合工具为前提的,因为只有金属制造的组合型工具才可以使用和传递动力。因为客观动力的强度不是人的肉体或者木质材料、石质材料以及瓷器等可以承受的。最后,人类对客观动力的需求,是因为人类获取生命对象,需要利用动力来作用客观对象,即人类劳动和生产的需要;然而,客观动力的使用可以节省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在这些因素之下,客观动力成为人的生命运动的需要,也成为了间接的生命对象。是否使用客观动力,是由人的生命运动来决定的。如果使用客观动力不能节省人的劳动力,或者在获取相同质量和数量的生命对象时,人类制造动力机械所耗费的生命数量与人类操作动力机械作用客观对象所耗费的生命数量的总和,远远大于直接使用人类劳动力作用客观对象所耗费的生命数量;或者人类生产和使用动力机械生产生命对象所耗费的生命总数量,大于所生产的生命对象能够维持和发展的生命数量,人类就不会使用客观动力。换言之,客观动力的使用,是因为可以节省人类在劳动和生产中的生命耗费。总之,客观动力的发明和使用是以人的生命运动为中心和标准。

  由于客观动力的产生,人类劳动就利用客观动力,生产新的替代运动。与动力的发现和利用一样,人类把动力机运用到劳动和生产,并生产新的替代运动,也是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运动规律的结果。体力替代运动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由此,人类生产体力替代运动,其又代替人类作用客观对象所生产的生命对象也是劳动的产物。因此,体力替代运动不是客观物质的自我运动,而是人类生产了体力替代运动;以此作用客观对象所获取的生命对象也不是客观物质自我运动的产物。不论是体力替代运动,还是通过体力替代运动生产出来的生命对象,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由于人类利用客观动力开展劳动和生产,劳动和生产就突破了体力的限制。由于受到身体机能的限制,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所形成的劳动力是有限的,有限的劳动力所能形成的作用客观对象的物理力也是有限的。这导致,其可以作用的客观对象不仅在数量上受到限制,而且不能对有些客观对象产生有效作用。另外,由于劳动力及其产生的作用力是有限的,所以它的传递更是有限的。换言之,如果组合性劳动工具过于复杂,传递过程太多,就会流失和浪费一些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是在生命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运动规律,需要适当的修养作息,所以劳动力不能持续发挥作用。由于这些限制,如果把劳动力作为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的作用力,那么其所能生产的替代运动是非常有限的。当人类利用客观动力之后,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只受到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限制,而不受到人类劳动力的限制,由此,劳动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的作用力就打破了人类劳动力的限制。具体而言,首先,人类在发明、制造和生产劳动工具时,劳动工具本身不受到人类劳动力的限制,这意味着可以根据劳动和生产以及作用客观对象的需要制造更加适用和复杂的劳动工具;其次,劳动工具就可以提供远远超过人的劳动力所提供的作用力,并替代人类的身体、肢体、器官和体力去作用客观对象。由此,人类劳动就生产了更多的替代运动。由于生产了更多的替代运动,人类就可以耗费更少的生命,而生产更多的维持生命运动的生命对象。同时,由于替代运动不是人的生命运动,在作用客观对象时不受生命特性的限制,因而可以作用更多的客观对象,这就意味着可以丰富生命对象的种类。有些生命对象特别是间接生命对象,或者对人的生命运动是有害的,或者处于有害的环境之下,再或者处于人类不可及的地方等等,例如,一些化工原料是有毒物质;一些矿产深藏地下;一些生命对象混合于其他物质之中;一些生命对象在水下。人不能直接作用这些生命对象,甚至不能近距离作用它们,或者依靠人的肢体根本不能获得它们,这就意味着有很多生命对象并不能被人类使用。当替代运动产生之后,就可以由替代运动代替人类去作用客观对象并获取相应生命对象,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生命对象,即种类更多。在之前,由于没有可以替代人类体力的替代运动,人类生产的肢体替代运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获得生命对象的种类十分有限。

  由于客观动力的使用,有更多的替代运动代替人的身体、肢体和器官以及体力去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换言之,人类在使用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以及核动力等动力工具以及更加复杂的机械开展劳动,这些机械去作用和联系客观对象,大幅度降低劳动对生命的耗费。首先,不论是徒手劳动,还是使用简单工具的替代人类肢体的劳动,由于是人的体力被工具传递并作用客观对象,那么客观对象所形成的反作用力,也必然通过工具传递给人,由此人的身体、肢体、器官等都必须承受客观对象的反作用力。当动力机械提供动力,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时,其发作用力只会传递到动力机械,而不会传递给人。这就不仅降低了客观对象的反作用力对身体、肢体和器官的伤害和耗费。其次,以人的体力为动力的劳动会耗费劳动者大量的体力,因而耗费的生命数量较多。当动力机提供动力时,人自然会节省大量生命耗费。在这个劳动阶段,人类劳动力的两个部分被替代了,只有人类智力没有被替代,即人的身体、肢体、器官等不再像工具一样被用来作用客观对象,和人的体力不再像物理力一样被用来作用客观对象。因此,劳动的物性程度大幅度降低,而人性程度大幅度提升,所以劳动对人的生命耗费就降低了。

  但是,由于智力没有被替代,劳动对生命的耗费依然很严重。第一,由于联系和作用客观存在的针对性特别强,机械不会按照改造客观对象的需要自行运动,需要具有智力的人去操作它。大型机械的操作,特别是早期大型机械的操作,对人的生命耗费依然是巨大的。第二,由于智力的缺乏,机器设备的发展不够充分,需要人去配合机器劳动。机械使用客观动力,而人是使用的自然力和生命力,其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是无法与机器相提并论。人配合机器劳动,虽然效率提高了,耗费相同的生命数量可以生产更多的生命对象,但是对特定劳动者的生命耗费也增多了。第三,由于智力的缺乏,机器设备并不能全面替代人去联系和作用客观对象,换言之,有大量的劳动仍然由人徒手或者使用简单工具去完成。由于上述原因,相对使用铁器等简单工具的劳动,使用机器设备的劳动虽然物性程度降低了,人性程度提升了,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引起质变并全面解放劳动者的地步。或者说,在形式上,使用机器设备的劳动虽然发展到替代人的身体、肢体、器官和体力去联系和作用客观存在的阶段,但是由于智力的缺乏,并没有彻底替代人的身体、肢体、器官和体力,仅仅是减少了对它们的耗费。由此,人类劳动依然是物性劳动,使用机械的劳动方式也是物性的劳动方式。为了方便论述,把使用动力机械的劳动命名为机械劳动,其运动方式命名为机械劳动方式。当然,关于劳动和劳动方式的物性程度或人性程度,并不能用比例来衡量,只能是通过从奴隶社会时期使用石器或者铜器的劳动和劳动方式,以及封建社会时期使用铁器以及组合工具的劳动和劳动方式的纵向比较,看到物性程度和人性程度的历史变化,或者历史性的发展趋势来判定它。

