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被抑郁缠绕的孩子,背负着如山的目光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3-31
手机版

  图片

  作者 | 赵璐烜

  编辑 | 陶柔安

  排版 | 张嘉乐

  责编 | 芥末

  在事发后的106天中,江西致远中学失踪学生胡鑫宇的下落始终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大江南北关注者的心上。2023年1月28日,悬挂在树枝上的尸体和树下掉落的录音笔迎来此案的尾声。2023年2月2日,专案组在新闻发布会上确认胡鑫宇系自缢身亡的消息为胡鑫宇案画上了句号。此案在大众的叹息和遗憾中结束,但是应有的高潮却迟迟未能到来。

  各地学校为何频现学生自杀?无论是身边发生的惨案还是惊动全国的悲剧,风华正茂的学生为何总与自杀相牵连?

  下为发布会原文:

  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己情绪、想法的习惯。

  2022年9月到致远中学就读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造成了胡某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发布会上公布的录音内容和失踪者生前的笔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15岁少年,在无尽的纠结中重复着两个词——死亡、意义。

  死亡,似乎距离他很远,但是他却在思考过后走向自我毁灭。是什么让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义?

  ·1· 青少年心理健康,房间里的灰色犀牛

  心理健康问题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杀手”。2022年,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好心情、灵北中国,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问卷,共同打造《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用以反映、研究抑郁症对于我国国民的影响。

  图片

  图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在“患者画像”部分有一行触目惊心的数据:“在抑郁患者中,50%为在校学生,而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当抑郁成为时代流行的心理疾病时,我们突然发现,受到疾病摧残的主要群体竟然是我们眼中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在他们的父母长辈眼中,他们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福利,享受着家庭的资助,享受着70后、80后乃至更早时代亲历者口中无可比拟的充裕条件,本该完全没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但是事实却是这样的残酷。

  抑郁,作为一种情绪存在于任何人的任何年龄段,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正常情绪。抑郁症是在出现抑郁情绪后长期郁结,未能得到良好疏解,最终发展成心理疾病。而压力,就是当下造成青少年抑郁的最大病因。

  在一切都被加速的时代中,青少年所要面临的压力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沉重。他们被社会所关注,被父母长辈所关注,被自己所关注。成功,则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失败则泯然众人。极端的理解带来了极端的思想偏向,于是抑郁症大行其道。

  图片

  图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体现,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达到了惊人的30%。这意味着,抑郁症成为高中及以下年级学生群体的高发疾病。北方一所普通高中,在采访的几十位学生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在校学生与毕业生承认在自己为期三到四年的高中生涯中,存在着令其印象深刻的抑郁情绪,有的甚至多次接受过专业心理辅导,而学校所配备的心理辅导室却少有人知,作为一种“以存在的方式不存在”的象征物,只在例行下发问卷时才被学生想起。

  高中是抑郁发作的高发阶段,面对高考本身具备的巨大竞争压力,学生在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语言加工下,树立了高考是“走向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的观念。自然而然,“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类的话语就成为学生头顶不断加重,悬而欲坠的镰刀。

  家长、老师所谓的关心,不过是在给他施加更多带有偏颇的关注,关心成绩升降,却不关心心理状况,这种关心只会给孩子不断增加焦虑和压抑,一步一步将其推向绝境。

  ·2·在墙角擦泪的孩子,笑着面对世界

  在新闻发布会提供的资料中发现,胡某宇曾向母亲表达过厌学情绪,可是其母亲却认为孩子的表现只是劳累或者小孩子脾气发作,并没有将这一表现上升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层次。背负着不甚富裕的家庭的期许,面对着并不像表面一样亲善的同学、老师,冷漠地对待他偶尔提出的质疑和追问,一个孩子的求助被成功掩埋在了“内向”的标签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69%的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孩子的世界并不像成年人所想象的无忧无虑,在学业压力、社会压力、家庭期许和自我要求的叠加之下,他们的生活单调而无趣。这些压力并非是自然状态下的生存压力,而是来自于高度竞争的发展压力。

