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笔记|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社会活动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29
手机版

  叶澜先生将其教育教学过程总结梳理,著了一本《教育概论》,成为教育学专业学生必读教材。方舟同学认真研读,做好笔记。

  先生很严谨,首先探讨了“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对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性作了明确的说明。确定了研究对象,才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充分显示了先生治学严谨。

  

  通过梳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寻找对于概念界定的启发。时代不同、角度不同、阶级不同,以及所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不同,回答的内容必然截然不同。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杜威则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有的教育家认为,教育应着力于智慧的训练。德国哲学家W.布列钦卡以分析概念见长,认为教育“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他提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通过对于这些回答的梳理,在给教育这个概念作界定时,获得两点启发:

  一是要充分考虑教育作为事实存在的复杂性,要尽可能地涵盖教育的各种实存,避免以偏概全。

  二是要明确形成概念的认识目的,并以此作为依据去做界定。各种对教育概念界定的分歧,不能简单归结为概念界定者认识上的模糊。各种不同的界定未必只有一种为“对”,其他都为“错”。

  

  我们所谓的界定或者研究目的,是要通过概念界定,把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性,同时还能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教育家们有关“教育是什么”的论述,都有一个共同基础,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而所有观点的区别都与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的价值、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性质或本质的认识有关。

  所以,叶澜先生在《教育概论》一书中,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的起点,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今天我们谈的是“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从词源学上来讲,东西方对于教育的概念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和区别。中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儿童要学习“外在”的规定的立身之内容,强调成人对儿童的养育;西方强调的则是将儿童潜质的导引作为教育的内涵。

  但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教”和“育”在词源学上,都有共同的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活动。

  

  那么,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吗?

  东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哲学家或者是社会学家从教育的起源角度进行了解读。包括雷徒诺、沛西·能等西方专家,还有部分中国专家,都提出了在人类之前的动物界就有教育、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不多等观点。

  动物界也有教育?抛开教育的起源问题来讲,把问题集中到教育是否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上来,是弄清楚教育是人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生存活动的关键所在。

  首先,所谓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其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把人与动物的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的是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社会性。人之所以需要教育,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是人与所谓“动物的教育”的根本区别。

  

  其次,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完成代际连续传递的语言能力。不能将“个体”的经验“类”化、概念化并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只能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局限在个体之间在具体情境中直接借助于自身不同器官进行的行为的“传授”,不能把“类”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

  人可以通过语言和其他的自己创造的物质形式,把个体的经验保存和积累起来,成为“类”经验。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这些经验不是本能的产物,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再次,结果不同。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改造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我们需要用教育这个词把人的培育活动与动物的亲子本能的活动区别开来。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十分重要,能够使我们从社会活动的高度揭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临床虚拟仿真系统:现代医学教育的新利器
下一篇:最新!知名火锅店被责令停业!菜刀清理排水沟,自来水冲调酸梅汤…天津这片花海开好了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