  使用动力机械的劳动首先改变传统手工制造,并且直接催生了工业生产。一方面机械劳动给传统手工业制造提供了动力,并且这个基础上,把手工工具发展为机械设备。传统手工业不再是生产简单的手工工具的行业,而是生产机器设备的行业,在之后,其本身也是使用机器设备生产机器设备。这个进步,使劳动的劳动物质即物质工具,从手工工具发展为机器设备。另一方面由于使用机器设备开展劳动和生产,使得人类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蕴藏在岩石、土壤以及地下的矿物质,直接丰富了维持人类生命发展运动的生命对象。在封建时期,这些矿物质只有很少一部分,例如煤炭、铁、铜等元素成为生命对象,并且难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使用机器设备之后,人类就开始大规模的认识、开发、利用矿物质,生产生命对象。在这之前生产劳动物质或物质工具的手工行业,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劳动工具,并没有像农业那样大规模的生产直接可用的生命对象,而现在也开始大规模生产直接可用的生命对象了。因此,工业生产产生了。由于工业劳动和生产生产了可以用于农业的物质工具即及其设备,使农业生产变成与工业生产一样的生产,即机械化生产。由此,物质生产都变成了机械生产。当然,部分工业或者生产环节,以及一些农业生产环节或者丘陵、山地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完全转变为机械生产。由于机械生产是建立于机械劳动在工业、农业生产的使用和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机械生产与机械劳动一样,也是物性生产。由于工业、农业生产各自利用的客观规律不一致,所以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也各有区别。但是,由于都是建立在机械生产,或者相对落后的手工生产的基础上,所以二者的生产方式也是物性的。由此,虽然整个物质生产方式的物性程度有所降低,人性程度大幅提高,但是依然是物性的。

  物质劳动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直接改变了服务劳动和服务生产及其运动方式。在以往,人类服务活动主要是依靠人力,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牲畜力或者风力,这就限制了服务劳动。当蒸汽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应用到服务劳动和生产时,服务生产就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当然,由于服务劳动和生产是基于物质劳动和生产发展起来的,所以也是物性的,但是人性程度大幅提高。例如,以前依靠马、牛的力量以及人力来完成陆地运输,而此时依靠汽车、火车等机械运输工具来运输;以前依靠人力或者风力完成水上运输,而此时依靠轮船等机械工具来运输;以前没有空中运输,而此时有了飞机运输。这些运输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力的耗费,而且速度更快,所以人性因素得到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运输工具更加坚固耐用,使用时间更长,所以服务范围更加远,服务对象更多。服务劳动和生产的飞速发展,又反作用于物质劳动和生产,并将全世界的物质劳动和生产联系起来。

  物质劳动和物质生产以及服务劳动和服务生产的发展,对意识劳动和意识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生产以及服务生产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扩展,扩大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丰富了人类意识活动的素材,这种变化使得人类意识劳动的范围更大。意识劳动不再成为少数人的劳动,而是成为更多人的劳动。这不仅使设计员、工程师、研究员等成为常见的工作人员,而且让很多非专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研究创新。另一方面由于物质生产的原因,使得意识劳动需要的劳动物质,例如光学仪器、实验器皿、化工原料、电磁设备或其他机器设备等成为意识活动的普通劳动工具。使用客观动力的科研设备或者机器设备进入意识劳动和意识生产,因而意识工作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可以广泛使用动力机械或者机器设备完成意识生产。这使得意识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使用机械动力的生产方式。这些变化促使意识劳动迅速发展,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劳动领域增多。这些变化使意识劳动不再是局限于所谓的上层建筑的事物,开始成为常见的基本的经济活动。在大机器时代,绝大多数生产经营单位都会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科学研究成为劳动和生产的基本内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人类的共识。在意识劳动中,思维创新的劳动部分是由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完成的,在这之外,更多的考察、观察、计算、梳理、实验、试验等工作,主要是由人类使用物质工具来完成。所以这些劳动与服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几乎没有差异,因此,意识劳动及其运动方式也是物性的。物性的意识劳动和劳动方式所形成的意识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是物性的。

  进入体力替代运动时期,劳动和生产的发展运动与肢体替代运动时期相比较有很大的区别。在肢体替代运动时期,意识劳动和生产、服务劳动和生产以及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领域,三个方面的劳动和生产没有完全联系在一起,具有明显的边界。其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是在最为普遍的或服务或物质的生产方式上形成的。例如,徒手劳动时期,以服务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封建时期,以农业劳动和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当进入体力替代运动时期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往往同时有意识劳动和生产机构,即科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管理设计等职能机构;服务劳动和生产机构,即营销、售后服务、广告宣传、运输等职能机构;物质劳动和生产机构,即生产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原料采购等职能机构。在生产单位外部,也是与其他生产机构、服务机构、科研技术、广告宣传等生产经营单位相互联系的。由于内部和外部的交织和联系存在,就不再以某一种客观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而是以能够把所有生产都联系起来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

  怎样形成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呢?首先,物质生产是最先发展的,物质生产方式也是最先形成的,并且,在初期,它的发展规模是最大的,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运动。物质生产方式分为两种,即农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工业的物质生产方式,农业物质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土地为依据的,受到土地的不可更改因素的制约,而其他因素都是土地的附属因素,因此以土地为中心组织社会生产;但是,工业受土地的限制相对较弱,而是受到资源、技术、劳动力、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换言之,工业的限制因素更多,是综合性的,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单一。由此,组织工业生产就必须把多种生产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却又不能以一种因素为依据组织社会生产,那么工业生产就是流动性的社会生产。所以,流动性极强并且不受固定因素限制的资金就成为了组织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其次,服务生产和服务生产方式虽然是在物质生产以及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成为独具特性的经济事物,但是深刻影响物质生产及其运动方式,也必然影响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运动。服务生产方式与农业、工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比较,基本不受地域限制,流通能力更强、范围更广。最后,意识生产和意识生产方式已经深入到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领域,其发展运动方式也必然影响社会生产方式;但是,由于它刚刚从所谓的上层意识文化领域进入经济领域,影响还不够明显。

