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科普才能跑赢谣言
默达
没有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为何能引发广泛关注讨论?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举办的“典赞·2022科普中国”特别策划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会上揭晓了“年度十大科学辟谣榜”“年度十大科普人物”等四个榜单。三句不离吃穿用度,句句关联现实生活,如此“接地气”的用心值得点赞。
“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原来也可以细致入微。入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辟谣”中,不乏“土豆发芽能不能吃”“蜂蜜、大蒜能否杀菌”“只吃水果可否减肥”等“舌尖上的科学”;又有“打针比用药见效快”“近视通过手术治”等就医误区;“吃橘子后做核酸会不会阳”“感染新冠后要不要综合用药”“家门口建变电站安不安全”等公共话题更是曾引发广泛热议。身边的科普“干货”,正是科普应发力的方向。
盲目跟着习惯走,养生谣言无孔不入,网上“专家观点”真假难辨……谣言和“伪科学”还有生存空间,证明科学的土壤还不够肥沃,科普的根系扎得还不够深。不断辟谣的过程,也是科学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借助晚会对谣言进行集中曝光的确有效,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谣言时,官方反应要更为迅速,媒体报道需更加有序,方可助力公众求真精神不断增长。
不止内容要接地气,表现形式同样重要。某档科普栏目的策划人曾表示:“科学传播,必须尊重传播的规律,知识再重要,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注定是徒劳。”当下,科普不能只停留在图书馆里、课堂之上,更要走到公众的工作生活中,主动地展示自己、提供帮助。“年度十大科普作品”中,既有各领域的科普图书、综合性的科普展览,更有“连更十三版,版版有创新”的《中国历代疆域变化》系列短视频、火爆全网的《勇往直前的我们》科普性综艺栏目、深度揭秘探月工程的《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科普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知识“切片”,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触手可得。“大科普观”倡导通过合作创新提升科普内容的影响力、传播力,为今后的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将其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这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一年中,有人办起“流动科技馆”,将科教资源送下乡;有人致力于科技兴农,志愿培训课助力山区增收;有人积极投身校园科技辅导,为高原牧区的孩子们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从“年度科普人物”们身上,我们看到基层科普工作的无限可能;越办越火的科普日,三度开讲的“天宫课堂”,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
科普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惠及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未来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
- 腾讯健康:联手迈瑞医疗助推行业高质量普惠发展
- 儿童友好|“红色传承”——金华市站前小学五年级秋季研学活动
- 考生、家长速看!云南省2024年高考11月5日起报名
- 巢湖市城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 10月20日起实施
- 自贡自流井区:密切家校合作 家校共育连心桥
- 防拐骗、防暴力、防意外……武昌水果湖二小这样教学生自护自救
- 七险二金!云南省属国有企业招人啦
- 烟台市区七个口袋公园年底全部交付
- 24日至25日,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局地可达重度霾
- 自考学位证申请的条件是什么?
- 投资160亿元!德欧中心四川
- 贵州税务: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支持我省企业投入研发、鼓励科技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 高通骁龙 8cx Gen 4 处理器跑分曝光,多核成绩逼近苹果 M2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益阳考区首次开考
- 初级会计证考试都是选择题吗?
- 大国粮仓装满优质粮
- 把课间还给学生,“圈养”并非长久之计
- 江门鹤山:“全链条”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
- 第十届晋江市中小学生“泉州南少林五祖拳健身操”会操比赛圆满落下帷幕
- 北京市开展2023年度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工作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 台庆74周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
- 原创CBA前三轮排名!郭士强压制老东家,新疆上升8位,北控连败露底牌
- 50%职场人群多受腱鞘炎困扰 使用人体工学键鼠有助于预防腱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