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生:用绘画展现新时代戏曲的新风采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02
手机版

  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师生代表,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写信,汇报了学院70年来的发展情况。他们很快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总书记的回信在中国戏曲界乃至整个文艺界都引发了强烈反响。

  

  《梨园代代传》纸本水墨 300×600cm 2021年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文艺座谈会前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诸如《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戏曲工作的领导机构“戏曲改进局”,在文化部正式设立。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题词为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戏曲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导向,让中国戏曲的面貌为之一新。

  

  梅兰芳主演《穆桂英挂帅》剧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戏曲在继承和创新方面首先体现在主题表达和创作理念上。上世纪5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编创了京剧版的《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在观看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后,被穆桂英的爱国精神所感染,于是创作了这部戏。其次,体现在扎根人民、反映时代的题材创新上。比如,《罗汉钱》《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等,还有评剧《刘巧儿》、眉户剧《梁秋燕》、吕剧《李二嫂改嫁》等。这些剧目反映了农民、工人、军人和妇女等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表现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带给中国人新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风貌。再次是舞台表现上的创新。2004年开始,两岸三地的文化界人士与苏州昆剧院合作,共同推出了青春版的《牡丹亭》,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部戏上演后陆续在世界各地巡演,受到热烈欢迎。

  2014年10月15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了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新里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万四千多字的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道路。

  近年来,一项项高含金量的政策密集出台,为文艺发展迈上新台阶、把好方向提供支撑。为了让戏曲有观众、有人气,各级文化部门纷纷把舞台搭建在民间,各级戏曲院团积极进乡村、进厂矿、进学校,戏曲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关注、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多,戏曲这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再度唱响中华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戏曲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其中有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以“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为宗旨的戏曲百戏盛典,邀请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或者折子戏,在昆山集中展示演出。2019年,第二届百戏盛典在举办的一个月内,共有20个省市区的112个剧种、118个剧目上演,是向经典致敬的成功案例。除此以外,戏曲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上海昆剧团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地搬上舞台,并且开启世界巡演,所到之处盛况空前。中国评剧院根据抗战时期的一个故事,创作出大型评剧《母亲》,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演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当下,广大的戏曲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如豫剧《焦裕禄》与河北梆子《李保国》,分别塑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焦裕禄和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的李保国。这些作品通过戏曲艺术把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演出团体,多次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演出,把京剧艺术推向世界。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画家王颖生受邀创作了这件表现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繁荣景象的大幅国画作品《梨园代代传》。

  1997年,王颖生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接到创作任务后,王颖生便立刻陷入思索之中,面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面对“方寸之地演尽人生百态”的艺术瑰宝,如何在一幅画面中展现出戏曲薪火相传的艺术魅力呢?

  “要拿绘画的方法去表现戏曲,就得了解戏曲的特点,比如说很多衣服都比较艳丽,对比非常强烈。但是在绘画上,尤其画成写意画,它就会特别地抢画面。不画觉得不对,画了又没有历史感,所以我经常处在这种矛盾之中”,王颖生说。

  为了解决这个创作难题,王颖生开始搜集大量资料,偶然间,他发现了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这幅作品被后人评价为“墨彩如生,吹气欲活”,由此,王颖生获得了创作灵感,选择写意的方式来表达梨园代代传的主题。王颖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大量戏曲人物进行集纳式展现,最终创作完成了作品《梨园代代传》,并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沈蓉圃(清)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

  中国画《梨园代代传》是以京剧两百多年发展所涌现出的众多杰出艺术家形象为画面主体而创作的群像式作品。画作以上端中心为起点呈扇面状展开,人物形象沿五道放射形的扇骨排列,近大远小,形成远近透视的关系,仿佛京剧两百多年间发展历程中所涌现的一代代名伶,正由画面深处向画前走来,从而寓意了“梨园代代相传”的绘画主题。

  

  作品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将剧目中的角色和艺术家形象叠合在一起。画面上端分列着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中几位开山前辈,左侧分别是郝兰田、梅巧玲、刘赶三,右侧分别是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和谭鑫培。这幅作品的人物参考了晚清画师沈蓉圃的工笔写生戏画像中的写真形象,从而具有了历史画的真实价值。

  

  处于画面中央核心位置的是《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这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曲目中的经典角色。画作中,穆桂英蓝白相配铠甲扮相,一派巾帼英雄的豪迈气度。画面右侧则集中了几位家喻户晓的戏曲形象,有铁面无私的包拯、赤面绿袍的关羽等。这些经典的戏曲人物被画家放置在同一个空间里,为观众创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春满林园遍芳华,薪火万代写春秋。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苦咖啡》纸本水墨 165×143cm 1994年