  由此,主要从农业的物质生产方式、工业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服务生产方式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一下。工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服务生产方式、农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劳动物质,所以决定它们基本运动形式。但是,服务生产方式让服务生产具有世界性的流动性,这个流动性不仅让工业生产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起来,并且让农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起来。换言之,农业生产不具有世界的流动性,但是产品具有世界的流动性,其劳动物质通过流动而得来;工业不仅产品具有世界流动性,生产也具有世界流动性。但是,这种流动不是工业和农业自身完成的,而是服务生产来完成的。简而言之,工业、农业的生产是通过服务生产来组织的,它们的产品流通也是通过服务生产来完成交换的;同时,服务生产、交换的本身,也是通过服务生产来完成;当然,意识生产和交换,也是通过服务生产来完成。通俗而言,通过市场买卖来组织生产要素,即通过市场服务来组织生产。对于意识生产和工农业物质生产而言,它们的主要运动是生产,主要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在通过交换取得劳动或者生产要素之后,就是将这些要素用于生产活动,其主要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作用关系,而通过服务组织生产,在本质上是组织关系,也就是将各种劳动要素和生产要素联系起来的关系。作用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关系;组织关系,是把本来处于分离状态下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成为一个有机的运动整体的关系。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意识生产乃至服务活动本身的运动是依靠服务活动联系起来并组织运动。服务活动是各种生产的组织纽带,它让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意识生产以及服务本身,科学参加市场运动,形成最科学的运动体系。虽然服务的发展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意识生产,但是它本身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意识生产联系起来,并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前的经济运动,是以农业、工业和意识文化为基础,服务为联系和引导的运动模式。这种联系和引导,让工业、农业和意识文化爆发出最强的经济力量。如果失去服务活动,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亦或者是意识文化,它们都必须回到自产自销的分裂的经济模式中。由此,当前的经济运动,在本质上是以服务为引导的经济运动模式。

  然而,在服务活动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资金流动引导物质生产、意识生产和服务生产以及各种产品的流动。由此,整个社会生产就是以资金为中心组织开展的。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资金和服务劳动、意识劳动相互融入和作用,这就是使资金演变成可以增值的资本。资本虽然以资金为载体,但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流通事物,而是一个融入服务劳动和意识劳动的商品。例如,一项生产投资,在形式上是资金的投入,但是实际上还包含场地考察、市场分析、技术分析、战略定位等一些列的意识劳动,这些意识劳动融入到资金中,使资金成为一个商品,这个商品就是资本。资本的存在和发展运动,资金的占有或者拥有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必须通过系列的意识劳动和服务劳动,把资金变成商品,才可以成为资本。资本作为一个服务劳动和生产的商品,它根据服务劳动获取一定的劳动价值。在交换活动中,除了购买直接用于个人生命发展运动的商品的资金是单纯的交易载体,其他一切交换活动中的资金都不是单纯的交易载体,而是包含了意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商品。总体上讲,资本包含两个因素:一是资金,二是意识劳动和服务劳动。没有意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参与,资金永远是资金,难以成为资本。当然,在市场的博弈中,由于资本占有自由联系各种生产因素的优势,在人们的逐利心态下,就演变成占有、剥削他人财富的事物。由于资本是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在与各种劳动和生产相联系和交换时,可能实现价值目标,也可能不能实现价值目标。资本这个服务商品出现之后,人们就根据物质生产方式和服务生产方式组织社会生产,即以资本为中心组织社会生产。资本或者金融资本就成为组织社会生产的重要纽带或者决定因素。

  资本在流动中相互联合并共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就形成了公司。当资本集中之后,成立董事会或者投资者之间形成法定的协议,然后以公司为主体,通过市场以买卖的方式组织生产要素,最后组织劳动和生产。在交易市场,一方面针对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专业程度、技术水平、劳动经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和身材长相等,给予不同的交易价格;另一方面,还根据不同岗位,即普通生产岗位、技术岗位、设计岗位、科研岗位、管理岗位等,给出交易价格。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岗位,并且由人的教育、培训、学习、锻炼等生命运动形成的品德、技术、经验、综合素质等决定劳动力交易价格。这意味着人的生命运动成为了资本社会生产方式本身的内容构成。在公司实际管理中,会培训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养团队精神、公司精神,这些活动是对人的发展。在这种社会生产方式中,把人的劳动能力作为了组织生产的内容。最为特别的进步是,一些公司还会给能力突出、贡献大、作用重要的员工赠送干股,或者让很大一部分员工持股。赠送干股或者员工持股不是劳动成果的分配或者奖励,这是生产经营主权的分配。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更多地复归生命运动,并且劳动者开始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这些方式会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运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不同的岗位,以及公司的培训和赠送干股,不仅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运动,而且生产经营的主权开始向劳动者流动。当然,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流向劳动者还是一种特殊现象,或者处于萌芽状态。

  在资本流动中,一种方式是资本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劳动和生产要素或者生产经营环境,流向某个市场,然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另一种方式是资本直接向某公司投资或者通过证券交易所对其投资。在后一种方式中,资本对某个公司投资,不是该公司的资本具有吸引力,而是该公司的劳动和生产在市场运动中,具有一定优势,其盈利较多或者盈利目标容易实现。虽然该公司依然属于资本的,或者所有权、支配权属于资本,但是这种资本流动方式,证明劳动和生产对资本流动具有决定性作用。通俗而言,一个公司的劳动和生产开展得好,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可以从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这种市场竞争力从何而来?公司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相应技术和机器设备,但是这些技术和设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且本身不具有发展性。然而,整个市场是发展运动的,那么技术和设备就容易被市场淘汰。那么,公司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劳动者及其劳动才是处于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运动中,或者说只有人类劳动才可以发展技术和设备,所以公司的竞争力来源于人类劳动,或人类劳动决定公司的竞争力。这种决定性首先影响公司原有资本的亏盈,然后决定公司是否会获得社会上其他资本的支持。但是,劳动对公司和资本的影响力和决定性还是以资本为主体的,并没有以劳动本身为主体。通俗而言,劳动虽然影响公司原有资本的盈亏,但是盈亏是资本的,不是劳动者和劳动的;通过劳动获得的社会资本,属于公司现有资本的,也不属于劳动者和劳动。但是,劳动对公司和资本盈亏的影响力和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然而,劳动又是人的生命运动所形成的主体意识、客客意识和主体行为的产物,即劳动是生命运动的产物,这意味着人的生命运动开始影响和决定资本,只不过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和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运动形成该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社会生产方式中,资本盈利为主要目标,资本集中形成公司并通过买卖获取生产要素,公司组织劳动和生产。对于物的买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不存在物性和人性的问题。但是,对于劳动力的买卖,就把人或劳动者的部分生命物化成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劳动力像物一样参与交换,因而人成为“商品人”(29)。劳动力价值标准不是以人的生命运动为标准的,而是以人提供的劳动所能生产的产品或生命对象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在这种标准之下,公司以资本利益为标准,以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为目的,给出购买价格,然后进行交易。最后,公司组织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这就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和主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命名为资本社会生产方式。

