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脉传承 引领文化发展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02
手机版

     南明区文化地标甲秀楼。

     ▲市民在南明区图书馆看书。

     融入文化元素的青云市集。   ▲

  为发挥好文脉传承功能,南明区充分挖掘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文化IP,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通过优化硬件设施、开展文化活动、抓实文化服务,让文化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于民;促进“文化+”业态融合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激活产业活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为产业发展优势。

  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南明区打造“省会核心、筑城客厅”的重大使命。南明区在文化发展上紧跟省市部署,着眼于“强省会”行动高位布局,并结合自身实际,俯下身来做好文脉传承,积极引领贵阳贵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挖“原材料” 唤醒沉睡文化资源

  新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12个……去年,南明区在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挖掘、保护、传承方面取得新进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盘活文化资源,正是南明区让沉睡文化醒过来、活过来走的一步棋。去年,贵阳“一核三中心多组团”规划出炉,进一步强调南明区作为贵阳老城核心区域的文脉传承功能。

  这里不仅是贵阳七百年城市历史溯源地、贵阳母亲河文化发祥地,更是王阳明心学传播首倡地、黔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历史文脉悠远,文化沉淀丰富,汇聚了历史文物、地名遗产、名人故事、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事件(故事)等多类型文化,对贵阳文化、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责任在前,使命在肩。南明区沿着市委、市政府指引的方向,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区发展的突出位置,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助推贵阳建设“文化强市”。

  南明区以甲秀楼为核心,对历史人文进行挖掘和梳理。从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定位出发,从城市历史、文化名片、人文记忆、名人故事、历史事件(故事)、文物历史等方面提炼文化内涵,积极思考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品牌建设、文化IP打造。

  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南明区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推动历史文化焕发新生,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将文化保护利用融入城市发展,形成城市文化新空间,为城市更新注入文化基因。

  为保护好四方河村古建筑,南明区根据该村老寨子古建筑的特点,结合市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编制保护规划方案,在延续和传承具有布依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配合相关单位对该区域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强化技术赋能,提高文脉传承质效。去年,南明区在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布依土歌”传承人群培训时,以集中培训、讲师授课为主,互动研讨、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歌曲文化传承人群提高文化素养及新媒体营销、文化传播等新技术使用能力,激发非遗传承的内在活力,有效延续文化命脉。

  多措并举做好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去年,南明区完成四方河寨抢险维修工程、启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方家祠堂修缮工程,确保文物本体安全,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就图云关旧址修缮一事,积极对接、协调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及相关单位,加快推进文物修缮工作,确保文物安全。严格落实南明区重点文物包保责任制,与各乡、街道办事处签订《南明区2022年文物安全消防包保责任书》,签订率达100%。

  2022年,南明区基本完成对辖区地名遗产57处、文物历史30处、历史名人23位、红色文化9处、书院名校10处、历史事件7件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为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促进资源价值转化、推动南明核心区文旅深度融合夯实基础。

  今年,该区将继续开展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及申报工作,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尽快完成方家祠堂保护修缮工程,启动方氏民居修缮工程,完成李端棻墓文化墙打造;完善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辖区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加强文物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将非遗技艺体验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让非遗活起来。

  促进“深加工” 培育“文化+”产业业态

  青云路步行街换上“新装”华丽登场,成为集文化体验、艺术休闲、商业购物等功能于一体,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潮流文化街区。

  开街以来,青云路步行街日均人流量约1.7万人次,并成功入选省级第三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名单、“省级流光溢彩夜贵州”第一批示范创建项目、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从零散杂乱的夜市摊贩,到“文化+旅游+商业”的时尚文化街区,青云路成为南明区促进“文化+”业态发展的示范项目。

  在南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产业规划科负责人刘培微看来,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要做好文化保护和文脉传承,在挖掘文化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深加工”,通过“文化+”各类业态,让“醒过来”的文化真正迸发活力。

  文化也是生产力,南明区深谙这个道理。该区抓住甲秀楼和青云路步行街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契机,以南明河为依托,以甲秀楼为核心,串联翠微巷、西湖路、箭道街、纪念塔等,规划建设集人文展示、美食休闲、主题演艺、文创体验、文体娱乐、茶文化交流等多业态融合的文化街区,打造都市休闲旅游新名片。