  

  《长城颂》板面金底工笔重彩 320×800cm 2021年

  

  2021年,《长城颂》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

  

  《中国京剧——徽班进京》纸本水墨 268×448cm 2016年

  

  《大学·胡适之像》纸本水墨 200×128cm 2002年

  

  《大学·蔡元培像》纸本水墨 200×128cm 2002年

  

  《大学·陈寅恪像》纸本水墨 200×128cm 2002年

  王颖生的画同时兼有具体和抽象、写实与实意两方面的特点。重要作品《踱步》堪称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大画,显示了王颖生饱满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画面上,丰富的内容被有机地控制在起伏的节奏中,围绕着主体人物自然展开。沉稳的色调铺染了画面空间,像古典油画一样,色泽浓郁。在这个画调中呈现丰富细微的冷暖变化,使作品特别地具有一种精练、高级的品质,超越了一般工笔画作品的格调。

  

  《踱步之一》绢本工笔重彩 200×125cm 1997年

  

  《西藏阿里写生之一》布面水墨200×140cm2021年

  

  《西藏阿里写生之二》布面水墨200×140cm2021年

  在他的画中,造型仍旧是第一位的,他以自己经过学院训练的造型能力严谨地刻画形象,用精微的高古线条塑造人物和景致。线条成为物象生成的基础,也构成作品结构的骨架。

  

  《把身影根植在群众中——尕布龙》纸本水墨 300×800cm 2017年

  与此同时,他注重发挥工笔敷色的效果,同样精细地用色彩塑造物象的体感和质地,使工细的语言成为画面确立的主导语言。在这个基础上,他把水墨渲染作为营造画面空间的手段,用大片的水墨或以色代墨,形成画面松动、丰富的氛境和流畅的气韵。

  

  《苏格兰风笛》金箔纸水墨 45×54cm 2012年

  王颖生艺术相关评述

  王颖生的绘画体现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画家的创造力是建立在一个宽阔的艺术知识面上的,在多种形态与形式的交汇点上建构起自己的艺术坐标。他努力把握工笔绘画精雕细刻的造型手法和写意绘画水墨渲染的表现手段,将它们融合作为自己致力的目标,由此,他的画有了与众不同的综合面貌。(文/范迪安,《王颖生取精用弘的实践》)

  

  《回眸》金箔纸水墨 45×54cm 2012年

  《踱步》虽然是用传统的毛笔画在传统的绢底子上,以线条为其造型的筋骨,但就其最终完成的效果而言,已经和中国工笔传统绢画有了很多手法的不同来源。此画借用了写意的泼墨手段,但其泼墨法在画面中不仅是作用在黑白构成的置陈,也非借随意生发后对偶然性的利用,而是基于空间,虚实需要刻意的设计。该画也继承了重彩的渲染技法,但这渲染的效果趋向了对体积、明暗、光影关系和肌理、质感的表现。《踱步》以笔墨为体,同时又潜取油画中色彩层次关系的语法,致力于色调氛围的营造,并能适度地把这两种不同源流的手法汇纳在一件作品之中,能大体做到不牵强,不生硬,且有意趣上的相得益彰之感。(文/孙景波,《漫道王颖生的〈踱步〉》)(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工作,视频来源:央视网)

  画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829110405.jpg

  王颖生,1963年生,河南沈丘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被国家基金委选派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梅里尼可夫工作室访问学者。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修复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青年画院院委。

  代表作品:《潮》(1989年),《苦咖啡》(1994年),《静静的时光》(1996年),《事业》(1997年),《踱步》系列(1999-2002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2006年),《香港回归》(2009年),《万国来朝》(2014年),《中国京剧——徽班进京》(2016年),《翻越雪山》(2016年),《最美中国人·把身影植根在群众中——尕布龙》(2017年),《午门誓师》(2017年),《城濮之战》(2019年),《坚守》《天使》《疫情》《出征》(2020年),《长城颂》(2021年),《梨园代代传》(2021年),《恢复高考》(2022年)等。

  出版有《走近画家王颖生》《中国画坛·60一代王颖生》《开物王颖生水墨作品集》《北京史诗·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午门誓师》《华严寺、善化寺、灵岩寺三寺壁画再造》《规范与沿革——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理法研究》《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作品系列——典雅·王颖生》《中国当代名家研究·水墨风格——王颖生》等多种专著及作品集,并被多家媒体专题介绍。

上一篇:融媒体图书《雷锋!雷锋!》进校园暨学到汇盛典文化艺术节
下一篇:娄底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招生信息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