  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中,虽然以资本为中心和主导,以资本利益为目的,但是人的生命运动第一次成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必要因素,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在这里,或者有人会说,奴隶也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必要因素。但是,商品人与奴隶是有区别的,在奴隶交易中,交易的双方是奴隶主,奴隶是商品,而且买卖的是奴隶这个人的全部,并且奴隶本身没有主权,交易所得不归奴隶本人;商品人的交易,交易的主体,是劳动者和资本拥有者,交易的不是全部人,而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或者劳动,并且劳动者本身有主权,交易所得归劳动者本人。劳动者的交易所得用于本人的生命运动,促进生命发展;奴隶交易所得不用于奴隶的生命运动,而是归奴隶主所有。由此,虽然奴隶的质量也会影响劳动和生产,但是奴隶本人的生命运动与交易和生产无关。所以,奴隶社会生产方式中,奴隶像商品一样成为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要素,但是奴隶的生命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因素。与土地社会生产方式相比较,土地的租赁是以土地易于耕作的程度以及肥沃程度等为标准,不考虑劳动者的素质。虽然土地社会生产方式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细的劳作可以给自己剩下更多的劳动产品,但是劳动者能否具备这种能力,并不作为制定租赁价格的因素。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外在激励,类似奖励或者提成,既不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也不是分配的内容。在封建社会时期,劳动者及其劳动力获得解放以及租赁的社会生产方式,激励了劳动者参与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动,这是人的生命运动在影响社会生产方式,但是其本身并不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中,把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劳动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等与不同岗位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劳动力价格,以及劳动培训和赠送干股等,这就把人的生命运动形成的主体意识、客客意识和主体行为等纳入了社会组织劳动和生产的内容,即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这就意味着,人的生命运动直接成为了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运动。但是,人的生命运动还没有居于社会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或者成为决定性内容。由此,资本社会生产方式与土地社会生产方式和奴隶社会生产方式相比较,其物性程度进一步降低了,人性程度进一步提高了,但是资本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是物性的社会生产方式。

  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以资本为主要依据组织生产要素,资本与一切生产要素包括人,都是物的关系,纵然是人的生命运动成为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因素,也是劳动力的质量或者劳动生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劳动和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劳动力的买卖是物与物的买卖,不是人与物的买卖。不论公司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产生真实的劳动成果,或者是亏损还是盈利,甚至是否组织劳动和生产,不影响劳动者与公司之间的交易。所以,劳动力买卖中,人或劳动者所获得的资金是买卖所得,不是分配劳动成果所得。而真正的分配,是不同资本数量或者股份按照比例分配劳动成果才是分配。这种分配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而是物与物的分配关系。因此,以资本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物性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中,一切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等,都是以资本为标准的,以资本盈利为目的的。由此,将这种生产关系命名为资本生产关系。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资本生产关系之下,形成资本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兼具物性和人性的,并且物性程度高于人性程度,所以其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主导下,主要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人处于从属地位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其命名为资本物性经济。下面看看资本物性经济。

  物质财富凌驾于人的生命至上。在资本主义初期,一些资本家贪婪无度,把利润置于人性之上,把落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毫无人性的物性经济手段都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奴役、剥削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演绎得更加“生动”。例如,“在爱尔兰,殖民者剥夺了爱尔兰人的土地,把一部分爱尔兰人变成奴隶送到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把剩下的无地农民变为小佃农,采用对分制的办法残酷地剥削他们。在西印度群岛,英国殖民者经营巨大的种植园,使用奴隶劳动”(30)。为了资本的积累,把人又变回了奴隶,这完全是非人性的。在资本主义后期,也就是当前的时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消灭了奴隶的现象。但是,不顾及人的生命发展运动的情况一直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煤矿的童工所受的痛苦更为惊人。坑道狭窄,入口处有的不及一米,年仅十余岁的儿童在坑道中弯曲着身体,用笨重的十字镐凿煤,有的在腰间皮带上系链条,四肢爬行,拉拽煤车。怀孕的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和解雇,或者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班”(31)。这是资本完全凌驾于人之上的典型事件,根本不顾及“童工”和“女工”的生理状况。即使是在当前,还是存在不顾及人的生命的发展运动实际的情况。例如,不给在孕期的女职工发放工资,或者直接解聘怀孕的女职工,或者直接不招聘要生育的女职工,或者把在任职期间不怀孕生育作为招聘女职工的前提条件。再如,超时间超强度的加班。这些情况,实际上是把追求物性的利润置于生命之上,并限制生命的发展运动的物性经济思维和建设模式。当然,这也是以“物”为依据的生产关系的赤裸体现。

  把以资本为中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主要的经济政策。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中,主要通过货币的发行和调控来引导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调节市场,同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和调控经济发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把资本激活,让资本推动经济发展。这些经济措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就业岗位,但是它的活力和利益主要释放给资本或资金的拥有者,纯粹的劳动者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少。例如,降低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较好的经济政策;但是普通百姓只会受到存款利息降低的伤害,而不会享受到贷款利息降低的好处。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对象是资本或者资金,因而要获得这些政策带来的经济利益,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资本或者资金。总而言之,以资金或资本为中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以“资本”这个物为经济主导因素的。

  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财政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由于没有改变物性的资源配置制度和物性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所以在短期内,也就是财政资金刚流出的时候,会促进消费,但是它们马上就会流入少数人手里,成为生产相对过剩的帮凶。例如,在通过国家基础建设刺激经济时,由于需要购买大批的基建材料,会促进消费,但是这些消费所带来的利润,立马就流入到售卖、生产基建材料的资本拥有者手里;由于他们的消费受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限制,这些利润也会很快的流入生产领域,直接增加生产相对过剩的劳动产品数量。在实施减免税收、扶持产业、扶持企业等经济刺激手段时,就更加直接了,因为在物性的资源配置制度和物性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下,这些资金就直接流入少数的拥有资本的人群手中,又会加剧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矛盾。所以,在没有改变物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物性的分配方式时,财政刺激只会起到短期作用,而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刺激就会频频发生,而财政赤字就只有不断扩大。

