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形容“第一”的“问鼎”一词,在古代竟是贬义词,究竟为何?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4-11
手机版

  

  如今我们在报道体育赛事或者各大奖项颁奖礼的时候,往往会用到“问鼎”这个词,其在这个语境中显然是一个褒义词。

  但在中国古代,问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一般被用来指责有狼子野心之人,或是斥责非分之想,那么这个词究竟是从何而来,问鼎指的又是什么鼎呢?

  

  在周代楚国虽然是最早被分封的几个诸侯国之一,但是由于楚国国君和周天子关系并不紧密,再加上其国境远离中原地区,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楚国都被中原各国视作蛮夷之地。

  期间楚人曾经尝试过获得中原各国的认可,但最终的结果都不甚理想,这种情况令楚国人和中原各国之间出现了矛盾,楚国也产生了染指中原地区的想法。

  

  ▲楚武王画像

  当时楚国先是收复了百淮、群蛮等部族,稳定了南方的局面,这让他们有了和中原交战的基础,楚武王在位时,楚国出兵攻打随国,随国国君说自己无罪,认为楚国没有理由向自己开战。

  楚武王听到后大方地承认了自己蛮夷的身份,因此不受规则传统的约束,还表示如今中原各地诸侯互相攻伐也十分普遍,自己只是效仿而已,更扬言要周天子提升自己的地位,透露出了觊觎中原的野心。

  

  ▲楚武王剧照

  不过当时齐桓公治下的齐国国力鼎盛,楚国显然不是齐国的对手,因此他们又一次将精力放在了内部治理上。

  此后几年楚国平定了湖南北部的夷越之乱,稳定了国家后方局势的同时将楚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向南大幅拓展,这令楚国的国力显著提升。

  

  ▲齐桓公剧照

  在这些战争中,楚国人和当地夷越等部落之间也发生了民族融合,他们和周边其他部落的关系也得以缓和,这让楚国有了和齐国一较高下的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齐桓公年龄渐长,齐国颓势已显,在齐桓公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将齐国政局搅得天翻地覆,齐国也失去了称霸的条件。

  

  ▲重耳画像

  趁着这个机会,楚国开始向东方进军,并在娄林之战中击败了齐国组织的联军,以前齐国的盟国大都归附了楚国。

  此时宋襄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并和楚国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但宋襄公在战斗中为了保持所谓仁义。

  

  ▲晋文公剧照

  结果屡次错失击败楚军的良机而一败涂地,宋襄公的失败令楚国的势力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国力最强的诸侯国,就连齐国都不得不向楚国表示臣服。

  但就在这个时候,晋文公重耳在得到秦国人帮助后回到了晋国,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将晋国发展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春秋时期地图

  晋国势力的扩大威胁到了楚国的霸主地位,于是楚国主动攻击晋国盟友,意欲与晋国决战,但最终却在城濮之战中被晋军杀得大败,这令楚国元气大伤,其在中原地区的盟友与纷纷归晋。

  而楚庄王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坐上楚国国君之位的,其不但要继续应对晋国等强敌,楚国国内也有几股势力蠢蠢欲动,内忧外患令楚庄王背上了沉重的担子。

  

  虽然楚庄王即位时楚国国力不比之前鼎盛,但晋国在晋文公去世之后也不比之前,这让楚庄王看到了称霸中原的可能。

  为此他在楚国国内推出多种经济改革政策,并任用孙叔敖等贤能之人,这让楚国的国力迅速恢复,再次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楚庄王剧照

  楚庄王在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还派人出使秦国拉近两国关系,他看出秦晋两国之间恩怨已深,便主动将秦国拉拢成为自己的盟友。

  这个强援的加入令楚国如虎添翼,部分摇摆不定的诸侯国见状后也纷纷归附楚国,这让晋国的势力为之削弱。

  

  ▲楚庄王画像

  在万事俱备之后,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胜晋军,这让与楚国有世仇的宋国也不得不向楚国臣服。

  之后鲁、郑、陈等国也成为了楚国的跟随者,楚庄王也终于实现了之前几代楚王称霸中原的梦想。

  

  ▲晋楚邲之战

  和前面几任楚王相比,楚庄王对于为君之道有着更深的体悟,这也是其最终能够跻身春秋五霸的关键之一。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在中原人心中一直都是蛮夷一般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楚国人对于礼乐传统的不重视。