  图片

  图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在一部分家庭中,孩子被认为是推动家庭阶层变动的核心因素,于是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可谓之不用心。花费高价让孩子学习技能,补习知识,追求成绩,将大学作为“神殿”,将高考作为通向“神殿”的唯一道路。但此过程中,孩子的本性却被压制,当父母的角色期盼压倒了个性追求,孩子就将失去自我,从而可能就此不再理解自我存在价值,开始质疑他存在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失去不可替代性之后,一切就都可以被替代,包括生命。

  ·3·无意中的求助,是不置可否的肯定

  在社会大众认知中,心理疾病约等于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患者也往往被人讥笑为“精神病患者”。但实际上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具有相当巨大的区别,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心理疾病患者明白自己正在经历巨大痛苦,并且会主动对外寻求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其年龄作为掩护,许多求助的信号被解读为厌学、青春期冲动、意志力薄弱,随即而来的“回忆杀”(成年人回忆自身经历,以示此时的困扰只是小题大做)、随意责骂、肆意比较,甚至暴力对待往往成为酿成悲剧的导火索。

  图片

  图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会习惯以社会主流眼光看待世界,当整个社会大部分人认定抑郁只是自作多情时,他们就会努力逃避自身的心理征兆,从而获取在旁人看来“正常人”的评价。偶尔暴露出的求助信号,是他们掩藏下的漏洞,此时的一言不发或匆忙否定实际上是流露出的最直接的脆弱。

  如何在无声中求救,如何在日常中发觉,如何让出走自缢的惨剧不再上演,如何让青少年在压力不断增加的社会中获得喘息,收拾心情,享受属于这个年纪的健康心灵?

  健康的心理早已不只是学业、前途的条件,更是生存的基础。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从日常观察着手,家校协同,串联交叉,为青少年构建一张自由而轻松的保护网。一线教师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重要群体,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敏锐感知学生心理变化,在适当时加强沟通,主动引导。同时,在硬件条件上要不断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咨询活动机制,定期进行入班讲解,一对一辅导,建立尽量细致的对应帮扶机制,鼓励学生在出现心理波动时主动寻求帮助。关注学生生存状况,包括生活与交际,推动学生之间形成较为良好的交际圈,保证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杜绝“边缘人”“透明人”现象。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强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料和不竭动力。为青少年搭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纠正社会整体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状态。被忽视的心理问题就像是漂浮于海中的炸弹,让人避之不及,风声鹤唳。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同来源的压力叠加,难以承受的精神内耗,将导致其落入孤立无援的处境,极端者最终将走向悲剧。因此,媒体、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责任,配合联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打击将心理疾病妖魔化的风气;妇联、教委等组织也应牵头搭建青少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心理咨询点的开设,鼓励网络心理咨询正规化,普及化,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家庭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防线。成绩与关系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家庭内部矛盾的激化点,可归根到底,仍是面临的压力在深处作祟。许多家长将考试的压力完全交付给孩子,在教育、生活中不断产生矛盾,其带来的远远不止当下的争吵,更是在给孩子的心增添伤痕。现阶段,压力无法消失,那么做出疏解压力的努力就更显重要。纠正唯成绩论,纠正“教育大于关系”的错误认知,努力建构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为青少年形成一个“有人倾诉,有人理解,有人去爱,被爱”的思想前提,加强同家庭的羁绊。

  一个孩子因在沉默的压力中走向自我毁灭而被我们认识,还有一个个孩子在自我毁灭的边缘摇摇欲坠。悲剧存在之意义在于阻止悲剧,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悲痛中永远的离开,这并不能作为事件的终结。不要再逃避,为我们的孩子发声!失去,是为了不再失去;悲痛,是为了找回欢乐。被抑郁缠绕的孩子,生活在风声鹤唳的孤独世界,呼喊没有回音,但却背负了形形色色,如山的目光。

  参考文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 知乎 (zhihu.com)

  https://mp.weixin.qq.com/s/vddS9UXW-rH5D47WB7mV_w(“出走的少年”引关注,亟待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 青年健康观察小组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3-02-03)

  ▼往期精彩回顾▼

  图片图片

  图片-END-图片

上一篇:同济武大表现亮眼,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
下一篇:军迷必备!每月一本,解密军事世界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