  公司成为主要的帮扶对象。在投资方面,世界各地都在优化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具体办法,主要是给公司制定较好的政策支撑或者经济支持,提升其利润空间。吸引投资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但是,单纯的优化营商环境,而不把营商环境同劳动者结合起来,不把公司收入和劳动者的收入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纯粹的以物为对象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方式,只会让富人更加有钱,扩大贫富差距。这些扶持政策是以公司或者相关产业的公司为对象的,最终的扶持效益主要带给公司及其股东,而劳动者仅仅是在公司发展时候,保留住其工作岗位。这种发展方式,是以物为主导的,仅仅是顺便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工作的机会。对于这种政策,不否认其积极作用,但是它的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依然是物性的。又如,对企业的减税、免税政策,其效益是给公司的,而劳动者不能享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福利。

  形成了物性的分配关系。在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就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并且人由于被物化了,也成为了人力资源。人与其他生产经营资源一样,围绕资本来运动。由此,在分配中,不是按照劳动者创造劳动价值的作用来进行分配,而是按照拥有的各种生产经营的资源来进行劳动产品分配。因为所有的资源包括劳动力都被资本购买了,所有劳动产品就属于资本,而分配,劳动者就拥有在市场中售卖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劳动者创造劳动产品的作用被忽视在分配之外。这就形成了物性的分配关系。简而言之,物性分配关系就是按照拥有的资本数量以及生产经营要素进行分配的方式。总之,不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企业、产业扶持政策,都是以物为对象的,没有这些“物”,就难以得到经济资源。在这种资源分配模式中,劳动者失去了拥有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资格,最终成为彻底的无产阶级。在物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下,劳动者因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或者劳动资料,为了生活下去,就只有自我物化,把自己变成商品人,然后在市场上售卖。自己把自己售卖后,就接受资本或资金的驱使和奴役。

  贷款消费为资本服务,一些劳动者进入负资产生命状态。资本为了是实现经济利益,就联合银行建立了贷款消费机制。资本实现了短期的促进消费的盈利目标,但是劳动者却要承担额外的利息。由于没有改变物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物性的分配方式,人的自我生产和发展就会陷入没有发展资源的状态下,其消费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人的自我生产和发展会受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限制,其每天可以用于劳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一生的劳动时间也是有限的,劳动换取的财富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今天消费过多,明天就必须减少。所以贷款消费可以提升劳动者在短时间的消费能力,但是同时又会削弱其今后的消费能力,并且贷款消费是消费价格+利息的消费模式,对于劳动者而言是寅吃卯粮、雪上加霜;对于整个经济而言,是杀鸡取卵。当然,贷款消费也有一个积极作用,那就是解决一些人在目前需要某种消费品,却无力购买的难题。但是,贷款消费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因为要产生额外的利息。所以,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虽有积极作用,但是让人的生命运动承担了巨额的额外的利息,而利息又是资本的,因而依然是物的经济关系。

  由于劳动的发展,使得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人性程度大幅提高,所以在形成资本物性经济的同时,还催生了以资本为基础的,以人的生命运动为目的的经济发展内容,将其命名为资本人性经济。下面,看看资本人性经济的发展运动情况。

  由于人类劳动进入体力替代运动时期,而劳动方式也进入机械劳动方式阶段,即使用机械的劳动方式;当然,生产方式也是如此。动力机械的使用,相对石器、铁器以及简单组合工具而言,运动原理、技术操作、客观对象等更为复杂。手工时期学徒式的短期学习,很难适应劳动和生产的要求,因而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另外,由于人是世代延续和发展,那么每一代人要参加劳动和生产,都必须掌握劳动和生产的技术和文化。这就意味,要确保劳动和生产正常发展,就必须根据劳动和生产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运动。由于劳动的需求,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十分注重新生一代的学习教育。在之前,或者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少数人或者部分人的事情;到了资本社会,由于劳动是普遍的事情,劳动方式的需要,就成为所有人的需要,所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就成为了所有人的事情。由此,对新生人群的教育就成为了一个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机械劳动方式的推动下,一方面学校、培训机构、教育文化等开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在部分国家实行,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通过360搜索:截止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实行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部分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推行公立大学免费教育。虽然教育是劳动和生产的需要,但是它是针对人的生命发展运动的事物。加之,劳动本身又是生命运动的产物,而生产又是劳动的产物,所以教育遵循生命发展运动规律,本质上就是生命发展运动的产物。由此,教育就全面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运动,并在经济领域里发展成教育产业或文化产业。

  随着劳动和生产的人性程度的提高,人的生命运动开始直接纳入人类经济体系,逐渐成为社会的集体的事情。在过去的一切社会里,人的生命运动是由劳动者个体自行负责的,与社会、与人类经济体系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具体而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他个人或者家庭的事情,而不是社会的事情。但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特别是后期,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社会集体共同维护人的生命运动的事物,开始在一些领域出现。一是养老保险在部分国家实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发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在一些国家,一个劳动者参加工作后,用人公司就应当或必须给他买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主要用途是保障劳动者进入老年之后的生命运动能够正常发展。买养老保险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经济行为,而是公司等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者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换言之,这是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之一。之后,养老金由社会机构统一管理和经营,并且给退休劳动者发放。这种方式是个人收入和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相结合、个人劳动和社会集体相结合,共同养老的方式。二是医疗免费、医疗保险在部分国家实行,给人民群众予以生命安全保障。通过360搜索:英国、俄罗斯等国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医疗免费,中国、美国、日本等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这些行为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命全面考察的结果,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结果。三是失业保险在部分国家实行,为劳动者的再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失业保险在本质上是对劳动者全面考察的结果,是保证劳动者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生命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在部分发达国家对高收入群体实施高额税收,然后把税收用于国家或者社会的发展,服务于所有人民群众。这些方式,一方面减少人民群众维持生命运动的开支,如医疗保险、免费医疗等;另一方面保障人民群众有维持生命运动的经济收入,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由于教育的发展提升了人的生命运动,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客客意识和主体行为得到发展。由此,维护人的生命运动在劳动和生产中的权益的意识和行为,即维护劳动权益的行为开始出现和发展。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里,各个公司或者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均会有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工会存在。这就意味着,人的生命运动不仅从个人文化、技能等与相应工作岗位和薪酬的方式融入社会生产方式,而且从单纯维护劳动权益或者生命运动的方式融入社会生产方式,最终成为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内容。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改变。例如,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关于劳动、劳动合同、就业、工会、职业病防治、保险等方面的法律,以维护劳动者的经济权益以及保障劳动者生命的正常运动。这些法律不是单纯关于人的生命运动的法律,而是在经济领域维护劳动者生命耗费和复归的法律,因而是经济内容。