  

  ▲春秋时期百姓

  而楚庄王则对礼乐等经典涉猎颇多,在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他也会主动向身边的大臣或者学者请教,在和臣子交流的时候,楚庄王能够做到引经据典。

  这令外国的使者都对他刮目相看,要知道当时许多中原诸侯国的贵族都不再学习这些东西了,这无疑提高了楚国的国家形象。

  

  ▲古战场景观遗址

  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楚庄王也悟出了许多治国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以民为本,在他的许多政令中,都有尽量不要干扰百姓生产的条款,百姓们也从这些文件中了解到楚庄王的爱民之心,这也是为什么楚国虽然连年征战,但百姓始终心甘情愿地跟随楚庄王的原因。

  与此同时楚庄王虽然是依靠战争完成称霸的,但是其本人对于战争却是十分排斥的,在击败晋军之后,一名大臣询问他要不要收集晋军的尸体筑成京观,来显示楚国的武功。

  

  ▲春秋时期官员

  但楚庄王却表示战争的目的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条,筑造京观劳民伤财,且只会激起晋国和其他诸侯对于楚国的怨恨,因此拒绝了这一提议。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楚庄王是春秋时期难得的明君,其对于国家管理的理念是十分超前的,而这也是其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楚庄王对于礼乐颇有研究,且十分注重礼数规定,但他的内心还是有掩藏不住的野心,当时楚国讨伐完陆浑之戎,楚军行进到了周天子京畿的边界,楚庄王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

  在那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这显然是在向周天子显示自己的力量。

  

  ▲楚庄王塑像

  周定王对于楚庄王的做法非常不满,但出于礼数的要求,还是派出大臣王孙满到楚军的军营中慰问楚军。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之后,便询问他周天子拥有的九鼎的重量,要知道九鼎是大禹定九州时打造的器物。

  

  ▲禹贡九州图

  在之后逾千年时间里一直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作为一名诸侯是没有资格过问关于九鼎的事情的,此时他明显是在向王孙满挑衅,也是在试探周王室对于自己的看法。

  王孙满自然也知道楚庄王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此他告诫楚庄王九鼎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君主德行的标志。

  而不是它们有多重,王孙满说桀纣均是因为失德才失去了九鼎,而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在品行上并没有过错,因此现在还不是外人问鼎的时候。

  

  ▲《史记》书影

  楚庄王听后也自知失礼,便不再询问九鼎相关的事情,并迅速引兵离开了周王室边境,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楚庄王曾经威吓王孙满说楚国的“折钩之喙”便足以铸造九鼎。

  但在《左传》等史料中并没有相关记载,笔者认为从楚庄王的性格和对于礼数的重视来看,沉默离开或许更符合他的行事风格。

  

  ▲《左传》书影

  此事之后,问鼎一词便成为了狼子野心的代名词,不少学者还表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楚庄王问鼎一事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让问鼎一词一直被当做贬义词使用。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问鼎一词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首先是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日益频繁,尤其到了汉代之后,君主的德行不再是决定王朝是否走向终结的标志,军事实力才是登上皇位的关键。

  

  ▲群雄逐鹿图

  在乱世中各路诸侯问鼎中原的场面屡见不鲜,这让问鼎的“失礼”色彩逐渐褪去,而竞争意味渐浓。

  再者楚庄王作为问鼎一词的来源,他的整体历史评价以及人物形象是相对正面的,还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典故的加成,这都让问鼎一词的观感并没有很差,于是人们便将这个词运用到了竞争性极强的体育等领域中。

  由于问鼎之时需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因此后来稳定衍生出了夺得第一名,或者赢取奖项的含义。

  

  ▲如今的青铜鼎雕塑

  这是如今问鼎最常用的意象,也让问鼎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有些人提出由于问鼎本意不佳,因此不建议大家使用。

  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有些过虑了,词汇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含义,只要读者能够接受这些信息,那么其曾经意义如何其实并不关键,不必太过谨慎。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左传》,左丘明著,中华书局2015年版;

  《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67年版。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华住集团花间堂酒店深耕华北华中 重点发力全服务高端度假市场
下一篇:古诗里经典写春天的六篇古诗,气势恢宏,读诗忘情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