  该区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资源、共创共享”的原则,紧密结合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的“六爽”行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为目标,推动单一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向集聚度更高、融合性更强转变,有效促进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业态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不断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基建”。该区通过大数据赋能,依托南明河旅游休闲区基础智能化改造项目,对南明河沿线的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南明河旅游区域周边的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文、旅、吃、购、娱”等方面,向游客及区域内居民提供旅游文化宣传、旅游景点推荐、旅游产品销售等服务。

  “甲秀宝”小程序可为用户提供集生活、旅游、营商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一站式“解锁”吃、喝、玩、乐、购。自上线运行以来,该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数47万余人,近87万C端用户访问,累计打开次数超200万次;累计实际成交总额270余万元,吸引1500余户商家,累计上架产品或服务超6400种,销售产品超17万件,提供在线商城服务10万余次。

  独木不成林。南明区根据规划,在促进文化与各业态融合发展中,一方面强规划、定方向,另一方面精准引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选出优质企业和项目。去年,该区累计对接中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锦绣智诚集团等20余家企业,签订3个项目,策划包装5个精品项目。

  该区充分利用好省、市等各级出台的文旅企业资金扶持奖励政策,整理集成为“政策工具包”推送给企业,让企业用足用好各种普惠性政策,助力扩大产能、提升产值。去年,该区共引导、协助全区文旅企业参与2022年“多彩贵州·助商惠民”促消费专项行动,累计惠及辖区87户商家。

  “我们也积极从行政审批等方面优化服务,全力支持新业态、新经济发展,促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刘培微说,采取这些举措,就是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加快打造一批标杆和典型来引领市场,生产出群众需要并喜爱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各类业态活力迸发,让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释放。

  2023年,南明区将继续围绕“文化+”业态布局,强化企业服务,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打造引进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加快中高端住宿业发展。以“燕舍城市民宿”“溢彩甲秀”为标杆,重点布局南明河滨河经济带和花果园、大南门、大十字、河滨、首钢、火车站六大城市商圈,助力“夜经济”发展。

  同时,围绕“强省会”行动,谋划推进一批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文旅产业项目招商,重点打造电力文创园区和圆湾中心1959项目,引入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业态,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加快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业态多点布局、遍地开花。

  全面优服务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南明区西湖路街道综合文化站,几名群众正在多媒体室排练节目。该文化站去年底建成投用以来,已成为附近群众的文化活动阵地。

  “我们不仅会联动相关单位送文化进社区,也会经常在站内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站驻站社工姚福忠介绍,617平方米的文化站打造了书画室、会议室、多媒体室、舞蹈室、阅览室、健身房等功能区,每周服务群众约1000人次。

  西湖路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南明区2022年建成的文化站之一。南明区着力从硬件配套和文化服务两个板块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在硬件配套方面,该区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服务载体。自2020年起,南明区便将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提升建设工作纳入区级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的建设,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国家、省相关标准。

  2022年,该区按照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15分钟文化生活圈”提升建设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提升建设工程。

  作为该区的特色引领型项目,近430平方米的油榨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可为生活圈内的13022户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品质提升型项目,由蟠桃宫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水口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建成后,将为群众提供养老、义诊、文化、康养、娱乐、体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2022年,南明区共完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建设项目114个,其中,乡(办)综合文化站12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2个。项目全部完成后,将覆盖南明区15个生活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除硬件配套外,南明区还积极推进“两馆”文化服务供给,依托南明区图书馆、南明区文化馆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文化服务活动。

  去年,南明区文化馆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共组织开展下乡、进社区、广场演出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56次,受益人数200万余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展览25场,受益人数5000余人次;举办书画、声乐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10余次,受益人数2万余人次;组织各类公益性讲座5次,受益人数181人次;精心创作音乐快板《说说心里话 喜迎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大 引领新征程》,诗朗诵《家国》,音乐作品《戏说南明》《烟火人间》等作品9个。

  南明区图书馆举办“书香辞旧岁,萌虎贺新春——书香大拜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跨‘阅’”世界读书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并持续开展全民阅读相关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公益文化活动191场,参与读者约7.2万人次。

  2023年,南明区将继续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聚焦城市“一圈两场三改”目标任务,启动“15分钟文化生活圈”建设项目26个,其中,乡(办)综合文化站2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个,力争实现街道(乡、镇)文化站、村(居)综合文化中心硬件建设达标率100%。

  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拟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计划开展戏曲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送文化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工地等文化活动不少于50场;持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贵阳日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黄菊/文 通讯员 赵松/图

上一篇:考研究生培训班多少钱
下一篇:直击||《我国主旋律视听作品生态报告(2020-2022)》发布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