  这些维护人的生命运动的经济行为和举措开始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人性经济。但是,这个时候的人性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和主体的,或者是以资本发展运动为主导的。具体而言,资本在占有劳动成果的基础上,适当让利给劳动者,以保障其生命的正常发展运动。例如,购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或者说,资本的剥削性并没有就此消失。同时,对于各种保险的管理,是以资本运营的方式在经营管理。资本人性经济与土地人性经济相比较,其发展和进步在于,土地人性经济仅仅是给予“授田”来完成,并不直接负责人的教育培养、老年退休、失业等情况下的生命发展运动”;然而,资本人性经济相对科学和完善,从人的培养教育、就业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保障人的生命发展运动,并且建立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后者,遵循了人的生命从产生、到壮年,再到衰老的发展运动规律,必然发生事故纠纷、生病、失业等特殊现象的运动规律。

  从奴隶社会没有人性经济,到封建社会的土地人性经济,再到资本社会的资本人性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人性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运动趋势是发展长大;而物性经济的规模也是在发展壮大的,但是本身的物性程度在不断降低。例如,最初的人是奴隶,后来成为农民,到了资本社会就成为了商品人,对人的物化在不断降低。特别是,在资本社会生产方式中,人的生命运动成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并且催生了尊重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人性经济。由此看来,劳动的生命运动属性没有变,劳动的发展方向也没有变,劳动关系也没有变。随着劳动的发展,劳动及其产物即生产、替代运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必然彻底成为符合人类生命发展运动特性的事物。在资本人性经济中,出现了社会共同负责对青少年的教育、共同养老、共同医疗等特征。虽然这些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充满剥削或奴役,但是把它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联系起来,就证明了人类社会在劳动属性和劳动关系的作用下,必然向着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开展生命发展运动的方向发展。通俗而言,劳动关系作为人类生命运动的产物,必然与血缘关系一样,最终催生人类共同体。惟一的区别是,前者是自然的生理联系的族群性共同体,后者是文明的劳动联系的社会性共同体。

  资本经济既有物性经济的部分,也有人性经济的部分,并且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似乎符合劳动或生产的实际情况。但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及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同时,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特别严重。这些历史事实证明: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意识劳动方式和意识生产方式、服务劳动方式和服务生产方式以及物质劳动方式和物质生产方式,没有完全吻合。任何社会生产方式都不是完全由客观的意识、服务、物质等生产方式单独决定和形成,而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客观的意识、服务、物质等生产方式,研究发明出来的。换言之,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例如,商鞅根据农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设计了社会性生产的组织方式,本文称为土地社会生产方式。一方面他提出了土地自由交易,另一方面他提出了解放奴隶,使奴隶成为农民;最后,土地交易和租赁土地等内容形成土地社会生产方式。这个社会生产方式的设计,符合当时农业物质生产方式兼具物性和人性的客观事实,也符合土地为中心,人处于从属地位的客观事实。反观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其以资本为中心或者主导因素,这是客观事实形成的,没有任何争议,这也符合客观生产方式,物性高于人性的客观事实。但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公司制度是资本和资本合作产生的,最初的公司是资本合作或者资本资源合作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制度,不是根据客观生产方式形成的。公司中的人性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劳动者与资本拥有者的博弈,例如,工会;另一方面来源于客观生产方式的要求,例如,不同岗位需要不同能力和素质的人员,并且薪酬也不同,给能力特别强的员工赠送干股。这些人性因素是根据使用劳动者的不同需求,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也不是可客观生产方式整体分析的结果。下面,整体分析客观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经济建设的本质是人进行自我生产的生命运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经济建设过程是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二是人类经济建设是人的生命从耗费开始,到异化,再到复归的,然后又从复归发展生命,再到生命耗费、到异化,然后再次复归生命的循返运动。换言之,人类经济建设作为人进行自我生产的生命运动,就是每个人的生命运动,反过来,每个人的生命运动汇聚成人类经济建设,整体上就是以人的生命为载体的发展运动。在人类经济建设的事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劳动者耗费自己的生命,获取维持生命的各种资源,然后用这些生命资源发展自己的生命。人类经济建设是人进行自我生产和发展的生命运动,人的生命由一个又一个人的个体来承载的。这意味着,人类经济建设是一个又一个人类个体的发展运动,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人类个体。生产是人类个体的组合,消费也是人类个体的组合,生产和消费是生命耗费与复归之间的运动。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约束下,每个人的生命运动又是有限的。这些联系起来,人类经济建设就存在一个运动规律:人类经济在劳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运动过程中,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约束下,存在人的生命耗费与复归之间的对等关系。对于人类经济而言,生产出来的一切生命对象,最终必须用于人的生命运动,否则就是无效的生命对象。当然,人类经济作为人类自我生产的生命运动,只能生产生命对象,而生命对象只能用于人的生命运动,如果生命对象不能用于生命运动,不仅人的生命运动会出现问题,而且人类经济也会出问题。

  由于劳动力、劳动文化和劳动物质的发展,使得劳动和生产的物性程度不断降低,人性程度不断升高,不断扩大开展劳动和生产所耗费的生命数量与获得的生命对象所能维持的生命数量之间的差额。或者说,劳动和生产的人性程度越高,生产出来的生命对象就会越多,就可以供养、改善、提高更多人的生命运动。具体而言,劳动文化和劳动物质的发展,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在替代人类体力方面,范围更大、作用更强、使用更灵活。这一剧烈变化,意味着人类在劳动时,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作用力不再受到人的体力限制,可以若干倍的大于人类体力。这种突破,不仅仅是打破了人的体力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源使用的限制。在以前,人类主要是使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而现在人类可以使用土地包含的各种矿产资源。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人类劳动产品的数量,也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产品的种类。通俗而言,由于劳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所能创造的生命对象越来越多。但是,人是自然存在物,本身受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限制,一个人只能消费一定的生命对象。例如,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决定,只能吃一定量的食物,穿一定量的衣服,住一定量的房屋,并不能真正消费过多的生命对象。如果拥有的生命对象过多,就会失去意义,或者说生命本身对过多的生命对象没有兴趣。例如,房地产商修建了很多住房,如果卖不出去,他自己也没有兴趣住这么多的房子。

  在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关系下,也就是形成了以资本为主的分配关系。一方面,资本作为盈利性事物,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购买劳动力、机器设备、劳动场地等生产要素的支出,必然是小于劳动和生产的产出,这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差额,即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谁拥有的资金、资本、固定财产、科技文化等越多,所分配的劳动产品就越多,即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就会越多。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分配关系之下,必然是少数人拥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如果资本拥有者的生命运动能够消费掉其所占有的而剩余价值,那么生产等于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就会正常运动;如果不能消费掉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那么生产就会大于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就不能正常运动。但是,资本拥有者也是人,由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限制,他们也只能消费一定的生命对象。这就形成了,相对资本拥有者或者资产阶级的生产过剩。关于生产相对过剩,事实上不仅在资本社会存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动也存在,并且都是由剥削造成的。可是,为什么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成为社会性经济矛盾,在资本社会为什么就成为了社会性经济矛盾呢?下面解答这个问题。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首先,生产行业简单,分工环节少,经济联系少,几乎每一个生产单元都是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独立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且其产品基本是可以直接用于生命运动的生命对象,生命对象本身是实物财富。例如,生产大米的,它不仅是独立完成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大米是可以直接用于人的生命运动的实物财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相对过剩对于占有者而言,他已经占有或拥有实物财富。如果生产相对过剩,只会造成个人财富损失或者浪费,不会成为经济社会的矛盾,更不会导致财富持有者破产或者负资产。其次,分配主要是实物形式,纵然以货币缴租金,那么实物财富也变成了更加稳定的货币,所以本身不会再制造经济矛盾。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收获的基本是实物财富,如大米、小麦、玉米等。如果个人生命运动消费不了,也卖不掉,只会造成财富浪费和损失,但是不会让奴隶主或者地主破产或者负资产,也不会成为社会性经济矛盾。换言之,所有生产单元所生产的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它就是物质财富,即使不转换成货币,它也是财富。在经济社会里,财富已经形成,并且被生产者分配和占有,即使有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发生,可以被浪费;由于产品已经是直接可以使用的生命对象,也可以用到有益的地方,因而不会影响经济本身的发展运动。

  当进入资本社会之后,经济发展运动变了。一方面,由于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劳动和生产变得更加复杂,生产环节更多、分工更细,任何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都紧密联系整个经济社会。关键问题是,绝大多数公司或者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产品,既不是直接满足生命需求的生命对象,也不是直接用于生产的劳动工具,而是以针对性和特殊性极强的配件形式存在。例如,某公司生产某款手机的某配件,它还没有形成可以直接用于生命运动的生命对象,所以它不是实物财富。只有在完成交易之后,获取相应货币,才算获得财富。对于该手机的生产经营系统而言,绝大多数相互联系的公司都是在进行配件生产,也都没有形成实物财富。只有最后完成装配环节的公司的产品才是实物财富,然而装配公司只是整个生产经营系统的占比很小的环节。以此为据,整个经济社会的绝大多数生产经营单位都没有形成实物财富,或者根本就不是财富。换言之,绝大多数生产经营单位在完成产品交换前,它们既没有实物财富,也没有相应的货币财富。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只有完成交换之后,获取的货币财富才是财富。因此,对于整个经济社会而言,绝大多数公司的商品都必须完成交换之后,才成为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分工更细,任何一个公司所生产的生命对象,都只能满足生命运动某一方面的需求,而绝大多数生命对象都需要参与市场交换才可以获得。换言之,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转换为货币之前,对于该公司的资产持有者和劳动者,这些产品不是可以全面满足自己生命发展运动的生命对象,只能满足某方面的需求。所以,即使是直接生产生命对象的公司,其产品也必须转换成货币之后,才是财富。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于每个公司而言,它的产品或者商品都不是财富,只有转换成货币之后,才是财富;对于整个经济社会而言,所有产品都必须转换成货币之后,才可以成为财富。在这个时候,货币就多了一个功能,即把产品或者商品转换成真正财富的功能。

  货币只有占有这些产品或者商品,才可以把它转换成财富。这个时候,货币不是交换中介,而是占有商品的购买力。占有商品的购买力不是转卖商品或者把商品投入生产的购买力,而是维护生命发展运动的购买力。由此,根据人类经济建设的本质,货币本身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用于人的生命发展运动的货币,将其简称为生命货币。在此,将一切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命名为投资货币,并与生命货币形成相对的运动关系。这两类货币群体,针对两类商品。一类是直接用于维持人的生命运动的商品,它包含直接维持个人生命发展运动的物质类商品、服务类商品和意识类商品;还包含维持所有人生命发展运动的公共服务、基础类建设等。为了方便论述,把这些商品命名为直接生命商品。另一类是用于生产直接生命商品的商品,包括物质原料、为生产服务的服务商品、科技文化类商品等等,将其命名为生产资料商品。生产资料商品是投资货币在消费,但是这个消费不是真的消费,即商品不会从“有”变成“无”。投资货币消费生产资料商品时,每多一分投资货币,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就需要更多的生命货币占有商品,并把商品转换成真实的货币财富。所以,投资货币形成的消费力或者购买力,不是真实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只有生命货币形成的消费力或者购买力,才是经济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因而所有投资货币所形成的商品,最终必须被生活货币消费,才能成为真实的货币财富。对于个人或者某公司而言,只要将商品售出,就等于获得了货币财富。但是,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只有生命货币购置和消费商品后,才真正转换成货币财富。因此,只有生命货币才可以把产品或者商品转换为真实的财富。

  那么,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运动中,直接生命商品总价值都必须等于生命货币总量所代表的总价值,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都必须等于生命货币总量,否则,就会有一定量的商品不能用于人的生命运动,最终不能成为财富。生命货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获得的劳动力市场价值所形成的货币,二是资本持有者用于维持自己生命运动的货币。但是,在现实中,或者在资本经济中,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必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并且进行资本积累,那么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成为劳动力市场价值并装换成生命货币;由于,剩余价值也只有一部分装换为生命货币,另一部分必然转换成投资货币。因为剥削的存在,市场上存在的生命货币数量必然小于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或者总价值,所以必然有一部分商品不能转换成货币财富。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大于生命货币总量的矛盾每时每刻都存在,但是周期性爆发。在第一个运动阶段,投资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商品,因而投资货币直接或者间接转换成生命货币,形成真实购买力。在这个阶段,消费动力会增长,经济社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现象。但是,投资货币本身没有真正的消费或者占有商品,而是转换成新的更多的商品,也需要更多的生命货币购买商品。所以,在第二个运动阶段,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与生命货币总量之间,就会形成差额。这个差额可能会直接成为经济矛盾,爆发经济危机。这个差额也可能因为投资货币继续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商品,持续增加生命货币并增加购买力而得到缓解。但是,随着投资货币的不断扩大,也会不断扩大这个差额。这意味着,这个差额必然形成经济矛盾,迟早会爆发。这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矛盾的形成过程,也是资本经济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资本越发达越活跃的地方,投资货币会越多,劳动和生产也会越活跃,因而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与生命货币总量之间的差额就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通过财政赤字来维持这个平衡,所以越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越严重。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奴隶主或者地主是通过生产经营直接获取实物财富,剥削只会造成奴隶、农民等无法生存或者生存艰难,并不会给奴隶主或地主带来任何危机。换言之,在奴隶经济和土地经济之下,奴隶主或地主可以把剥削维持在奴隶和农民生命需求的最低限度范围内,这些特别严重的剥削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剥削收入,纵然是浪费财富和资源,也不会对他们本人的生命运动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到了资本社会,由于资本拥有者所掌握的一般是生产资料商品或者某一种直接生命商品,如果不通过生命货币转换成货币财富,不仅会损失大量经济收入,甚至可能破产,更甚者连自身的生命发展运动都无法保障。

  对于资本拥有者个体而言,可以在资本和资本之间进行竞争,获得别人的投资货币所转化成的生命货币,使自己的商品转化成货币财富。对于所有资本拥有者这个群体即资产阶级而言,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和生命货币总量之间的差额是无法真正消除的差额。剥削程度有多深,差额就有多大;剥削了多少,就意味着有多少商品无法转换成货币财富。例如,整个经济社会生产了10元的直接生命商品,那么整个经济社会就需要10元的生命货币去购买这些商品。但是,一般情况下,通过劳动力交换并从投资货币转换成生命货币的数量,必然低于10元。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交易中,只获得6元,那么就只有6元的生命货币,也就只有6元的真实购买力,必然有4元的商品无法转换成货币财富。以此类推,劳动者只获得5、4、3元等,那么就会有5、6、7元的商品无法转换成货币财富。剩下的转换,只有个体经营者、资本拥有者等由于自身生命运动需要,把剩余的商品转换成货币财富。但是,由于劳动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自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限制,他们无法全部消费掉这些商品,最终成为相对资本拥有群体的生产过剩。最为关键的是,资本拥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都是以人的生命运动为标准,而且是满足自己生命运动需要,所产生的实质性消费,因而不会形成相对整个阶级的剩余价值或者利润。他们之间的相互转换,本质上是大集团吞噬小集团、优势劳动吞噬劣势劳动的行为。具体而言,一个资本拥有者可以去消费别人的商品,但是自己的商品不一定被别人消费,竞争资本少、劳动占据劣势的个体经营者和资本拥有者就会因此而消失。所以,剥削有多深,就会有多少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而这些产品不是被浪费,就是被销毁,总之不会成为资本拥有者的财富。

  由此,相对整个资本拥有者群体或资本剥削阶级而言,剥削成为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成为了自己的内部竞争和吞噬。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发展以及资本本身的发展运动,把剥削推上了灭亡之路!或者,剥削开始消灭资本。在这个时候,国家机构被迫开展资本人性经济,开始推行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赤字的货币会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基建投资、群众福利、公共服务、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方式和途径,转换成生命货币,生命货币形成购买力,化解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矛盾,以此保障经济持续发展。财政赤字虽然成为国民债务,发挥稳定经济和消除差额的作用,但是无法真正消除这个差额。因为这个差额是剥削的产物,只有剥削消灭了,它才会被消灭。在实际运转中,一方面国家机构无法向民众收取这些债务并归还它;另一方面贷款方也无法向国家机构要回这些债务。这对于像美国那样的金融机构被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就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国家运转和社会保障,另一边是需要归还大量债务;一边是资本家索债无果的怨言和矛盾,另一边是群众生活拮据,毫无生机的怨言和矛盾。这样的国家机构是痛苦的,只能在挣扎中挣扎。这种挣扎预示剥削统治走到了消亡的历史阶段。

  最终,由于生命货币总量与生产资料商品总价格的差额始终存在,并且,这个差额会让经济社会的消费动力始终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即处于疲软的消费状态,从而限制劳动和生产的发展。由于消费疲软,投资货币就无法按照劳动和生产的发展需求进行投资,而是保守性的投资。保守投资不能完全释放劳动和生产的活力,进而抑制劳动和生产的发展。并且,不仅不能彻底解放劳动和生产的发展,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还必须淘汰剩余产能,因而破坏劳动和生产的发展。由此,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一直在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社会,资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已经束缚劳动和生产的发展。这种束缚不是制度不够开放,或者市场不够自由,而是可以创造的大量生命对象的劳动和生产被有限的生命货币所束缚,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力不能完全释放。通俗而言,劳动和生产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被疲软的消费限制了。在资本经济中,剥削导致生命货币数量不足,不能把所有商品转换成货币财富,进而让资本拥有者和劳动者都陷入了经济困境。这就是剥削为什么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成为社会性经济矛盾,在资本社会成为社会性经济矛盾的原因。剥削成为经济社会的矛盾,不仅影响劳动者的收益,而且影响资本持有者的收益,并且还制约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预示着剥削作为经济社会的矛盾,就成为了全社会要消灭的事物。

  总之,从人类经济建设的本质、劳动和生产的发展、剥削等三个方面来看,人们在设计资本社会生产方式时,没有科学分析和尊重劳动和生产中物性和人性发展变化,也没有考虑生命货币总量与直接生命商品总价格需要等量运动的客观要求,所以资本社会不断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长期存在国家赤字等现象。当然,这种不科学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剥削走近了历史的尾声,不会有科学的剥削制度产生;或者剥削的科学运动就是自我灭亡的运动。当然,剥削也不会立马会消失,毕竟它的运动历程是大跨度的,至今它已经跨越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时间持续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所以它的消亡也不是短暂的运动过程,而是需要很久!

  引用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

  (3)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4)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5)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6)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7)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8)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9)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0)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1)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2)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3)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14)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15)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18)《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9页。

  (19)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20)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21)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22)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23)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24)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555页。

  (25)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26)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529页。

  (27)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513页。

  (28)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51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1页。

  (30)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1161页。

  (31)秦川主编,《世界通史》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1165页。

  (32)《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年,第43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34)《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年,第4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

  (37)《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年,第51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9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44)《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年,第51页。

  举报/反馈

上一篇: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尽是人生
下一篇:这场读书会“绿意满满”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